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8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八十二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641a06] 大文第三十行。
[0641a06] 疏。十中初三三寶持下疏文 有四。一取論意釋。二然第十地下會論同 異。三既數名下會論同釋。四上辨陀羅下會 三處持字可知
(五十四經) 疏夫說法下即淨名目連 章中。時目連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 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所以者何。夫說
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 無有我離我垢故等。說法既權實下義取 淨名之意。
[0641a15] 疏。非但依戒者。阿難四問佛令依 戒為師。彼以戒為饒益。即是依止之義。
[0641a16] 疏。 豈畏眾生相惱害耶者。以無違逆行多約 耐怨害忍故。
[0641a18] 疏。八中十句五對者。疏文有 二。先標所依法相。而有二意。後然各有二 意下雙釋上二。言各二意者十句五對。各
具上二也。下依二意釋之。先直就法體 但約二諦以明。即釋前約境心等五。後二 約迷悟下即釋上約五法明通。就迷悟以 釋。上即約境不出二諦。今此約心不出迷
悟。悟即正智迷即妄想。由此二故說成 五法。五法即分為五。一約相上以如對 之。故無相是如。二就妄想上以正智對 之。三就如如之上。唯就如如得失以明。四
就正智上亦約正智得失以明。五就名上 亦唯就名得失以明。五中皆通迷悟。然迷 即有名相妄想。悟則唯正智如如。智契於 如一味平等。餘如前後說。
[0641b03] 疏。九中初融三 事心佛眾生三無差故。後離融相故釋不 融。然不融中有二。一不壞相。二離融相。 離融相約理無可融故。約心無想念故。
不壞相約本自融不可融故。從三事下指 文引證。
[0641b08] 疏。仙陀四實。謂鹽水器馬前已 廣釋。九義瞿聲。即俱舍論云方獸地光。言金 剛眼天水。於斯九種事智者立瞿聲。唯金
剛二字一義餘八各一。
[0641b11] 疏。如寒得火等即涅 槃經。
[0641b12] 疏。五以異言說異法者。即攝論第四 祕密中第四轉變祕密。論云。復有四種意趣 四種祕密。一切佛語應須決了。四意趣義已
見普賢三昧品。四祕密者。一令入祕密。謂三 乘中依俗諦理說有人法。令入俗諦。二相 祕密。謂說法相三自性等。三對治祕密。治
八萬四千煩惱。四轉變祕密。欲令悟入總 名祕密。論釋第四轉變祕密云。謂於是處 以其別義。諸言諸字即顯別義。如有頌云。 覺不堅為堅善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
最上菩提。無性釋云。謂於義轉變差別。雜集 云。謂說無餘義名句文身隱密轉變更顯餘 義。無性釋上偈云。謂剛強流散說名為堅。
此非堅固。說名不堅。即是調柔無散亂定。 即於此中起堅固慧。覺彼為堅。世親釋云。 不堅謂定。由不剛強馳散難伏故名不堅。
於此中起尊重覺詺覺為堅。釋曰。彼二 家釋論言異意同。皆能密說順得菩提。若 取顯了於散亂心起堅固慧。則遠菩提。今 取祕密於定不堅起堅固慧。則得菩提。
言善住於顛倒者。無性釋云。謂於四顛倒 善能安住。知是顛倒決定無動。釋曰。若取 顯了則住於無常計常等四倒之中。不得 菩提。今則祕密知於常等於無常等上橫
計。而起決定知此名為善住。住於顛倒能 得菩提也。世親釋云。是於顛倒中善安住 義。謂於無常等是能顛倒。釋曰。此則到彼
所計義名善顛倒。於此安住故得菩提。言 極煩惱所惱者。無性釋云。為眾生故長時 劬勞精進所惱。亦引上偈云。一同無性二 釋無別。釋云。若取顯說為貪嗔等惱亂行
者名煩惱。此即遠離菩提。今取祕密精進 勤苦劬勞行者。亦名煩惱則得菩提。其第 四句得最上菩提。該上二義。莊嚴論第八 對法第十二。皆同此說。
[0641c17] 疏。亦猶小乘十遍 處者。大乘亦有廣略不同。今順定十故引 小乘。至法界品當廣分別。
[0641c19] 疏。亦猶依禪 成八解脫者。亦如法界品。
[0641c20] 疏。念想觀除者。 即智論文。文云。般若波羅密實法不顛倒。念 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
常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是也。念想觀 除約於內智。則不受外境。見色如盲等而 言善巧者。非涉事善巧不念不受是入理 善巧耳。
[0641c26] 疏。初有八句別知緣相者。十二因 緣相。二知迷下十二句知染淨者。即雙知性 相迷悟染淨猶是約相。廣如六地。第一義
中二俱叵得。即約性說。三知住下明知心行 者。即能知性相觀照之心。此中可以寂照 虛懷而了。亦為明示心觀處也。
[0642a02] 疏。亦猶 三法印等等取四印五印。並如明法品說 (五十六經) 疏。如善治船不懼海難。即大品經意。第 七地已引。
[0642a05] 疏。涅槃春池可於中說者。然此 經喻乃有二意。一約教說。二約理說。今引 涅槃乃是約教。即第二名春池喻。經云。譬
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 瑠璃寶沒深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 覓是寶。競捉瓦石草木砂礫。各各自謂得 瑠璃寶。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時寶珠猶
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於是大眾乃 見寶珠故在水下。猶如仰觀虛空月形。是 時眾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 得寶珠。遠公釋云。此即對前比丘歎昔所
解無常苦空無我。真法教其甄揀。於中先喻。 後約喻教勸喻中有三。一求真取偽喻。二 歡喜持出下知偽非真喻。三是時寶珠猶 在水下捨偽取真喻。上方喻意下約喻教
勸比丘。文別有四。一約初喻呵其取偽。 經云。汝等比丘不應如是修集無常苦無 我想不淨想等。以為實義。如彼諸人各以 瓦石草木砂礫而為寶珠。二約第三喻教
其取真。經云。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在處 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三約第二喻勸知 昔偽。經云。復應當知先所修集。四法相貌
悉是顛倒。四重約第三喻勸修令真。經云。 欲得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寶珠。 謂我想常樂淨想。關中釋云。譬如春時有諸 人等在大池浴者。全為設譬使知昔非
而學今得。是為用也。春既可樂又開浴之 端而大池清曠濯之。甚宜除垢合時。寔唯 昔說無常想者。沐浴來集如林集聽本為 滌累。以譬在大池浴。今喻不稱故云有
諸人等。經言乘船遊戲者。既聽致惑遂有 失言。言跡似漫。義曰浮虛而在言先則應 前過聽者。乘以為實。是泛舟之像。離內之 外無有實功為遊戲也。經失瑠璃寶沒深
水中者。常與無常理本不偏。言兼可珍。而 必是應獲由乘漫乖之為失寶也。乖則永 隱為深沒矣。經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
寶者。聽本應取言旨。以從失成求。豈曰知 之理數然耳。求必就說為人入水矣。經競 捉瓦石至乃知非真。言旨雖俱以乖為隱。 然一本顯譬浮。一本密譬沈而取互其實
非寶。為草木瓦石之沈浮也。皆謂得真莫 不歡喜持出。於伊字之譬及佛判非。明外 乃知非也。經是時寶珠至水皆澄清。於取 不得為故在水中。於知非為義真旨始現
乎語。旨現不復渾跡則是珠力使澄清矣。 經於是大眾至虛空月形者。既自知謬方見 語旨。猶在言下明顯如月。無復有暗而理 可仰故。如仰觀虛空中月也。經是時眾中
至即便得珠。如說修行為安徐入水。要在 修習我常四法而不廢替方便之義。先修 於常後知無常。如是得成在我豈非智 哉。經不應修習無常等想乃至而為寶珠者
合也。譬中已悉故略合耳。昔修都非而以為 是似彼癡人也。經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 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者。處處常修此 四法者。必以得之為方便也。經復應當知
先所修習四法相貌悉是顛倒者。知是則知 非。知非則知是。對觀然後無惑矣。經欲得 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寶珠。所謂我
想常樂淨想者。要常修得我常樂淨。然後都 得真實如彼智人也。上生公釋遠師大同。 而不委此此上約權實教旨故引涅槃。若 直就經宜用心觀約理以說。經中初法次
喻。後合。以一切智清淨妙法而為寶者具 三德故。明為般若淨即解脫妙為法身。即 體之智曰明。即照之寂為淨。斯二不二為 法身體妙之至也。凡夫如泥二乘有淺智如
潦。光色不改不壞自心令濁水清。即是利 他。遠見煩惱。異於凡夫。求一切智異於二 乘故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也 (五十七經) 。
[0642c18] 疏。初一明清淨對治等彼有四分。今具其 三。但略無果果非正地故。然諸門一一皆 與彼本分相應。有不曉者尋前自了。
[0642c20] 疏。今 初前三地下疏文有四。初明以此門釋四 地所以。二謂離有為下釋總名。三地經有十 下會通彼經。四結云下揀大異小耳。然此
中離生有二。一離却生。二離生澁出生亦 二。一從無之有曰生。二生長名生餘可 思。疏瑜伽四十六明菩薩隨德假名者。彼 論云。一切菩薩當知。復有如是等類無有
差別隨德假名。所謂名為菩提薩埵摩訶 薩埵。成就覺慧最上照明最勝真子最勝住 持普能降伏最勝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 聖。亦名商主。亦名大名稱。亦名憐愍。亦
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師。如是十方 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無邊。菩薩當知乃至 內德各別無量無邊假立相號。釋曰下引二 論與此全同。一二小異義無以別。
[0643a06] 疏。又商 主天子經有五義者。一於菩提分住持入 故。故名菩提薩埵。二入大乘故。滿大乘 智故。故名摩訶薩埵。三不可求法智德入
故。故名最勝薩埵。四不與煩惱共住為諸 眾生滅煩惱故。發精進故。故名淨薩埵。五 令諸眾生行淨道故。故名極淨薩埵。
[0643a12] 疏。言 義唯實教者。總生下六段。四以迴向無休 為實。五以定知三昧出入為實。六通天眼 但見三千等。三明十力方見過未今。見死
此生彼便同力義。非是實教無此義耳。七 以加悲念眾生為實。又云亦是廣七覺中 一念覺者。地經約道品等明治。今五根八 正即是道品。此廣念覺。兼有七覺則與前
文影略明耳。八正中以順一切智異於二 乘為實。九定權實雙行為實。如初禪離欲 恚害是實。而能逆化是涉權故異權小之九 定也。下並可思。對前三地九次第定。則知
此中權實雙行。以實教定故。下指前文。
[0643a24] 疏。 四門同顯道義下出經總標。所以約義須 分下出疏。別配所以四中前二是五地修道 為六地。莊嚴道是七地。故云約義須分後二
屬後。恐是譯人一時標耳。
[0643a28] 疏。十中前四各 一無量者。會五無量界也。
[0643a29] 疏。二無量助 道下疏文有四。一顯同前文。然彼有三分。 一勝慢對治。二不住道行勝。三彼果勝上十
平等是治他地慢。隨如道即治自地慢。俱是 第一分。今此即二三兩分。二以智契如下 釋成不住道義。便仍前釋正道。三今以圓 融下通難釋成難云。今是助道豈是不住
道行勝等中行耶。故答云。俱為正道並為 助道。則助道中有正道故。得合為不住 道耳。四然正道不隨事轉下復有問言。既 俱互通那得經中分成二名。故答云。雖
則互通而文之中密已揀異。則顯文中密 已同用空等。顯互通義。隨事不隱顯二 別義。
[0643b13] 疏。第六無量修道下文四。一顯修道 是六地所由。二無去來下顯其同相。上顯義 同此顯文同。三十中前四下別科配屬。四四
中下隨文別釋。於中有二。先釋十平等言 云。彼從別義開成前八者。一無相故。二無 體。三無生。四無成。五本來清淨。六無戲論。
七無取捨。八寂靜故。平等言今總明之。下 略有三義。一不起心者約定故。經釋云無 動作故。二稱本性約觀智了本性心境冥
故。故經釋云如本性故。三遣修相者。即上 二修亦不立故。釋云無自性故。
[0643b23] 疏。亦可配 三性等者。如初來去即遍計所執性。以不 不之即相無自性性下。二以依他圓成。對 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可以意得。
[0643b26] 疏。 四舉七喻通顯無著者。七喻全同彼文。 論釋云。此明遣我非有相而有二釋。一者 前七句以無破有。七喻以有遣無。令不著
無故。二者例同於前。亦以無遣有故云我 非有相。幻夢影像不壞虛相取不可得。
[0643c02] 疏。 今別明五藏者。謂脾腎心肺肝也。上總舉一 腹所有。此唯此五藏下唯一心約事即然。 約法皆十融無盡故。
[0643c05] 疏。初明十眼等者。疏文 有五。一指前經文釋成眼義。如實知見為 眼義故。二十中下隨文會釋。三出體。四明
次第。五餘如別章示。原然諸教章門多分為 七門。一釋名得名。二辨體。三修成次第。四 類差別。五見境不同。六約人辨異。七問
答分別。今但義合五段之中。初一義當釋名。 照矚名眼故。別名隨釋中辨。二隨文會釋中。 對餘五眼辨開合同異。於中先釋前五。
但明業用同異。後五即開合同異。前中先總 明同異。後別釋即分為五。一肉眼中然明 見不見。略有五義。一見麁不見細。二見近
不見遠。三見明不見暗。四見前不見後。 五見障內不見障外。斯即亦是見境不同 故。
[0643c19] 疏。釋及引論影出其三而言等者。等取 麁細明暗。言天眼方見遠等。等取餘四。此 乃成不見遠等非釋天眼。今肉眼下舉此
顯勝。四十四下引彼指此。其應字合言說 字。此中不說者。即智論指摩訶般若為此 中。
[0643c24] 疏。然天眼下二釋天眼中。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