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四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024c20] ◎第二說經處文有四。第一總彰大意。第二 敘昔順違。第三句數圓融。第四別明處異。 初中有三。初拂迹顯實。二融通顯圓。三依
義建立。今初。至而非國土。即拂迹顯實 中。謂既亡能所。何有能依之佛所依之處。 普賢三昧品云。普賢身相如虛空。依真而
住。非國土。猶是假說。以真無能所無可 依故。
[0024c27] 疏。況剎塵即入下。第二融通顯圓。無 能所依。尚通實頓二教。實教頓教尚離處 所。況於圓教耶。剎塵即入即下。通局交徹。
二種四句。染淨參融。即下染淨無礙。二 種四句圓滿。教下總結難思。
[0025a02] 疏。然真非下。 第三依義建立。不壞相故不妨立時。然旨 歸約處。先已有處。依此說經。後辯其時。 疏家順六成就之次第故。先明時耳。
[0025a05] 疏。 然有言下。第二敘昔順違。於中先正敘。 後上之下決斷。前中第一師云。既七處九會。 人三天四。並居娑婆欲界之中。明是穢也。
第二師云。說此經時。華藏世界六種震動。 又言。其地堅固金剛所成。娑婆乃是土石 諸山。豈得將此而為穢也。第三師云。但 合上二無礙。謂感娑婆者。對華藏而見
娑婆。感華藏者。對娑婆。而見華藏。亦如 螺髻所見如自在天宮。身子所見丘陵坑坎。 華藏品云。譬如見導師種種色差別。隨眾
生心行。見諸剎亦然。後決斷。言後一近宗 者。且知剎該淨穢。即二四句中之一句。未 窮玄妙故云近宗。
[0025a18] 疏。然說此經處下。第三 句數圓融。於中有三。一雙標。二雙釋。三以 麁例細。初標可知。
[0025a20] 疏。初淨穢中下雙釋。先 釋染淨二種四句。前一四句。以本剎末剎 相望成四句。華藏為本剎。世尊修因所嚴
淨故。剎種所持世界為末剎。應眾生有故。 然末剎即狹。本剎則寬。末通淨穢。本剎唯 淨。若寬狹相望。自屬通局。今論淨穢故。但
取末中染剎。前二句可知。第三句。雙明本 末故。得稱俱者。不同前二說華藏即不 言娑婆。說娑婆即不論華藏。今要明華 藏之內娑婆。如一莊嚴城中舉一小室耳。
上三皆。約事明。第四句唯約理說。若理事 相望。則前三句皆末。第四句復為其本故。 華藏品云。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 清淨。安住於虛空等。
[0025b04] 疏。又或唯染下。第二 四句。隨取一剎即有四句。不論本末染 淨。今正約娑婆染剎上。論四句也。即前三
約淨穢虧盈。後一約相盡理現。若約機說 者。染就劣機見故。淨就勝機見故。俱約二 人同見故。剎體自在故。俱非約頓機故。亦 唯約體故。
[0025b10] 疏。次明通局。二四句等者。先標後 釋。釋中前四句。約一重平漫以論。後四句。 約重重相攝以說。又前四約以人望處論
通局。後四唯約說處論通局。前中初二句。 唯約相說。一謂此界七處說經。二謂十方諸 剎齊說。三以相隨性故。即一能遍。如光明
覺品。彼云。如於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 藏師子之座。十方一切諸世界中。各有百億 閻浮提。百億如來。亦如是坐。此明一會即
遍一切。非是彼處各別有佛。四即歸理平 等。後四句中。初一約廣容門。事含於理事 理無礙故。令一界即理能攝一切。二約普
遍門。事如理遍。令此一界隨所依理入一 切剎。三廣容即普遍故。正攝之時便能入。 彼以此二門無異體故。四泯同平等門。法 界之中。俱不可得故。
[0025b25] 疏。又以一塵例剎。亦 有四句者。三以麁例細也。引文如前依正 融通中說。
[0025b27] 疏。若從狹至寬略顯十處下。第四 別明處異中。文分為六。一標數。二初此下。 列釋。三然上下。總結。四然說十住下。釋妨。
五十餘佛同者下。隨難重標。六又上十處下。 總融十義。二中。然其十名與旨歸小有不 同。旨歸云。初此閻浮二。周百億。三盡十方。
四遍塵道。五通異界。六該剎塵。七歸華 藏。八重攝剎。九猶帝網。十餘佛同。今疏所 以不同彼者。以歸華藏。即前染淨無礙故。
不立之故。旨歸文云。事盡理現。染相盡故。 其該剎塵。與遍塵道。並皆是塵故。第七中 攝。八重攝剎者。亦名華藏中塵一一攝餘
剎海。亦不異於第六該諸剎塵故。並略之 而加四五六。以成十義。此亦賢首略疏之 中。光明覺品中意。參而用之耳。疏。如昇須
彌品者。此文為證七處而周法界之言。文 云。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 須彌向帝釋殿下。云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法慧偈云。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 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十方悉亦然。如來自在 力。皆遍法界之文也。七處皆爾。文中但三
賢三天。言不起而遍。義如下疏。疏。如光 明覺品者。此證百億遍法界。皆有同類一 界。言同類者。同有須彌大海鐵圍四洲二
十八天。各有百億故名同也。彼經云。如 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 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 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 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
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 所共圍繞。揀唯閻浮。故云百億。揀下異類。 故云同類一界。疏。三遍異類樹形等剎者。
上二皆略釋。下八唯列名目而已。而言等 者。等取江河迴轉形等。經列二十形。結有 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異類。一一流類
皆遍十方虛空法界。與前須彌界等互不相 礙。各於其中轉斯法輪。疏。四遍剎種者。向 明異類。且舉百億中異類故。今方明剎種。
然異類言雖通華藏。言總意別。言遍剎種 者。即取最中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普照十 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其中攝二十重佛剎
微塵數世界。結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 界。於中布列。今遮那亦遍其中。疏。五遍華 藏者。謂遍華藏一界。有前十不可說佛剎微
塵數世界種。既皆如來修因之所嚴淨故。常 處其中而演說法。疏。六遍餘剎海若種若 剎者。即華藏之外十方無間。窮盡法界之剎
海。例如華藏也。如第六現相品說。華藏 世界海東。有世界海名清淨光蓮華莊嚴。 南方名一切寶月光明莊嚴藏。西名可愛 樂寶光明。北名毘瑠璃蓮華光圓滿藏。東北
名閻浮檀金頗梨色幢。東南名金莊嚴璃 瑠光普照。西南名日光遍照。西北名寶光 照曜。下方名蓮華香妙德藏。上方名摩尼 寶照曜莊嚴。結云十億佛剎微塵數等是也。
疏。七遍前六類剎塵者。前之六段。各是一 類。此上諸剎皆以塵成。一一塵中。皆有佛 剎。如來於彼塵內剎中說經故。華藏品云。
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法界尚 見。何況剎耶。又云。一一塵內難思剎。隨眾 生心各別住。又云。如於此會見佛座。一切
塵中亦復然。其文非一。疏。八盡虛空界容 一一毛端之處。各有無邊剎海者。此不論成 剎之塵。但取容塵之處。兼於空矣。如二
界中間空無有物。亦是容塵之處。今取遍 法界虛空界。有剎無剎有塵無塵。但可容塵 之處。即有無邊同類異類一切剎等。如來於
此常轉法輪。阿僧祇頌云。一毛端處所有 剎。其數無量不可說。盡虛空量諸毛端。一一 處剎悉如是。又云。彼毛端處諸國土。無量
種類差別住。有不可說異類剎。有不可說同 類剎。不可言說毛端處。皆有淨剎不可說。種 種莊嚴不可說。種種奇妙不可說。如是等文。
成證非一。而言於中說法者。彼次頌云。 於彼一一毛端處。演不可說諸佛名。出妙 音聲不可說。轉正法輪不可說。於彼一一 法輪中。演修多羅不可說。於彼一一修多
羅。分別法門不可說。於彼一一法門中。又 說諸法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調伏眾 生不可說等。疏。九猶常網者。彼一一微
塵。既各攝無邊剎海。即此剎等復有微塵。 彼諸塵內復有剎海。是則塵塵不盡。剎剎無 窮。如帝釋殿網重重。重重不可說其分量。
而毘盧遮那亦重重無盡常演說法。疏。 十餘佛同下。文自釋。
[0026b25] 疏。然上十類一一各遍 法界等者。第三總結也。由上十門。初二。有 遍法界之言。從三至十。皆略此言故。今總 結皆遍。
[0026b28] 疏。然說十住下。第四釋妨。謂有問 言。若忉利天說十住法。既遍虛空周於毛 道。未知夜摩天等亦說十住不。設爾何失。
二俱有過。若彼不說。則說處不遍。若彼亦 說處。則雜亂。何以經中唯云忉利說十住 法。夜摩天處說十行等耶。故為此通。於中
三。初總答前問。次重通再難。後一一品下。 以一例餘。初中即隱顯門。謂一門顯時。餘 門則隱。如以十住為門。唯言十住遍。十行
為門。唯明十行遍等。故云為門不同。亦無 雜亂。
[0026c09] 疏。若約十住至彼此互有同遍法界 者。即第二重通再難。謂更有問云。若約為 門不同。為互相見不互相見。若相見者。還
成雜亂。若不相見。何以知遍。今答此問。明 有見不見。謂若約相即。即不相見。若約相 入。則許互見。言若約十住與十行等。全位
相攝。則彼此互無。各遍法界者。是相即門。 謂若以十住攝於餘位。則唯有十住。餘位 如虛空。以餘位廢已同十住故。餘位亦
爾。十住遍時。非十行等遍。是故互無各 遍法界。言若約諸位相資。則彼此互有同遍 法界者。是相入門。若以約力用更資不 壞自他。如兩鏡相照故。東鏡動時西鏡中
之影亦動故。得同遍法界。而有主伴故非 雜亂。如十住為門。帶十行等。同遍法界時。 但名十住遍。不名十行遍。若十行等為門
亦然。則有力能攝者為主。無力被攝者為 伴。前相即門中。正十住遍時不妨餘遍。但 隱顯不同耳。十住遍時十行等即隱。十行遍
時餘隱亦然。依相即門亦名純門。遍周法 界塵毛。唯有十住等故。依相入門亦名雜 門。以諸位一時相資遍故。則十住中有十 行等。餘義至義理分齊中廣辯。
[0027a02] 疏。十餘佛 同者下。第五隨難。重釋中二。先正顯同遍。 後然主主下。釋通妨難。前中以竪窮三際
橫遍十方。佛佛德用說法皆同故。故經云。三 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疏中引經我等諸佛 亦如是說。即橫論也。即證法佛言也。十地經
云。我不見有諸佛世界彼諸如來不說此 法。即金剛藏證法菩薩言也。
[0027a09] 疏。然主主下。 二通妨中。謂有問言。餘佛說處與遮那佛。 為相見不相見。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
若相見。即乖相遍。若不相見。即乖主伴。故 為此通。謂見與不見。二義俱成。二互相見。 主伴義成。見與不見。遍義皆成。但各遍同
遍。以為異耳。文具四句。言主主不相見者。 遮那為主時。十方餘佛但得為伴。不得為 主。若餘佛為主。遮那亦即為伴。不得為
主。故云主主不相見。二伴伴不相見者。如 諸佛為遮那伴時。遮那更不得為伴。故云 伴伴不相見。非謂彼諸伴佛自不相見。疏。
主伴伴主則互相見者。即第三第四句也。三 主伴得相見。如遮那為主見餘伴佛。伴佛 亦見遮那故。四伴主相見者。如遮那為伴
餘佛為主。則得相見。然三四二句。義則不 異。但約一人。互通主伴。故成四耳。言無 雜亂者。結為門別故。言亦無障礙者。約 常融攝故。
[0027a27] 疏。又上十處下第六。總融十義。 於中分三。初正顯十義融通。次而隨下。對 時顯處。後此猶約下。三進顯甚深。謂上十
重。但是器世間耳。未說佛毛孔及眾生毛 孔中事。一一皆悉重重無盡。言普賢眾生一 一皆爾者。普賢若望如來。亦名眾生世間。
若望眾生。亦名智正覺世間。又舉普賢。則 攝一切菩薩也。
[0027b05] ◎第三依主。疏文分五。一 總彰大意。二今說此經下。假難徵起。三故 說此經下。總相會通。四今先明下。開章別
釋。五是知或說下。會通餘教。今初。謂如來 唯一無障礙身。隨機教異耳。
[0027b09] 疏。夫真身寥廓 與法界合其體者。若以法界為身。法界即 身。不言合體。今以無障礙智與如冥一。故
言合體。故金光明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 則以如智共為真身。既智合如。則令色 相功德無不合如。疏。包羅無外與萬化
齊其用者。體既合如。如無不在。如無不包 故。令佛身亦無不包矣。萬化云云。即是法 身大用。而言齊者。以如來得一切法量等
身故。假言齊耳。上二義明佛身體用同法 界體用。故渾萬化。即真會精麁一致。圓 融無礙也。故次疏云。窮源莫二。謂若據本以
適末。則一源有萬派。若尋流以討源。則 千途無異轍。若三江之浩淼。並源出於岷 山也。執迹多端者。即據本適末。不知多端
是應迹耳。疏。一身多身經論異說者。出執 迹之由也。由經論中一多異說故。經隨物 異。論逐經通。人隨教執。若識其源。一多無
礙。故光明覺品云。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 一。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此身無所 從。亦無所積聚。眾生分別故。見佛種種身。
即其義也。言異說者。或說唯一。即如此 經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等。或說二身。佛地論說。一生身
二法身。謂法身實報。皆名法身。實功德法 故。他報化身。俱名生身。為物生故。智度論 中意亦同此。又般若論說有二佛。一真佛。
二非真佛。初是法身。後即報化。下經之中。 亦多說二。文云。諸佛真身本無二。應物分 形滿世間。又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
空。所現眾色形。令入此法中等。或分為三。 即法報化。亦言法報應。應即化也。或說四 種。楞伽經說。一應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
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中二是報身。後一是 法身。金光明經又說四種。一化身非應佛。 謂為物所現龍鬼等形。不為佛身。名化非
應。二應身非化。謂地前菩薩。所見佛身。依 定而現。非五趣攝。名應非化。即四善根 所見。一大千界一應身也。三亦應亦化。謂
諸聲聞所見佛身。見相修成。故名為應。人 見同類。故名為化。四非應非化。謂佛真 身。前三並是化身。後一法報二身。佛地論
中亦說有四。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受用身。 二變化身非受用。謂變化身。化地前類。 三亦受用亦變化。謂他受用身。化十地菩
薩。四非受用非變化。所謂法身。是則前 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