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4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五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十定品第二十七 (入第四十經)
[0840b08] 初明來意。先辨會來。會來有二。一約圓融。 謂前明普門中所具差別正位。故寄歷人 天。今明位後德用不離普門。是則會別入
普有此會來。重會普光意在斯矣。等妙二 位。全同如來普光明智故。二約次第。前明 十地今顯等妙二覺故來。以極果由於始 信故重會普光。謂前依本不動智體起差
別之位。今位極成果。不離本智之因。後出 現因果。因是果中之因。得果不捨因故。果 是果中之果。大用無涯故。二品來者。為答
第二會中十定問故。第二釋名會名有二。 約處名重會普光明殿會。由第二會已曾 會此。故重意如前。約法明說普法會。二品
名者。定謂心一境性。十是數之圓極。以普 賢深定妙用無涯。寄十以顯無盡。故云十 定品。即帶數釋。若依梵本。具云如來十三
昧品。以等覺三昧上同佛故。三世諸佛之 所行。故云如來三昧。譯家以義通因果。故 略如來二字。然三昧為定。雖非敵對由等
持心至一境故。義旨相順從略云定。又別 行本。名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皆人法雙舉。 梵本是依主釋。別行即依士釋。三宗趣者。會
以普賢因果德用圓備為宗。令物證入為 趣。品以普賢三昧無礙自在無邊大用。而 為宗趣。次正釋文。此會有十一品經。分二。
前六明因圓。後五明果滿。若依古德前九 明生解因果。後二明平等因果。前中亦二。 前六品明位後因相。後三品明差別果相。然
六品之因。若約次第與前五會俱是差別 之因。若約圓融等同果相故。與果同會。果 是對因之果。與因同會。平等因果由差別
成。亦與此同會。今初此因即是等覺。然文 有等覺之義。而無等覺之名者。以此等覺 亦即十地之勝進故。是以諸教開合不同。仁
王經等合此勝進入於十地。是以不立等 覺故教化品中約五忍分位。於寂滅忍唯 有上下。下忍中行名為菩薩。即第十地。上 忍中行為薩婆若。此謂如來。若依瓔珞。開
此勝進為無垢地。即是等覺。然等覺照寂。 妙覺寂照。又賢聖學觀品中說六種性。及六 堅六忍等。瑜伽具有二義。七十八引深密
經說十一地。第十法雲十一說名佛地。唯 有二十二愚。得佛地時由斷二愚。一於一 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俱生極微細所知
障種。二極微細礙愚即是任運煩惱障種。斷 此便能證大菩提。更不別說等覺斷證。論 復有文亦立等覺。又菩薩地云。此菩薩雖 已修行功德海。滿由未能捨三種法故
不名妙覺。一由未捨劣無漏法。二由未 捨白淨無記法。三由未捨有漏善法。至妙 覺位方捨此三。今經欲顯開合無礙。故存 其義不彰其名。下離世間品智慧助道具
中。既云隨順六堅固法。有等覺明矣。文中 分二。前三品正答前問。後三品總顯深廣。 今初分二。前二品明業用廣大。後一品明智
慧深玄。前中亦二。初品就定明用。後品就 通明用。前中分五。一序分。二請分。三示說 者分。四本分。五說分。初中三。初總顯三成
就二始成下別顯三成就。三與十佛剎下別 顯眾成就。二中分三。初約主顯時。二於普 光明下約主彰處。三入剎那下就德顯主。
於中十句。即攝二十一種功德中。二十別 句。總句即前始成正覺故。一入剎那際三昧 者。即窮法真源。謂時之極促名曰剎那。窮
彼剎那時相都寂。無際之際名剎那際。即 攝二句。謂二行永絕及達無相法。若有二 行則有剎那。二行既絕則剎那無際。由達 清淨真如本無相故。所以此中特名入剎那
際者。為顯將說等覺位故。菩薩地盡唯有 果累無常。生相未寂猶名識藏。若以無間 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即 無剎那。若入此際即見心性常住。名究竟
覺故云諸佛三昧。亦顯差別歷位。不離最 初剎那際故。二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現如來 身者。依通起用。此攝二句。一切智通即住
於佛住。謂由一切智無有功用。自神通力 常作佛事故。次現如來身即攝得佛平等。 謂依上一切智現身利樂有情故。三清淨 無礙攝三句。謂清淨攝二句。一攝到無障
處。謂慣習覺慧永斷所治。故云清淨。二攝 不可轉法由清淨故。他不能轉。無礙者即 所行無礙。世間八法不能礙故。四無所依
止無有攀緣。即立不思議。謂雖立教法不 依世間故。非諸世間所能攀緣故。五住奢 摩他最極寂靜。即普現三世。以見三世平等
如理無異。為最寂靜。六具大威德。即身恒 充滿一切世間。現受用變化身大利樂故。 七無所染著。即智恒明達一切諸法。謂於諸
法善決定故。無有染也。八能令見者悉得 開悟。此攝二句。一攝了一切行。謂知有情 性行差別隨開悟故。二攝除一切疑。謂知彼
遠劫微少善根。亦令開悟故。九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亦攝二句。一攝無能測身。謂如 其勝解而示現身。如摩尼珠。名隨宜出 生不失於時。二攝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謂
調伏有情攝受付囑等。皆不生時故。十 恒住一相所謂無相。攝餘五句。謂到佛究竟 無二彼岸等。隨義雖殊皆由一相無相而 成。可以意得。餘如升兜率品辨。第三別顯
眾成就中五。一舉數。二靡不下歎德。三其 名下列名。四如是等下結數。五往昔下集 意。歎德中十一句。初二句總。位極行圓故。餘
九為別。前四自分德初二行相。一深二廣。 後二行體。一定二悲。後五勝進德。前三同佛 三業大用。可知。後二同佛無住涅槃。初句
釋。謂不住涅槃故。入世間不住生死故。 心恒寂靜。後句結德屬人。三列名中一百 菩薩。初有三十同名慧者。表純德故。念 莊嚴下七十菩薩別名者。表雜德故。餘二
可知。大文第二爾時普眼下。請分中四。一 普眼請問。要以普眼方見普法故。二佛言 下如來許問。三普眼下舉法正問。四佛言善
哉下歎問利益。大文第三普眼普賢菩薩下 示說者分。以法屬普賢故。示其令請。於 中有六。一示人令問。二聞名獲益。三推
求不見。四教起見方。五依教而求。六為現 身相。今初分三。一示處。二已能下歎德。三 汝應請下教問。第二爾時下聞名獲益中。
獲十種益。文並可知。第三其諸菩薩於普 賢下。推求不見中有三推求。皆悉不見。一 渴仰推求不見。二重觀察不見。三以三昧
力推求不見。文各有釋。今初先求不見。後 此由下釋不見所以。威力持者。欲令大眾 渴仰得顯深旨故。二重求中三。一審問重
示法本湛然故。初無移動。二是時普眼下 推求不見。猶謂可見故。三佛言如是下釋 不見所由。於中二。初印定徵起。後善男子
下正釋所由。以住處甚深故文有十句。初 句總。次八句別。後一句結。別中四對。一廣 智勝定深。謂智門無邊。有邊之智焉覩定用。
起伏無畏展促自在。唯以出世定求故不可 見。次二外用內證深。次二得力成身深。後 二多護速證深。由上八深故不能見。第三
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下。以三昧力推求不 見。於中分四。一新獲三昧。二以三昧下 以定推求。三時普眼從三昧起下。自陳不
見。四佛言下釋不見所由。於中五。一約法 總標由住難思解脫。翻上三昧可思入故。 二普眼於汝意下以近況遠。三何以下徵釋
所由。釋中二。初略標深廣。翻上三昧尚有 數故。後舉要下舉略顯廣。文有十句初 句總。以金剛慧達差別法界俱空故。餘句 別由了空故。一世界無住處。二眾生無可
化。三寂無去來。四豎無斷盡。五橫泯差別。 六體非體故不礙現通。七用非用故無依 無作。八不離如如故無動轉。九理事圓故
窮法界邊。四善男子若有下彰見之益。五爾 時普眼下歸敬彌增。文顯可知。第四教起 見方中。初令策勤前心。次又應下別示深
觀。上捨境別求故。未識其體。今令十方齊 觀知其體周。下依此觀是以得見。後誓與 下起願思齊。具上三心則能得見。第五。是
時普眼下。依教修行。然普眼位深而猶重。習 觀修者略有二意。一位未等故。二示深獎 物故。第六爾時普賢下為現身相。於中五。
一為眾現身不見。顯深現不礙用故。二 是時普眼下眾覩喜敬。三是時以佛下。現瑞 成益。四爾時普眼下歎德廣深。於中十句。
無等者下無等故。無過者上無過故。餘可 知。五佛言如是下如來印述。初印後述。述 中十一句。初句總。後所謂下別。別有十德。
一二嚴德。二圓明德。三深廣德。四色相德。五 慈覆德。六超勝德。七知法德。八絕言德。九 同佛德。十讚無盡德。大文第四爾時如來告
下。本分有四。一舉益令說。二何者下列所 說名。三此十大下歎定勝德。四是故普賢下 結勸成益。今初分二。初勸說成益。後諸菩
薩下引例證勸。以三世諸菩薩若說此定 皆成益故。第二列名中皆云大者。因滿之 定稱法界故。一普光者。身心業用周遍全 包為普。智照自在名光。二妙光者。身智遍
照為光。勝用交映為妙。三十方無餘之剎。皆 至入定為遍往。往無雜亂不礙時節。歷 然為次第。即能起用名神通。以智用如理
本自遍故。四明達諸法本自清淨。離於想 念契理深心。依此起用遍供諸佛。請法起 說名之為行。五佛出劫剎等事。皆名莊嚴。 過去門中包此無盡為藏。亦名過去清淨
藏者。入定能入劫一念無緣起。定能受法 三輪無著。皆名清淨。六未來藏中。包含諸 佛及佛法等。名之為藏。智慧徹照稱曰光
明。七現在諸佛作用。眾會身相益物。皆曰 莊嚴。橫遍十方故云一切。現可目覩故不 云藏。八於差別眾生身內外入定起定。皆
自在故。雖通三種世間。從多但云眾生。前 後諸定皆從多說。九於眼等十八界自在入 出。又知事法界邊際。與理法界無礙自在
故。十無礙輪者。三輪攝化皆自在故。又得 十無礙滿佛果故。無盡大用一一無礙。皆 悉圓滿能摧伏故。尋初後際不得邊故。第
三歎定勝德。於中四。一約人以歎。人勝故 法勝。二若諸菩薩下約修以歎。於中二。先 明修成。後如是下修益。於中亦二。初有十
句明上等佛果。後此菩薩普入下明身智 周遍。皆言普入者。一一皆窮帝網境故。文 顯可知。三此是諸菩薩下直就法歎。明此 十定該攝諸法體相用等。一一超勝故。十
門五對。一境智通悟。二因果遊入。三通辨出 處。四佛法所從。五嚴土攝生。罔不由此。四 若菩薩入此下約證以歎。前約修歎。望於
佛果以顯終同。此約證歎直就此定以明 業用。亦二十句。前十明勝德無限。文顯可 知。後得法界智下明智德自在。及第四結 勸文並可知。大文第五爾時普賢下說分中
三。初承旨總告。二佛子云何下別釋十定。 三第四十三卷末云。佛子此是下總結十數。 二中十定即為十段。各有標釋結。就初定
釋中分五。一智無盡。二心無邊。三定自在。 四智巧現。五觀超絕。各有佛子以為揀別。 五中初二定方便。次一定體。後二定用。又前
三各有標徵釋結。今初釋中十句五對。初 二所事所化。次二化處化法。如影者無實故 隨現故。次二攝護始終。次二所持能持。後
二始心終願。第二心無邊者。前明所知無盡。 今辨對境發心。以境無邊故心無邊。有十 一句者增數十也。第三定自在者。由前大
智大心故。於三昧自在方處非一。入出不 同故云差別文並可知。第四智巧現中有 標徵釋。釋中三。初法說。於中先十句別明 展轉深細。後一句總顯離相分明次舉喻。
後佛子阿修羅下以劣況勝。第五觀超絕中 有法喻合。合中異前化現故云法身。法性 包含故一時頓見。由此義故無能映奪。第
二妙光三昧釋中二。先法後喻。法中四。一身 雲展入。二是諸世界種種下身智俱入。三是 諸世界亦悉下明其卷入。四然諸下明展卷
無礙。二喻中文有二喻。喻前互入無雜亂 義。一寶山光影喻。二幻師善巧喻。前中先喻 後合。喻中有五。一明日光現影。七寶山者
即七金山。如十地末所列其名。但除妙高 及雪香二山。山間有七香海。海現日影。山 以淨金亦能現影。二其寶山上下明兩影 互現。正喻菩薩自他互入。以彼影明淨如
今之鏡故。能互現。三或說日影下。正辨得 名不同。謂水中本影現山上影時。此所現 影。從山上出來入山間。若山上本影現水
中影時。此所現影。從山間出入七金山上 故。正入時即名為出。所喻可知。四但此日 影下明重現無盡。喻菩薩帝網身土。五體 性下明體離二邊故能互現而無雜亂。謂
取不可得故非有。影現分明故非無。不住 成上非有。不離成上非無。若有定住則不 能相入。若其離者則無可相入。故不離不 住方能相入。後法合中直明不壞不住故。
得互入無亂。初二句明不壞性相。謂若壞 性相則無可相入。次二句明若住內外。則 不能相入。謂若住世間內。則不能身包 世界。若住世界外。則不能遍入世界。由
俱無住故能互入。於諸世界下釋其所以。 由定無分別而不壞相。慧觀一相而不壞 諸。既事理雙遊故。不壞不住。若不壞不住。 則住真如恒不捨離。既即事不捨故相隨
性而融通。如無不在故同真如內外互入。 後如幻喻中二。初總喻。後如有幻師下別喻。 今初先喻。後合喻中三。初總明能幻。二住四
衢下明依本時處。現幻時處喻互相入。後 不以示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