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8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八十七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675b21] 疏。第三具足優婆夷寄無違逆行。忍順物 理名無違逆。疏又表忍必自卑下。上直約 善友依報釋。此下約表位釋。忍必謙卑卑
而不可逾。故小而大容。上通三忍法忍同 如。即諦察法忍。內空外假者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即假能用。即空能大無 有不成於空故。故因外假而內有所用。
故老子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 空不成於假。故空能多容。此二無二中道器 也。疏二乘雖然不立忍名義如玄中。疏約
事如受乳糜者。即世尊初成道。受二牧牛女 所有乳糜。亦如前引。約法飡上品寂滅忍 者。上品屬佛故如十忍品。疏淨名香積與
此大同者。謂受食已得聖果等故。然淨名 有二處文。一香積品中取飯來竟。維摩詰 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 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
消也。生公釋云。以其向念故教食也。亦欲 因以明食之為理。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 此食者必以得之故。飯中有甘露味焉。大
悲所熏者。使人得悟為外熏義。豈曰食能 大悲力焉。然則飯之為氣大悲熏也。無以限 意者。飯出大悲即無限矣。而限言少者則
不消也。釋曰。此乃以悲熏食得涅槃果。以 果詺因為甘露味。未言食即表於涅槃。若 即食為涅槃之理。義則善成。二菩薩行品。
因淨名文殊禮覲世尊。阿難怪問。今所聞 香昔所未有是為何香。佛言。是彼菩薩毛 孔之香。身子亦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問
其從來。云食是香飯。阿難問淨名云。是香 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消。曰此飯 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
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 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得心解 脫。若未發大乘之意至發意乃消。已發 意得無生忍。已得無生忍至一生補處。皆
有食此飯者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 上味。其有服者諸毒滅已然後乃消。此飯 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彼疏 廣釋相竟。問云。香飯是色法。云何斷惑。遠
公釋云。由大悲香飯不思議力所以能斷。 如輪王有一寶床聖王居上。即能離欲逮 得四禪玉女。雖見如觀佛像不生欲心。 況佛菩薩所受境界。如華手經說。菩薩有一
照法性冠。著此冠時一切諸法悉現在心。 諸事亦爾。楷公云。雖有此釋道理不然。 豈有色法性能斷惑。但以香飯資發觀智 能斷煩惱。非是食體即能斷惑。釋曰。此亦
諸古德意並未愜當。且約勝緣以解香飯。 不知香飯以表法門。是以生公稍近於理。 故云七日消者不過七日。一生補處即七 日之內必有所得矣。然一食之悟亦不得
有二階進也。今止一生補處者。顯佛無因 得也。無生菩薩及正位之人。豈得假外方 得進哉。而今云爾者。以明此飯為宣理之
極。備有其義焉。釋曰。此以有表理意也。然 淨名中食意通理智大悲。甘露味飯即三德 涅槃。涅槃經中亦以涅槃將喻甘露。其飯香
氣即表大悲。從體起用熏眾生故。今此寄 位故表於忍。忍通五忍無法不攝。能忍是 智所忍是理。廣說利他大悲熏也。然淨名
云。得忍則消。亦該五忍之意。不為此釋殊 為淺近。疏第四明智居士寄無掘撓行者。 懃無怠退故。疏同四住中生者。四住生聖
教家。以三賢十聖大類相似。故前同四住 後同四地。疏食有五果者。即涅槃第二如來 告純陀云。我今施汝常命色力安無礙辯。 由施於食益命益色益力益安益辯才
故近得此五。由是無常終得常五。並如 迴向品中已釋。今此具配。疏第五法寶髻寄 於無癡亂行者。以慧資定靜無遺照。動不 離寂名無癡亂。疏尋教得解即教四門等
者。但約詮旨以為二種四門。亦約教為信 行。約理為法行。若準新經言面各二門故 有八門。則亦可即就四門存泯不同以為 八耳。如一有門見心妙有。而入法界則是
有門。若取於有即拂有相名非有門。此有 中有二矣。二空者知法空寂即是空門。以 空為空門。便權說非空門。三若謂妄惑本 空真智不空。即亦有亦空門。謂有二體斯
門亦權。故說妄因真立妄無妄源。真對妄 宣真非真矣。則雙存兩亡。則為亦有亦非有 亦無亦非無門。四若謂欲言其有無相無
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為非有非無門。若 滯雙非未逃戲論。故復拂之此雙非門。為 但是遮為有所表。但遮同無。有表同有還
成有無故。此雙非言思亦絕。名非非有非 非無門故有八門。得意為門失意此八亦非 門矣。疏第六普眼長者。寄善現行者。慧能
顯發三諦之理般若現前故。疏無量有二下。 疏中先釋無量。後知見下釋知見。於中亦 二。先別依法華論。後通即般若論。論云。如
來悉知是諸眾生便足。何故復說如來悉見 是諸眾生。若不說如來悉見是諸眾生。或謂 如來以比智知。恐生如是心故。若爾但 言如來悉見是諸眾生便足。何故復說如來
悉知是諸眾生。若不說如來悉知是諸眾生。 或謂如來以肉眼等見。為防是故說知見 二語。功德施論上卷云。何故知見俱說耶。為
開顯一切智故。此復云何。貴於諸境界耶。 然現覺非如比智見煙知有火。不能照 了故諸相差別。亦非如肉眼見麁近細種。 遠處即不能知。但隨他說或如彼。故智論
二十九。明十八不共法解脫無減中。問曰。 解脫知見者。但應言知。何以復言見。答曰。 言知言見事得牢固言。如繩二合即為
堅。復次若但說知即不攝一切慧。如阿毘 曇所說。慧有三種。有知非見。有見非知。 有亦知亦見。有知非見者。盡知無生智五
識相應知。有見非知者。八忍世間正見五邪 見。有亦知亦見者。餘師諸慧若說知謂不 攝見。若說見則不攝知。是故說知見則 具足。復次如從人讀誦分別籌量是名知。
自身得證是名見。譬如耳聞事尚有疑是名 知。親自目覩了了無疑是名見。解脫中知 見亦如是差別。瑜伽八十六云。問知見有何
差別。答照過去及以未來非現見境此慧名 知。照現在境此慧名見。又所取為緣此 慧名知。能取為緣此慧名見。又聞思所成 此慧名知。修所成者此慧名見。又能斷煩
惱此慧名知。斷煩惱已能證解脫此慧名 見。又緣自相境此慧名知。緣共相境此慧 名見。又尋求諸法此慧名知。既尋求已伺 察諸法此慧名見。又緣無分別影像此慧
名知。緣有分別影像為境此慧名見。又有 色爾焰影像為緣此慧名見。無色爾焰影像 為緣此慧名知。釋曰。爾焰為所緣也。成實
論第十九見知品云。問曰。正見正知有何差 別。答曰。即是一體無有差別。正見二種世 間出世間。世間者。謂有罪福等。出世間者。
謂能遍平等平等。諸諦正智亦爾。乃至問曰。 經中說知者見者。則同漏盡有何差別。答 曰。若智初破惑名知。入諸位已名為見。始
觀名知。達了名見。有如是深淺等別。俱舍 二十六。通明忍智見別。論云前品初。說依 法忍法智於後復說正見正知。為有忍非
智耶。為有智非見耶。頌曰聖慧忍非智。盡 無生非見。餘二有漏慧皆智六見性。釋曰初 句及第三句餘二字明無漏慧。有漏已下明
有漏慧也。聖慧忍非智者。聖慧忍謂見道中 八忍也。忍非智性決斷名智。忍起之時與 非得俱。未成決斷故不名智。盡無生非 見者。盡無生智不名為見。推度名見此之
二智。已息求心非推度故。故不名見。餘二 者餘無漏慧皆通知見二性。已斷疑故推度 性故。有漏慧皆智六見性者。諸有漏慧皆智
性攝。於中唯六亦是見性。謂身見等五及世 間正見。如上聖慧及有漏慧皆擇法故並通 性攝。大婆沙九十五論云。應具分別見智慧
三自性差別。云何為見。答眼根五見世俗正 見學無學見。問何故眼根說名為見。答由 四事故。一賢聖說故。二世俗說故。三契經說 故。四世現見故 (云云)
。問何故此五說名為 見。答以四事故。一觀視故。謂能觀視所 應取境。二決定故。謂能決定所應取境。三 堅執故。謂於自境堅固僻執。非聖道觀不
能令捨。四深入故。謂於所緣銳利深入如 針墮泥。云世俗正見者。謂善意識相應慧。 是見性故說名為見。學見者謂學有漏慧。
無學見者謂無學正見。此二俱是見性故名 為見。五見為境如陰夜見色。世俗正見於 境如晴夜見色。有學見於境如陰晝見色。 無學見於境如晴晝見色。云何為智。答五
識相應慧除無漏慧。餘意識相應慧。五識相 應慧有三種。一善二染污三無覆無記。餘論 說諸見是智斷。應作四句。有見非智。謂眼
根及無漏慧。忍有智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 盡無生智。餘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 有漏慧。有見亦智。謂五見世俗正見。除無
漏忍及盡無生智。餘有漏慧即學八智及無學 正見。此無漏慧及前五見。世俗正見皆具見 智二種相故。第三句攝有非見非智謂除
前相。相謂所有所有若名若法。是前三句所 表皆名為相。除此餘法為第四句義次廣前 來一經頻有。無厭繁文。疏眷屬般若者。然
般若有五。一實相般若即所證理。二觀照般 若即能證智。三文字般若即能詮教。古唯有 三新說有五。加四境界般若。實相唯悟
真境兼後智體。今境界通事六塵之境皆為 境界。五眷屬般若即與慧同時諸心心所。今 此具五城為實相。長者為觀照。釋無量中
已有境界。今有眷屬文字通四。疏別明十 度之因感十身果。疏中但案文直釋。此十 亦即菩提願等如來十身。一施度即相好莊 嚴身。二戒獲意生身以遍至故。三忍獲威
勢身。四進策萬行故成菩提。五禪獲福德 無等。六顯法身。七成化身。八亦成願身。九 還成力持。十亦成智身。後一總淨十身。疏
第七無厭足王寄無著行者。方便涉有不 迷於空。事理無滯不捨不受故名無著。疏 先念教成益有十七心。初歡喜為總餘十 六別。一淨信者信樂聞法。二下化上求。三法
樂怡神。四勇求進趣。五欣慶所得。六悲智 雙流。七不取不生。八以德嚴飾。九不著萬 境。十不礙起修。十一物我齊均。十二不被
心使。十三無住而住。十四稱理普周。十五 見佛相嚴。十六不捨佛智。疏後行深玄中。 疏文有五。一總標令信。二然善財下徵其
疑心。三逆行下出其疑意。四貪益下通其伏 難。五言深玄下。示其深玄先標後證可知。 疏第八大光王寄難得行者。無障礙願力乃
能得故。疏二十八相因未滿者。未見經論 應闕無見頂及眉間白毫梵音廣長舌。以 善生等經校量最勝故。謂三十相不及毫相。 三十一不及烏瑟尼沙。總合不及如來胸
中所出梵音義。合將二十九相以校白毫。 三十中一是梵音故。長舌無文義為勝爾驗 之。疏第九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說法授 人動成物軌。思擇修習一切法故。疏五中
初二所持內德等者。然此五法即下因中所 念五事。謂思惟如來福德智慧。皆悉清淨總 持三昧。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辯才無礙。謂思
念何因得斯五德。彼佛便教發十種心。一 謂應發不可壞心滅諸煩惱。二應發無 能勝心破諸取著。三應發無退怯心入深 法門。四應發能堪耐心。救惡眾生。五應發
無迷惑心。普入於一切諸趣受生。六應發 無厭足心。求見諸佛無有休息。七應發 無知足心。悉受一切如來法雨。八應發正 思惟心。普生一切佛法光明。九應發大住持
心。普轉一切諸佛法輪。十應發廣流通心。 隨眾生欲施其法寶。釋曰。十中初二成其 所念福智故。今得第一難摧伏智慧藏解
脫門。疏已取下佛教以釋其相。下四亦爾。 次以第三無退怯心。酬其所念總持故。今 得第三一切法平等總持門。三以第四救惡
眾生。及第五諸趣受生示神通因。今得第 二菩薩堅固受持行門。遍生五趣救惡眾 生。是大神通是菩薩行。四以第六求佛無厭。
第七受法無足心酬其三昧。今得第五求一 切法心無疲厭三昧門。五以後三示其辯才 無礙因。今得第四照明一切法辯才門。在文
可知故。疏取下十句示因。釋今所得五法 之果。而念福德含在智慧之中。其下釋十 法中。方云上來已取十句釋五法門。但與 下念五法不次顯無優劣故。疏正明發心
堅固者。即前五果之因。一求佛智慧即求 法三昧。二求佛十力即求智慧。三求佛辯 才。四求佛光明。即是總持。總持以慧為體
故云光明。餘皆堅固受持行願。發是心已下 總結堅固。疏第十遍行外道寄真實行。智度 已圓稱於二諦。言行不虛故名真實。大文
第四。疏今初青蓮華長者寄救護等者。大悲 增上救護眾生。大智無著離眾生相。悲智無 住以立此名。疏迴向實際義通廣大者。佛
境方窮橫周法界眾生界故。疏上四各有事 理思之者。如一知香體異約事可知。約 理者如燒香。謂以智火發揮萬行普周遍 故。塗香者以性淨水和之飾法身故。末香
者以金剛智碎令無實故。即以智及性淨 等為生處也。如第二約類辯異。言約理 者香即習氣行。天之因是天習氣熏灼成果 故。亦是道習從天而來好光淨等餘類例。
然三知力用者。上二約文但約世香而含 約理。此則文自具二。如厭有為等約事。治 諸病者白檀治熱。熏陸治冷約理即諸對 治行。所謂慈悲不淨觀等斷諸惡者。如安息
香能辟惡邪。正見智慧無惡不斷。又十善 行等。生歡喜香。如沈檀等即稱根器行施 悅自他等。增煩惱香如蘭麝等。謂愛染行 如有漏定增愛味等。滅煩惱香如牛頭旃
檀。先陀婆等。即諸智忍等。令於有為生愛 著等唯約理說。此即人天勝因厭離有為。 即無常等捨憍逸香。無我忍辱。不放逸等。發
心念佛香。讚佛功德說淨土行等。證解法 門深觀行等。聖所受用即觀真如。無分別等。 一切菩薩差別者。三賢十地所修勝劣等。一
切菩薩地位香者。所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