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八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056a26] ◎疏。又法華第三云下。第三明無趣寂。既 無趣寂。則無定性二乘。一乘之義亦已顯 矣。
[0056a28] 疏。引三文。謂法華智論及法華論。今初。 即化城喻品。結會世尊所化弟子。經云。爾時 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
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 後下。
[0056b03] 疏。全同。言餘國者。有云。隨舉娑婆之 外一國。即是若天台云。餘國者。方便有餘土 也。彼立四土。一凡聖同居土。即法相中變化
土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無障礙土。即是 法相中報土。通自他受用。四常寂光土。即法 性土。方便一土。法相所無。天台依憑智論
而立。智論即下所引。九十五文。論曰。阿羅 漢先世因緣。所受分段身。必應當滅。住在 何處。而具足佛道。答。得阿羅漢更不生
三界。有淨佛土出三界外。乃無煩惱之 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如 法華經說。有阿羅漢我於餘國等。引文全 同前疏。又云。若爾羅漢受法性身。應疾得
菩提。何以稽留。答云。以捨眾生及捨佛 道。又復虛言得道。雖不受生死。於菩提 根鈍。不能疾得。不如直往菩薩。釋曰。智論
之文昭然。與法華符會。定知雖出三界 不趣寂也。故疏結云決定迴心。
[0056b20] 疏。法華論 中四聲聞內等者。引論成上無趣寂義。先 引後釋。今初。然論云。言聲聞受記者。聲聞
有四種。一者決定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 者退菩薩心聲聞。四者應化聲聞二種聲聞 如來與記。謂應化聲聞退已還發菩提心
者。若決定者。增上慢者。二種聲聞根未熟 故。如來不與記。菩薩與授記。菩薩授記 者。方便令發菩提心故。疏文略引耳。言
退菩薩心得記者。即如身子二萬億佛所。 已曾受化。又次下云。我今還欲令汝憶念 本願所行道故。則非獨身子。又四大聲聞。自
陳捨父逃逝。則已先化。第三周中引大通 智勝佛所曾已廣化。皆是退菩提心。言應化 者。如富樓那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又
言。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又阿難自憶本 願。偈云。方便為侍者。羅睺羅偈云。羅睺羅 密行。唯我能知之。現為我長子。皆應化聲
聞也。故知夫能對揚聖教。影嚮其迹。靡 不是權。而獨言富樓那是應化者。亦抑法 華諸羅漢耳。言菩薩與記者。論主次前自 云。如下不輕品中應知。禮拜讚歎作如
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者。示諸眾生所有佛性故。此上皆論。而安 國法師不許此義。云何有昔時菩薩。預記
今日會上聲聞。即諸弘法菩薩。謂藥王等當 與記也。釋曰。既是論主自言菩薩與記。亦 論自釋。何得不依。
[0056c18] 疏。既云未熟下。釋上所 引論文。若決定聲聞定不成佛。則應言餘 二聲聞根不熟。故佛不與記。既言未熟。非
永不熟也。若大乘法師云。合言不熟。譯者 之誤。言未熟耳。故疏結彈云。不可不順 己宗。定有趣寂。便判論文為錯耶。又上
言方便令發心者。彼論次前。有問云。彼聲 聞等。為實成佛故與授記。為不成佛與 授記耶。若實成佛者。菩薩何故於無量劫 修習無量無邊種種功德。若不成佛者。云
何與之虛妄授記。答曰。彼聲聞授記者。得決 定心非謂聲聞成就法性故。如來依三平 等說一乘法故。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 身平等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修功德
行。故菩薩之人功德具足聲聞之人功 德未具足。釋曰。由此論文是故上云方便 令發心耳。言三平等者。一乘平等。無二乘 故。二生死涅槃平等。三法身平等。今即第
三平等。
[0057a07] 疏。入楞伽下。亦成無越寂義。言 入楞伽者。即後魏菩提留支所譯。文有十 卷。世尊入楞伽王城。故云入也。同引三卷
經文。皆說無實涅槃。明知定無趣寂。若爾 何以言得涅槃。望其當分。謂是無餘涅槃。 以大乘望之。但是深入三昧。沈空多時 假言涅槃。以引劣器耳。疏法華論中意
亦同此故。同無實涅槃也。論釋七譬喻中 第四。為有定性人。說化城喻。論云四者實 無。而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間有漏三昧三摩
跋提。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想。如是顛倒取。 對治此故。為說化城譬喻應知。釋曰。既 言無實涅槃。明知是假說耳。故與前同。又
法華云。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 實不滅。次引勝鬘。亦成上來涅槃不實耳。
[0057a22] 疏。又無上依經。寶性佛性二論。皆說入滅二 乘等者。無上依第一說云。阿難。一切阿羅 漢辟支佛。未自在位菩薩。為由四種障。
不得如來法身四德。一者生緣惑。二者生因 惑。三者有有。四者無有。何者是生緣惑。即是 無明住地。生一切行。如無明生業。何者是
生因惑。是無明住地所生諸行。譬如無明所 生諸業何者有有。緣無明住地。因無明住 地。所起無漏行。起三種意生身。譬如四取
為緣。三有漏業為因。起三種有。何者無有。 緣三種意生身。不可覺知微細墮滅。喻如 緣三有中生念念老死。由無明住地一切 煩惱。是其依處未斷除故。諸羅漢辟支
佛。未自在位菩薩。不得至見煩惱垢濁。 習氣臭穢。究竟滅盡大淨波羅蜜。又因無 明住地輕相惑有虛妄行。未滅除故。不 得至見無作無行極寂大我波羅蜜。緣無
明住地。因微細虛妄。起無漏業。意生諸陰 未除盡故。不得至見極滅遠離大樂波羅 蜜。若未得一切煩惱諸業生難。永盡無餘。
是諸如來為甘露界。則變易生死斷續流滅 無量。不得至見極無變異大常波羅蜜。阿 難。於三界中有四種難。一者煩惱難。二者
業難。三者生報難。四者過失難。無明住地所 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內煩惱難。無明住地所 起因緣生死。如三界內業難。無明住地所起
有有生死。如三界內生報難。無明住地所起 無有生死。如三界內過失難。應如是知。阿 難。四種生死未除滅故。三種意生身。無有
常樂我淨波羅蜜果。唯佛法身是常是樂是 我是淨波羅蜜。汝應知之。釋曰。據上經文。 明於二乘及未自在菩薩皆受變易。三界 之外有業惑苦甚為昭著。如何斷言永滅
無餘。下疏明於四種生死。可檢於此論。 下文中。又廣說常樂我淨之相。亦可知 之。所歸下。言寶性佛性二論者。大意同 無上依經。寶性論當第四。佛性論當第二。
此卷亦廣論四種生死。
[0057c01] 疏。如是經論下。結 成無定性聲聞也。
[0057c02] 疏。涅槃第九下。第四明 無有無性。彼經廣說闡提無善根竟。即 云。復次善男子。譬如蓮華為日所照無不
開敷。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得見聞大涅 槃日。未發心者皆悉發心。為菩提因。是故 我說大涅槃光所入毛孔必為妙因。彼一闡 提雖有佛性。而為無量罪垢所纏。不能
得出。如蠶處繭。以是業緣不能生於菩 提妙因。流轉生死無有窮。已上皆經文。今 疏。但取中間。意在雖有佛性之言。既言雖
有。則非無也。但未得其用耳。故疏結云。此 則有而非無。疏又云。或有佛性一闡提有 等者。即涅槃第三十六。南經三十二。皆迦葉
菩薩品。具有四句。今但引第一句者。是證 闡提有性。經云。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闡提 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闡提
無。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 無。善男子。我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義者。不 應難云一闡提人定有佛性。定無佛性。
若言眾生悉有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 如來如是隨自意語。眾生云何一向作解。此 一段經近遠皆釋。大同小異。今依薦福故。
彼疏云。今準經明佛性略有五種。謂善不 善無記及理果等。今言一闡提有善根人無 者。此是不善佛性也。然善根人有其二種。一
是離欲善根人。離欲斷一切不善故。二是 五性。五住已上無不善性故。此之二人俱 無不善性也。善根人有。闡提人無者。此是
善佛性也。闡提斷一切善。故云無也。二人 俱有者。理及無記性也。二人俱無者。俱無果 性。此中有者。是現有。非當有也。然有人
執此經文。謂一分善根人。及一分闡提。無 有佛性。以經說有善根人及一闡提無故。 善根人無者。是無性不斷善人。闡提人無者。
是斷善無性。二人俱有者。俱是有性。二人俱 無者。俱是無性。此釋違經故。涅槃上文云。 如來佛性則有二種。一有二無。有者。所謂三
十二相。乃至無量三昧。是名為有。無者。所 謂如來過去諸善不善無記。業因果報。煩惱 五陰十二因緣。是名為無。乃至闡提佛性亦
爾。是則上從乎佛下至闡提。皆有有無二 性。無全無性。由善根人與一闡提有無二 性異故。得有四句。此中明佛性多種有無 不同。不明眾生多種有性無性。所以得知
者。經言。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 等。故不言或有善根人有佛性。闡提人無 佛性。故談文尚不識顛倒。尚能解義。今此
善不善因果理性。無一眾生悉具一切。無 一眾生悉無一切。始末以明一切眾生具 一切也。佛與闡提亦有四句。佛有非闡提
者。謂果性。闡提有非佛者。謂無明諸結性。 二人俱有者。是理性。二人俱無者。善因性。 故闡提決有佛性。又上經云。若言眾生中
別有佛性。是義不然。何以故。眾生即佛 性。佛性即眾生。直以時異有淨不淨。解曰。 生之與性既二互相即。明有眾生即有佛 性矣。
[0058a29] 疏。況前引楞伽五性。自迷其文等者。 破其所引不曉經意。彼之所引證無性義。 今釋其所引。還成有性。非無性也。何者以
彼經言非焚燒一切善根者。常不入涅槃。 則有入義也。疏。此意則明下。疏釋經意。 疏。況經自下。引經結成。疏。莊嚴論下。引 論重成。同前楞伽。非畢竟無性。
[0058b06] 疏。是知前 來下。第五釋所引經論。結成正義。於中 二。初釋般若深密經意。意明長時定性。長
時無性。多劫之外。定性迴心。多劫之外無性 說有。故云非永定永無。非永定者。結上聲 聞。非永無者。結闡提也。
[0058b11] 疏。諸論隨佛下。二 通妨難。謂有難言。諸大菩薩造論釋經。 言永定永無。豈是菩薩不了佛意。故今釋
云。菩薩能知隨教弘闡耳。故世親造於小 乘論。則無預大乘。說般若宗。則性空寂 滅。建立唯識。則性相歷然。及釋法華一乘
昭著。解十地論。則六相圓融。餘諸菩薩例 此可了。佛隨眾生機緣立教。菩薩隨佛 亦顯淺深。故次下。引寶性佛性。即符一 性。
[0058b20] 疏。若謂法華是第二時下。第六引諸經 論。遮救定性。於中二。先正牒破。後結成前 非。今初又二。先牒救詞。後何以下。難破。今
初。言是第二時者。彼不立為第二時教。由 謂一乘是密意說。義當深密第二時教。又 以法華盛破三乘說於一乘故。當第二時
耳。言為引不定者。彼引攝論第十偈云。為 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 說一乘等者。彼有十意。此偈有二。一為
引攝一類不定性聲聞故。二為任持不定 性菩薩恐退精進故。今但取初意。故云為 引不定性故。一切悉成。即一乘義。既未說定 性不成故是密意。若作此說者。
[0058c03] 疏。何以自 判法華為第三時者。難破也。彼法華疏引 經。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 自得。第三時教也。又下結云。為顯第三時
真實之教故說此經。據上二文。則判法華 為第三時。約明一乘是密意說。則成法華 復為第二。一宗自立義語相違。疏。誰敢判
於法華為不了耶者。即遮救也。恐彼救言。設 依密意為不了者。復有何過。故便難云。誰 敢判為不了。以判不了即是謗經。恐招
苦報。但由不信皆當作佛。即是謗經。豈 要不信文字經卷故謗不輕。但由不信汝 等皆當作佛言耳。
[0058c15] 疏。妙智經等者。此雙引 經論。妙智經者。即上西域三時教中。第二時 中明於三乘。第三時中即明一乘。故言一
乘居三乘後。次引梁攝論成立正法中者。 即第八卷末論曰。佛說正法善成立。釋論釋 曰。一切三世諸佛共說此法。所說理同不相
違背。故名正法。又欲顯說者勝。故言佛說。 由所說道理勝。及所得果勝。故名正法。如 來成立正法有三種。一立小乘。二立大乘。
三立一乘。於此三中。第三最勝。故名善成 立。釋曰。既彼論亦云第三最勝居三乘後。 則三非了矣。疏。真諦三藏部異執記者。即
宗論之異名耳。疏。故經云臨欲終時者。即 引法華第二信解品文。經云。復經少時。父 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
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 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 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
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斯即會無 性定性之父子意。明法華會中。明一切 聲聞皆佛真子。臨欲終時者。喻臨涅槃時 也。第三經末亦云。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
等。明皆臨涅槃時也。
[0059a08] 疏。若不信下。又遮其 救。恐彼救言雖言臨終說於法華。臨終言 寬。容後更說其餘經故。若作此救。且致
法華。涅槃即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晨 朝唱滅中夜涅槃。斯為最後。居然可信。此 後必定不說別經。而涅槃經亦說一乘。以
破三乘。一性破五性。則一乘一性亦居最 後矣。那言居第二時為不了耶。
[0059a15] 疏。若以 般若為第二時下。復重遮救。恐其救云。我 對般若為第二時。故立法華為第三時。以 般若但明於空。法華顯中道故。若作此救。
且縱可爾。以從多分一義說故。即自違於 深密三時。深密三時三乘為了。破第二時 說皆成不了故。今說法華以一破三。豈 得同於第三時教。
[0059a22] 疏。明知深密下。第二結 成前非。欲將深密三時。定斷一切佛法。理 不盡故。以未居最後故者。以約時判未是
窮終之極唱故。如世後勅破於前勅。涅槃 法華居於最後故。能決了有餘義耳。若爾 不信深密。豈不謗於深密經耶。故下釋云。 深密別為一類之機故非無理。以諸餘經
雖未終極各隨一類。皆不相違。義如前說 者。如前敘西域中。最後會通也。
[0059b01] 疏。若謂佛 性有二下。第七遮救無性。於中二。光牒 救辭。後辯差當。今初。彼法華疏云。然性有
二種。一者理性。勝鬘所說。如來藏是。二者行 性。楞伽所說。如來藏是。前性皆有。後性或 無。故今許云。斯言可爾。故涅槃云下。引經 為證。
[0059b07] 疏。然涅槃依於理性下。第二辯其差 當。涅槃明有心作佛。有心未必有行。既皆 作佛。明約理性。何以趣寂。趣寂定不成
佛。有心定當作佛。豈得相成。
[0059b10] 疏。是知下。結 示正義。謂闡提實不作佛。今言闡提作佛 者。以發心之後方能作佛。從其未發大 心前名闡提耳。故云以作佛非闡提故。亦
如女身不得成佛。今言龍女作佛者。當 作佛時。忽然之間變成男子。豈是女身作 佛耶。闡提成佛亦復如是。此約成佛。若約 佛性。理本有之。疏。乃抑揚當時言闡提
無者。揚則令其發心。抑挫令其莫作。若 言闡提有佛性者。顯揚理性令不自欺。 若已作闡提令速迴心。若速發心。得佛無 異。是故言有。未必總有果行二性。言無
未必總無理等。故生公云。揚當時誘物 之妙。豈可守文哉。以法顯三藏翻六卷 泥洹經云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