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7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七十一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564c17] 疏。九十二句定不定差別等者。疏文有二。 此上標章。後前句明下別釋。先釋第九句 文三。初標舉論文。二釋經文。三釋論定不
定義。疏謂現作下。疏釋經文三受之義。疏 文已具。然經部師云順現受業其力最勝。必 受生報。後報若順生受其力稍劣。必受後
受不受現受。順後受業其力最劣。不受現 生唯受後受。隨初熟位名順現等也。釋 曰。義似有餘。或有各造一生之業人天並 造。先受人報後受於天。豈要令其重受人
耶。然此三受略說有三因。一由於因。如 於佛僧慈定滅定及無諍定見修道中作 供養者。得現樂報。於父母王等作損惱業。 得現苦報。二由業體。如不動業得樂生報。
五無間業得苦生報。三由行願。多福之人 罪得生報。現世輕受疾得菩提。多罪之人都 無現報。以造重惡趣生報故。諸相好業皆
得後報。不可一生即成佛故。又諸輪王多 受後報。劫減修因劫增受果故。
[0565a06] 疏。於此三 中各有定不定下。第三釋論定不定言。於 中上二句標。謂前二下釋。然即俱舍意頌云。
此有定不定。定三順現等。或說業有五。餘 師說四句釋曰。初句標。次句別釋現生。後 三即三定業。加於不定即有四業。或說業
有五者。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 於異熟及時有定不定。開為二種。一異熟 定時不定。謂果必定。受於三世時即不定 也。二異熟與時二俱不定。謂果與時俱不
定。受但有果定時不定。無有時定果不定 者。但於時定於果必定。以時離果無別 性故。雖開合有異。其理無別也。餘師。說四
句者謂。譬喻師說業分八種故。為四句。彼 許時定於果不定於不定中時復分三。兼 前五業。故成八種。第一句者於時分定異
熟不定。謂順現等三業三世時定。於果不定。 若現在世獲其果即受。現若不受。永更不 受。於時必定。於果不定。順現既然。生後亦
爾。此分三種。謂一順現定果不定。二順生定 果不定。三順後定果不定。第二句者。有業 於異熟定於時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
此但為一。謂果定時不定。第三句者。有 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此有三 種。一順現時果俱定。二順生時果俱定。三順
後時果俱定。第四句者。有業於二俱不定。 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此但為一。謂果不 定時不定也。釋曰。上俱舍三師後後漸開。疏
中總攝而言小異。言此三俱有定不定者。 已總攝三師。而正收初師。即俱舍云此有 定不定三順現等。兼不定為四。疏謂前二
下。別示其相。雖通第三師四句。而有通局。 前二時定者。以現若受名現報業。現若不 受非現報業。生報亦然。要次生受方名生
報故。說前二時則定也。報通定不定者。有 造現報之業。應合現受。更遇勝緣排而 不受。此報不定生報亦爾。無有移此更別
時故無時不定也。後一俱通定不定者。即第 四句時報俱不定。及第三句時報俱定。并第 二句報定時不定。謂順後受不定業。有業
定受而不定。一生二生多生故。是報定時不 定。有不定業於第三生應合受之遇緣業 壞。是為時定報不定也。或復有業未定生 數而受果報。忽遇緣壞故俱不定。然俱舍
中報定時不定。義通三報今何就於順於 受耶。答俱舍以業就時。謂有業定受而或 現或生或後。今明以時取業。要現受報方 名現業。現若受者即現定業。現若不受即非
現業故。無現報時不定也。若是生受即是 生業。不受則非生報之業故。無生報時不 定也。各取一義亦不相違。問現見有業合 受現報。而以力排便受生報。或合受生
報由異因緣便受後報。如末利夫人專精 施戒。合受生報生兜率天。臨終小嗔先生 蝎中。七日之後轉報生天。問據此三業。皆 有報定而時不定。何得言無。答現報緣排
而受生者。即是生報不名現報時不定也。 生報亦然。思之可解。對前三師。疏意便當 第四師也。業力甚深不妨廣解。或當更有 餘經論明。
[0565c07] 疏。定者難度等者。此約非乘及 與二乘各於自分而已定者。大乘若定更 不須度。是故不言定者易度。
[0565c09] 疏。根等諸 門皆成八萬者。由惑有業惑有階降。業亦 如之。惑依根有勝劣性有差異。解有淺 深。欲有輕重。各成八萬。言翻此即顯等者
下。明能治一一惑等。皆到彼岸窮理盡 性。即是八萬四千度門。若於惑等寂妄不 動。即是八萬四千三昧。若於惑等一一無 覊
。即八萬四千解脫。第四根稠林。根義已 見第九迴向。
[0565c17] 疏。別中十相為九差別者總 科也。束九為三。初六隨法義分別。次二 就人分別。以論云聲聞菩薩故。後一約行
以辨其根。初中又三。初三淨根。第四染根。 後二通染淨。
[0565c21] 疏。受有遲速等者。鈍者遲少利 者速多。中者之間淺深亦爾。疏三乘根性 相形者。小乘為下。緣覺為中。大乘為上。 亦猶羊鹿牛形大小也。
[0565c24] 疏。謂喜樂等者。喜 樂生於貪。憂苦生於嗔。捨根生於癡。後於 此類煩惱而有勝用故。多煩惱染根。
[0565c26] 疏。大 乘中熟者定等者。前章約業明定不定。今 此約根居然自別。又前約定不定明難易 度。今此約熟不熟明定不定耳。
[0565c29] 疏。即離 世間中待時方化者。彼有十種清淨捨。然 有二類待時。今皆當之。一以第四云於 法器。眾生待時而化。於無法器亦不生嫌
清淨捨。釋曰。今但用法器待時。二第九捨 云。或有眾生根已成熟。發生惠念。而未 能知最上之法。待時而化清淨捨。今全用 之。是以疏云且暫捨之。
[0566a07] 疏。一依身順行者。 此論語倒。合云身依順行。今疏正用。
[0566a08] 疏。謂 六入展轉。遞共相縛者。如意識遍緣。於六 根中根法隨識亦行。六中眼見自身。耳聞自 聲。聲身並在內根所攝。由根隨識緣於眼根。
令根被縛不得解脫。餘例可知。故云展 轉。疏二生滅順行。此言是倒。若正應云順 行生滅。根與心王相隨染污故順生滅。易
可異滅者。以生住。釋輕。以異釋轉。以滅 釋壞耳。三觀行順行者。以覺觀心行六塵 故。
[0566a17] 疏。根網中收者。六根取於六塵根網塵 也。六塵引於六根塵網根也。故其根網攝 論取相。
[0566a19] 疏。七聲聞淨下下二約人。今初聲 聞。言望凡夫二乘行增上故者。然論下重釋 云。聲聞淨者。行增上滅障能成故。今疏取
論釋經。此上釋增上。謂二乘淨根對望凡 夫。不求涅槃今能求故。故於出世得增 上也。從以二乘根下。釋無能壞。兼釋論 中滅障能成疏八菩薩淨即大乘根。三不退
者即位正念也。
[0566a26] 疏。九遠隨下。此一約行。 即經遠隨共生不同相。論經云深入共生種 種差別相。種種即不同。深入即遠隨。言示一
切根攝下。是論釋經。論重釋云。一切根攝 差別者。始行方便報熟根異故。從謂三無漏 下。疏釋論文。初修為始正行善巧為方便。
究竟故名報熟。配三無漏義見上文。謂前 信等下。以論會經。釋不同遠隨之言。其信 等共三無漏根。釋共生義。根與法行相應
起故。而隨下釋不同義。自始至末下。釋 遠隨義。此之三根下。釋成根義。以勝用光 顯增上名根故。及此上九下總以義收。並 如迴向品。
[0566b09] 疏。第五例三下。然解性欲三略 如十力章廣如發心功德品。言性相順入 者。依根生解。依解成性。依性起欲。皆悉
相似。名為相順。義理相參名為順入。以此 例根更不廣說。
[0566b13] 疏。第六釋隨眠者。先釋總 名。後別有下依論攝釋。今初。言此唯約種 者。案瑜伽第二云。於諸法自體中所有種
子。若煩惱品所攝。亦名麁重亦名隨眠。若 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麁重 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根所攝種子不名麁
重。亦非隨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時。所依 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故。
[0566b20] 疏。前六明 何處隨逐等者。論中且據隨逐以明。若約 繫縛。亦應云何處繫縛以何繫縛。若順 隨眠。亦應言何處隨眠以何隨眠。故下釋
中云久安眠處等。
[0566b24] 疏。今初為五者。一約心 明處。二就界明處。三就位明處。四就時 明處。五約行明處。今初言報心者。異熟
賴耶總報體故。微細等義頻見上文。言不離 現事而生故。但云心者。故唯識等詺前七 識。為異熟生。非是報體。酬昔心種不得 名報。而七識皆依第八託緣現起。名不
離現事。種隨現起或有或無。名暫迴轉處。 如人假寐不必本房。
[0566c03] 疏。二相應不相應中。 初取論意立名。唯與下。疏釋相應等相 故。論云下。引證約界言之。從無色惑微下。
疏釋論文下中上言。等取色界惑中欲界惑 上。此約惑體。遠公云。欲界為下等約界勝 劣。從雖則隨眠下通妨難。謂有問言。隨 在一界皆成三界所有隨眠。如生上界
下界惑種亦皆成就。如何云有相應及與不 相應耶。故今答云。就其現惑說種相應。 非生上界失下界種等。然今案經。但有 相應不相應言。故為此釋。若準論經云相
應不相應。不離相則現惑有相應不相應。 而隨眠常不離也。
[0566c15] 疏。一至金剛之頂者。謂 金剛喻定之前。猶有生死之有。故名有頂。 以俱生惑種此時方斷故。以上煩惱林中
云下至金剛。自約種說。雖有二義疏意扶 此故。上科云三約位明處。從今取通下 會論經。不言金剛者。欲通大小故。下偈 既云金剛道滅方畢意。即前義為正也。九
地之言亦通二義。對上三有之頂。即三界九 地之九。謂欲界四禪四空應為九耳。若順 前義。即善慧地。第十當其斷盡位故。四
約時易了。疏唯智能怖下。此即論意以論 經云無始來不恐怖相故。論為此釋。論云。 無邊世界唯智能怖畏如怨賊。未曾有聞思 修慧。是故不滅。疏取論意會釋今經可
知。疏不能隨順正修行者。論經神通下。有 正修行言故餘可知。疏後三界下。明以何 隨逐。中除第四句。彰隨眠體虛。餘五亦就
前處以明隨逐。而文不次一即就前第二約 界明處。以明隨逐。不斷即是隨逐之相。二 即於前第四約時明處。以辨隨逐。即經 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而論經云無始來相
續集相。疏中雙會無始無邊。然其相續即隨 逐相。三開諸處門。即於第一約心明處。以 辨隨逐。集生六識即隨逐相。餘如疏文但
言今經義含者。諸處之中意處攝賴耶故。 疏堅實下。彰隨眠體虛不就前處。言不實 堅實者。經云堅實難治。論云不實隨逐。不
實即是隨眠隨逐。至禪定等故。是堅實即 不實。難治是隨逐相。疏五地處等者。五即就 前第三約位明處。以辨隨逐。言九地中六
入處者。以論經云地入隨順不隨順相。論 釋云。九地中六入處煩惱身隨逐故。釋曰。身 即體也。然九地下是疏釋論。對二有頂存
二九地。二約善慧九地中。就所知障種。十 地猶有等覺二愚。從入初地來地地雙斷 故。於九地已斷十八。故云此地分有斷
除。次引金剛方畢竟。雙證上二。金剛方畢。 明十地猶有。既言方畢明九已有除。又約 煩惱障種。金剛頓斷亦成於經。地地之中 皆有成就義。
[0567a25] 疏。六離苦隨逐者。此就前第 五約行明處。辨隨逐義。唯以出世聖道方 能離者。則反顯於世間之道。諸定等不能
離也。故論云餘行不能離故。此以不能難 即隨逐相。前第五中以有成就為隨逐相。 第七受生稠林。論通為八者。八中前七對因 顯果。後一句約對後苦彰能生集。就前
七中攝為三對。謂初二次三後二。其三對中 皆初當相論生。後對因說生就初對中。一 身種種當相論生。二業因種種對因辨生
由業不同故。生成種種。第二對三句中。前 二句當相論生。三住處種種非唯六趣一趣 之中無量處故。疏四四五二句色想上下種
種者。今經二句為論中一句。經云有色無色 差別相。有想無想差別相。二界有色。無色 界為無色。無想天為無想。餘皆有想。而言
上下者。以無色為上有色為下。無想為 上有想為下。應更有非想非非想。亦無想 收。而論但云色想上下。故遠公問云。無色云
何得為色中上下。釋云。彼無麁色有細色 故。又問。無想云何得為想中上下。答義同 前意。云彼無麁想有細想故。餘如初地中
辨。疏五同外色種種。即對因辨生。以舉過 業之因。顯有芽故。廣如六地。第三對中。 六自體種種即當相論生。亦如六地。然有 體唯色有體具二。故云種種。
[0567b21] 疏。七本順生 下。即對因辨生。此上論文。謂癡愛下疏順 論釋。若遠公云。論文語倒。若正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