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 Huayan Jing Lun 新華嚴經論
Scroll 2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五長者李通玄撰
[0889c19] 隨文釋義者。餘文自具。如欲度眾生令住涅 槃樂。不離無障礙解脫智。此是根本智。乃至 如實覺無行無生慧光禪善巧決定觀察智善
巧多聞。如此五法總是一根本智之隨用。修 行者。修方便定顯之可見。如倍於正法懃求 修習日夜唯願聞法者。喜法者。明智現無憂
故。樂法者。無生死故。依法者。依如來智故。 隨法者。隨順正解脫故。解法者。解第一義故。 順法者。順正智故。到法者。自到涅槃能到入
生死度眾生故。亦令到涅槃故。如得一偈法 勝得大千世界寶及輪王位者。明世法不免 生死故。已下准知。
[0890a02] 第三佛子已下有十行半經。是四禪八定隨 順法性無著分中。復分為九段。一佛子已下 至離生喜樂一行半經。是住初禪分。二滅覺
觀。已下至定生喜樂一行經。是住第二禪分。 三離喜住捨已下至捨有念受樂有兩行經。 是住第三禪分。四斷樂已下至住第四禪有
一行經。是住第四禪分。五超一切色想已下 至住無邊虛空處有一行經。是空處定分。六 超一切虛空無邊處至住識無邊處有一行
經。是識處定分。七超一切識無邊處已下至 無所有處一行經。是無所有處定分。八超無 所有處已下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一行經。是
非有想定分。此三界頂。九但隨順法故而無 所著。是心無依定此是法界定體。隨文釋 義者。明此發光地得出三界心入法界自體無
作大三昧門。雖修四禪八定恒隨法性而無 所依。但為鍊磨三界習氣令智明淨。應如是 進修故。如善鍊金不失銖兩喻。如是重重以
戒定慧鍊磨。不失法界大圓明智銖兩。以此 八種禪定鍊磨令智慧轉更明淨。以法身智 體本無增減故。名發光地。權教菩薩得出八
禪超三界苦生於淨土有慈悲者。留惑潤生 住於世間。聲聞羅漢出八禪之後。入第九定。 依空智滅身。智總無。如一乘菩薩修習八禪。
善知世法無有體性。成一切智之妙用故。達 三界體自無生滅故。發超大智知世法故。故 名發光地。初地修檀住世間。第二地修戒明
能淨世間。第三地修八定明得出世間。四五 六地明修出世間中世間之智。七八九地明 修入世間成悲智圓融。第十地明修智悲圓
滿成佛位故。計其理智無有地體層級。為治 慣習及會融悲智生熟及修世間出世間差別 智有淺深。安立諸地。設有軌度令使倣之。
[0890b06] 第四佛子已下有兩行半經。明修四無量心 以大慈為首分。
[0890b08] 第五佛子已下至以願力而生其中有三十三 行經。明神通自在分。於此段中復分為六段。 一佛子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已下至梵世有
六行經。明神通分。二此菩薩已下至亦悉能 聞有兩行經。明天耳通分。三此菩薩已下至 以他心智知眾生心有七行經。明得他心智
分。四此菩薩已下至皆能憶念有八行經。明 得宿命分。五此菩薩已下至皆如實知有七 行半經。明得天眼分。此已上明菩薩五通自
在。為智悲未滿本願故。具普賢行故。異淨土 菩薩故。異二乘故。不證漏盡。通以智於生死 隨行自在故。如淨土經云。雖證六通而不盡
漏者是也。六此菩薩已下至以意願力而生 其中有兩行經。明不隨三昧力受生分。
[0890b22] 第六佛子已下至而說頌曰有三十行半經。於 此段復分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隨力修行 有六行半經。明此菩薩以願力得見多佛及
供養聞法分。二此菩薩已下至轉更明淨有 四行半經。明觀法解縛分。三佛子已下至轉 更明淨有三行經。明喻鍊金金比菩薩地加
行智慧明淨分。四此菩薩已下至皆轉清淨 有三行經。明忍辱柔和十三種心轉更明淨 分。五此菩薩已下至隨力隨分有一行半經。
明此位菩薩所行之法分。六佛子已下至不 能數知有十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受職依定 見佛數量分。
[0890c04] 第七爾時已下明金剛藏說頌 分。於頌中有三十六行頌。兩行一頌。重頌前 法。如文自具。
第四焰慧地
[0890c08] 將釋此地。作五門如前。
[0890c08] 一釋地名目者。何故 名為焰慧地。前地修上界八禪。得出三界智 慧故。名發光地。此地修三十七助道觀門。觀
身受心法轉加明淨。故名為焰慧地。前地因 定發故名發光地。此地以三十七助道觀門 觀身受心法。自性無依慧加明淨。故名焰 慧。
[0890c15] 二明此地修何行門者。以精進波羅蜜為首。 餘九為伴。
[0890c17]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於此位中。見普救一 切眾生妙德夜神。得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 伏眾生解脫門。此神住在此眾會中者。即明
與前喜目神同會為表。前離垢地是以法身 無作性戒是菩提體故。忍波羅蜜精進波羅 蜜是菩提行故。普德淨光住道場之內。喜目
神住處去道場不遠。此第四地中普救眾生 夜天在此眾會中。明以忍精進二位不離萬 行故。又明三十七助道行門是助菩提行故。
故言在此眾會。此位明以菩提體却觀身受 心法成世間智慧故。前之三地已求出世菩 提心。此四五六地以菩提心返修世間智慧。
此云在此眾會。此位中見普救眾生夜天神 者。明三十七道品四念處觀。是三世諸佛教 化一切眾生助道方便。一切諸佛從初發心
至究竟智。皆依此方便。而增明諸智慧故。是 故此神名普救一切眾生妙德。妙德者。明三 十七助道觀。能顯自他妙慧故也。明前三地
修戒定忍得出世心。此地重以三十七道觀。 再更治之。故名焰慧地。得普現世間調伏一 切眾生解脫門者。為明此位三十七道品。通
三乘一乘共所修行調伏之大路故。名普現 調伏一切眾生解脫。一一依善財表。行中類 之可見其意。若不如是不可了知地位行門。 後至入法界品具明。
[0891a12] 四明此地於三界中得 何界解脫者。若以總相得三界一相解脫。若 別相昇進。明此位中以修三十七道品觀得
欲界中智慧解脫心多。大意明重治前第三 地中出三界餘習。為明第五地禪波羅蜜修 十諦觀。得上二界并欲界中出世間中解脫。
皆須總別同異成壞論之。如初歡喜地表法 神。明初生佛家以檀波羅蜜能資生聖道故。 神名主當春生。如第二離垢地戒波羅蜜。以
法身無作以為戒體。故神名普德淨光明戒 光也。即住居道場之內。表法身是道場體故。 身是菩提體故。第三發光地以忍波羅蜜為
體。神名喜目觀察眾生。以忍故無事不悅。去 道場不遠者。明忍以法身無作為體故。第四 焰慧地以精進波羅蜜為體。神名普救眾生。
以精進波羅蜜是普救義故。又為普治前三 地出三界習氣住在此眾會者。明不離法身 及性戒忍行中行精進行故。如是總約名及
住處所表。地位次第令易見故。思之可見。又 入地中多以神為表法者。明入地以聖智從 行祐生名神故。又以總別同異成壞之義。六 相法門思之。方無有惑。
[0891b05] 五隨文釋義者。有二義。一長科經意。二隨文 釋義。一長科經意者。於此焰慧地中。長科為 七段。第一佛子已下。有十二行頌。明大眾聞
前地歡喜復請後地法分。第二爾時金剛藏 已下一段六行半經。明以十法修入第四地向 分。第三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已下一段三
十七行半經。明修三十七道品分。第四佛子 已下五行半經。明對治身見分。第五佛子此 菩薩已下一段十五行經。明以前觀智方便
獲大利益柔和分。第六佛子菩薩住此焰慧 地已下。有三十行經。明此地見佛增廣分。第 七菩薩已淨第二地已下。有五十三行頌。明 重頌前法分。
[0891b18] 第一從初十二行頌中。復分為兩段。一佛子 聞此廣大行已下至菩薩勝行妙法音有八行 頌。明大眾聞第三地法歡喜興供稱歎分。二
從願更演說聰慧者有四行頌。明更請第四 地法門分。已上文義如文自具。不煩更釋。如 自在天王大忻慶者。為此天是說十地處非 餘天不悅。但舉說法處主故。
[0891b25] 第二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修四地向中有六 行半經。分為兩段。一爾時已下至當修十法 明門有兩行半經。明欲入第四地勸修十法
分。二何等為十已下三行經。是正舉十法名 目觀察分。何故舉此十法重令觀者。明於前 三地得出世間智慧今重觀此十法。明將出 世間智慧返達世間同出世間故。
[0891c03] 第三佛子已下三十七行半經。分為九段。一 佛子已下至生如來家有一行半經。明以十 種智得生佛家分。如十住初發心住亦名生
如來家。至初地中亦名生如來智慧家。此四 地亦名生如來家。有何差別。答。計其總相。生 如來智慧家。即一體無二。若論別相昇進即
有淺深。如十住之中於妙峯之頂。明創啟凡 情始開佛智慧。但啟迷解得一分煩惱清涼 故。佛果名月。如十住位中十箇月佛是。如善
財表法中。妙峯山上見比丘。且彰佛慧解脫 未明智慧神通。如初地生如來家。雖有智德 神通。但且得出三界之神智。所教化眾生亦
以如己所知。未得達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 慧自在無礙。此第四地生在佛家。明達世間 中出世間智慧故。與初地中。雖入神性共同
然。出世間世間智慧淺深差別。明前三位但 修上二界禪得出三界。一單之理。此位觀身 受心法故。經云得彼內法生如來家。內法者。
明智慧返觀達俗智無俗不真故。二何等為 十已下至是為十有四行半經。明以十法成 此地之智慧分。從所謂深心不退於三寶中 淨信畢竟不壞故者。此三寶是通三界及三
世一切法總三寶攝。非如世情三寶故云深 心也。觀三界法性自無性。是名佛寶。了三界 法同異總別成壞。是名法寶。以自行門和眾
生心意方便引接令得應真及人天樂。是名 僧寶。觀世間成壞故者。下文云因業故有生。 還因業故滅。約本法界無成壞故。明不成壞
中眾生妄見成壞。觀生死涅槃故者。明生死 本涅槃總無體故。觀眾生。土業故者。明國 由業起故。是本無今有故。觀前際後際故。
觀無所有盡故者。明三世本無無有盡相故。 不言多劫而有不盡。但言三世本無本無可 盡。是為十。總結前十法故。三佛子菩薩住此
第四地已下至除世間貪愛有六行經。明觀 身受心法四念處觀門分。四念處觀者。一身 念處觀者。循者順也。明善順觀內身腸胃肝
膽心肺脾腎五藏六府都無我人主宰體相。 勤勇者。明勤觀不惓。念知者。不忘念也。除世 貪憂者。勤觀內身善知無主。除世貪欲煩惱
故。觀外身循身觀。循身者巡身。亦云順。亦云 善。意者。周巡觀察外身皮肉筋骨髮毛爪齒 眼耳鼻舌手足腰臗。都無主宰我人體相。皆
從虛妄繫著業生。無有實法。有業即有。無業 即無。當觀業體本無依止。達身無體。受者亡 遺有大智圓明。都無我人受者。動寂任智內
外無依。勤勇念知。如前。除世貪憂者。除身見 邊見見取戒取邪見上貪憂。觀內外身周巡 遍觀者。內外身如前別觀。此令總觀其身內
外無主。猶如虛空無有一法而可得者。此是 身念處觀。已下觀內外受周巡內外。觀能受 所受內外中間。性無依止已下。觀內心外心
能知所知。都無住處已下。觀內法外法無有 我人。此已上是四念處觀。四復次已下至迴 向於捨有八行半經。是修四正勤分。復次此
菩薩修行欲定斷行者。明勤觀前四念處不 亂是欲定為有覺有觀故。斷行者。勤觀前四 念法斷身見邊見邪見等及色受想行識等
行。此位重治練欲界惑上二界惑。以五地禪 波羅蜜重更治之。前二地以戒體治麁。此四 念觀治細。成就神足者。以欲界諸天等神足。
是下品十善業報。此約一分法性智通殊勝。 即不可比於三界及二乘三乘有限之通。且 望後位。即此位不如。雖作觀行皆以理智為
體。為成差別智。更令微細故。觀眾法起滿本 願成大慈悲故。依止厭者。對治不取世惡法 依止離者。性自無著故。依止滅者。滅諸惡法
令不生故。迴向於捨者。至無依處故。此明是 非總捨至露地智故。修行精進普救一切眾 生故。勤定心定觀定斷行者。一心專作無錯
失故。已下如前。五復次已下至迴向於捨有 兩行半經。明修信進念定慧五根分。依止厭 離滅迴向於捨。總四法為對治之體故。如文
可知。六復次已下至迴向於捨有兩行半經。 是修五力分。還以依止厭離滅捨為體。即於 境不動名之為力。七復次已下至迴向於捨
有三行半經。明修七覺分。還依止厭離滅捨 為體。明簡正邪名擇法覺分。自利勸他恒無 疲倦。名精進覺分。法樂現前見來求者歡喜
無厭。名喜覺分猗者。依也悅也。以無依住之 理智恒現前故。法悅熙怡世無憂恨之所傷 故。名猗覺分。內外觀終受心隨智不隨境轉。
名之為定覺分。身邊見亡自他境滅。身受心 法都無所依。名為捨覺分。心境見亡起唯智 起無雜亂故。名為念覺分。已下如前。八復次
已下至迴向於捨。有三行經。明八正道分。依 止厭離滅捨為體。以八邪為八正道。九菩薩 修行如是功德已下至善巧方便故有五行半
經。明作如是觀行之意為十法故。以不捨一 切眾生為首。如文具明。如十力處非處為首。 如前已明。無畏者。四無畏也。一一切智無畏。
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 畏。如是四種。人天外道無能難其過失者。不 共佛法者。十八不共法也。一佛身無失。身行
善故。二口無失。口業善故。三念無失。無雜念 故。四意無異。怨親平等故。五心無不定。不異 法界無作智故。六無不知。以一切無不明了
故。七欲無減。滿眾生心作所欲隨順利生故。 八精進無失。自雖道滿建法利生無休息故。 九念無減者。善知一切眾生根時非時故。十
者定無退。本無動故。十一者慧無減。善簡諸 法無生滅故。十二者解脫知見無減。光明智 無不達故。十三者身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