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十五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110a06] ◎疏。第七部類品會下。此章有二。先辯來 意。後於中四下。開章解釋。
[0110a07] 疏。摩訶衍藏是 文殊等者。即結集法藏經說。有三阿難。一 阿難。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跋陀。此
云喜賢。持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 持菩薩藏。但是一人隨德名別。由此阿難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慧。齊備文義。並持
於三藏教總持自在。於鐵圍山間者。纂靈 記說。然此記本是藏和尚製。後經修飾。其間 經論所無。皆問日照三藏。乃西域相傳耳。
而纂靈記及刊定記。皆言智度論說。未見 其文。金剛仙論亦同此說。云佛記鐵圍山外 二界中間。召集阿羅漢八十億那由他。菩薩
無量無邊恒河沙等結集。疏。龍樹菩薩往 龍宮。見此大不思議經。有其三本等者。纂靈 記引真諦三藏西域記說。龍樹別傳亦說入
龍宮見經之緣。廣如別說。然龍樹案七卷 楞伽經。如來記云。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
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 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 樂國。唐三藏西域記。亦廣說其行迹。疏。遮
拘槃國有其具本者。案隋開皇三寶錄。其 于闐東南二千餘里。有遮拘槃國。彼國王 歷葉相傳。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
並皆試練。若小乘學者即遣而不留。摩訶衍 人請留供養。王宮內有華嚴摩訶般若大雲 等經。凡一十一部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
執戶鑰。香華供養種種莊嚴。懸諸綵旛。間 以時果。誘諸王子使入神拜令其迴向。又 此國東南可二十里有山。其內置華嚴大
集。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 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大雲等經。凡一 十一部皆十萬偈。國法相承傳寶守護。初
東晉有沙門支法領。志樂大乘。捐軀求法。 裹糧抗策。以至遮拘槃國。竭誠請禱。遂 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齎來至此。即東晉
朝所譯是也。然而龍樹具本以從上昇。法領 半珠遂行東土。聖凡證異。華梵音隔。修途阻 絕。妙旨淪湑。落簡遺編。僅傳兼半。又案今
于闐所進。蓋逾四萬偈。其晉經第一會所 說。華藏世界文多闕略。取悟無由。至八十 卷爛然可見。雖十萬之偈未全。已四萬 之文多具。即上略本也。
[0110b20] 疏。即海雲所持者。 是善財第三善友。如六十二經。
[0110b21] 疏。不思議法 品者。教起因緣法爾因中已引。
[0110b22] 疏。色與非 色言與非言等者。色與非色對聲名等。 謂為體中。以聲為體。即色蘊攝。名等為 體。即非色蘊故。今並不可定之。言非言
等。兼對諸法顯義體。聲名句文並屬於言。 諸法顯義功即非言等。今異界類別故不可 定之。
[0110b28] 疏。七十三名圓滿因輪者。晉經。但 名圓滿修多羅。此是大願精進力夜神敘昔 為善伏太子救於獄囚。半月行施就戮時
臨。如來入會為說此經。第二品會差別中 二。初總明。後今經九會下。別辯。於中先明 會別。後今有三十九品。下彰品不同。今初
言九會者。下隨文釋。中具列。今當略示。謂 初三會各有六品。四有四品。五有三品。六 有一品。七有十一品。八與九各唯一品。故
三十九。言九會者。第一菩提場會 (從第一經至第十一) 。 第二普光法堂會 (從第十二至第十五) 。第三忉利天宮會 (從第十六至第十八)
。第四夜摩天宮會 (從第十九至二十一) 。第五兜 率天宮會 (從第二十二至三十三) 。第六他化自在天會 (從第三十四至三十九)
。第七重會普光法堂會 (從第四十至五十二) 。 第八三會普光明堂 (從第五十三至五十九) 。第九逝多 園林會 (從第六十盡第八十)
。其九會名至下疏辯。疏。 言三十九品者。以會會之。中各有序正等 故。次第云何。第一會有六品者。一世主妙 嚴品。二現相品。三普賢三昧品。四世界成就
品。五華藏世界品。六毘盧遮那品。第二會六 品者。第七名號品。八四諦品。九光明覺品。 十菩薩問明品。十一淨行品。十二賢首品。第
三會六品者。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十四須 彌頂上偈讚品。十五十住品。十六梵行品。十 七初發心功德品。十八明法品。第四會四品
者。第十九昇夜摩天宮品。二十夜摩宮中偈 讚品。二十一十行品。二十二十無盡藏品。第 五會三品者。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二十
四兜率宮中偈讚品。二十五十迴向品。第六 會一品者。即第二十六十地品。第七會十一 品者。第二十七十定品。二十八十通品。二十
九十忍品。三十阿僧祇品。三十一如來壽量 品。三十二諸菩薩住處品。三十三佛不思議 法品。三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三十五隨好
光明功德品。三十六普賢行品。三十七如來 出現品。第八會一品者。即第三十八離世間 品。第九會一品者。即第三十九入法界品。
所以前後次第爾者。夫聖人設教。必有其 漸。將欲命乎微言。先說三種世間嚴事。為 九會之都序。起大法之原由。故受之以世
主妙嚴品。同諸經之序分。二由致既彰。將 陳正說。眾海興念。舉其問端。如來將酬。 先現瑞相。口光遠召菩薩來儀。毫光普爥示
說法主。震動剎網。以警群機。佛前現華。表 說依果。白毫出眾彰教從佛流。總為說法 之端倪。故受之以如來現相品。三現相既
著。法主將宣。如來長子。即普賢菩薩。毫光 既示。懸解聖心。欲顯難思。先明入定。內 觀事理外鑑根宜。上感佛加下為物軌。故
受之以普賢三昧品。四既入至定。諸佛讚 揚。定起發言。言必真當。先陳如來依報。總 說剎海源由。故受之以世界成就品。五成
就乃總明剎海。次別彰本師昔所嚴淨。安 布成立。無盡莊嚴。量等虛空。塵含法界。故 受之以華藏世界品。六依報殊勝必有所
因。其猶源遠。流長根深果茂。故說昔為太 子歷事難思。備修勝因。嚴淨剎海。即舉人 顯法。故受之以毘盧遮那品。上之六品。總
明所信因果。為第一會。亦名舉果勸樂生 信分也。次第二會有六品者。七由上所信 方舉依果。欲起深信復須識正。故先明 如來三業正報。謂身語意。身是其總故先明
之。應物成身隨宜立號。故受之以如來 名號品。八言隨物欲廣說法輪。展四諦之 法門。名周法界。一一世界各有四百億十千
之名。故受之以四聖諦品。九身語既彰。意 業將顯。意玄叵測仍帶身明。故足輪放光 照事警物。文殊普遍說智光明。雙照事 理警令悟入。身智二照合為一光。令二覺
齊圓。故受之以光明覺品。十上之三品。復 為所信正報之果。次當正說十信法門有 解行德。先明解窮玄智。謂十甚深十首菩
薩。互相激揚。故受之以菩薩問明品。十一 既有正解。復須正行歷境造修。悲智雙運 無障不寂。故受之以淨行品。十二解行既
圓。便成勝德住於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 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賢首說此。故受之 以賢首品。上之三品。明十信法。第三會六
品者。第十三由上十信已周。將說十住。故 不動覺樹而昇釋天。體用無方赴於物欲。 其猶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
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 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 中流而往南北。如來應現類此可知。即體 之用無不普周。去住在緣佛無動靜。不動
而遍。以赴彼機。故受之以昇須彌山頂品。 十四既至彼天。菩薩雲集讚揚佛德。顯住 體深玄。故受之以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五感
應已交。正陳所說。明信滿入位得正定心。 以深般若住於真理。故受之以十住品。第 十六十住。是位別行不同。若欲通修。皆須
淨行。故觀十種境入甚深觀。觀法盡也。正 法當興。惑智亡也。真智方起。修佛十力。起 四等心悲智雙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
受之以梵行品。十七行位既具。次彰勝德。 十住之德後後過前。但明初住以況於後。 初發心住德已難量。由無分齊等虛空界。 舉斯勝德勸物發心。故受之以初發心功
德品。十八自分已圓。將趣十行。說於明門。 以為勝進。故受之以明法品。第四會四品 者。第十九上之六品十住已圓。將欲說行。
亦須赴感。故受之以昇夜摩天宮品。二十 佛既赴感助化讚揚。顯十行體。皆依佛智 故受之。以夜摩宮中偈讚品。二十一由致既
彰。正說中賢十行之位。故受之以十行品。 二十二自分已終欲階後位。蘊積眾行。擬 將迴向。故受之以十無盡藏品。第五會三
品者。二十三前第四會行德既具。將說迴 向說主赴感。故受之以昇兜率天宮品。二 十四十方雲集助化讚揚。顯迴向願。皆依
佛智。故受之以兜率宮中偈讚品。二十五由 致既彰。正說上賢十向之行。謂迴向三處 而無障礙。大悲普覆故迴向眾生。大智上
求故迴向菩提。入理雙寂故迴向實際。三 無前後大願普周。故受之以十迴向品。上 之三品已周。上賢離進趣相更無勝進。第
六會一品者。即第二十六十地一品。謂上之 三會三賢既具。解行願周。親證真如。有十 重勝德。如地普載生成萬物。若四河入海
同趣佛智。寶珠十德漸漸增修。大地十山嶷 然高出。大海十德。德德該通。為諸如來微妙 智業。故受之以十地品。第七會十一品者。
第二十七十定品。謂十地既滿將成正覺。十 地勝進立等覺名。等覺法門量同法界。略申 數義以顯深玄。先明十定窮盡法源。能為
通用智慧之本。故受之以十定品。二十八依 定之用量周法界。故受之以十通品。二十 九定通難量特由智極。故終明智慧玄奧
宏廣。故受之以十忍品。忍即智也。三十定 通智用一一難量。若欲校量非數能數。故 須歷數至不可說。積不可說以至十重。校
量等覺功德難知。以況妙覺位德微細。阿僧 祇為大數之首。故受之以阿僧祇品。三十 一僧祇所說微細難知。念劫圓融剎那莫窮
其際。塵剎該攝一塵。有無盡普賢。今略陳指 事。明窮一切時。故受之以如來壽量品。以 劫為日。後後倍前。剎劫難窮。佛壽亦爾。故
云壽量品。三十二復明遍一切處。上就 實。說塵塵皆是諸佛菩薩所居。今指事就 麁。令歸心有在。故受之以諸菩薩住處 品。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者。上之六品辯
等覺法門。等覺義周。終明妙覺。妙覺之果略 有二義。一名不可說。二可寄言。寄言之 中復有二義。一差別說。二平等說。差別說
者。即次下三品酬前諸因。因果別故。初總 明佛德逈超言念。故受之以佛不思議法 品。三十四次辯身相普周。總有十蓮華藏 世界海微塵數相。一一相用遍周法界深廣
難測。故受之以如來十身相海品。三十五 大相既爾。隨好更多。一一好中有多光明。一 一光明用周法界。破地獄苦生兜率天。三
重頓圓十地速滿。彰其功用。故受之以隨 好光明功德品。三十六上皆差別因果。次有 二品明平等因果。謂因無異果之因。果無
異因之果。因果交徹。平等不二。不二而二。 因果歷然。因即普賢行門。故受之以普賢行 品。三十七明果。即十門出現性起圓融。故受
之以如來出現品。上之六會。總辯修因契 果。生解分竟。第八一會。唯一品者。即離世 間品。由上差別平等因果生解既終。今攝
解成行。六位頓修辯二千行門一時齊起。 而處世無染。故受之以離世間品。第九會 唯一品。即入法界品。近望上文。大行既具。
則證法界。遠取諸會。信解行願本在於證。 依人證入。故次辯之。如來自入師子頻申 三昧。即果法界。令諸大眾頓證法界。善財
歷位漸證法界。漸頓該羅。本末融會。皆證 法界。故受之以入法界品。是知無盡教海。 唯證相應。無盡法門自此略畢。故末偈云。剎
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 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此則言思 道斷矣。故三十九品條貫真詮。令無盡法門
宛如在目。故云今經有三十九品。疏。初會 六品彼經唯三十四下。辯晉經有闕開合 可知。
[0112b28] 疏。第三明支類等者。支即支流。支者 分也。亦如樹枝從一樹身分出枝分。本即 華嚴故。此中言流。如從一池流出諸 派 。大
部如池別行如 派 故。類即流類。此中言流。 取相似流類之義。謂餘別行經。不從大 部分出。義勢相似。即今經流類故。
[0112c04] 疏。小十 住經者。以古德譯十地亦云十住。或云十 住地。今言小者。即地前十住。今言大者。即 十地經。非以卷少為小等。疏。漸備一切
智德者。一切智即佛智。十地即佛智中十德。 如海十德。以十地之法。後後深於前前。故 云漸備。故地影像中。明十地行相。次第現
前能趣入一切智。智即漸備義。又如阿耨 達池。流出四河。復更增長乃至入海。又如 寶珠十德後後過前。皆漸備義。疏。無邊功
德經者。以前剎之劫。為後剎之日。後後勝 前前。明功德無邊矣。疏。羅摩伽即入法 界之梵語。羅者此云離垢染。摩者轉義。
伽者一合義。謂離垢染轉。即淨法界。一合即 入義。
[0112c18] 疏。二明流類等。疏文有二。先正明是 類非本部之支派。後或是別行彰有支義。 古德見今經所無。將為流類。本部來既未
盡。是此別行復何可定。多聞闕疑。故云未 敢詳定。
[0112c22] 疏。三北齊劉謙之等者。及與靈辯 並如纂靈記。下當重出。但今云行道一載。 即是傳文。若準論序不言年數。又但云於
懸瓮山嵩巖寺。頂戴華嚴經。勇猛行道足破 血流。膝步殷勤。精微感悟。不言清涼。多 是隨方之人欲美其處。故取太原當處明
之。傳既云在清涼。必託勝境。況傳中所 明。經歷數處方終百軸。第八傳譯感通。
[0113a01] 疏。佛度跋陀羅。此云覺賢等者。案纂靈記。 本姓釋氏。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苗裔。 覺賢三歲而孤。八歲喪母。為外氏所鞠。
從祖鳩摩利聞其聰敏。乃度為沙彌。同學一 月誦習。賢乃一日當之及受具戒。博覽群 經多所綜達。少以禪律馳名。甞與同學僧
伽達多遊處積年。知其已證不還果。常願 遊方以弘至化。會秦沙門智嚴至罽賓國。 問彼國僧誰可流化東土。咸云賢可。賢本
受禪業於佛大仙。佛大仙時亦在罽賓國。智 嚴求人東化亦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 授正法。即賢其人也。嚴即披誠至請。賢遂
默而許焉。於是辭師東邁。涉路三載。寒暑 備經艱危罄受。或層巖四合鳥道躋雲。或 連氷千里。風行雪臥。每清暉啟曙即潛伏幽
林。皓月良霄乃奔波永路。飛梯架逈捫索 憑虛。危懼日尋。資糧時絕。至於交阯漸 達夷途。附舶海行。備經危險。方達青州
東萊郡。聞羅什在長安。欣然而詣。後遊東 晉。至安帝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 衛將軍褚叔度。請譯此經別造淨室。其年
三月十日起首。賢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