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5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五
清涼華嚴寺沙門澄觀

[0915c05] 第六爾時偈頌 文中十方菩薩即為初二 道場三昧讚佛東方
一會 歎佛初二 內外無礙結成後五菩薩
一總雲集願行四智 第二南方菩薩 佛力歎佛初二
二嚴究竟智廣三明無礙初一 一偈起用佛力
諸佛第三西方歎佛 應時初三
總結廣大圓滿長時無礙 六喻諸佛
第四北方三德深廣 高遠深廣後五大用
合理五結第五 北方法界眾生 無不
菩薩初一二障 周遍一成神通五轉四有一偈
第六東南大用難思 三明難思難思 第七西南難思
初一難思一舉 難思初三 示現深廣智圓四有
從不思議生佛思議第八西北方歎佛成就菩薩 決定展轉
一行總結深廣第九 下方菩薩歎佛見聞初一標名 難聞
一生菩提 第十上方菩薩歎佛深重 初二佛德在於
(第六十一) 第七爾時普賢普賢開發 法界普賢方能
長行開發 開方便開顯觀眾 現相開顯使
法界開方便十一 事理深廣 三昧深廣以此
分齊方便方能開顯無盡虛空無際 分齊光影一種深義光影清淨
隨機 諸菩薩開顯 總結十法
前方便即是三昧境界即是 何等中一一法前來 十種方便一一方便
開合無缺初二佛國土依正二法流布淨剎
佛土佛土 佛剎佛土無邊 一塵無盡
成等正覺即為一切 諸佛影像六即一切眾生住處神通 調伏眾生四句
轉法輪三佛總結第二爾時普賢 偈頌初四其所多同果德難思
十法開合 偈頌第三第二 第四第五第六
第九第七第十 可知第八爾時世尊 智光文中
二時逝多林見法 顯見因緣是故得益 眉間體用
法界中道無漏正智方能 三世法界法界體用 見法性相
三昧體用不可眷屬 入法界普照明光分齊 第二見法普見 十方見人
明見先見法界不可說 法界中分廣大
天宮遍處不同在前 種種 故云種種第二十方十方
眾會如是 見分 十方微細大會
如是其所自在 本相第三明見因緣證見 宿因 如來攝受可知第四得益
見得爾時諸菩薩 略明一明 是故宿因
十門無盡諸菩薩 十門分明 種種不同發心二道一道二道
無量正道三門無常夢境 差別意旨不同 隨順可知即此
如是其所 法身實有不可說 云何廣明得法
諸菩薩其所三昧 文中所謂 一百二門從業 真如三昧隨一
現前一門一總 相同莊嚴法界三昧 三昧法界嚴飾
之一三昧皆是大用 入佛隨宜師子相分
佛境菩薩如是總結能所 塵數方能入佛神變 三昧
諸菩薩如是 總結中有十德十門 三昧一智高深
諸眾生下調無染三輪嚴淨三智慧解脫成滿 顛倒智力無畏四辯
善巧成就普見諸佛 法身圓滿自在色身自在辯才自在得佛境界三昧
神變十一一塵成等正覺第二 總結可知第二 諸菩薩其所
第九爾時文殊文殊 文殊 三昧法界 普賢
解行無二方能通明文殊 無二大智普賢體用無二如來三昧果德文中
十三一會世間 分之初二初一普遍 一偈眾生世間
得益菩薩偈讚依正中有正中 上林正覺依正無盡
末後第十爾時 無涯大用必得利生三昧三昧
悲門有用起用毛孔世主佛子逝多林分身一總
現下一明能化如是 平等大悲能化 總有二十五
初八 一度可知三門 方便降魔一門力度
故此第二 前生所謂及第 第四可知第二
住處逝多林不動普遍下文遊行本末事理
佛子現身 能化十二初二多同善財所見故知善財即此
菩薩往詣 化法教化總結 上來第二亦即
流通十門一總會意 多少名義相分始終類別
法界文解釋圓滿 無遺本末人法融會
非人 證法非法成人 眾人
本末無礙入法界進修 使大教本意開合
唯有比丘 善財能所五十五善財自有五十三五十四
四會同一問答 不成得名善財五十四是以 能化不足
佛剎塵數 三乘普賢無盡普賢 多少五十四
五十七文殊 塵數無盡無盡名義 佛說得名
文殊濫觴得益 下文善財應收菩提場菩提
歸本諸眾不動 不出文殊普賢 二門相對略明
能所相對普賢依法 如來藏般若一切眾生 普賢菩薩入藏
文殊能信佛名經一切 諸佛皆因文殊發心善財 解行相對普賢萬行
普賢行文殊解理事故慈氏見善文殊 理智相對普賢證法
身故究竟三世平等身故 相如虛空文殊大智 不動文殊普賢
體用因果二門各自圓融 信解真正起行 行證隨一
聖法 能所不二起行行解不二 理智無二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
即是普賢三事重重由此遮那 開顯序分之中 上首相者
臺山光統 地位有理隨一 法門凡心不得善友
有理 無礙古德 初四十一人名修行四十一
求解修行摩耶十一實相 證法中間一實慈氏
人名成因二門 因故法門三世忘念 無遺文殊無二究竟
前行唯一前後 普賢人名廣大始覺圓覺現前法界無不包含 其後四相稱為三義同等
摩耶慈氏並入玄門文殊菩薩 盡心普賢妙覺普賢 便
菩薩大行勝行 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