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tuo Jing Tong Zan Shu 阿彌陀經通贊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彌陀經通贊疏序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0329a13]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廕四生、洒法雨而濕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宮、獲真常於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增強,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契根宜之次第,大哉逈拋空有之門、獨頴斷常之表。
[0329a21] 佛者覺道已圓,說者悲心演法,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眾詮,貫則通連妙理,故云佛說阿彌陀經也。
[0329a24] 經:「如是我聞」等。
[0329a25] 贊曰:將釋此經,略以六門料簡:第一總敘源由;第二別明宗旨;第三彰經體用;第四翻譯時人;第五論於頓漸;第六正釋經文。
[0329a28] 且初第一總敘源由者,佛從因地發弘誓願願渡眾生,今赴宿因故說諸法。故《法華經.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又〈壽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果位,每皆發願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說諸經。又如論說:菩薩初生時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觀視四方作師子吼,而說偈言:「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已得解脫,當復度眾生。」為酬此願故說諸經。
[0329b09] 問:「世尊說法處會頗多,何故祇園又談慈典?」
[0329b10] 答:「餘處說法意趣不同,《維摩經》即折其偏執,《法華經》即引入一乘。此經起由為破三輪故。三種輪者:一為破無常輪,有情無情皆是無常,令生覺悟捨無常故;二為破不淨輪,有情無情皆是不淨故,生歸淨土蓮華化生,捨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淨也;所居淨土無諸穢惡,破器世間不淨也,為破不淨輪故;三為破苦輪,諸眾生為苦逼迫故,令歸淨土除此苦故。為破此等三種輪故,故說此經。又為接引二種眾生故:一為接引懈怠眾生,怯修大行多諸退屈,故說此經,因微果著令身不退,故經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便得往生等;二為散亂眾生馳流諸境沈淪惡道故說此經,指示西方令心專注故。」
[0329b23] 問:「處處說法皆破三輪,何故此經獨彰慈意?」
[0329b24] 答:「別經之內雖破三輪,斷捨時長,不同此典,故說為破三輪。」
[0329b26] 第二別明宗旨者,此方先德總判經論有其四宗:一、立性宗,《雜心》等是,立五聚法有體性故;二、破性宗,《成實》等是,破法體有性,唯有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狀亦成空故;四、顯實宗,《涅槃》、《華嚴》、《法華》等是,顯於真實中道義故、捨化城而歸寶所等故。此經乃是第四宗也。
[0329c03] 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類准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說有宗,說《阿含》等小乘教是;二、多說空宗,《中》、《百》、《十二門》、《般若》等是;三、非有宗,《華嚴》、《深密》、《法華》及此經等是,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之為空,此等三教處所廣明。宗有八者:一、我法空有宗,犢子部等是;二、有法無我宗,薩婆多等是;三、法無去來宗,大眾部等是;四、現通假實宗,說假部等是;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等是;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等是;七、勝義皆空宗,《般若》等經、龍樹等說《中》、《百論》等是;八、應理圓實宗,《華嚴》、《法華》等及無著等說中道教是。此經乃是應理圓實宗收,即淨土為宗。
[0329c15] 更有二宗:一、不說法宗;二、說法宗。且不說法宗,龍軍等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故無性云: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真非真說聚集顯現,以為教體。故經云:始從成道終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如母嚙指子生喚解。二者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由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上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等。世親說言: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彼此互為增上緣故。由此護法等隨機就事教說三乘。此經即是大乘所攝,三藏之中菩薩藏收,十二分中無問自說教。
[0330a02] 問:「白蓮華教待請方宣,淨土經文因何自說?」
[0330a03] 答:「說《法華》而待請,恐生輕慢之情;談淨土以自宣,為顯慈悲之意。旨者旨趣,令捨穢土趣向淨方之旨也。」
[0330a06] 第三彰經體用者,且體即教體,以五門分別:一、攝相歸性,皆以真如為體;二、攝境從心,一切唯識;三、攝假從實,即不相應攝歸色心心所;四、體用別論門,即能緣四蘊收本質相分,各別攝自他有差別故;五、聚集顯現門,如聞諸行無常四字,聚集顯現以為教體,唯取佛本質聲名句文四法為體。若取影像教體,便成有漏。若唯取有漏影像為體者,即應真實三寶應唯有漏無記。若不爾者,如何影像教體?故知但取無漏聲名句文為體,聲是實,名句文等是假。更有諸師出教體如別處說。用者彰穢顯淨為用,又顯實證真之用也。
[0330a18] 第四翻譯時人者,此經前後有其四譯: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羅什譯,名「小無量壽經」;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譯,四紙;三、永徽六年大唐三藏於慈恩寺譯,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十紙;四、後秦又譯出《阿彌陀經偈頌》一紙,而失譯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羅什法師所譯。
[0330a24] 問:「三時之中,此經是何時所攝?」
[0330a25] 「因此問故略明諸師判教:初明此土判教;二明西天判教。此土判教而有五人:一、魏時三藏菩提流支,此云覺受,以佛一代時教總判為一時。有二義不同,教似有多:一、教同根異。如天雨是一、所潤三草二木不同等;教法是一,眾生悟解不同,如聲聞緣覺作四諦十二因緣解,菩薩作六度解,約根教似有異。二、理同證異。三乘證理不同,如三獸之度河淺深別,故判教一時。二、宋朝三藏曇無讖,判如來一代時教為頓、漸二時。頓教者,佛一代時有說二空、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教,皆是頓教,所以《華嚴》聲聞對目不聞等是。漸教者,佛一代時有說四諦、緣生、五八戒等,總名漸教。三、梁朝真諦三藏,判如來一代時教為三時:一有教、二空教、三非空非有教。且有教者,佛初成道七年已後說有教,五年度五俱輪,第六年化舍利弗,第七年度三迦葉,總名有教。二空教,從第八年至三十八年已來總說八部《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教,從三十九年至臨涅槃時說非空非有教,《法華》、《楞伽》、《思益》等是。四、隋朝崛多、笈多二三藏,判如來教為四時: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三法相教、四觀行教。一生空教,即十二年前說《阿含經》等是;二法空教,即三十八年前說八部《般若》;三法相教者,即三十八年後四十九已來說《楞伽》、《思益》、《法華》經等,廣說百法、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是;四觀行教者,即說《華嚴》法界觀等是。五、晉朝劉居士,山中隱逸自述意懷,判教為五時:一人天教、二生空教、三法空教、四俱空教、五非空非有教。人天教者,即佛成道後三七日內為提謂長者說三歸五戒十善等,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覺受難云:《提謂經》說五百賈人將受五戒,先懺悔五逆十惡謗法等罪。世尊言四大本淨吾我本淨,提謂得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五百賈人得柔順忍等,皆是證聖,豈是人天教耶?二生空教者,即十二年前說二乘之教是;三法空教,即三十年前說者是;四俱空教者,即三十八年前說八部《般若》是;五非空非有教者,即四十年已來說《法華》、《楞伽》等經是。
[0330c06] 「二、西天判教者:一、勝義俱空宗判教、二、應理圓實宗判教。且初那爛陀寺師子覺智光等,依文殊為宗主,判教為三時:一、生空;二、非空非有;三俱空。且生空者,即廣說二乘等教是;二、非空非有教者,即《法華》等是;三、俱空,即八部《般若》是。第二應理圓實宗判教者,即那爛陀寺有論師名戒賢,依彌勒菩薩為宗主,判教為三時:一、有教,一代時教說有處是;二、空教,但說空處是;三、非空非有教,但說非空非有處是,依、圓是有,遍計等無,是真諦,但以將教就時,此非也;戒賢論師將時就教為正。難真諦云:佛成道後第二七日說《華嚴經》,豈是第一時教?又言四十年後非空非有是第二時教者,即佛臨涅槃說《遺教經》,豈是第三時?戒賢將時就教判為正。此經詮淨土,依、圓是有,遍計等無,即是非空非有教也。」
[0330c22] 第五論頓漸者,曾得二乘果、發心向大者,名為漸悟,由生數少或全無故;若從二凡而歸大,者即頓悟攝,未曾證悟二乘理故,生數猶多不名漸悟。《涅槃經》云:但說初果迴心八萬劫,乃至辟支迦十千劫。既不說資、加二位劫數多少,明知五果迴心方名漸悟;若七方便迴心但是頓悟收。曾發二乘心、曾修二乘行,求歸大者皆名漸悟,具彼性故、修彼行故,聞思悟解亦名為悟,何必證悟。況復亦有生數少者,謂已定生,即此生及一坐順決擇分等,《涅槃經》且說五果迴心而論劫數,亦不遮七方便迴心亦名漸悟也。故知資、加二位既亦有生數少,明知迴心皆是漸悟攝。此之二師:第一師有教有理、第二師無教有理。此經者,一心不亂十念專精,便往淨土頓拋濁世,即頓教所收,故經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等。
阿彌陀經通贊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0331a14] 經云:「佛說阿彌陀經」。
[0331a14] 贊曰:下第六正釋本文。 分二:初解題目、二釋經文,此初也。佛說者,即 能化教主。阿彌陀者,唐言無量壽等也。經者,
攝貫等四義也。以勝顯劣,依主釋也;或以別 簡總,亦依主釋也,依人得名也。正釋經文者。
[0331a19] 經:「如是我聞」。
[0331a19] 贊曰:此經之中總有三段:初 「如是我聞」下乃至「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 眾俱」,名為序分;二從「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乃至「是為甚難」已來,為正宗分;三 從「佛說此經」下是流通分。序者,由也始也,陳 教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故名序分。金僊
演法各有所宗,陳淨域以境殊,勸令生而忻 慕,故云正宗分也。陳事既終,時眾獲益,欲顯 教門不墜,冀其遠代流通,故名流通分也。若
依古師,序分有六,今依《佛地論》序分有五:一、 為令生信,總顯已聞,言如是我聞;二、說者聽 者共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三、說必有
主,欲顯主尊法必殊勝,故總稱佛;四、說必依 處,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化身所居,非報 土也;五、所被機,舍利弗等。如是我聞即為初
也,為令生信總顯已聞,故以三門分別:一、說 之所由;二、立之所以;三、正釋其本文。
[0331b06] 說之所 由者,如《大術經》等說其本緣。佛臨涅槃時,佛 令有疑當問,時優婆離、阿 [(而/而)*(少/((色-巴)+兄))]
樓馱教阿難問四 事: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為師;二、依何 處而住;三、惡性比丘如何治罰;四、一切經首 當置何言?佛言: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為
汝大師,依四念處安止其心,惡性比丘梵檀 治之,此云默然,故不應打罵但默擯故,四一 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等言。後阿難結集,還 依佛教故也。
[0331b15] 二、立之所以者,為令眾生生信 順故。智度論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 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為入法之所
基、智為究竟之玄術,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 師資之道成。由信故所說之法皆可順從,由 順故說聽二徒師資建立。於此信中略為十
釋:一、趣極果之初因。依《仁王經》等,趣聖位之 初因,證諦理之頓漸,故四十心以信為首。最 初發起大菩提心,須具十德起三妙觀,大菩
提心以善根為自體,以善友為良緣,以不退 屈而為策發。《攝大乘》之清淨增上力、堅固心 勝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二、入諦理之
基漸。諸論皆說,將入聖位有信根信力,有信 根故萬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 伏。由此經初創令生信。三、通妙真之證淨。能
越惡道離貧賤因,故入聖已證四不壞信,信 三寶故能越惡道,由信戒故離貧賤因,故論 亦說有信現觀。四、荷至德之嘉依。《毘婆沙論》:
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學佛法者如大龍象,以 信為手,以捨為牙,以念為 [至*頁] ,以慧為頭,於 其兩肩擔集善法。象所飲噉以鼻為手,故學
佛法者最初生信,五聖七財之元胎法財初 故,學者大賣無規法寶教獲聖財,故初生信。 《顯揚論》云:七聖財者,謂信、戒、聞、捨、慧、慚、愧。信
即一焉,六善八因之俶落,善法本故。《瑜伽論》 云: 入 諸善法,欲為根本、作意所生、觸所集起、 受所引攝、定為增上、慧為最勝、解脫為堅固、
出離為後邊。欲為根本者,起希望故;作意所 生者,數警覺故;觸所集起者,和心心所對勝 緣故;受所引攝者,領在心故,定為增上者,心
澄寂故;慧為最勝者,擇善惡故;解脫為堅固 者,息纏縛故;出離為後邊者,覺道滿故。信既 為欲依,故最初令起。七、啟機門之勝手。攝教,
手也。《俱舍論》云:拔眾生出生死泥,陳正宗為 佛教手。序令生信為眾生手,兩手相攝出淤 泥故。《智度論》又云:如人有手,至於寶山隨意
所取,若其無手空無所得。有信心者,入佛寶 山得諸道果;若無信心,雖解文義空無所得。 亦此所攝。八、湛心水之清珠,令心淨故。《成唯
識》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濁水,能治不信性渾 濁故。九、建名道之良資。宣尼云:兵食信三不 可棄,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如大車無輗
小車無軌,其可以行乎!故先令生信。十、欵哀 誠之佳待。《春秋》云:苟有明信, 澗 嵠沼沚之毛、 蘋蘩蘊藻之菜,可薦鬼神,可羞王公,而況君
子結二國之信。此中十義,初八依真、後二依 俗。是故經首置如是我聞,如是經義親從佛 聞,離增減失,為令眾生起信樂心順修學故。
[0332a05] 正釋其文者,《佛地論》說,如是言依四義轉:一、 依譬喻,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如是 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說,定無有異,定為利
樂方便之因,或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 二、依教誨,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等。 此中如是,遠則佛之教誨,近則傳法之者教
誨。三、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 於此答言:如是我聞。四、依許可,如有說言:我 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謂結
集時諸菩薩咸共請,如汝所聞當如是而說; 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或 信可言:是事如是,謂如是法我昔所聞,此事
如是,則此當說,定無有異。由四義故經所皆 置如是我聞。真諦三藏云:微細律明阿難昇 座集法藏時,身如真佛具諸好,下座之時還
復本形,勘集藏傳亦作是說。眾有三疑:一、疑 佛大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二、疑更有佛從 他方來住此說法;三、疑是阿難轉身成佛為
眾說法。今顯如是所說之法,我昔侍佛親所 曾聞,非佛更起、他方佛至、轉身成佛。為除此 疑,故經初言如是我聞。結集之緣如藏章記, 已上數解。
[0332a26] 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 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非謂我者定屬 一人。我謂諸蘊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
執我,謂外道等所橫計我;二、假施設我,謂大 涅槃常樂我淨,除二乘倒強施設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