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8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八十九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687c29] 疏。故毘盧下。第二明引遮那。又上義證今即 文證。不可得言即般若相。故般若中廣說無 得為般若故。疏又文殊下。第三引五字證
為般若門。疏然初五字下。第二釋別列中合 為四十二段。今疏有三初別釋五字。二釋 所餘。三總結示。今初五字約五字陀羅尼經。
而引不空會通字音。然古諸德於此經中 不多解釋。靜法有章名為漩澓。六門分別。 一釋名。二體性。三建立。四釋相。五利益。
六問答。而其釋相亦廣引諸經而不全具。 又諸經字音參雜。以梵音輕重三藏解釋不 看下義。但取字同故多乖舛。如涅槃以 阿字為噁不中以囉字為多。此等不以
義定故多訛謬。今亦別有一章。總引十經 一論。一興善譯華嚴四十二字門。二大般若 第四百九十三。引大品般若第八。四放光般
若第六。五光讚般若第十。六普耀經第三。七 興善三藏別譯文殊問般若字母。八別譯金 剛頂瑜伽字母。九涅槃第八。十即今經。言一
論者即智度論。其五字經唯釋初之五字。一 一具引對會異同。今疏但用大般若及興善 別譯四十二字。以二本多同故。初之五字
用五字經。餘文全要鈔更引證餘在別章。然 上十經前五釋四十二字母。次四即釋五十 二字母。次第不同義則多同。五字經中唯釋
五字。大品放光光讚但大般若廣略之異。字 義相同。次第不同義則多同。智論又釋大 品義亦同也。故疏但用二經具釋三十七
字故。今案定用五字。疏文分二。先別釋五 字。後收攝圓融。今初五字鈔却廣引五字。分 為五段。文皆有三。一牒本經字母。二以彼
經義釋之。三會今經之意。今初一阿者。即 第一牒經字母。即今經云唱阿字時。今但略 取所牒之字下。四十一字皆然。二是無生
義即五字經釋義。三以無生之理下。會釋今 經意云。諸法皆悉無生故無差別故。上經云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斯人
見如來。而大般若金剛頂全同上釋。大品云 阿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智論釋云若菩薩 一切語法中聞阿字時即時隨義。所謂一 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此言初。阿耨波
陀此言不生。故釋曰論文二節。一隨經釋 義。二阿提此言初下。會釋方言下四十一 字皆然。見此論文則知四十二字皆是所依 之相。從此入於無得般若。故名為般若之
門。放光云。阿者謂諸法來入不見有起。光 讚云。阿者因緣之門。一切法已過去者亦無 所起。釋曰上二經起即生義。因緣之門從緣
生也。文殊問經云。阿者是無常聲。普曜云。然 此言云無者。是宣無常苦空無我之音。上二 經似同小乘之無。若取無彼常等即與無
生義同。此阿字上聲短呼故譯涅槃噁字 當初。雖呼小異義亦同也。故云噁者不破 壞故。不破壞者名曰三寶。喻如金剛亦 同無生義耳。疏二多者此牒經也。彼經
第二下疏有五。一依五字釋。二今云多下 案今多釋。三如即無邊差別者會經也。四應 是譯人下。會釋偏正。言字形相近者。今 示二梵之形多
[虱-(乏-之+虫)+ㄠ] 囉 [虱-(乏-之+虫)+工] 。此二小近聲相濫 者同疊韻故。五若順無塵下。正以囉字會
釋經文。以諸經字義第二多同故。大品云囉 字悟一切法離塵垢故。放光云。二囉者垢貌 於諸法無有塵。光讚云。是囉之門法離塵
垢。金剛頂云。囉者一切法離故。涅槃云。囉 者能壞貪瞋癡說真實法。亦壞塵垢義。智 論云。若聞囉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
以囉闍此言垢故。以上諸經皆第二囉字。 同離垢義故無惑矣。疏三波者別譯及餘經 多是跛字。今依五字跛字釋義。大般若言
跛者。一切法勝義教。大品云。跛者第一義 故。放光云。跛者諸法泥洹最第一義。文殊問 經云。出勝義聲。釋曰上諸經皆獨明第一義
但是所遣。唯金剛頂云跛者第一義不可得 則具般若相矣。故疏云謂真俗雙亡下。會 經前二字。以第一義遣俗。今亦無第一義 則復遣真。為雙亡真俗是真法界上即所
照。從諸法皆等含普照義。智論云。若聞跛 字即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以波囉末陀此 言第一義故。釋曰此亦但入第一義耳。疏 四者興善譯為左字。義則全同五字經也。
文中先釋義。後諸行既空下。會經大般若 云。入者字門悟一切法遠離生死。若生若 死皆無所得。釋曰諸行即生死體也。然諸經
多明生死之行。大品涅槃義當遮字。俱明 出世之門。大品云遮字修不可得。涅槃云。遮 者即是修義。調伏一切諸眾生故。然出世行
亦不可得。方為般若之門耳。智論云。若聞 遮字即時。知一切法諸行皆悉非行。以遮 利夜此言行故。疏五那者別譯為曩。字義
亦全同。文中先依五字釋義。後謂性相雙 亡下。會釋經文諸經多是那字。大般若云。 聞那字門入一切法遠離名相。若名若相 皆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故。大品云。那字門
諸法離名性相不同不失故。放光云。那者謂 於諸法字本性亦不得亦不失。光讚云。是那 之門一切諸法離諸名字。計其本淨而不可
得。普曜云。其言不者出不隨眾生離名色 之音故。文殊問經云。曩字是遍知名色之 聲。金剛頂云。名色亦不可得。上三經皆云名
色。名即名字總取二字為生死自性。涅槃 云。那者三寶安住無有傾動喻如門閫。釋 曰真實三寶永離名相。智論云。若聞那字 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以那素
此言不故。疏又云以那字下。第二收攝圓 融。於中四一從後倒收。謂由第五雙無 性相何有第四諸行。諸行即相故有相則 有第三第一義諦。既無有行。何有第一義
諦。由第一義空故。有第二本來清淨。既無 第三何有第二。由第二本淨故方說不生。 既無第二何有不生。疏以阿字法本不生故。
那字無有性相者。旋轉互收以初阿字生第 五那字。則周匝如環。謂不生之中何有性 相。故令五字互相生起旋轉無礙。疏汝知是
要下。結成觀行悟本清淨成三空觀。云離 我我所我所即法。故上三段皆五字經文。 疏遮那經下。會釋二文亦是結前生後。結前 五字生後餘三十七字。言多依彼經即毘
盧遮那經。及阿目佉所譯即別譯華嚴四十 二字門。此則別譯義既與大般若同。則是 依大般若而有二三字音小異故不言依 耳。然阿目佉別譯皆先牒經般若之名。而別
名為先。後方釋義次下當見。疏六邏字彼 為攞字。云稱攞字時。入無垢般若波羅蜜 門。悟一切法出世間故。愛支因緣永不現 故。釋曰今疏但引釋義更不引經。彼與今
經全同。但此別名在下。彼別名在上耳。然 準五字及彼譯四十二字。初十二字唯第五 有不可得言。餘十一字即以不生清淨亦無
無有等。為般若相。餘三十字皆有不可得 言。不可得言即般若相。其不生等亦般若相。 故有不生更不要於不可得言。若諸字中
無不可得及不生等。則但是所依之法。如前 遮字無有諸行。若無無有但言於遮。遮即 行故但是所依。如色即是空是般若相。若但
云色但是所空耳。諸字例然。亦如下第十五 迦字云作者不可得。若無不可得但是作 者耳。迦即作者故餘皆準之。此下諸字文亦
多三初牒字母。次引彼釋。後會經文。牒字 之文下鈔不科。後二皆科而經若易兼無會 經但引義耳。今此具二先引彼釋。後離世 間下會釋今經可知。然大品放光等多為
邏字耳。智論云。聞邏字即知一切法。離輕 重相以邏此云輕故。意明有惑為重斷即 為輕。今不可得亦無輕矣。即無無明亦盡
也。疏七拕字別譯為娜字。大品為陀字。放 光為拕義皆同也。文中先釋義。後方為不退 轉下會經也。智論云。若聞拕字知一切法
善相。以陀摩此言善故。釋曰調伏寂靜真 如平等善之極也。疏八婆上聲字別譯及般 若。皆為麼字。與蒲我切義大同。文中先 釋義。後方入金剛場者會經。如佛入金剛
三昧。斷如金剛。惑在金剛場則無縛解為 真斷也。智論云。若聞婆字即知一切法無 縛脫。以婆他此言縛故。疏九茶字別譯為
拏字。二俱上聲。大品放光亦為茶字。文中先 釋義。後是普摧義即會經也。智論云。若聞 茶字即知矯法不熱。天竺茶闍陀此言不
熱故。釋曰若茶是不熱。則前離熱已是所 遣得清涼故。方為般若之相。疏十沙 (史我切) 字別譯為灑字。大品放光等皆為沙字。文
中先釋義。後如海含像者會經。像之與水 不相礙故。智論云。若聞沙字即知人身六 種相。以沙此言六故。釋曰以大品云沙字 門諸法六自在王性清淨故。即內六處為六
自在王。心海湛然不礙見聞覺知。猶如湛 海不礙像故。疏十一嚩 (房可切) 字此下疏文恐 繁不舉次第。今鈔牒疏欲令不亂皆如
次第。若有會經即科出之其釋義文。或略 不指。文中能遍安住即是會經。此乃仍上 釋義便會經文。智論云。若聞嚩字知一切 法離言語相。以嚩嘙他此云言語故。疏十
二哆字從不動則圓滿發光。會經也。如密 室燈定如止水影圓。契於如如知無動 矣。智論云。若聞哆字即知諸法在如中不 動。以哆他此言如故。疏十三也
(以可切) 字。 悟如實不生是釋義。則諸乘下會經。智論 云。若聞夜字即知諸法入實相等。不 生不滅以夜他跋此言實故。釋曰得此論
釋知異第一阿字。彼云初不生今云如實 不生。則不生所依法體異也。疏十四瑟吒字 後普光明下。會經智論單云吒字。論云若 聞吒字即知一切法無障礙相。以吒婆此
言障礙故。釋曰障礙即制伏任持。疏十五迦 字悟作者不可得。此字上略一切法下。猶 有不可得此後諸字。皆上有悟一切法。下
有不可得。疏文從簡故並略之。下方總說 耳。從則作業如雲下會經智論云。若聞迦 字即知諸法中無有作者。以迦謂迦羅迦 此云作者故。釋曰既無作者何有作業。業
既云雲不可承攬。無我無造故無差別。疏 十六娑 (蘇我切) 字。但有釋義。具云悟一切法。 時平等性不可得故。故智論云。若聞娑字
知一切法一切種不可得。以薩娑此言一 切故。釋曰論云一切種智故。普曜云。其言 智者出智慧不壞音。金剛頂云一切法諦不 可得。涅槃云娑者為諸眾生演說正法。意
明種智應時而說亦不可得故。今經名降注 大雨也。疏十七麼字者。別譯為莽麼。字却 為第十八。大品云。麼即悟一切法。我所執
性不可得。我慢高舉下會經。智論云。若聞 麼字知一切法離我我所義。以麼迦此 言我所故。疏十八伽 (上聲輕呼) 字。別譯為誐字。
義亦全同易故不會經。若欲會者以行取 故而能安立。智論云。若聞伽字即知一切 法底不可得。以伽陀此言底故。釋曰行取 即生死底甚深故。疏十九他 (他可切)
字。疏但釋 義易不會經。會者真如平等是所依處。出 生一切終歸此故。智論云若聞他字即知 四句如去不可得。以多他阿伽度此言如
來去故。如去即是處所如來時去故。疏二十 社字。別譯為惹字但舉其義若會經者有 能有所。是世間海故賢首品能緣所緣力。一
切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今不可 得成般若矣。智論云。若聞闍字即知諸法 生死不可得。以闍提闍羅此言生死故。疏 二十一鎖字別譯是娑嚩字。若會經者念佛
莊嚴最安隱故。智論云。若聞濕波字即知 一切法不可得。如濕波字不可得。論云濕波 字無別義。而光讚中云無所起。無所起即
安隱義。疏二十二拕字。別譯為馱字。義必 然者。以第七亦有拕字注云為上故。然經 云揀擇法聚即能持界性。法聚差別即是界
義各各持自性也。智論云。若聞馱字知一 切法性不可得。以馱摩此云法故。疏二十三 奢 (尸苛切) 字。別譯為捨。大般若云捨。涅槃云
奢。若會經者寂靜則順佛教。智論云。若聞 賒字即知諸佛寂滅相。以賒多 (都餓切) 此云 寂滅故。疏二十四佉字。若會經者智慧等
空故能含藏。智論云。若聞呿字知一切法 等於虛空不可得義。以呿伽此言虛空故。 疏二十五叉 (楚我切) 字。別譯為漩澓字。若會經
者業海深廣無不包含。非是無為終竟須 盡。智論云。若聞叉字則知一切法盡不可 得。以叉耶此言盡故。疏二十六娑 (入聲) 多 (上聲)
字。先釋義後惑障為非處下會經。智論 云。若聞娑哆字即知諸法邊不可得。以阿 利迦哆度求那。此言是事邊不可得。釋曰。 以大品云多字門諸法有不可得故。論為
此釋以有即有邊必對無故。有是妄惑故 為非處。以為有邊無是真空故。名為處故 為無邊。惑智雙絕即不可得。疏二十七壞 (輕呼)
字。別譯為孃字。若會經者能所知性即 智慧門。能知為智慧智慧即門。所知為智 慧智慧之門。智論云。若聞惹字即知一切 法中無智相。以惹那此言智故。釋曰但有
能知必有所耳。疏二十八曷攞哆 (上聲) 別譯 為攞他 (上聲) 後執著為下。會經言境義者。 總有四義。一文義是所詮義。二境義是所緣
境。三道理義謂苦無常等。四性義即第一義 空。今是第二生死是果執著是因。並是智慧 所觀境義。智論云。若聞曷攞哆字。即知一
切法義不可得。以阿利他此言義故。疏二 十九婆 (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