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7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七十二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571c06] 第二正明口業。今初先顯名體者。文有三節。 一顯名體。二約位辨勝。三徵列名字。今初 經文。是一義含名體。謂經從初至而演說
法。皆是釋名。有二名故。次辨體者。重取善 巧智字以為辨體。義無礙下。隨難別釋 義名所以。知是差別即後得智。無心照理 即通正體。
[0571c12] 疏。約位顯勝。文意可知。然此無 暫捨離。論名不壞論。云不壞者。不動故即 無暫捨義。
[0571c14] 疏。後何等下。三徵列名字中二。 先釋通名。上釋名中。但釋辯智。今釋無礙。 後一法者下別釋四名。然唯識云。法無礙智
緣能詮教法。為境義無礙智。即於所詮總 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詞無礙智。 即於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於一聲中 現一切音聲故。樂說無礙智緣機巧說為
境。又云。辯才自在者。謂辯無礙解善達機 宜。巧為說法。俱舍亦以法緣能詮。釋云 名身者。所謂想章字總說。釋曰。以想釋名
以章釋句。以字釋文以總釋身。論云。名 謂作想。解云。想者取像。或契約義。若取像 名想。想是心所。如說於色能生色想。因
名生想名為作想。若契約義。想即是名。謂 諸賢聖共為契約。立色等名名即是想。由 此名想顯有詮表故名作想。餘義準說。今
之本論釋法無礙。不局能詮故云法體。如 色礙相。然論一時列名云。是中四無礙境界 者。一法體。二法境界體。三正得與眾生。四
正求與無量門。後方牒釋。今疏四中文皆三 節。一牒經舉論立名。二謂字下是疏釋論。 三故論云下。舉論牒釋。今初法中論牒釋內。
以色從緣集非定斷常。故離二邊辨俗異 真。云生法所攝。即二執所依之法言如色 礙相者。正出法體。二義中第三段內。文曲 有四。一舉論牒釋。二然得此下。遠公釋
論。以法為俗以義為真。應有問言。法義 不同何以論文。皆有遠離二邊生法所攝 故。釋意云。隨順觀察世諦即入第一義故。
三上即遠公下。疏成遠公義。四亦可下。是疏 別義。於中二。先正釋。後言如實下解妨。妨 云。若義亦俗諦何名如實。答云。約如事實。
三詞可知。四樂說中云正求與者。邪求不 與。疏二廣顯中下。文前有三。初總釋十門。 二言十者下。列名略釋。其十相名即是論文。
謂字已下皆是疏釋。三然十中下。總就十中 釋無礙義。言亦多以詞說於法樂說說義 者。如第七大小乘相中。法知一乘義知諸
乘。詞云說一切乘無差別。即同一乘。樂說 云說一一乘無邊法。即同說諸乘意。疏今 初自相有四下。此別釋。文三。初總標。次一
生下別釋。後此自相下總結。二中然論諸段 皆有三節。一總列四名。二總舉經帖。三重 更牒釋。疏文之中。以論三段一一別配四
無礙義。今初自相。論總列名云。一生法自 相。二差別自相。三想堅固自相。四彼想差 別自相。
[0572b02] 疏。一生法自相者。論標名也。謂知 色下疏釋。世法集起故名為生。自相門中 辨此生法。名生自相。下三例然。疏二義者。
差別自相者論立名。謂知下疏釋。即生法之 中差別義也。十一處者。五根五境及法處所 攝色也。上二義下。疏結前生後。然上諸義 論無重釋。
[0572b08] 疏。三想堅固自相者。是論立名。 從起言下疏釋。即論重釋中意。論具牒釋 第三句。經云。是中不壞說者。隨所覺諸相。
隨彼彼眾生說法故。今疏中先釋想字。言 亦以慧心取彼二種相故者。總釋。言慧心 取者揀異凡想。一隨自所覺諸法者。即論隨
所覺諸法相。二隨彼下。即釋隨彼彼眾生說 法。從說無錯下以經成論。從論經下會 通二經。
[0572b16] 疏。四彼想差別者。是論立名。想義 下。即疏釋亦論重釋中意。論云。次第不斷 說者。次第不息無量眾多異名為堅固彼
義故。疏文可知。令他愛樂亦樂說義。
[0572b19] 疏。第 二同相中論亦三節。謂列名經帖重釋。一同 於前文中。初總標法義。二一一切法同相 下別釋四義。此初知法先論立名謂字下。疏
釋論無重釋。二中從同生滅下。疏釋論 謂觀無常下即論重釋。論具云是中無常門 入無我義中。第二同相。初智境界成。疏文 有四。初釋是中無常門。二得入下釋入無
我義中。三故無我下。釋第二同相初智境 界成。四是則下。疏以義結。若準推無常門 入初無性。亦是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今以經
中法尚自性即是常也。義明生滅是無常 也。故以無常生滅是無性。常家義用。三詞四 辯準此可知。
[0572c03] 疏。第三行相論亦三節。疏亦 先總分法義。一生行相者。論立名。次現法 緣下疏釋論名。後設知下論重牒釋之意。
疏中有二。先取意釋。論本文云。一一世現 在世故。從故論云下。明引論釋。釋上一 一現在之言。二已生下知義。先舉論。後設
知下疏取義釋。具足論云。見過去未來世 知現在世。彼菩薩智境界成。釋曰。疏文分 二。先正取意釋。二是則下。結示上二。云何
逆見過未知現在耶。見過去法謝未法未 生則知現在。從未而生必當謝滅。三四可 知。
[0572c14] 疏。第四說相約本釋以分法義。即釋法 等。次隨音隨心以分詞辯。別必帶總皆合 有說。前三略無。疏第五智相。疏文有五。
一分法義。二定境體。三辨通局。四辨其相。 五指其源。今初既以法比分於法義下。約 說淺深分詞樂說。比即類也。二然所知下
定其境體。若例前後法比二智是所知境。 經文既云以法智知差別不異。即是就能為 無礙體。二諦為境。然法比約情智。二諦約
事理。三又法比下辯二行通局。法比則通 無礙則局。言故涅槃說者。證無礙智局。即 第十六經梵行品廣說四無礙竟云。聲聞無
四無礙。無三種法故。一者必須軟語。然 後授法。二者必須麁語。然後授法。三者不 軟不麁語。然後授法故。言聲聞設有少故
名無者。是通妨難。即彼經中迦葉菩薩難云。 若聲聞無者。何以如來說舍利弗等有四無 礙。佛答意云。如四河入海。此之四河皆有
無量水。而言等海者無有是處。即少故名 無意也。次下又云。或得一得二三不得 具四。故名為無。即其義也。從若就二智 所觀下。結成通局。非唯法比通於大小。今
無礙智所觀亦通大小。但能觀無礙局大乘 耳。即以法無礙智知法知境及能知智。名 法智知差別不異也。下三例然。四於大乘 中下。正明大乘法比之相。即是釋文。於
中二。先雙標法。比二法智觀如下。別 釋四相。論云。一現見智。疏中先釋現見。後 謂觀差別下。釋成現見所以。即論重釋中
意。然論經云。以法無礙智知諸法差別不 壞方便。釋曰。其不壞方便即今經不異。論重 釋云。是中法智者。知諦差別不異方便法智
差別不壞方便故。釋曰。其知諦差別。即釋 經中知法差別。二諦不同名法差別。言不 異方便者。釋不壞方便。從法智下重舉經
帖。故取意云。差別二諦同如不異。同如即 是不異所以。二比智即觀下。釋義無礙。比 智二字是論。即觀下疏釋。亦即論中重釋之
意。彼經云。以義無礙智以比智如實知諸 法差別。釋曰。此與今文顛倒論重釋云。比 智者。如實分別餘亦如是比知。如實諦差別
可知。釋曰。以現所知類度諸法故。曰如 是。疏中取意。其觀前能觀。如實分別之智。 即如實分別。從類餘下釋論餘亦如是。從
類何等下徵釋。比智如實諦差別知故。為 順經中云差別如實故。如實在下差別即 如實。正辨順上二諦同如。了二諦如即如 實諦。知差別耳。細尋易見。三欲得方便智
者。即論謂字下。釋證第一義名之為得。 欲趣向證必假俗諦為方便故。論經云。 以詞無礙智以世智正見故。知說法。論重 釋中不釋此句。疏以相見道釋正見。言四
得智。即論謂字下。取論意釋。論重釋云。第 一義智方便者。非顛倒異。樂說應知。以論 經云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正方便說。故
論牒之。疏中先釋論非顛倒。次故云下。結 以經帖。後可以證下。釋論立名。疏餘如 下。第五指其本源。論則可知。迴向即第六
迴向十六智寶處明。彼說三心見道亦有法 類。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法假緣智。 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前二名法智
各別緣故。後一名類智總合緣故。有說。十 六心見道。自有二義。一依如智。二依上下 諦。並如前說。然有部則時通處別。現智知
於三世之法。名為時通。比智亦然。現智唯 知欲界之法。比智知於上二界法。名為處 別。若依經部成實論明。則處通時別。二智
通知三界。名為處通。法智知於現在。比智 知於過未。名為時別。成實十六無邊空處 品中問。此定能緣何地。答此定緣一切地及
滅道。問曰。有人言。諸無色定雖能緣滅。但 緣比智分滅。不緣現智分滅。是事云何。答 曰。緣一切滅。以現智緣現自在地滅。以
比智緣餘滅道。亦是能緣一切。釋曰。現智 即法智也。若依深密相續解脫經時處俱 非定現見。見法名為現見智。知他方及他 世名為比智。又更分別於一切現所知名現
智。類度解者名為比智。故不可時處定也。 俱舍即當第二十三。大同唯識。觀上下諦 一十六心偈云。世第一無間。即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緣餘界苦。生 類忍類智。緣集滅道諦。各生四亦然。如是 十六心。名聖諦現觀。此總有三種。謂見緣
事別。釋曰。從世第一法無間。即緣欲界苦 聖諦境。生無漏法。名苦法智忍。苦忍無間 緣欲苦諦。次生法智名苦法智。此智無間
次緣餘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苦類 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 類智。如緣苦諦。餘三亦然。有十六心言 苦法忍者。苦是苦諦法忍。緣苦法名苦法
忍。果是等流智唯無漏。為顯此忍亦唯無 漏。舉後等流以為標別。故忍名智者從果 為名。如苦果樹樹非苦果。從果得名。故 云智忍餘可例知。言現觀者。現前觀聖
諦故。言有三者。一見現觀即無漏慧。見諦 分明故。二緣現觀。此無漏慧及慧相應心心 所法。同一所緣故。三事現觀。謂前相應及餘
俱有同一事業故。餘俱有者。謂道共戒及生 等四相俱有因。故名俱有也。餘廣如彼。 疏第六無我慢中。言約真俗者。通就三乘
二諦明之。故世諦中歷三乘法詞及樂說。 但總別分之。疏迷蘊著積聚我者。以聚生 門種族是蘊處界義故。迷積聚為蘊。謂有 我人。亦謂聚色以為色蘊等。次言迷界著
異因我者。約法我說六根六塵生識。正因 因各異故。有此法我若外道計中。有人我 以為異因。使知塵等。言迷處著欲我者。 迷於六入。根塵相順眼見色等。遂生貪著
則有法我。或謂神我於中能著。猶如一人 在於六向見色聞聲等。言迷諦等者。 迷於四諦十二因緣。皆謂以因能作果故。 人我可知故。疏雙結。並是法我亦通人我。
[0574a10] 疏。今隨順下上辨所遣之病。即是我慢。此下 辨能遣之藥。即是無我觀世緣生故無有 實。無實即實為第一義故。上六地論云隨
順觀察世諦。即入第一義。從故蘊界等 下。結成蘊等為智之境。第七大小乘相者。 知實為法知權為義。會三歸一為詞。開 方便門為樂說。言唯一事實者。即法華第
一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二中順機 說權即是義意。三中三乘同歸一實者。亦第 一經云。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
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 真實。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 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 教。眾生起處著引之令得出。又第三經云。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三 周之經。皆是會三方便歸一真實。言解脫 相中無差別者。第三經。藥草喻品云。如來
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即解脫中無 差別也。又第二經云。但離虛妄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則一切解脫三乘同歸 也。
[0574b02] 疏。法華云下。釋成上論。亦方便品先 有一偈云。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 慢者。不能信是法。釋曰。此偈則明如來
有畏。畏其謗故。次即云。今我喜無畏。於 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0574b06] 疏。即 開方便門者。開方便有二義。一於一佛乘分 別說三。名之為開。即初施權故。信解品末 云。隨諸眾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
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 三等是也。二開者。開除開發故。第四經云。 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斯即說三為方
便名之為開也。然皆為一事下疏是也。第 一經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 為本。以故說是經。亦即長行中云。諸佛世
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又云。舍 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 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即其文也。 故引論明隨順解脫。即方便多門皆順解
脫也。第八菩薩地相者。說地體為法地相 為義。三詞者。說相不違體。四樂說者。說 相隨機。此之體相即證教。二道亦即前義說。
二大亦即不可說及可說義。總收一品之意。 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