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 Huayan Jing Lun 新華嚴經論
Scroll 2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八長者李通玄撰
[0911a26] 已上知解性欲樂差別。八萬四千者。迷成八 萬四千煩惱。悟成八萬四千解脫智慧。九知 諸隨眠種種相者。都言之也。隨眠者。明恒與
惑染相應而無一念了覺之想。名之為隨眠。 所謂與染心共生相者。明因名色與心共生 迷。斯名色從自心起執為外有遂生染心共
名色俱起故。言與心共生心相應不相應差 別相者。明一切眾生心與境相應不相應差 別相悉能知之。久遠隨行相無始不拔相者。
明無始恒與五蘊十二緣未曾一念覺心而以 觀拔之。與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 通相違相者。心境無性無可動移。名之為禪
心亡。即諸繫滅名之解脫。三昧者。無沈掉 也。三摩鉢底者。正智慧也。神通者。正定不亂 相應正智神通無礙自相應故。明隨眠煩惱
與此相違三界相續受生繫縛相皆悉知見。 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者。以隨眠故。開諸處 門相者。以隨眠故。開三界六道受生之門。堅
實難治相者。為執深無明重故。迷根本智地 處成就不成就相者。明十種中成與不成相。 唯以聖道拔出相者。明如上隨眠。煩惱非以
聖道無能濟拔。已上明此位菩薩知隨眠煩 惱相。十又如受生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 隨業受生相。此段有十三種隨業受生因緣
相。明六趣差別相者。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 地獄等差別相。有色無色差別相者。是欲界 色界無色界相。有想無想差別相者。有想通
欲界色界。無想都舉無色界天。於中受生差 別相悉皆知見。業為田。愛為潤。無明所覆。識 為種子。皆與名色俱生。總不相離。如是迷一
心之境生後有身。轉轉為因無有斷絕。實無 有性妄作多生。如是悉知。癡愛希求相續有 相者。為迷自心無性無生之智。於諸善惡常
有希求。以此有生相續欲受欲生者。於一切 名色常有欲受故。即有生也愛為生根故。照 心無體即境無所起。心境總無業體便謝。唯
普光智無闇無明。即無明滅十二虛妄緣滅。 唯法界自在無礙智悲自在緣成也。性無能 所自他同體。隨計示迷。如是等緣生如實知。
見無始樂著妄。謂出三界者。明以有所希求 妄。謂出三界乃至三乘解脫。但於三界外受 麁塵化生死身。如微塵細變化身。於一塵之
內。咸該剎海一切佛事悉在其中。此唯一乘 智身所辦。已上知受生種種相。十一又知習 氣種種相行不行差別相者。明此位菩薩知
習氣行不行差別相。隨趣熏習相者。明隨天 人六道受生隨趣習氣相。謂不依境得隨眾 生行。熏習相者。明見他所作之行隨事起染。
善惡例知隨業煩惱熏習相者。謂不依他境而 自起故。如是熏習悉皆知之。善不善無記熏 習相者。雖行善。雖行不善不記善不記不善。
是無記熏習相。隨入後有熏習相者。如是無 記還成後生所熏種子。亦皆知之。次第熏習 相者。如有三界業何業種子勝依所勝業次
第熏習。又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一次 第熏習相故。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者。 即是第七具足方便。住第七遠行地。八萬四
千煩惱悉皆同事故。實非實熏習相者。若實 若虛悉皆知見。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 來熏習相者。親近二乘厭。苦修空捨大悲習。
親近菩薩修空破我。成大慈悲習。親近如來 成就根本普光明智。圓該法界。具普賢行習。 已上知諸習氣相。十二又知眾生邪定正定
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邪見邪定相者。但正 見即有正定正見者。思亡智現。正邪見盡。定 亂總無。無得無證。無生無滅。名為正見。心稱
此理名為正定。返此有作有為即為邪定。二 俱不定相者。如欲界眾生未修定業者。二俱 不定。五逆邪定相者。如二乘教無明貪愛。能
所覺心諸結使。名為五逆。以無名為父。貪愛 以為母。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 僧。無間次第斷。如楞伽所說。五根正定相者。
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五根所修名為 正定相。二俱不定相者。以正邪二事總無性 故。八邪邪定相者。邪語邪業邪念邪精進邪
定邪思惟邪命邪見。此依意識及末那所作。 依正智所行動用俱定。為正定相。正性正定 相者。一切法無思無相無分別為正性。即此
正性為正定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者。正 邪俱捨。無有定亂。方至真也。深著邪法邪定 相者。明取相眾生樂求諸見設入定中。還取
諸相名為邪法。邪定相習行聖道正定相者。 明修諸法空無相無性無作者名為聖道。其 心不與生滅和合。名為正定。又修四聖諦名
為聖道。修於八禪入九次第定。名為正定。九 次第者。名滅定。此滅定者。有四種滅定。一聲 聞滅定。以四諦觀識心滅現行煩惱及智亦
滅。二緣覺滅定。觀十二緣滅現行煩惱及智 亦滅。三權教菩薩觀十二緣四諦。明苦空無 常無我人無眾生壽者。性相空寂都無所縛。
行六波羅蜜生於淨土。或以隨意生身住於 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住世。設入寂定。但隨 無相理滅。不得法界大用滅故。四如一乘菩
薩依如來普光明智發心。但達根本無明。是 一切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以為進 修之體。所有寂用皆隨智門。一身寂多身。用
多身寂一身。用同身寂別身。用別身寂同身。 用如是同別寂用自在。等空法界無礙。自在 重重。如海幢比丘是也。不同三乘以一切法
空為進修十地之體。或以無性之理為十地 之體。是三乘極果故。二俱捨不定相者。正邪 俱捨。無定無亂方是應真。已上知正定邪定
相。十三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 地。有兩行經。是都結此地所知。文自具也。十 四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四乘法及能隨眾生 諸趣受生。如文自具。
[0912b16] 第三段四智門中。長行三十六行經。分為三 段。一從佛子已下。至而演說法。有兩行半經。 明善巧智起四無礙智分。二此菩薩常隨四
無解智。至樂說無礙智。可有兩行經。明是正 舉四無礙智之名分。三菩薩以此四無礙智 已下。有三十一行半經。明四無礙智隨用差
別無限分。此一段明此位為大法師之智用 自在。云善能守護如來法藏者。三乘一乘三 藏及仁義禮智信。並是菩薩善安立故。三藏
者。戒定慧通一切法藏故。用菩薩言詞而演 說法者。明佛為正覺之體無分別故明如來 所有出生滅度度眾生及轉法輪總是菩薩道
故。以下如文自明。各依四智所轉法輪皆有 所歸。以法無礙智總辯法身平等自性之理。 以義無礙智能辯諸法總別同異。以詞無礙
智所說無錯謬。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諸法無 有斷盡。以如是四智轉一切法輪不離此也。 如阿耨池流出四河。潤諸世間生諸草木。各
有差別而體不離一水四河。思之可見。
[0912c06] 第四一段十陀羅尼門中。二十八行半經。分 為五段。一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已下。至而演 說法。有六行半經。明此位中得法師位以四
無礙善巧智。得十種百萬不可說陀羅尼門 分。二此菩薩已下。至為他演說。可有三行半 經。明自於佛所以百萬不可說總持門聽聞
諸法門已不忘為他演說分。三此菩薩初見 於佛已下。至所能領受。有兩行經。明此菩薩 初於佛所得法門。非聲聞百千劫而能領受
分。四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已下。至無能與 比。可有三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處座說法。滿 大千界隨眾生心樂分。五菩薩處法座已下。
可有十三行經。明一音中隨心所念令諸眾 生悉令開解。及以無情亦令說法分。云陀羅 尼者。是總持義。得如來妙法藏者。明與佛合
智所說。如十住中名為法王子位。得義陀羅 尼者。明法總別同異無礙門。法陀羅尼者。明 法身無性無作自性之理。智陀羅尼者。明善
了根性隨根授法。光照陀羅尼者。以教光及 放光照燭令一切眾生解脫。善慧陀羅尼者。 得總持諸善慧故。眾財陀羅尼者。明法財世
財悉具足故。威德陀羅尼者。總持一切三千 威儀八萬細行悉具足。令眾生見者悉解脫 故。無礙門陀羅尼者。智無礙詞無礙義無礙
樂說無礙神通無礙故。無邊際陀羅尼門者。 所作利生無限故。種種義陀羅尼門者。能安 立一切種法門故。言百萬阿僧祇善巧者。明
百萬不可說智門。善巧能令眾根皆令稱當。 已下如文自具。
[0913a06] 第五段十六行半經。義分為兩段。一佛子此 菩薩已下。至普為一切作所依怙。有十行半 經。明此位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
量世界眾。一時皆以無量言音問難一時領 受。亦以一音為其解釋令其歡喜分。二佛子 已下。至無有忘失。可有六行經。明此位菩薩
能受十方無量處皆有不可說微塵數諸佛眾 會。一一佛皆隨無量不可說微塵數諸眾生 性欲不同所說不可說法門。此位菩薩皆能 領受分。已上如文自具。
[0913a16] 第六二十九行半經。義分為五段。一佛子菩 薩住此第九地已下。至諸莊嚴具無與等者。 有八行經。明此位菩薩親近。諸佛承事供養
廣多及比真金作輪王寶冠小王不如喻分。 二此九地菩薩已下。至但隨力隨分。可有六 行經。明此位菩薩二乘及下地菩薩。不如并
舉力波羅蜜為所修行分。三佛子已下。至亦 不能盡。可有兩行經。明略說此位菩薩志德 廣大分。四佛子已下。至智智依止者。有七行
經。明此位菩薩受職統化廣大分。五此菩薩 已下。至說頌。有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加精 進業及殊勝願力眷屬倍加廣大自在分。
[0913a28] 第七一段四十八行頌。重頌前法。如文自具。 此已上大綱。明但隨智境約智德見佛供養 及攝生乃至眷屬廣大非有往來。自他所為
但以智境對現故。如一切智智之依止者。明 修真俗二智者之所依止故。明六地真俗二 智現前。七地唯在利物。八九二地行圓任
運。十地佛力方終。云如來無上兩足尊者。明 此真俗二智滿故。明如是修二智者所依止 故。
第十法雲地
[0913b09]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
[0913b09] 一釋地名目者。明此地 何故名為法雲地者。明此菩薩登法王位。智 滿行周。以大慈悲雲於諸生死海。普降法雨
灌一切眾生田。令一切眾生發善心菩提之 芽。無有休息。以此名為法雲地。明此地從初 發心入此智地而生佛家。昇進修行至此地。
大悲願力功終行滿故。常雨法雨故。
[0913b16] 二明此地修行門者。此地所修智波羅蜜為 主。餘九為伴。
[0913b18]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於此位中。於菩薩集 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中。見無憂德神。并一 萬主宮殿神俱來迎善財。及稱歎供養。至菩
薩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者。明此地菩薩 集智悲行滿故。其神等隨逐善財。入普現法 界光明講堂。中見釋氏女瞿波坐寶蓮華師
子之座。八萬四千婇女所共圍遶者。明菩薩 集會普現法界光明講堂。此是依二智報得 是智境界而作堂體。釋氏女而處其中者。明
女為悲體。表智中行悲七住七地悲中修智 八地智中行悲。婇女有八萬四千所共圍遶 者。明以普光明之大智行等一切眾生八萬
四千煩惱皆具同行。是慈悲之極故。以女表 之也。如是一切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樂欲不 同。菩薩以大慈悲心皆同其行方便引之。以
慈悲心育養眾生。以女表之。非獨直為女也。 瞿波者。此云守護地。明此法雲地願力智悲 皆悉已滿。但常守護一切眾生心地。以為地
體故。名守護地神號無憂德者。是此地慈悲 法悅行滿之智。與一萬主宮殿神。來迎善財 者。表是智中之慈悲引接眾生之萬行故。主
宮殿神者。明慈悲為宮。智慧為殿。表常以智 悲為主主導一切眾生皆令悟入故。此瞿波 女自說本因。從久遠以來常為佛妻者。表智
悲不獨有也。明以表智悲常不相捨離為佛 妻義。又表十地大智慈悲法悅如妻義也。此 託世間事表法。但取其意。況以智悲濟養含
生之行。非即實如凡夫有欲之妻故。託事表 法。令易解故。如毘盧遮那是法界主。非如化 佛引俗出纏。如是諸女皆從王種中生者。明
此位悲從智生。以智為王。生死法中而得自 在。名之為王故。故悲從智生也。明從第七 地至第八地從悲修智以滿入無功之智。用
從八地至九地十地從智隨本願力修無功之 悲滿故。至十一地。以無功之大悲。幻生大智 佛遍周剎海。普利眾生。即以摩耶為母。遍生
諸佛教化眾生。以表之。如是逆順進修發菩 提心者。悉須明解。使得進修不謬。
[0913c27] 四明此地於三界中得何法者。此地於十方 三界得法界普光明大智大慈大悲。任運圓 滿。大法雲。普雨智雨。受佛職門。如善財所入
瞿波女講堂者。是為明智能常與等虛空界 一切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諸根欲以法對治解 脫故。
[0914a04] 五明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 從此十地一段經中。長科為十六段。
[0914a06] 從初一段有三十二行頌。長科為兩段。一從 淨居天眾已下。有二十八行頌。明淨居天眾 聞法興供。及見佛德廣大無邊分。淨居天是
九地菩薩眾。是第三禪天眾。後十地是四禪 位。從初地多作閻浮提王。二地忉利王。以次 排之。即可知也。以表昇進自在如天。亦不獨
作天王。一一位明行遍周自在如天。此總明 第一義天一切智天。非如是諸天下品十善 業果報生天也。二即時解脫月菩薩已下。有
四行頌。明請第十地行門分。於中文義如經 自具。
[0914a17] 第三一段長行。有六十八行半經。明此位菩 薩坐蓮花座為大法師受十地佛大職位分。 第四一段長行。有二十二行半經。明十方諸
佛咸放智光灌頂許可同佛職位分。第五一 段有三十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廣大微細 差別智善知諸集諦分。第六一段有七行半
經。明此位菩薩得十大解脫分。第七段有四 十五行半經。明此地菩薩於一念頃能受十 方所有諸佛法。明皆能領受及能於十方雨
法雨自在分。第八段有三十五行經。明此位 菩薩隨念廣大微細大小一多相入通化自在 分。第九一段有十八行半經。明此大眾聞十
地菩薩神通生疑時。金剛藏菩薩入體性三 昧。現菩薩神通為眾除疑分。第十段有二十 七行經。明此地菩薩智慧神通力下地不如
不可比如來神力智慧分。第十一段有三十 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不異如來身語意業。 不捨菩薩諸三昧。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分。第
十二段有四十二行半經。明舉十大山王喻 十種地次第方便所行之智慧分。第十三段 有十四行經。明舉大海有十種德喻十種地
昇進分。第十四段有二十行半經。明摩尼珠 有十種性出過眾寶喻十種地出過眾聖分。 第十五段有二十二行半經。明說此十地法
門所感大地六種十八相動。及興供并十方 金剛藏菩薩咸來證法分。第十六段有八十 三行頌。明重頌前法分。
[0914b15] 二隨文釋義者。第一從初一段長行六十八 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受十地佛位之職。於此 一段中復分為十段。一從初爾時金剛藏菩
薩已下。至受職位。有七行經。明此位菩薩從 初地至第九地修大福智大慈悲行滿入眾生 界入如來所行分。二佛子已下。至受一切智
勝職位。有八行半經。明此位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