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4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五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十定品第二十七 (入第四十經)
[0840b08] 初明來意。先辨會來。會來有二。一約圓融。 謂前明普門中所具差別正位。故寄歷人 天。今明位後德用不離普門。是則會別入
普有此會來。重會普光意在斯矣。等妙二 位。全同如來普光明智故。二約次第。前明 十地今顯等妙二覺故來。以極果由於始 信故重會普光。謂前依本不動智體起差
別之位。今位極成果。不離本智之因。後出 現因果。因是果中之因。得果不捨因故。果 是果中之果。大用無涯故。二品來者。為答
第二會中十定問故。第二釋名會名有二。 約處名重會普光明殿會。由第二會已曾 會此。故重意如前。約法明說普法會。二品
名者。定謂心一境性。十是數之圓極。以普 賢深定妙用無涯。寄十以顯無盡。故云十 定品。即帶數釋。若依梵本。具云如來十三
昧品。以等覺三昧上同佛故。三世諸佛之 所行。故云如來三昧。譯家以義通因果。故 略如來二字。然三昧為定。雖非敵對由等
持心至一境故。義旨相順從略云定。又別 行本。名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皆人法雙舉。 梵本是依主釋。別行即依士釋。三宗趣者。會
以普賢因果德用圓備為宗。令物證入為 趣。品以普賢三昧無礙自在無邊大用。而 為宗趣。次正釋文。此會有十一品經。分二。
前六明因圓。後五明果滿。若依古德前九 明生解因果。後二明平等因果。前中亦二。 前六品明位後因相。後三品明差別果相。然
六品之因。若約次第與前五會俱是差別 之因。若約圓融等同果相故。與果同會。果 是對因之果。與因同會。平等因果由差別
成。亦與此同會。今初此因即是等覺。然文 有等覺之義。而無等覺之名者。以此等覺 亦即十地之勝進故。是以諸教開合不同。仁
王經等合此勝進入於十地。是以不立等 覺故教化品中約五忍分位。於寂滅忍唯 有上下。下忍中行名為菩薩。即第十地。上 忍中行為薩婆若。此謂如來。若依瓔珞。開
此勝進為無垢地。即是等覺。然等覺照寂。 妙覺寂照。又賢聖學觀品中說六種性。及六 堅六忍等。瑜伽具有二義。七十八引深密
經說十一地。第十法雲十一說名佛地。唯 有二十二愚。得佛地時由斷二愚。一於一 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俱生極微細所知
障種。二極微細礙愚即是任運煩惱障種。斷 此便能證大菩提。更不別說等覺斷證。論 復有文亦立等覺。又菩薩地云。此菩薩雖 已修行功德海。滿由未能捨三種法故
不名妙覺。一由未捨劣無漏法。二由未 捨白淨無記法。三由未捨有漏善法。至妙 覺位方捨此三。今經欲顯開合無礙。故存 其義不彰其名。下離世間品智慧助道具
中。既云隨順六堅固法。有等覺明矣。文中 分二。前三品正答前問。後三品總顯深廣。 今初分二。前二品明業用廣大。後一品明智
慧深玄。前中亦二。初品就定明用。後品就 通明用。前中分五。一序分。二請分。三示說 者分。四本分。五說分。初中三。初總顯三成
就二始成下別顯三成就。三與十佛剎下別 顯眾成就。二中分三。初約主顯時。二於普 光明下約主彰處。三入剎那下就德顯主。
於中十句。即攝二十一種功德中。二十別 句。總句即前始成正覺故。一入剎那際三昧 者。即窮法真源。謂時之極促名曰剎那。窮
彼剎那時相都寂。無際之際名剎那際。即 攝二句。謂二行永絕及達無相法。若有二 行則有剎那。二行既絕則剎那無際。由達 清淨真如本無相故。所以此中特名入剎那
際者。為顯將說等覺位故。菩薩地盡唯有 果累無常。生相未寂猶名識藏。若以無間 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即 無剎那。若入此際即見心性常住。名究竟
覺故云諸佛三昧。亦顯差別歷位。不離最 初剎那際故。二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 身者。依通起用。此攝二句。一切智通即住
於佛住。謂由一切智無有功用。自神通力 常作佛事故。次現如來身即攝得佛平等。 謂依上一切智現身利樂有情故。三清淨 無礙攝三句。謂清淨攝二句。一攝到無障
處。謂慣習覺慧永斷所治。故云清淨。二攝 不可轉法由清淨故。他不能轉。無礙者即 所行無礙。世間八法不能礙故。四無所依
止無有攀緣。即立不思議。謂雖立教法不 依世間故。非諸世間所能攀緣故。五住奢 摩他最極寂靜。即普現三世。以見三世平等
如理無異。為最寂靜。六具大威德。即身恒 充滿一切世間。現受用變化身大利樂故。 七無所染著。即智恒明達一切諸法。謂於諸
法善決定故。無有染也。八能令見者悉得 開悟。此攝二句。一攝了一切行。謂知有情 性行差別隨開悟故。二攝除一切疑。謂知彼
遠劫微少善根。亦令開悟故。九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亦攝二句。一攝無能測身。謂如 其勝解而示現身。如摩尼珠。名隨宜出 生不失於時。二攝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謂
調伏有情攝受付囑等。皆不生時故。十 恒住一相所謂無相。攝餘五句。謂到佛究竟 無二彼岸等。隨義雖殊皆由一相無相而 成。可以意得。餘如升兜率品辨。第三別顯
眾成就中五。一舉數。二靡不下歎德。三其 名下列名。四如是等下結數。五往昔下集 意。歎德中十一句。初二句總。位極行圓故。餘
九為別。前四自分德初二行相。一深二廣。 後二行體。一定二悲。後五勝進德。前三同佛 三業大用。可知。後二同佛無住涅槃。初句
釋。謂不住涅槃故。入世間不住生死故。 心恒寂靜。後句結德屬人。三列名中一百 菩薩。初有三十同名慧者。表純德故。念 莊嚴下七十菩薩別名者。表雜德故。餘二
可知。大文第二爾時普眼下。請分中四。一 普眼請問。要以普眼方見普法故。二佛言 下如來許問。三普眼下舉法正問。四佛言善
哉下歎問利益。大文第三普眼普賢菩薩下 示說者分。以法屬普賢故。示其令請。於 中有六。一示人令問。二聞名獲益。三推
求不見。四教起見方。五依教而求。六為現 身相。今初分三。一示處。二已能下歎德。三 汝應請下教問。第二爾時下聞名獲益中。
獲十種益。文並可知。第三其諸菩薩於普 賢下。推求不見中有三推求。皆悉不見。一 渴仰推求不見。二重觀察不見。三以三昧
力推求不見。文各有釋。今初先求不見。後 此由下釋不見所以。威力持者。欲令大眾 渴仰得顯深旨故。二重求中三。一審問重
示法本湛然故。初無移動。二是時普眼下 推求不見。猶謂可見故。三佛言如是下釋 不見所由。於中二。初印定徵起。後善男子
下正釋所由。以住處甚深故文有十句。初 句總。次八句別。後一句結。別中四對。一廣 智勝定深。謂智門無邊。有邊之智焉覩定用。
起伏無畏展促自在。唯以出世定求故不可 見。次二外用內證深。次二得力成身深。後 二多護速證深。由上八深故不能見。第三
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下。以三昧力推求不 見。於中分四。一新獲三昧。二以三昧下 以定推求。三時普眼從三昧起下。自陳不
見。四佛言下釋不見所由。於中五。一約法 總標由住難思解脫。翻上三昧可思入故。 二普眼於汝意下以近況遠。三何以下徵釋
所由。釋中二。初略標深廣。翻上三昧尚有 數故。後舉要下舉略顯廣。文有十句初 句總。以金剛慧達差別法界俱空故。餘句 別由了空故。一世界無住處。二眾生無可
化。三寂無去來。四豎無斷盡。五橫泯差別。 六體非體故不礙現通。七用非用故無依 無作。八不離如如故無動轉。九理事圓故
窮法界邊。四善男子若有下彰見之益。五爾 時普眼下歸敬彌增。文顯可知。第四教起 見方中。初令策勤前心。次又應下別示深
觀。上捨境別求故。未識其體。今令十方齊 觀知其體周。下依此觀是以得見。後誓與 下起願思齊。具上三心則能得見。第五。是
時普眼下。依教修行。然普眼位深而猶重。習 觀修者略有二意。一位未等故。二示深獎 物故。第六爾時普賢下為現身相。於中五。
一為眾現身不見。顯深現不礙用故。二 是時普眼下眾覩喜敬。三是時以佛下。現瑞 成益。四爾時普眼下歎德廣深。於中十句。
無等者下無等故。無過者上無過故。餘可 知。五佛言如是下如來印述。初印後述。述 中十一句。初句總。後所謂下別。別有十德。
一二嚴德。二圓明德。三深廣德。四色相德。五 慈覆德。六超勝德。七知法德。八絕言德。九 同佛德。十讚無盡德。大文第四爾時如來告
下。本分有四。一舉益令說。二何者下列所 說名。三此十大下歎定勝德。四是故普賢下 結勸成益。今初分二。初勸說成益。後諸菩
薩下引例證勸。以三世諸菩薩若說此定 皆成益故。第二列名中皆云大者。因滿之 定稱法界故。一普光者。身心業用周遍全 包為普。智照自在名光。二妙光者。身智遍
照為光。勝用交映為妙。三十方無餘之剎。皆 至入定為遍往。往無雜亂不礙時節。歷 然為次第。即能起用名神通。以智用如理
本自遍故。四明達諸法本自清淨。離於想 念契理深心。依此起用遍供諸佛。請法起 說名之為行。五佛出劫剎等事。皆名莊嚴。 過去門中包此無盡為藏。亦名過去清淨
藏者。入定能入劫一念無緣起。定能受法 三輪無著。皆名清淨。六未來藏中。包含諸 佛及佛法等。名之為藏。智慧徹照稱曰光
明。七現在諸佛作用。眾會身相益物。皆曰 莊嚴。橫遍十方故云一切。現可目覩故不 云藏。八於差別眾生身內外入定起定。皆
自在故。雖通三種世間。從多但云眾生。前 後諸定皆從多說。九於眼等十八界自在入 出。又知事法界邊際。與理法界無礙自在
故。十無礙輪者。三輪攝化皆自在故。又得 十無礙滿佛果故。無盡大用一一無礙。皆 悉圓滿能摧伏故。尋初後際不得邊故。第
三歎定勝德。於中四。一約人以歎。人勝故 法勝。二若諸菩薩下約修以歎。於中二。先 明修成。後如是下修益。於中亦二。初有十
句明上等佛果。後此菩薩普入下明身智 周遍。皆言普入者。一一皆窮帝網境故。文 顯可知。三此是諸菩薩下直就法歎。明此 十定該攝諸法體相用等。一一超勝故。十
門五對。一境智通悟。二因果遊入。三通辨出 處。四佛法所從。五嚴土攝生。罔不由此。四 若菩薩入此下約證以歎。前約修歎。望於
佛果以顯終同。此約證歎直就此定以明 業用。亦二十句。前十明勝德無限。文顯可 知。後得法界智下明智德自在。及第四結 勸文並可知。大文第五爾時普賢下說分中
三。初承旨總告。二佛子云何下別釋十定。 三第四十三卷末云。佛子此是下總結十數。 二中十定即為十段。各有標釋結。就初定
釋中分五。一智無盡。二心無邊。三定自在。 四智巧現。五觀超絕。各有佛子以為揀別。 五中初二定方便。次一定體。後二定用。又前
三各有標徵釋結。今初釋中十句五對。初 二所事所化。次二化處化法。如影者無實故 隨現故。次二攝護始終。次二所持能持。後
二始心終願。第二心無邊者。前明所知無盡。 今辨對境發心。以境無邊故心無邊。有十 一句者增數十也。第三定自在者。由前大
智大心故。於三昧自在方處非一。入出不 同故云差別文並可知。第四智巧現中有 標徵釋。釋中三。初法說。於中先十句別明 展轉深細。後一句總顯離相分明次舉喻。
後佛子阿修羅下以劣況勝。第五觀超絕中 有法喻合。合中異前化現故云法身。法性 包含故一時頓見。由此義故無能映奪。第
二妙光三昧釋中二。先法後喻。法中四。一身 雲展入。二是諸世界種種下身智俱入。三是 諸世界亦悉下明其卷入。四然諸下明展卷
無礙。二喻中文有二喻。喻前互入無雜亂 義。一寶山光影喻。二幻師善巧喻。前中先喻 後合。喻中有五。一明日光現影。七寶山者
即七金山。如十地末所列其名。但除妙高 及雪香二山。山間有七香海。海現日影。山 以淨金亦能現影。二其寶山上下明兩影 互現。正喻菩薩自他互入。以彼影明淨如
今之鏡故。能互現。三或說日影下。正辨得 名不同。謂水中本影現山上影時。此所現 影。從山上出來入山間。若山上本影現水
中影時。此所現影。從山間出入七金山上 故。正入時即名為出。所喻可知。四但此日 影下明重現無盡。喻菩薩帝網身土。五體 性下明體離二邊故能互現而無雜亂。謂
取不可得故非有。影現分明故非無。不住 成上非有。不離成上非無。若有定住則不 能相入。若其離者則無可相入。故不離不 住方能相入。後法合中直明不壞不住故。
得互入無亂。初二句明不壞性相。謂若壞 性相則無可相入。次二句明若住內外。則 不能相入。謂若住世間內。則不能身包 世界。若住世界外。則不能遍入世界。由
俱無住故能互入。於諸世界下釋其所以。 由定無分別而不壞相。慧觀一相而不壞 諸。既事理雙遊故。不壞不住。若不壞不住。 則住真如恒不捨離。既即事不捨故相隨
性而融通。如無不在故同真如內外互入。 後如幻喻中二。初總喻。後如有幻師下別喻。 今初先喻。後合喻中三。初總明能幻。二住四
衢下明依本時處。現幻時處喻互相入。後 不以示現下。本末互不相礙。喻不壞相。後 菩薩下合中五。一明一多相容不同。合上
現多時處。二菩薩於此下明智鑒不昧。合 前能幻之術。三不以彼下。合不壞本末之 相。四何以下徵釋所由。先徵意云。何以互
入得不壞相。釋意有三。一由知人無我故。 人我之相已見上文。二菩薩知。一切法本性 下。知法無我故。三菩薩勤修下。得同體大
悲故。由此故能融通事理。第五佛子菩薩 如是下。結成上義。於中三。一結上多入一。 二然不捨下。結上不壞性相。後當勤下。結
上明鑒。第二別喻中有三逆喻。總中三段。一 幻不壞本喻。別喻不壞相。二如是幻者下。 幻必依處喻。別喻前依本時處。現多時處。
三如彼幻師作諸幻事下。明幻師不迷喻。別 喻前能幻今初先喻後合。合中先正合。後 菩薩了知下。釋其所以。第二幻必依處喻。
先喻後合。喻中略無幻必依時。準合應有。 合中分二。先合依處。後合依時。前中初總 合。以記物現故。空即事空。次何以下徵釋
所以。由理無差故。後住於世下結成自在。 二於一念下合於依時。於中先正顯。後菩 薩摩訶薩得下。釋其所由。以得幻智同於 佛故。及第三幻師不迷喻。文並可知
(已下入第四十一經) 第三定中釋內有三。謂法喻合。法中五。一 明遍剎入定。二或剎那下明入時次第。三 若久下。總結多門。四菩薩於彼下心契定
體。五雖離此下。不廢起通及喻合等。文並 可知。第四定中釋內分二。先明定內深心行。 後明定起深心行。今初分二。先起行。後深
心。前中先舉內。後於彼一一下起行。於中 先明外事供養行。後於彼一一恭敬等三業 供養行。二然於諸佛下明深心中二。先法
說。後如散動下喻況。於中二喻各有喻合。 一妄念無知喻。喻其契實無念。二陽炎似 水喻。喻其了妄同真。文並可知。第二佛子
此三昧下。明定起深心行中。初法次喻後 合。合中上明供養自利行。今明開演利他行。 文影略耳。開演深理即深心起行也。第五
定釋中有五。一對境辨智。二正顯智知各 有十句。皆是過去藏中之法。三所知時分。 有十四重。即釋過去之義。四顯知相狀。不
滅現在者不捨也。不緣過去者不取也。謂 但約過去門。顯非有取捨而緣。上四各一 佛子。五明出定獲益有三。初舉數辨相有
十句。初句總位。終成果。名受灌頂法也。 餘句別。一屬己二淨障。三究竟。四始入。五 正證。六終滿。七持令不失。八無知而知。九
淨三輪。總該前九如約智。辨三輪者。謂 無能知所知及正知故。餘可思準。二何等 下徵列其名。初四是四無礙辯。次二自利不
畏深法。如言能行。次二利他。為善者依為 惡者救後二總明二利勝妙。三佛子下結得 速疾。有法喻合。歌羅邏者此云薄酪。餘可
知也。第六智光明藏三昧釋中分二前明定 業用。後彰定利益。初中分六。一總知諸佛。 二若已說下知多名號。三當出現下知當所
作。四彼諸如來修下。明知彼因圓果滿。五 彼諸如來名姓下。知現所作。六此菩薩於一 念下。明知分齊。其中大千即是佛剎。而重
言者多是遣脫。應言百佛剎也。餘並可知。 二以了知下彰定利益。於中四。前二自利。 後二利他。謂一令心入持益。即由上知故
持之不失。由持不失得持之益。一心中持 佛得佛護益。二心入持法。得總持辯才 益。餘句倣此。有十二者增數十也。師子受 生者。不畏生死苦故。示生死實性名開
法關鑰。了生死本空故。出欲淤泥。智力持 者定慧雙運也。入無住力持。則大劫不離 一念。二佛子至住此三昧下。明得善巧益。
有法喻合。然善巧有二。一如事善巧故。法 云不可說無量。喻云見種種物。二如理善 巧故云日光平等。又由此二無礙方名善
巧。故合云無分別而能知。三佛子至如是了 知下。明得不空益。四佛子至住此三昧下。 十王敬養益。第七三昧釋中二。先明定體用。
後明定利益。前中亦二。先徵後釋。所以重 徵者。前通徵一定。此則別徵莊嚴。後佛子 菩薩下釋中二。先釋一切世界。以是現在
故但云十方。二皆見諸佛下釋其莊嚴。於 中二。先總列十門皆是莊嚴。其中第八別 明莊嚴者。即功德智慧以嚴其心。色相光 明以嚴身也。後眾會清淨下別顯嚴相。以
廣前二。一廣眾會。二廣莊嚴。今初有三。 初明見他。二見自。三能見。今初亦三。初見 眾會體相。次亦見眾會下明見分量。後亦
見諸佛。於彼下見佛作用。二菩薩摩訶薩下 明見自可知。三如是見時下明能見。有法 喻合。法中明無分別而見。喻中明能所詮。
不自云我是能所詮。而不捨能所詮。以喻 無分別故而知也。合中先合不捨。後而於 下合不分別。二佛子至見佛無量光色下 廣上莊嚴中二。先以法說後以喻顯。前中
二。先標章門。略舉四種莊嚴。皆分明證了。 後或見佛身下依章別釋。即分為四。一釋 無量光色。二或見佛身其量下。釋無量形相。
三佛子菩薩如是見下。釋上圓滿成就。顯前 二圓滿故。四又見佛下釋上平等清淨。即 兼內二嚴。二佛子菩薩如是見於佛下。以喻
顯中三。一空無增減喻。喻法性身無可增 減。空之大小在於世界及於芥子。非空體 然。如法性之身應器成異。二月無增減喻。 喻真常色身體不易故。證有近遠隨心見
殊。前喻但喻佛身。此喻兼喻光色及圓滿 成就。三隨心現境喻。喻上清淨。菩薩心淨 則見佛淨。在於如來何淨何垢。第二佛子
至住此三昧下明定利益。略舉七種益。各 有佛子以為揀別。第一速成行願益。有標 徵釋可知。第二法印同佛益。有十句五對。
初二福慧同。次二二諦境智同。次二體用同。 次二二利同。後二善巧平等同。第三以德成 人益可知。第四智德包含益。於中二。先喻
後合各有十句。合中總標合初獲即得。十 句合前十事。唯八九不次。以智雖是一從 所知別故。一佛剎合色相。二眾生合形體。
三變化合示現。四入佛合眷屬。以互為主 伴如眷屬故。五通達佛法為助道資具。六 普攝淨法則圓音示人。七皆令入法方是神 通。八普眼清淨超合慧解。九自在却合自
在。十住法合智用。第五身威超勝益。有標 有釋。第六令他圓滿益。先牒前起後。後徵 列名相。第七轉作佛事益。亦先牒前起後。 後徵列名相文並可知
(已下入第四十二經) 第八一切眾 生差別身三昧釋中分五。一明能入智。二 顯入出之相。三明入定之益。四明境界自 在。五總結究竟。今初由得十種無著。成後
出入自在。一切地者佛地菩薩地等。二入出 相中。二先徵起後釋相。於中先法後喻。法 中略辨十類。以表無盡。一諸類正報相對
明入出。二天中入下六趣依報明入出。三 千身入下一多相對。四閻浮提下四洲大海 相對。五一切海神下。大種事法相對。其無生
法乘四大種生便故來。六一切妙香華下諸 方相對。七一切四天下下。眾數多少相對。八 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眾中入下。染淨相對。九
眼處下諸界相對。十一微塵下雜明諸類相 對。為麁細凡聖念劫真妄等。其入出等義如 賢首品。二喻顯中有四喻。喻前十類各有
法合。一鬼力持人喻。喻第一第四多約身 故。第二呪起死屍喻。喻第二及與五六。多 約依報境故。第三羅漢現通喻。喻第三第
七多約數故。第四地一苗多喻。喻後三門 雜明種種故。喻合相映文理自顯。第三佛子 至住此三昧下。入定益中有三。一得讚同佛
果益。皆上句顯義下句結名。十力義中云 心志圓滿者。明力自利義。義利成就顯力 利他。所作皆辦彰力圓滿。住無礙智總顯力
體。分別了知一切諸法通明力用。餘文可 知。二身智光照益。三業用無作益。皆有佛 子文相並顯。第四佛子至住此三昧無量境
下。明境界自在。先法後喻。今初前第二段 但明入起今兼明逆順有無等。為種種境 界。起中入者即用之寂故。入中起者即寂之
用故。是知菩薩之定常入常起。常雙入出常 無入出。方為自在為顯自在。寄諸境界 交絡而明。二喻顯中文有六。喻皆自有合。
一幻現六境喻。喻前同異。二修羅竄匿喻。 喻前麁細小大二對。若約理事相望。則無 差別為細差別為麁。理細事麁故。或無差
為麁總相入故。差別為細別相入故。無差則 大周法界。差則隨事成小。若唯約事明 大小。並差別所收。三農夫下種喻。喻明上
下合辨一多。文影略耳。四受胎生長喻。喻 上有身無身。如彼從無之有故。五龍下雲 上喻。喻有相無相。六梵宮普現喻。喻上入
中起起中入。及逆順相對故合云種種。第 五佛子至到神通彼岸下總結究竟。並顯可 知。第九法界自在三昧釋中四。一顯定體
用。二明定成益。三以喻寄顯。四總結雙行。 今初分三。初總顯名體。謂於眼等法界得 自在故。二菩薩於自身下彰入定處。謂於
毛孔中入眼等定。顯互用自在故。三自然 下明定功用。於中四。一了三世間。二菩薩 於彼下多劫修行。三又於下入出無礙。四以
於法界下結成自在。此有二義。一於理法 界自在故。能善分別眼等界。二善分別眼 等十八界。即是事法界自在。此二無礙及事
事無礙。故云如是種種。皆橫盡其邊豎窮 其際。第二菩薩如是下。明定成益中辨十 種益。一生多功德益有二十一句。各十千億。
二佛子至復有無數下具無盡德益。隨前一 事皆至無盡故。於中二十句。前十句所具 之多。後十句能具之相。清淨者除垢故。瑩
徹者發本智光故。三佛子至住此三昧下諸 佛攝受益。於中三。初明攝受。次彼諸佛下 現身說法。後令修下令其修證。四佛子至住
此法界下諸佛護念益。攝受攝之屬佛護念。 即佛力來加。五得十海深廣益。六得殊勝超 絕益。並可知。七得諸力幹能益。於中初列
十力。後佛子此十種力下顯其超勝。隨前一 一力。皆具此三十八力。八佛子此菩薩下結 能圓滿益。九此菩薩功德下自德無邊故。他
不能說益。十佛子至住此三昧下。三昧無邊 自無不了益。上十段中前七別明。後三總 結。第三喻顯中。正顯前體用及益。亦明前
所未顯故。不全似上文。文中二。先總舉喻 體。後佛子如無熱下對喻別合。有十三門各 先喻後合。一合流沙入海喻中。先總明喻
合。雖舉四河意在四口出沙故。下第九別 明四河。後如恒伽下別明四辯即喻四口。所 說即喻四沙。若開四辯總別為五。則有十
七門。二如四大河下合遶池入海喻。於中先 喻後合。合中先合遶池。菩提心智名之為 池。三業隨順智慧。即為遶義。後佛子下合
其四方。三如四大河圍遶下。合池見寶華喻。 說法有開敷之義。三昧有感果之能。莊嚴 清淨皆華上之別義。四合寶樹遶池喻。五合
大池清淨喻。即是池體。六合栴檀香岸喻。十 種智寶有二義。一即離世間中十種如寶智。 二即他心等十種智也。七合底布金寶喻。妙
智合金沙。解脫合摩尼。無礙光明合二種 放光。住佛所住入於甚深。合布其底。上 四段各以如無熱大池為首。八如阿那下 合龍王無惱喻。即合池名。名因龍得故。九
合四河潤澤喻。十合四河無盡喻。十一合 入海無障喻。十二合入海無厭喻。上之四喻。 各以如四大河而為喻首。上之十喻。皆以
菩薩而為合初。十三佛子如日光下。合眾 寶交影喻。先喻後合。合中二。先正合。後何 以下徵釋涉入所由。第四佛子至雖能於定
下。總結雙行。謂權實定散無障礙故。於中 三。先法。次佛子下喻。後菩薩下合。然法中 明即寂而用喻。合乃明即用而寂。文影略 耳 (已下第四十三經)
第十無礙輪三昧。亦初徵。次釋。後 結。釋中三。初明入時方便。二佛子菩薩摩 訶薩住此三昧已下。明入己智用。三佛子菩
薩摩訶薩入普賢所住下。定滿成益。今初有 二十二句兼顯定名。初十一句因用無礙。是 無礙義。後普入下有十一句住果圓滿。即
是輪義。今初段中。即此無礙無所不摧。亦 即輪義。初三句三業無礙。次句器世間無礙。 次二句眾生世間無礙。餘句智正覺無礙。後
住果中二智通權實。故云普住。三作利樂 事。四淨二障種。七智契佛境。餘七可知。第 二入己智用中四。第一攝佛功德。二證入
諸法。三普德無盡。四結示勸修。初中即攝 如來二十一種殊勝功德。以此位中德等佛 故。其間或全同佛相。或有約因相似而次
第無差。於中三。初總明妙悟皆滿。次別顯 二十一德。後顯德勝能。今初十句。初句標 滿時。餘九顯滿相。然一切智若對種智即
是根本。若直語佛智則通權實。今此顯通。 於中初三句始觀。言觀一切智者標也。云何 觀。觀有二種。一總觀。謂權實齊觀故。二別
觀。此是實此是權。權中有多差別。皆審照 了故。次三句中順。亦初句標。次云何隨順由 前總觀故。頓能顯示由前別觀故。各各攀
緣。後三句終契。釋同前觀。但由前觀察。今 證見分明耳。二於普賢下別明二十一種功 德。分二十段。後二合故。今初第一明二行
永絕。即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然有二 義。一謂非如二乘有無智故。二不同凡夫 現行生死起諸雜染。不同二乘現行涅槃 棄利樂事。世尊無彼今菩薩亦無。文中廣
顯利樂。即不同二乘皆與智俱。即不同 凡夫。就文分二。先總明大用常恒。二佛子 此菩薩有一蓮華下。別顯一用。前中二。先
法說後喻明。今初法說中二。先正明後徵釋。 今初先明行體。後不斷下辨常恒。二徵釋 中。徵意云。何以得此智滿行常。釋意云。願
行善成智慧善巧故。第二喻顯中四。初喻 二合。三徵。四釋。今初。摩尼寶置色衣中。即 總喻菩薩心智置佛智中。雖同衣色喻前智
滿十句故。合云觀一切智等。不捨自性。喻 前行常二十句。二合如喻辨。三徵意云。何 得已能滿智而不斷行耶。四釋意云。菩薩
無障礙願法應爾故。窮盡生界益無疲故。 文中二。先法說可知。後轉以喻況。於中 三喻皆喻利生無厭。各有法合。一虛空持剎
喻。喻大願法爾故無厭。二涅槃普滅喻。喻 為淨眾生故無厭。上二喻悲。三佛智普成 喻。喻能所不二故無厭。此一喻智既非愛見
之悲。何有厭乎。第二別顯一用中二。初明 依果殊勝。後菩薩摩訶薩於此華下。正報自 在。前中二。先明相嚴過前十地故。窮十
方際。後此大蓮華下辨德嚴。自內而觀量 周法界。自外而觀許眾生見。斯乃即小之 大也。二正報中二。初明身量大小。後一切
諸佛下明佛加放光。有二十重。後後重中 皆倍前前。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 數。倍則數難量矣。第二佛子菩薩至住此三
昧下。明達無相法。即同諸如來。於最清淨 真如能入功德。初結前生後。達無相故不 染。後安住下。正顯安住即是入義。謂此真
如非有非無。故云無邊。定有定無即是邊 故。不可說法即離言真如。其法界實相及無 礙際。皆真如異名。而云如來種性者。諸佛
以無性真如而為性。故出現品云。皆同一 性所謂無性。法華云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 起。無去來等重顯真如。即是中道故。深無
底現量已下別明能入之義。第三為去來今 下。明住於佛住德。謂佛無功用常住聖天 梵住故。文中先三世佛讚。文通前後二段。
從諸佛力下正顯其義。謂入一切佛境。即聖 天等所住境也。淨眼現證下明能住相。十眼 圓明而安住故。文有五眼。餘但義含。第四
成菩提心下。明得佛平等德。謂佛佛相望 有三平等故。文即為三。初明所依平等。諸 佛皆依清淨智故。文中始發菩提心。終成
種智。出生智用皆所依也。次離世生法下 明意樂平等。同以調生為意樂故。後神通 變化下作業平等。同作受用變化業故。第 五功德解欲下明到無障處德。以修一切
障對治故。福智皆淨。離於二障文中。初二 句功德。次二句智慧。各上句障淨。下句德 滿。次二句重顯功德。餘四句重顯智慧。第
六所行寂靜下。明不可轉法德。謂教證二法 他不能轉。文中初二句略標教證。謂寂靜 證也。於諸佛法教也恒以下別顯教。念力下
重顯。證既如空無著等。他安能轉耶。第七 於諸世間下。明所行無礙德。謂雖於世間 作利樂事。世間八法不能礙故。文中住菩
薩心成堅固力等。即不礙之因也。第八一 切諸佛下。明立不思議德。謂安立正法凡 愚不能思故。文中初總顯一切教法。皆是 如來威力之所建立。菩薩能知。反顯凡夫
不思。入不二下別顯安立難思之相。謂依無 相而廣說故。隨欲解之多端。故並難思也。 第九法界為身下。明普見三世。以身心等
於法界故於三世事記別無差。在文可見。 第十開示一切法下。明身恒充滿一切國土。 謂為開法故。示現受用變化之身。遍諸世
界而為利樂。文相亦顯。第十一得佛智慧 下。明智恒明達一切諸法。謂於境善決能 斷他疑故。文相亦顯。第十二具大威德下。
明了一切行。謂具增上意樂。能了有情意 樂性行。如其所應而為現身。即有威德。 第十三亦為開示下。明除一切疑謂聲聞人 言其全無少分善根。今能開示。令其知當
生如來妙智故。心不障礙。第十四於一 切法心無動下。明無能測身。然有二義。一 謂其身非虛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雜 染故。不可測。初一行經顯之。二其身雖
無分別如摩尼珠。然由佛增上及眾生勝 解力。見金色等。而佛無有分別。即不壞諸 有下。經文顯之。第十五雖隨世俗下。明一
切菩薩等所求智。謂菩薩以無量文字調伏 有情。要依佛所聞法為先。獲得妙智故。諸 菩薩等皆求也。文相甚顯。第十六了一切法
下。明到佛無二究竟彼岸。謂了一切法空 法界等。即佛無二法身。依此法身修波羅 蜜多等行。而得圓滿。為從法界生。第十七
猶如虛空下。明具足如來平等解脫。謂一 一如來所現身土。皆遍法界猶如虛空。無 相無形不相障礙。而不相雜。隨其化緣現
各別故。故文云。隨順演說於一境門生一切 智。謂各順一一境故。第十八觀十力地下。 即證無中邊佛平等地。謂三種佛身平等遍
滿。無有中邊之異故。至薩婆若。即自受用 智。為橋梁。即通變化。見法無礙即是法身。 結云善入諸地者。即佛十地也。第十九知種
種下。明盡於法界。謂此法界最清淨故。能 起等流契經等法。極此法界。於當來世作 諸有情隨應利樂。今文但有所起略無能 起。第二十所有大願靡不成就即等虛空
界窮未來際無有盡故方云成就。上來略 辨。若廣引諸論如升兜率品。第三佛子菩 薩摩訶薩以此開示下顯德勝能中二。初總 明。後雖一切下別顯今初先標。謂用此會事
之德。開示佛平等性者。同有二十一種功 德故。後此是下總歎前德。二別顯中餘九 不言。且廣初無礙之義。自有四十一句。初
句有不礙無。以有是無之有故。後四十句 明無不礙有。以無是有之無故。又前是二 而不二。後是不二而二。及寂用相即等。並顯
可知。第二佛子菩薩入如是下。證入諸法 用中四。初明證入。二離證相。三徵四釋。今 初十句。初句明能證之定。三昧智輪尚順梵
語。若正應云智輪三昧。因定最勝名大威 德。則能下顯所證法。謂證佛果法。初句總。 無為果為證。有為果曰得。餘句別。趣入釋
證成就釋得。圓滿通二積集約因圓。清淨 謂障盡。定能安住慧能了達。定慧兩亡則 自性相應為證入也。二而此下明離證相。 以無念方證故。尚不念無礙慧境。況所證
法有若干耶。三徵意有三。一何以證而無 念耶。二何以一定得多果耶。三何以因定得 果法耶。四釋中二。初略別釋。後此三昧下廣
以通釋。今初別釋三徵。一體性離念故。二 定體雖一用無邊故。三以殊勝故因得果 法。後廣通釋者。謂文廣義通。通明上三句。
於中二。先總標。境是定之所緣。深入是定證 契。威力是定之用。三皆定體皆言種種故。 上云無邊。具三又多故云殊勝。後所謂下
別顯有二十八句。句皆有上三義。如初句。 入即深入義。不可說等即無邊義。智門即境 界義。其間或有闕無邊義蓋文略耳。知智
在說說為智門。二入功德智慧不二之莊 嚴。六入不空如來藏。七悲智之境觀度無 休。餘可知。第三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住普
賢下。普德無盡。於中四。一正顯無盡。謂非 唯上列諸用。又能念念入多三昧。亦不能 盡。二徵。徵意云。既念念入多何以不盡。三
釋意云。此三昧緣境究竟無盡故。文有十句。 初總餘別並可知四喻況。於中有三喻。喻 前無盡各有喻合。前二合中復加徵釋。一
如意隨求喻喻定心隨應出法無盡。徵意 云。何以出法無盡不匱息耶。釋意云。了多 幻境皆同影像。緣至則生何有盡耶。體無 增減何有匱息耶。二生心各別喻。喻緣境
無盡可知。三龍王降雨喻。喻入法無盡。於 中初喻後合。合中分三。初正明入法合滴 如車軸。謂入廣大法故初句總智門。下別皆
云門者自他遊入故。幻網者一切皆幻。互為 緣起相交映故。世界性空故無體。隨緣染淨 故有體。又法性土故有體事土從緣故無體。
又淨剎順理故有體。染剎妄成故無體。餘可 知。二於一念下。入法時分合前降雨之時。 三如是入時下。明入時相用。合前無邊無盡
無作境界。於中三。初十句明其相狀。次求 一切智下明其業用。三徵釋所由。今初。初 二句合雲無邊雨無盡。不疲下合無作境無
作即無功用故。身不疲心不厭。不永斷不 暫息。未入常入故不退。已入永常故不失。 無法非所入門故不住非處。無心不契
故。恒正思惟。不沈不舉正是入相。二業用者 隨入一一門。皆有斯業門。門即不可盡。文 顯可知。三徵釋中徵意有二。一云。菩薩豈
無行滿成佛。何以業用無際限耶。二云設 橫顯無盡可爾。何以一一門中用即無盡。 後釋意亦二。一云。菩薩本為眾生生無盡故。
用亦無盡。二釋後意云。生及世界既如虛空 故。隨一門即用無盡。如芥子中空。由此 不但一門成多。一念亦能成多事矣。文中
三。初喻明火隨薪緣。薪多火在。喻菩薩生界 緣廣用無有涯。次合可知。後轉徵釋。徵意 云。菩薩何以起多業用。釋意云。為普度生
滿普願故。第四是故諸菩薩下。結示勸修 中二。初結勸勤修。二佛子至如是修行普 賢行下總結顯示。今初謂菩薩心窮生界。定
用無涯。故應修習。文中二。初舉所修之法。 後勤加下示勸修相。今初。是故諸菩薩五字 該下二段。其所修法有十一句。末後一句
舉定名體。前之十句。別明無礙輪之業用。 於中倒牒前來諸文。初種類者業用非一 故。如合龍喻中入法眾多。是種類義。二境
界者即定所緣。如前妄念緣境喻。三威德者 即通顯定用。如前寶珠能出生喻。四此上 三種皆悉廣大。一一無涯。如前不見三昧
前際故。五數不可極。如前入不可說智門 等即無邊故。六並絕心言。如前不作是念 有若干菩薩等故。七皆與智俱。如前雖 知諸法無作。而能示現一切作業。是權實
明照故。八體用齊於佛境。則諸佛現前。如 前觀十力地至薩婆若故。九如來護念。如 前諸佛攝受已。入未來諸佛數故。十非但
現用自在。亦成昔善。如前功德解欲悉清 淨故。第二示修相中二。初略示離過進 德。後不依下別示離過進德。於中先離過。
後於諸法下進德。文並可知。第二總結。顯 示者遠則通結前來諸段。近則逆結上來進 德之文。欲一一配屬恐厭繁文。大文第三
定滿成益。文屬此定意兼前九。於中四。一 外感佛加益。二內德圓滿益。三上攝佛果 益。四正同佛果益。初中五。一辨加所依。謂
在定時故。二十方下顯能加者。三與如來下 正顯加相。四佛子菩薩下。加以成用。文並 可知。五何以下徵釋所由。徵意云。普行既
滿何須盡未來際行調生行耶。釋意云。無障 礙願法應爾故。已成大願真能調故。第二 佛子此菩薩獲如是下。內德圓滿益中四。初
牒前住定之因圓。通牒上文並顯可知。二 其心恒住下別示所滿。十表無盡。三佛子 此菩薩摩訶薩已到普賢下。總結究竟。四何
以下徵釋所由。徵意云。菩薩何以能滿爾 所德耶。釋意可知。第三佛子至以此三昧 下。上攝佛果益中三。初正明。次何以故徵。徵
意云。上是佛德何能攝耶。後菩薩下釋意云。 住此三昧能所作無餘同如來故。於中三。 初正顯無餘之業。故皆云一切。二於此法中
下明作業行相。初句總顯依前而作。更不 作餘不足之業。住未足等顯其作義。如是 已下總結前作。三佛子下逐難重釋。謂廣 前作如是業不作餘業。文中三。初略標
舉其中如作。通身及意。次徵。徵意云。何以 不作餘耶。後廣釋。釋意云。若作異前非 菩薩故。文有十喻即為十段。各自有合。
一金剛不壞喻。喻行體堅牢。二真金妙色 喻。喻善業外飾。三日輪光明喻。喻智慧 圓明。四須彌四峯喻。喻善根超出。不合 四峯。若合可以四菩薩行合也。五大地能
持喻。喻大悲荷負六大海含水喻。喻大願 普育。七軍將明戰喻。喻習定防怨。八輪王 護世喻。喻定清物惑。九植種生長喻。喻行
增物善。十時雨生種喻。喻法雨普成。先喻 後合。合中二。先正合。後徵釋。前中云乃至 者。越初生種直合終成故。由應時而降
故。獲斯十四種益。一得智果淨二障故。二 得斷果達無相法故。三得恩果住大悲 故。四得所依清淨。究竟彼岸果。上四自利 餘皆利他。五了有情行令他歡喜。自離十
怖則自歡喜。六得斷疑。七成應供。次下諸 句由此而成文並可知。後徵釋中。徵意云。 菩薩依何行力說法。成斯大益。釋意云。由
成大智證法界故。尚能淨無量行。豈止成 眾生耶。文中二初標。後所謂下釋。釋中三。 初列所淨功德。二佛子下結其廣多。以
別說難盡故。三於如是等下顯能淨因。同 分善根者。一一善根迴向法界成主伴故。 超諸世間等者。法性相應所修之福故超於
世。法性不並真故無有對。餘並易了。第四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下。正同佛果益。 於中二。初正顯同有標徵及列。等覺之名
由此而立。二爾時普眼下問答料揀。於中 先問後答。問中先牒前同佛。後何故下陳己 所疑。於中初疑不名為果。後問不捨於
因。後爾時普賢下答中二。初讚問牒疑。後 佛子此菩薩下正答所問。於中三。一法說。 二喻況。三法合。今初十一段。次第答前十
一問。在文易了。意猶難見。謂何得已入十 力而普行無息耶。今總以喻顯。如人習誦 雖已得通。而數溫習不如久精。下香象喻
顯相。雖相似而體不同故。瓔珞云。等覺照 寂妙覺寂照。亦似功用滿位。此無功用也。 亦顯得果不捨因。盡未來際。皆位後普賢
故。喻中三。一舉象王依正勝嚴。伊羅鉢那 此云香葉。常居第一金山之脇。二若天帝下 明象王神變自在。言七牙者。準賢首品但
有六牙。或是譯者類後三七便言七耳。若 作表義于何不可。無能分別此象。此天者 正意取此以喻菩薩等佛之義。三佛子彼伊
羅下。明不壞本而能現。第三法合中分四。 一具眾行嚴合前依正。二為欲安處下明因 果無礙合前神變自在。三佛子菩薩摩訶薩 本身下。結成不壞因而現果。合前不壞
本而能現。四何以故下徵釋重合。初中可 知。二中二。一明修無礙行所為。於中先 為果。後增長下為因。二不捨普賢下正顯 無礙行相。於中先總明。以法界因果無障
礙故。後現不可說下別顯。於中分三。初顯 因門果行。文有四果。一智果。二說法果。二 般若相應果。四斷果。次而現受生下顯果
從因行。及說得時不同隨物現故。後復於 一切下顯果門因行。並可知。第三明不壞 因而現果中。本身不壞即因不壞。合在窟
無變。一切處變現即能現果。合在天神變。 四徵釋重合中。先徵意云。因果相違云何因 門現果。果復為因。釋意云。調眾生法應如
是故。文中二。先釋果作因意十句可知。後 佛子汝應下釋因現果意。於中四一法說 謂不捨因而現果。二如伊羅下舉前喻顯。 三佛子下重以法合。於中初明不捨因而
現果。後雖知諸法平等下。不壞果而現因。 四佛子至安住下歎勝。上來釋相竟。第三 結名可知。上來別釋十定竟。最後佛子即 大文第三總結十數。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5 冊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