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4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八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已下入第四十八經)
[0865b08] 初來意者。前品總明果法。此品別顯相德。 近答前品身問。遠答普光眼等六根。非唯 眼等遍於法界。而各具多相用難思議故。
二釋名者。如來十身標人顯德。言相海者。 依人顯相。如來十身並如前釋。福報奇狀 炳著名相。相德深廣故稱為海。故文云有
十蓮華藏微塵數相。相體廣矣。一一用遍。 相用廣矣。一一難思。互相融入。體用深矣。若 此之相唯屬圓教。標以十身。故觀佛三昧
海經。辯相有三類。一略中略說。有三十二 相。二略說八萬四千相。三廣說有無量相。 如雜華經中。為普賢賢首等說。雜華即此
經異名。三中初通權小示同於人。端正不 亂故。次唯大乘菩薩。修八萬四千波羅蜜 故。後唯一乘。一乘修無盡行故。又初化次
報。後屬十身。十身之相海依主釋也。又初凡 聖同見。次唯地上。後唯圓機。然通五位。若 語其體初以形色。次即定慧。後以無盡法
界。若語其因後通純雜。如初會說。故一一 相果皆周法界。前二相因如瑜伽智度等論。 涅槃大集等經。廣如章說。三宗趣者。顯無
盡相海為宗。令修無盡之行。顯成為趣。 後正釋文。文有三別。第一誡聽許說。二正 陳相狀。三結略顯廣。今初。所以普賢說
者。相海普周故。令行普行獲普相故。普賢 本是會主。前說已窮。此便說故。或前品末經 來未盡。更應別答國土等問故。第二佛子
如來頂上下正陳相狀。略舉九十七相。文通 有五。一依處。二列名。三體嚴。四業用。五 結數。或略不具。至文當知。或加成益業
用中攝。然名依體用以立。皆以體用釋名。 或單從體用。或雙從二。隨文思之。或名與 體用。義不相似者。則是文略義含耳。細論
一相各依一處。則為九十七段。經自標次。 今以類例相從。依十九處即為十九段。始 自於頂終至於足。斯即順觀相海。今初。依
頂中三。初約處總標次。其中下別列名相。 後佛子下總結為嚴。今初。寶莊嚴者通顯 體嚴。事寶則云皆摩尼等為莊嚴故。亦顯
智寶。圓淨嚴故。一一相中。皆有事理二嚴 隨宜解釋。大人相者大人之相故。二別列 中三十二相。文各唯四。以依處一種已總
標故。此處獨有三十二者。理實應多為顯 圓融。一即一切故。一頂中便具權教三十二 數。若爾餘何不然。顯頂尊勝故。善生經云。
一切世間福。不及如來一毛功德。一切毛 功德不及一好功德。一切好功德不及一 相。一切相不及白毫。白毫復不及無見頂 相。故知勝也。此約相好相對明之。若約人
具有好為勝故。相伏於人好勝諸天。故 餘處說好為微細。第一相中四者。一列名。 名從用立。二一切妙寶下體嚴。三一一下業
用。四是為一者結數。他皆倣此。二中以摩 尼下體嚴。即釋光明義。其光下業用釋佛眼 義。佛眼無不照故。餘並準思。毫相放光如
現相品說。雲義亦如初會。八中嚴內摩尼 名意故不同如意。十一中。如是皆從下辨 業用因。亦業用攝。十四用中。云四菩薩行
者。瑜伽菩薩地云。一切菩薩略有四行。一波 羅蜜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 有情行。十九云具足千輪者。梵本云具千
輻輪也。二十一。示身智二光。俱顯智慧。二 十六中莊嚴云如來淨眼為莊嚴者。此通十 眼。光照下顯業用。亦通身智二光。淨眼及
光釋前普照。現於嚴具是上輪義。即法輪 故。從二十七至三十一。並略無莊嚴。亦由 名中已含有故。三十二。先名。次最處下體
嚴。此居頂極特顯別處。故云處中。則知所 餘皆繞此相。略不明耳。漸次隆起者。正顯 其相。智論第五云。如來頂有骨髻如拳。觀
佛三昧經云如合拳。即隆起之相也。第二眉 間有一相。自下並有依處故。文皆有五。初 依處。二顯名。三摩尼下體嚴。謂此相若收。則
右旋如覆瑠璃椀。若展則具十楞。有大光 明。嚴唯一寶光具多色。中表皆空即是洞徹。 四其光下業用。復出已下即是法光。故此光
名從用而立。五結數可知。第三眼。第四鼻。 各有一相。第五舌有四相。初一即舌廣長 相。於體嚴中。宿善成者。此舉因嚴。偏此說
因者。令讚演一乘故。其舌長廣即語其體。 福德人至鼻。權佛至髮際。餘大乘中明現 神足。方至梵世。或覆三千。今直語體便覆
一切。後如來下辨其業用。演法釋音聲。現 佛釋影像。二舌掌之相。掌謂近根。其光下 顯業用。光照諸剎令應度者無俟觀破。
摶聚自曉。但合塵成。何性之有。後二同在 舌端。或居左右。或在上下。觀文業用。但有 展卷不同。前則卷佛海於舌端。後則展諸
佛於法界。第六上齶一相。上齶既有。下亦 宜然。或是梵本脫漏。第七牙有四相。謂左右 上下。四大牙故。故佛涅槃四牙不碎。輔頰
也。亦云頰車骨也。二右輔上牙名彌慮 者。顯妙高故。四中有法乳等三。同一演法 約資法身名乳。照了萬境稱燈。令其圓 淨為實。即演三德涅槃之法。亦成三德涅
槃之益也。第八齒有一相。第九脣有一相。 上二各應分出上下。放閻浮下體嚴。以脣 色赤好。如日初出紅蓮葉故。後照于下業
用。第十頸有一相。第十一肩有五相。右二 左三或亦脫也。第十二胸有十一相。初一 當中。左右各五。今初卍字正翻為吉祥海
雲。以依形立名故。先標形相。應迴安名下 以屬體攝無違。前後左右可知。第十三手 有十三相分三。初九直語手相。右五左四
者。或左脫一。或表右常用故。而前肩則右 二左三相通正等。右中六十六。云成變化 網者。光化為網也。左中七十二。云因陀羅
網為嚴者。即是網鞔之相。互涉入故。次二 左右指可知。後二左右掌。皆有千輪者。輪 轂輻輞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功。第
十四陰藏一相。猶如馬王。第十五坐處二相。 第十六髀有二相。左云隨順安住者。髀多 行動故。須多寶隨順而嚴。第十七腨有三
相。第三膊毛通於二腨。若準晉經直云毛 端。則通身一切毛也。義應如昔。則處成十 九。第十八足有十三相。通分為七。初足下
一相略無左右。而晉經足趺之後。別有足下 千輻輪相。此必合有故。後品明足下輪相。 名普照王。今經千輪之言。乃在指間。或以
常明易知指間有異故舉之耳。名安住者。 以足下安平一切著地不容針故。二足上 三足指間。四足跟五足趺。六足四周。因陀羅
尼羅者。此云帝青。七足指端。上六各左右為 二。文顯可知。上來略列九十七相。次第數 名譯者安置。既不說盡。豈不盈百。足下闕
一脣齶不開。設合此二六根皆辨耳。何獨 闕如。若加兩耳及足下一。則圓百數以顯 無盡。豈不妙哉。況此中所列。於三十二尚
有未盡。豈普賢力不及百耶。晉經有遺但 九十四。亦無次第之數故。知九十七數不 在生情配屬諸法。第三佛子下結略顯廣。 別說難周故須結略。非略能盡故須顯
廣。一華藏塵相已無邊。況十華藏則無盡無 盡。非普眼者。安能覩歟。既三十二相權實不 同。互有互無故不會釋。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0866c28] 初來意者。前品明相。此品辨好。相好雖殊。 俱用嚴身。以答前身及眼等兼自在問。好 依相有。德劣於相故次明之。劣德之用用
成頓益。翻顯大相德難思矣。二釋名者。如 來標人表德。隨好等顯德依人。隨好是體 隨逐大相。益姿好故。光明者用。功德者德。
謂從好發光。光能益物。顯好之德故以為 名。如來之隨好等。亦如來有隨好等。通二 釋也。三宗趣者。明好勝德為宗。令物敬
修為趣。次釋文中二。先略。後廣。略中二。先 標果好。二佛子我為下舉因對顯。今初。佛 自說者。有二意故。一僧祇因終。此品果極
故。二皆佛說。二好用劣相而用難思。恐物 不信故佛自說。告寶手者。亦有二義。一說 手隨好。彼主此門故。二令當寶重起信手
故。有隨好者總相舉也。即足下好與後名 同故。德用周備故云圓滿。攝益自在最勝名 王。光名熾盛者。如日具德。由此復能攝
諸眷屬。百萬等顯多。復云七者。淨七支修 七覺。照七地故第二舉因對顯者。為顯勝 故。此有數重。一以相德深廣言不能備。故
置之說好。二好德復多。以三十二相既有 八十隨好。十蓮華藏之相好彌多矣。且舉其 一。三一中置勝但說劣者故明足下。四足
下一好。復有多光但說一光。五果位一光 亦不可說。故寄因顯因光成益。三重頓圓。 況果一光。如是展轉。況於諸相。況復總說
如來諸德。果海絕言亦斯義矣。文中二。先光 照分齊。即前圓滿好中放光故。不別標放 處。而非前光好具多光故。後彼世界下光
所成益。於中二。先令離苦淨宿善益。後 從彼命下轉報生天得聞法益。於中初示 宿因。謂昔近善友必聞普法。成金剛種。心
不放逸顯曾修行。種諸善根通見聞等。次毘 盧下顯其現緣。後於彼下結因屬果。文從 略故結屬生天。理實息苦及淨眼等。皆由
此因緣也。是知佛光等照。不種善因無斯 勝益。何以一光頓成斯益。無盡功德之所 顯故。純盡法界之所流故。非如權教八十 隨好。但嚴於形生信而已。此中略無墮獄
之因。謂雖修乘戒行寬故。第二佛子菩薩足 下廣辨。但廣於因果難說故。文中亦二。先 廣淨宿善益。後既生天下廣聞法益。今初。
摧下惡趣之苦。放足下輪光。四十光者。表 四十位無不照故。中有一者置廣說略。能 照已下分齊過前。隨諸已下淨惑成德故。
前光受清淨等名。以重況輕舉阿毘耳。第 二廣聞法中長分為六。一略標勸誨。二爾 時諸天子下聞已生疑。三是時天鼓下總示 所因。四諸天子如說下正明勸教。五時諸
天子聞是音下依勸詣佛。六說是法時下見 聞益深。前三可知。四中有四。一以己喻佛 無我無來。二諸天子譬如汝下。以他喻己
顯來即無來。文有三喻。並顯可知。然惡業 善根是來因緣。因緣無性故來即無來。非先 有法在十方中從彼來也。故因緣者即是
智慧。智慧之法本非因緣。云何念言有何 因緣。三諸天子譬如億那由下。以己況佛難 思之境。合中舉手隨好者。別舉顯勝。上救
下趣故舉足光。今約現通故說手也。四諸 天子汝當下。正勸往詣誡不應留。於中 二。先總誡勸。後著五欲下廣釋。於中亦二。
先釋前誡。有法喻合。後諸天子下釋勸。於 中。有六。一順釋。為報恩故。二諸天子其有 下反釋。三諸天子汝等下示其恩相。四汝等
今者下勸往增善。五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 非女下。示法令修。謂說二空。非男女喻以 顯人空。不生滅喻以顯法空。六汝等若能下
勸修成益。言無依印者。既解悟無生。則 能所雙絕。儻然靡據故曰無依。以斯智印 印定萬法。不收不攝任心自安。故稱三昧。
第五依勸詣佛中分五。一獻供不遇。二時 有下聞其所在。三時諸天下觀見下生。四諸 天子眾下發心欲往。五時天鼓中出聲告下。
教見佛儀。於中二。先教識受生令捨曲 見。後教發心悔過令其必見。今初由前不 遇。後覩下生不離有無。情存彼此故示 體用。顯無生現生。文中有法喻合。法中先
誡其曲見。後但以下示其正見。是知佛化 所生非歿生也。二諸天子如我下喻。三菩薩 下合。於中先明法身無生遍而叵見。後而
能下應無不生。即處處皆有。有感此中亦 見。何須更下閻浮。離分別下顯應生之德。 拂其諸見以無分別智而生。非謂有選 生處。雖處王宮而無憍慢。諸天圍遶而無
染著。第二諸天子汝等應發下。教發心悔 過中三。先標教悔。次徵問其方。後如法 正教。夫欲悔過須識逆順十心。謂先識 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人我
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隆 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 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 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
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 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次起十種 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
剋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 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 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今此三段文皆具
有。而為次不同。向以起心之次第。此以勝 劣言故。今初標教誨中。文有四節。治其六 失。一發菩提心為懺所依。以是行本攝眾 德故。首而明之。翻昔惡心遍布自妄
危人。今悲覆法界廣利有情。二淨治下令 淨三業為能懺體。淨治其意是意止行。住 善威儀義通止作。謂當發露不覆瑕疵。及 斷相續心。翻前六七。三悔除一切下令懺
四障。即所滅之非謂惑業苦。業報二障約因 果分異。既懺報障則怖畏惡道。以翻不 畏。天子新從彼來故不廣明。於煩惱中利
鈍分二。邪見斷善最可畏故。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