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Ji Jie 大般涅槃經集解
Scroll 3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二[0486a15] 總會通四諦義 釋二諦義 解惑相對釋二諦義 虛實相對釋二諦義 有無相對釋二諦義 假實相對釋二諦義 有為無為相對釋二諦義
親踈相對釋二諦義 釋十諦義 真不真辨實諦 顛倒不顛倒辨實諦 虛妄不虛妄辨實諦 大乘非大乘辨實諦 佛說魔說辨實諦 一道清淨無二辨實諦
有常有樂辨實諦 釋虛空佛性非諦是實 釋四諦當體是實
聖行品之第六
[0486b03]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 (至) 如來何故唱言不說。
[0486b04] 案。僧亮曰。上說二乘有諦無實。以不識常。 今明見三界苦。亦有淺深。證成上義也。僧宗 曰。自上來所說四諦。各當諦下。皆有別釋。唯
滅諦闕會通文耳。四諦既竟。今總會今昔二 教總別之旨也。
[0486b09] 佛言善男子雖復入猶不名說。
[0486b09] 案。僧亮曰。 此下竟四諦門。第三總會通。明佛所覺了萬 法。如大地所生之草。而昔為二乘說。如手中
草。故迦葉今捉此作問也。問佛所覺了法。如 大地草。為當入四諦。為當不入者。應有五 諦。佛下答言。悉攝在四諦理。而往取不出四
諦。四諦名收。理豈有遺。所以故云。悉攝在四 諦。雖言入中。亦猶不名說。何以然。若鑒此 境。窮則生智。亦滿二乘。但總相知諸法。未曲
達其深旨。故生解脫劣。於知法門亦局淺。若 解不如佛。當知未窮境。以見境未周。故於此 人。而往望得言。取攝則不盡。雖說不名說。
[0486b21] 善男子知聖諦有二種智 (至) 我於彼經竟不說 之。
[0486b22] 案。僧亮曰。生滅聚積名陰。亦是苦義。四 諦本為聲聞。總相說苦。別相知者。非彼經所 說也。僧宗曰。若依勝鬘經為論者。有八諦。昔
但說四。而無作聖諦。者所未明。今就此經。 不但無作。未說作義。亦未究竟。何者。如說陰 相。色則有十四種。心則想受行也。此是總相。
麁分別之中。智所知也。若就細相辨明者。則 如一色陰。為幾塵所成。幾行業所感。心則念 念生滅。幾剎那習起相。乃是八住九住所知。 故彼經所未辨也。
[0486c03] 善男子知諸入者名之為門 (至) 我於彼經亦不 說之。
[0486c04] 案。僧亮曰。入是處義。通識為門義也。
[0486c05] 善男子知諸界者名之為分 (至) 我於彼經亦不 說之。
[0486c06] 案。僧宗曰。界分性別。皆是當位之 名也。義類如上釋。心以能知為性。色以質礙 為性。
[0486c09] 善男子知色壞相是名中智 (至) 我於彼經亦不 說之。
[0486c10] 案。僧宗曰。向已總舉三聚法。今復重 舉一一陰為為辭耳。
[0486c12] 善男子知愛因緣能生五陰 (至) 我於彼經亦不 說之。
[0486c13] 案。僧宗曰。此就四諦門辨受是集。 能生五陰是苦。自下者。滅道文也。
[0486c15] 善男子知世諦者是名中智 (至) 我於彼經亦不 說之。
[0486c16] 案。僧宗曰。還總收法門。為一世諦。上 智所知也。一切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 者。復收為真諦。言無常等行。生人真解。唯略
空門也。涅槃是昔三心所治斷處。寂滅無生。 第一義諦也。
[0486c21]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 (至) 第一義諦其義云何。
[0486c22] 案。僧亮曰。為義一名異。為名義俱異耶。僧宗 曰。上明四諦。其義則狹。今說二諦。其理則 廣。皆是智境也。所以言四諦狹者。猶此是世
諦道中分別為四。今第一義。蘯於前四也。又 且虛空及非教緣滅。不在四諦中攝。今以二 諦而收。則是世諦攝也。智秀曰。將顯二諦。先
設一問二難也。此即第一問二諦體相也。
[0486c29] 世尊第一義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義 不。
[0487a01] 案。道生曰。理無二實。而有二名。如其相 有。不應設二。如其相無。二斯妄矣。法瑤曰。 將明二諦名異而實同。故第一義之實。即有
世諦之實。即有第一義。是以問二諦之實可 得相有不耳。不問二名之義可得相有。
[0487a06] 如其有者即是一諦。
[0487a06] 案。僧亮曰。若名義俱 異。有無一時者。則二不雙合。恒是一諦也。法 瑤曰。如其一實有二。則二不異實。若二不異 實。二則一矣。
[0487a10] 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虛妄說耶。
[0487a10] 案。僧亮曰。 若是一諦說有二義者。則應一是虛妄。故云 將非虛妄說耶。法瑤曰。如其相無。則二名無
實。而有二名者。豈非虛妄耶。僧宗曰。先張 兩關。以求其旨。若真中有俗。則俗來同真。若 俗中有真。則真來同俗。若以真同俗。則唯一
世諦。以俗同真。則唯一真諦。不應有二諦之 說也。若俗不容真。真不容俗者。是則天然楚 越也。若真中必無俗者。而如來說色即空。此
則虛妄說也。寶亮曰。世諦以虛妄故有。即體 不異空也。若無有而可異於空者。豈有空之 可異於有耶。故無而即一體。便二諦之名
立也。若有有可無。便是世諦之中。有第一義 也。無既無所。無亦無無。可異有也。若有無可 異有。便是第一義中。有世諦也。兩既不相有。
故知有無可有。無無可無。若有有可有。有無 可無。此便相有。得知諸法從本已來。空無毫 末之相。但於病者為有。於解者常無。文殊致 問。為彰此理也。
[0487a29] 善男子世諦者即第一義諦。
[0487a29] 案。道生曰。惑 者皆以所惑為實。名世諦也。雖云世諦。實不 遂異。故是第一義耳。第一義諦。終不變為世
諦也。僧亮曰。欲明二皆是妄也。何者。兩實則 不可相即。既相即以明兩無也。法瑤曰。名無 二實。唯唯一矣。一實之理。理不可名。豈可
即乎。但寄即以遣即名無二實。非有一實。而 可即也。僧宗曰。一答兩關也。既言即也。豈有 楚越之過。即理是同。豈有妄說之失耶。所以
言即者。非以空作色。以色作空也。以第一義 諦。從本來不可得。今明世諦不可得。不可得 者。豈可分別。故言即也。寶亮曰。病者逐生
惑。今欲捉己心令住。故唱云世諦。即第一義 諦。不於法外覓法。但致即之名。本就異中 明耳。非兩乖之說。
[0487b15] 世尊若爾者則無二諦。
[0487b15] 案。道生曰。若世諦 即第一義者。唯有第一義。無世諦也。僧亮曰。 深領相即之旨。徵昔說有二謬。
[0487b18]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 (至) 一者世法二者出世 法。
[0487b19] 案。道生曰。理如所談。唯一無二。方便隨 俗。說為二耳。僧亮曰。法無明相。言語道斷。 豈可以二諦之名。示眾生耶。善乃方便者。
假真俗二稱。誘道愚近耳。非謂理有二也。僧 宗曰。若以不可得義而為論者。則無二也。若 有可得而假用。則二名生矣。是則二名之生。
約物情而立也。此下有六重解釋。第一以解 惑相對。第二虛實相對。第三有無相對。即文 殊所問也。第四假實相對。第五有為無為相
對。第六親踈相對也。寶亮曰。善巧者。能說不 有之有。不無之無。以立二名。而用導物也。然 解悟不同。不開六重。更辨其旨。此下第一約
凡聖二人。以辨二諦。明有假有之有。無實 有可得也。無是因緣之無。亦無無可得也。稱 此二理而解者。則出世之人。名第一義也。若
世人所說者。言有便云性有。言無便謂斷滅。 是則有無虛謬。俱不著理。故於此人。悉名世 諦。
[0487c08] 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 (至) 而能知之名第一 義諦。
[0487c09] 案。道生曰。五陰和合。非即非離。無有 定相。聖人如其相性而知。勝世人故。名第一 義也。僧亮曰。世法者。謂世間八法也。反之
即出世矣。出世所知者。三假及空。皆第一 義。世人知有。決定有相。如牛定牛。不可為 馬。亦得實義。是世諦也。僧宗曰。此第一重。
五陰和合。稱言某甲者。此舉凡夫所知。以明 惑也。解陰無。此舉聖人所知。以明解也。
[0487c17] 復次善男子或有法 (至) 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諦。
[0487c18] 案。道生曰。熱炎以不實為實。是則世諦。解 其不實。是第一義諦。僧亮曰。實義如苦集等。 何以斷惑也。僧宗曰。第二重上。與陰和合。
以明解感。今說境有虛實者。謂四諦理也。 苦真是苦。不可令樂。集滅道皆如此也。世諦 取重虛之義。實不可得也。知我眾生者。出不
實事也。又言諸陰界入者。如小不類。此乃是 緣成之法。若計之為實。理不可得。何異輪等 喻也。寶亮曰。此第二就虛實以明義。妄有故 世諦。稱理故真諦也。
[0487c28] 善男子世法有五種 (至) 如實而知是名第一義 諦。
[0487c29] 案。道生曰。世之所著。為世諦。知其實 故。為第一義。僧亮曰。世諦不出此五種也。初 是假名眾多。有眾分假。相續假。相持假。亦
有法假受假。總一切世諦也。下四是別眾字。 合名句也。眾色合為縛也。音聲告令為法也。 衣服標相。為執著也。無此為第一義也。僧宗
曰。第三重於此五法。心無顛倒。如實而知。體 不可得。即第一義諦。寶亮曰。第三寄空有。以 明義也。有名有用為世諦。性空為第一義。
[0488a09] 復次善男子若燒若割 (至) 無死無壞是名第一 義諦。
[0488a10] 案。僧亮曰。此以相續假。名為世諦。以 念念滅實法。為第一義也。僧宗曰。第四重就 假實明義。如般若經燈炷品所載也。寶亮曰。 釋同。
[0488a14] 復次善男子有八苦相 (至) 無五盛陰是名第一 義諦。
[0488a15] 案。道生曰。有多惑故。為世諦。無多解 故。為第一義也。僧亮曰。上說苦是第一義。今 說為世諦也。僧宗曰。第五重明金剛以還未
免苦。為世諦。唯佛果對八苦相。故名第一 義也。寶亮曰。釋同。
[0488a20] 復次善男子譬如一人 (至) 其實是一而有多名。
[0488a21] 案。僧亮曰。上明真俗皆是世諦。隨世諦利。 有多有少。多者名真。少者名俗也。
[0488a23] 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為世諦。
[0488a23] 案。道生曰。 事近遠為世諦。得實為第一義。
[0488a25] 十二因緣和合生者名第一義諦。
[0488a25] 案。道生 曰。解則見故。名第一義。惑之者為世諦也。僧 亮曰。知從父母利少。名俗。知十二因緣利多。
名真也。僧宗曰。第六重就親疎為名也。十二 因緣為親者。以見在立果。由過去無明行等 也。令父母為其外緣。所以疎也。尋此文旨。本
明二諦空有之義。收法則曠。今六重所明。悉 就事中。相待炎明此也。旨之所歸。在第三句 也。寶亮曰。釋同。
[0488b05] 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至) 所言實諦其義云何。
[0488b06] 案。道生曰。就前說不了。如似實諦。全異四 諦。故更問也。僧亮曰。問一諦總上六諦。名為 實諦也。因上二乘有苦集諦。而不真實。似如
二乘實諦不攝。是以明也。法瑤曰。前言二乘 實諦。菩薩有之。今問菩薩所以得實諦之義 也。僧宗曰。此明慧境之第三辨實諦也。上會
四諦。言聲聞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菩薩解 苦無苦。而有真實。若解理而真實者。為更有 何境。為其所知。故致此問也。
[0488b15] 佛言善男子言實諦者名曰真法。
[0488b15] 案。道生 曰。常樂我淨。名為真法。四諦有之。則名實 義也。
[0488b18] 善男子若法非真不名實諦 (至) 是則名為實諦 之義。
[0488b19] 案。道生曰。二乘雖有四諦。以無真實 惑。成八倒虛空之惑也。縱令得解非大乘 也。若體真四諦。則無病也。僧亮曰。佛以七
義說實也。真法以體常無變故也。不倒以境 智。皆實故也。不虛以言無虛妄故也。大乘以 究竟盡苦故也。佛說以所言不謬故也。一道
以更無異因故也。常樂以果中無上故也。此 表實法無不實也。法瑤曰。常樂我淨。為真法。 菩薩體之。則無以倒。其解真正。確然不改。可
曰為實。智無不審。慧無不識。審識之義。可曰 為諦。是以菩薩之解。名曰真法。無有顛倒。無 有虛妄。名曰大乘。一道清淨者也。備此眾義。
名曰實諦也。僧宗曰。此實諦明理曠矣。何者。 前二諦正攝詮耳。未攝忘詮之旨。今實諦者。 即體以辨義。忘詮之處。亦復為實。是則下惑
上解。豈有一理而不不盡耶。就文雖有八 句。義不出六也。初明佛果行人。是實第二第 三顛倒虛妄二句。解惑以明義也。第四第五
就教以明實也。第六明因實。第七明果實。今 六句所不收悉。還以境實而收之也。第一第 七二句。前則據人。後則據法。以此為異也。顛
倒虛妄者。據其重處為言也。虛妄者。從未免 相惑。金剛心已還。就輕處說也。寶亮曰。七重 辨實。第一明果體實也。真法者。法若不真。不
名為實。故知神明妙體。非偽因所生。理相虛 寂。過有言之表。唯斯一法。可稱真而實也。第 二就境界辨實。第三就正智為實。耶解非實。
第四明大乘是實。小乘非實。第五明教實。昔 教所詮。未必盡實。要是佛說。當時有益。是故 為實。魔教亂真。能令行人入生死。故言非
實。第六一道清淨。明因實。一道是一因。若有 異因。則非實也。第七常我樂淨。明果實也。與 第一句。何以為異。彼明果體。據得果時為語。
此明佛弟子所行。必定當得此四法故。是為 因中說果。以此為異。
[0488c25]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 (至) 及與佛性無有差別。
[0488c26] 案。道生曰。向云四諦有實。名為實諦。而如 來虛空。佛性皆是真實。便是四諦真實。合以 為三。三有不實。故須分別也。僧亮曰。文殊以
常為真實。常法有三。謂果說如來。因說佛性。 餘說虛空。此三常無差別。可為真實。餘法非 實也。法瑤曰。已明菩薩得為實諦之義。似與
佛齊。故發斯問。將顯如來異於菩薩。有實 有諦。如來唯實無諦。所以者何。諦者。用照審 決之謂。如來理窮道盡。息照癈審。湛然永安。
是以無諦之名。常住不變。故有實之稱。又有 一義。夫諦者。定物之名也。如來至寂。出於名 數之表。非名之所能定。故下歷明四諦。釋如
來無諦之義也。自斯已還。既未窮理。若窮理 體圓。明照審物。可以名定者也。僧宗曰。文殊 領解下六句。設難。即是如來者。會三法領解
之辭也。所以作此領解者。向雖言同實。如似 異與果體為一。故須簡也。寶亮曰。此下料簡 上七門也。就釋第一章中有五階。第一辨異。
第二釋異。第三結真。第四遣對治。第五還捉 苦。以結句也。問意唯虛空等三法。為實諦三 法之外。更無差別實諦耶。
[0489a18] 佛告文殊師利有苦有諦 (至) 佛性非苦非諦是 實。
[0489a19] 案。僧亮曰。若以不變為實者。有常而不 變。無常而不變也。常無常異。實義不異。一切 皆實也。非苦非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