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6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六十四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510b24] 第六現前地。
[0510b24] 疏。所以來者。來意有二。前約 寄位及三學說。謂五寄聲聞。六寄緣覺。從 四地去皆屬慧學。今亦對五以辯來意。慧
與寄位名義相似。故合為一。
[0510b27] 疏。又四地下。 第二意約斷障證如。以辯來意。四五六地同 是順忍。染淨相帶故舉四地。四地出世唯淨。
五地見染可隨。此地能亡染淨而言觀察。 約加行說故。瑜伽下引證。論文有三。一明 五地之德證。上能隨勝於四地。二而未能
下。明無六地之德證。上不能破染淨之慢 見。然有二意。一不如實觀無染淨故。二又 由下多生厭故。三為令下正對五地不能 故。此能來。
[0510c07] 疏。十住論云。降魔事已者。生死 涅槃即菩薩魔事。生死是凡夫行。涅槃是二 乘行故。生公云。三界塗阻。二乘路險。五百由
旬是菩薩惡道。甚難過矣。今超聖意亦越 凡情。故能降之。又智論云。除諸法實相皆 菩薩魔事。今證般若能契實相。故過魔事。
[0510c13] 疏。多修無相此約地初下。釋上論文。疏攝 論下文三。初引論。次此釋下會釋。後無性下 引彼釋論。
[0510c15] 疏。唯識名為下此文有三。初正 釋。二以觀十平等故者。以經就論。三由斯 下重引唯識明斷二愚。疏本分下。即引本
論正釋。後執細染下。疏釋論文會通唯識。 疏第二正說。疏文有三。初總科。二亦初分 下對前相攝。三今且依論下。正依論釋。於
中三。一對前料揀二釋分名。三正釋文。今 初有三。初標勝相。二勝相云何者。疏假徵 起。三謂第四下釋顯勝相。以四五六地皆
治慢故。是以對之。遠公云。四五六地同是 順忍。行相廣同所以對之。亦有理在。若爾 前之三地同是信忍。何不通對。七八九地同
是無生忍。為難亦然。故依治慢通對諸地。 下言漸細則顯前麁故。此三地後後細於 前前。論文具示三慢。而麁細相隱。今當示
之。四治三地。眾生我等依世間起。此慢最 麁。五治四地身淨慢。依出世起。故知漸 細。六治五慢。雙就世間及出世起。故為更
細。疏。眾生我慢等者。準四地果中治有 四慢。一離眾生我著。謂離我人眾生壽命。 二離法我著。謂蘊界處。三離解法慢。經云
執著論云我知。四離正受慢。經云出沒。 論云離我修我所修等。今此但云眾生我慢 解法慢者。以四中初二是本。後二是所起。 本及所起各舉初一以攝一故。略無法慢
及正受慢。餘如四地廣說。
[0511a11] 疏。身淨慢者。四 地之中得出世智。修四念處名為身淨。
[0511a12] 疏。 所治既細下。出初分為勝。今以上例後。則 不住行及彼果分二皆勝也。
[0511a14] 疏。染淨慢者下。 第二釋分名。即當地能所治。於中三。初舉 所治。二辯能治。三通妨難。今初先正舉染
淨。可知。後又十平等下解妨。先問後答。問 有二句。展轉而起下答當知。
[0511a18] 疏。但約淨說 下答。此上一句雙答前二。一者上問云十平 等法。何有染淨。故今答云。前十平等但約
淨法。謂三世佛法及七淨故。二者上問云。前 五地初取十勝相。以隨如道而為能治。如 豈染淨。故今答云亦約淨如以破前十淨。 同一如故。
[0511a24] 疏。染相未亡對染說淨亦名取淨 者。此通伏難。難云。前地觀於淨如。染慢許 生何有淨慢。故今答云。前所觀如入觀。則
能出觀隨有猶見染相。染相既存。對染苦 集。還生淨相滅道之見。故有斯慢。雖有三 重救難。染淨之相皆存。
[0511a29] 疏。今以十染淨平 等而為能治者。第二能治。此之一治。諸難 都寂。謂既染淨平等則異前地十淨平等。二
者染淨既等。不唯但能觀於淨如。則雙通 二三之兩救也。又多修無相出觀少故。便 為能治。疏下觀緣起下解妨。上引前難後。
今引後難前。緣起逆順同前四諦染淨相。故 答云。五地初能入俗悟空未深。無相般若 悟空方深。
[0511b08] 疏。列中十句下。
[0511b08] 疏。文有二。先別 釋後料揀。
[0511b09] 疏。總云一切法者。經中有三。初 一切法是平等。法體二無相是平等因。三平 等是所成義。別中前七以無遣有。然其疏中
解前七句。自有五意。一依論。總句是十二 入。則別別句皆十二入。謂十二入體十。二入 生等。二者通遣十二入。上三性之義初句遣
遍計。故云此遣分別。分別古譯遍計之名。次 四染分淨分俱遣依他。六七皆遺圓成。疏文 自具三者。為破前地之慢。慢依四諦而起。
初二遣苦故初云想。二云生者諸入苦果。 次一遣集。以成是苦之因故。第四句遣滅。 故云非滅惑方淨。第五句遣道。故云謂道
分別。六七亦遣滅。然四是滅惑名滅。六七 即顯滅理之滅。故皆云真如。四約進觀。後 位有十二緣觀。前三遣染緣起體生即識等。
七苦成即三煩惱二業故。次三遣淨緣起。謂 四遣無明滅行滅等。五遣能逆觀之智六即 所顯真體。七雙遣染淨。染淨平等故。五約
五法。初一遣名及與妄想言分別故。次三 遣相。染淨皆相故。五遣正智無分別故。六 七遣如如。以離取捨本來寂靜故。然遠公
更有一意。謂約三空。初之一句遣分別想。 即是空門。中間五句遣其名相。是無相門。末 後一句遣取捨願顯無願門。此與初地義
同。初地以空門治分別。無相治相。無願治 取捨故。此非無理。疏以十句皆通三空。故 不顯之。但有五意耳。疏上之九句下。第二
總相料揀。疏文有二。一明遣三會一。謂遣 有遣無及俱有無會非有無之中道也。二 又此不二則不壞有無下。重明第九成不壞 義。能遣俱句及俱非句。即分為二初以不
壞有無。成俱非義以遣俱句。後以不壞 有無。成俱句義遣俱非句。今初先標不二。 意云。若無有無將何不二。故涅槃云。若無
一二云何說言非一非二。故不二義成於不 壞。謂說空遣於有執下辯相。於中先明不 壞以成俱非。此句明不壞空。而非相於 空故空非空也。言說有為遣空迷者。此句明
不壞有。而非存於有。故有非有也。故成 俱非。次云有是不異空之有。空是不異有之 空者。此二句顯經不二成不壞義。次云無 別空有而為二者。正遣俱也。
[0511c21] 疏。又既不二 亦不壞有無下。第二明不壞有無。以成俱 句遣俱非也。上二句標。從則不異無之 有是不有之有下。二顯相。此句將不二立
有。次云不異有之無是不無之無者。將不 異立無也。是為由不二故不壞。不壞則空 有雙存。結云則遣俱非。疏斯乃四句下。結
歎。謂上遣四句。又借俱非以遣俱句。非 立俱非。今將俱句以遣俱非。非立俱也。 雖遣四句不壞四句。存泯無礙故。結云百 非四句諸見皆絕。然遠公但有初段。遣三
會一。彼云。此與涅槃十一空大同。彼亦用 前八以空遣有。第九一空以有遣無。第十 空空有無俱遣。彼處大空就空實以論。亦是 一理。十一空義至下當明。
[0512a06] 疏。第四辯行分 齊。文中四。一略釋經文。二彰忍數類。三會 釋經文。四彰忍差別。
[0512a08] 疏。仁王下。第二彰忍 數類。仁王五忍歷位但成十四。瓔珞加一 五忍之相。辯差別中當影出之。
[0512a10] 疏。今四五 六皆得順忍下。第三會釋經文。由慢有麁 細故。忍分三品。四地治眾生我慢解法慢 為麁。得下品忍。五地治身淨慢次細。得中
品忍此地治染淨慢最細。得上品忍。故 云治於細慢。故云明利。明無不鑒利無不 破。然治由習增故。從下至上障由漸斷故。 從麁至細。言順後無生者。順忍有二義。
一者順法故。十忍品云。法有亦順知。法無 亦順知。二者順忍未證無生。隨順彼忍故。 今約位說。前為後因正宜此釋。由此地破 相趣入真境故。順上地無生忍。
[0512a21] 疏。然約實 位下。四彰忍差別。疏文亦三。初總明實寄 不同。二寄位何以下。假問徵起。三謂若約 空無我理下。辯差別相。於中有二。先明
通相。後彰別相。前中通則初地明得。謂初地 得無我。亦得名空平等理。亦可名為無 生無我。即是空無生故。六地名空平等。亦
可得名無生。無我空平等理。即是無生空 無我故。七地已上得無生忍。亦可得名無 我及空平等。以無生理即是無我及空平 等。故名為通。
[0512b02] 疏。今不得者下。彰其別相。 則非唯初地未得此忍。而此六地亦未得 之。以約分別無我與空及無生理。三相異
故。文中二。先總標二。一約空下釋有四門。 即分四別。第一門中正開前。約理通義初 顯無我。言破性顯空者。若人若法皆無性
故空。此則義當信忍。舉初攝後故云初 地。
[0512b09] 疏。今此地中破相趣寂名空平等者。豈 唯無性相亦不存。故經文云無相無體故平 等。非唯有相空相亦遣。方為真空平等理
也。義當順忍。舉後攝前義該四五。
[0512b12] 疏。若約 證實下。當無生忍。舉初攝後義該八九。而 言證實反望者。上之二義。但破空性相故。 今已證實反望性相本來常寂何俟破。竟
方說無我及空平等。言斯理轉深者。則上 空平等中。亦合言斯義漸深。文略無耳。
[0512b17] 疏。 若約契本常寂下。即寂滅忍。舉初該後。云 十地後得。而言契本常寂者。前無生忍證 實望相。則前所破與所證未同。今寂滅忍
契所破常寂即所證故。故云最妙。
[0512b21] 疏。二就 行分別等者。此約生起名生。七地頓起何 名無生。以起行皆遍無可新起。故云無生 耳。
[0512b24] 疏。三約空有者。亦是生起之生。不同前 行隨一行中有空有故。入觀起空出觀起 有故。間起名生。七地常在觀。而涉有不迷
於空觀空不礙於有。故稱方便。更無出入 之殊。故云無生。
[0512b28] 疏。四約修分別者。此約生 熟之生。生澁名生純熟名不生。七地猶有 功用。故名生澁。八地無功任運而進。故云 純熟。
[0512c02] 疏。第二不住道行勝等者。先總科。後 今初下別釋。然總觀心境。遠公云。約初入 心明不住道。從作是念下。就正住地明
不住道。今但為標不取古釋。
[0512c05] 疏。由前觀察 隨順得至不住道者。故論經云是菩薩如 是觀一切法隨順得至。論釋云。得至不住 道行勝故。今經略無隨順得至之言。而言
如是觀已意則合有故。
[0512c09] 疏。取論攝前釋之。
[0512c10] 疏。今初三中下。且釋能觀三悲。疏文有三。 初正釋文。二彰次第。三義門料揀。初中以 雖同一切智觀下。釋論正釋勝字。若無大
悲即同二乘。今有故勝。然一切智觀者。即 大品經以聲聞名一切智。菩薩名道種智。 如來為一切種智。此則橫對大小因果。分
此三別不同。謂佛為一切智觀三世流轉者。 將下經意。釋論不捨過去現在未來之言。其 厭離有為即下論。觀名依大悲為首立此 觀故。而以大悲下。正釋勝義。
[0512c19] 疏。謂以道相 智觀下釋論。即菩薩自智也。不唯但觀三 世。對上顯勝。次遍了諸法下。當相辯勝。言
了諸法者。若內若外有為無為無不知故。 以此導下。明由智勝故悲成增上。
[0512c23] 疏。謂以 一切種智下釋論。即如來智也。
[0512c24] 疏。三悲為 次下。第二彰次第。
[0512c25] 疏。據論現文下。第三義 門料揀。於中有三。初明二護。二明二利。三 明不住。而文分二。先別明初門。後三門通
例。今初二護自有二義。一按論文。由上文 大悲為首者。不捨過去現在未來。即是智義。 大悲攝故即是悲義。悲護小乘智護煩惱。後
二但言一切法中智清淨故。一切種微細因 緣集觀。明唯約智。疏既三俱下。第二通例 觀即煩惱護凡悲即護小。二護即具二利。有
智故不住生死。有悲故不住涅槃。故三義 具矣。
[0513a06] 疏。前滅後生者。無明緣行。前緣已滅 引起後故。若前不滅則墮常故。若後不生 即是斷故。無明緣行者。由前滅故後方得
生。十二支皆然。自是一義釋之。
[0513a09] 疏。言染 生淨滅者。無明緣行行緣識等。即是染生。 無明滅故行滅者。斯為淨滅。下引雜集名 染淨觀。又次經云。由著我故世間生為生。
不著我者則無生處名滅。
[0513a13] 疏。第二別明觀 相等者。疏文有三。初總顯深廣。二舉經辯 深。三依論科釋。今初文三。初標舉深旨。二
引論略開。三融通無礙。今初疏云然緣起 深義佛教所宗等者。自古諸德多云三教 之宗。儒則宗於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緣。然 老子雖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似有因緣而非正因緣。言道生一者。 道即虛無自然故。彼又云。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謂虛通曰道即自然而
然。是則雖有因緣。亦成自然之義耳。佛法 雖有無師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 緣顯則亦因緣矣。故教說三世修因契果。
非彼無因惡因故。楞伽經大慧白佛言。佛 說常不思議。彼諸外道亦說常不思議。何以 異耶。佛言彼諸外道無有常不思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