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 Wu Liang Shou Fo Jing Shu 觀無量壽佛經疏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卷第四唐沙門善導集記
[0270b13] 從此已下,次解三輩散善一門之義。就此義 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為正因。二明九 品以為正行。
[0270b15] 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 俗善根。曾來未聞佛法,但自行孝養仁義 禮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
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其 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 迴向盡得往生。第三福者,名為行善。此是發
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勸有緣,捨惡持 心迴生淨土。
[0270b22] 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 單行世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 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迴亦得生;
或有一人行上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 行下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 迴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 十惡邪見闡提人也。言九品者,至文當辨。
應知。今略料簡三福差別義意竟。
[0270c01] 十四、就上輩觀行善文前總料簡。即為十一 門。一者總明告命。二者辨定其位。三者總 舉有緣之類。四者辨定三心以為正因。五
者正明簡機堪與不堪。六者正明受法不 同。七者正明修業時節延促有異。八者明 迴所修行願生彌陀佛國。九者明臨命終 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十者明到彼華
開遲疾不同。十一者明華開已後得益有異。
[0270c09] 今此十一門義者,約對九品之文。就一一品 中皆有此十一,即為一百番義也。又此十 一門義,就上輩文前總料簡亦得,或就中下
輩文前各料簡亦得。又此義若以文來勘者, 即有具不具。雖有隱顯,若據其道理悉皆 合有。為此因緣,故須廣開顯出,欲令依行
者易解易識也。上來雖有十一門不同,廣 料簡上輩三品義意竟。
[0270c17]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舉,次辨,後結。 即有其十二。
[0270c18] 一、從佛告阿難已下,則雙標 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辨定其位。此即修學 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0270c20] 三、從若有眾生下,至 即便往生已來,正明總舉有生之類。即有 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願往生。三明 發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0270c23] 四、從何等為三 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辨定三心以為 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 難知,非佛自問自徵無由得解。二明如來
還自答前三心之數。
[0270c27] 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 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 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
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 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 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
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 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 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
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 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 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0271a09] 又真實有 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言自利 真實者,復有二種。一者真實心中制捨自 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
制捨諸惡,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實心中勤 修自他凡聖等善。真實心中口業,讚歎彼阿 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口業,毀厭
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讚 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若非善業者敬而 遠之,亦不隨喜也。又真實心中身業,合掌
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 又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
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 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報,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 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
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0271a26] 二者 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 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
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0271b02] 又決定 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 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又決定深信,
《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 定得生。
[0271b06] 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 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 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
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 佛弟子。
[0271b10]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 必不誤眾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 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
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 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 要須請佛證為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
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 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 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
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 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 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
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 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 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 益也。
[0271b25] 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 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 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0271b27] 問曰:「凡夫智淺惑 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 難,證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
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 也?」
[0271c02] 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云不生者,行 者即報云:『仁者雖將經論來證噵不生,如 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
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 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 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
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 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 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
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 萬億噵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 也。』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
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 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 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
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 為一切所破壞故。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 已上十地已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
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讚彌陀,毀呰三界六 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 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
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 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 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
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 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 佛教也。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
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 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讚勸發一 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餘善,迴願得生彼
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 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 不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
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 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 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
善十行、隨順六度之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 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以此道理推驗, 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縱令釋迦指勸一
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 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 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
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說,釋 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 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
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同讚釋迦能於 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 信盛時,指讚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
得往生,即其證也。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 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語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 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切凡夫不問
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 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 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 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0272a28] 次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 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
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 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
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 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
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 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 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
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 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 也。故名深心。
[0272b13] 三者迴向發願心。言迴向發 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 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
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 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 心也。又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
中迴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 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 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 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
失往生之大益也。
[0272b23] 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邪 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說種種疑難,噵不得 往生。或云:『汝等眾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
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 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 等之罪繫屬三界惡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 也?』」
[0272c01] 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稟識機緣,隨 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如明 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
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 見,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 種益也。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
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 緣起行,各求解脫。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 要行,障惑於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
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 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 者,必疾得解脫也。行者當知,若欲學解,
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 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 得益也。」
[0272c15]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 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 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 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 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 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 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逈處,更無人物,多
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 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 「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
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 不疑。」正欲到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 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
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 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 亦死。一種不勉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
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 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 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
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 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
岸群賊等喚言:「仁者迴來,此道嶮惡不得過, 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 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
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0273a14] 次合喻者。言東岸者,即喻此娑 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
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逈澤者,即喻常 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 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
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 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 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
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 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迴諸行業直 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
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 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 賊等喚迴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
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 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 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沈生死, 曠劫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
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 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 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 見,慶喜何極也。
[0273b08]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 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 故名迴向發願心。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
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 也。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 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 義,應知。
[0273b14] 五、從復有三種眾生已下,正明簡 機,堪能奉法,依教修行。
[0273b15] 六、從何等為三下, 至六念已來,正明受法不同。即有其三。一 明慈心不殺。然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
有身殺,或有心殺。言口殺者,處分許可名 為口殺。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為身 殺。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為心殺。
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 土。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 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此即 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殺也。即有止行
二善。自不殺故名止善,教他不殺故名行 善。自他初斷名止善,畢竟永除名行善。雖 有止持二善,總結成慈下行也。言具諸戒
行者,若約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約 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薩戒。此戒若以位約 者,當此上輩三位者即名菩薩戒,正由人 位定故自然轉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
也。
[0273c03] 二、明讀誦大乘者。此明眾生性習不同, 執法各異。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為能, 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為是。然戒即能
持五乘三佛之機,法即薰成三賢十地萬行 之智慧。若以德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即 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讀誦大乘也。
[0273c08] 三、明 修行六念者。所謂念佛、法、僧,念戒、捨、天等。 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言念
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 意業功德。一切諸佛亦如是。又一心專念諸 佛所證之法,並諸眷屬菩薩僧。又念諸佛
之戒,及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 難捨能捨、內捨外捨、內外捨。此等菩薩,但 欲念法不惜身財。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
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捨身命意也。又念 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此等難行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