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 Ban Niepan Jing Yi Ji 大般涅槃經義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涅槃第三
沙門慧遠

[0671c23] 自下第三解脫迦葉 以為 相從中有九十四細分一百
第二十切中別有第二十 別有四句第二十希有 其二第二十兩句
三十甚深第五十一平等 兩句第六十七中有其三是故一百一一句
應有解釋三結即如 難解分別今文多少不定 無後中間
解釋 解脫解脫 不定
便不定 繫縛 即如向前二乘
即如如下文中亦即涅槃虛空佛性 決定菩提一切佛法 即如
可知一切有為 出生一切無漏善法第八十九 諸見有為法邪見無漏
正見 外道所有邪見 我有無我空見非我無我非有
法理 取著不斷我見出生無漏善法所謂佛性不斷不足
佛性即真即如 空空第九外道所得解脫 外道解脫虛誑無實名為空空不同
不空解空空空 所有空義即是外道尼乾解脫 而是尼乾解脫解空不如
即可不空第九十一 非有不足 空空前門不空
中有不空
無水空義得名不空 名為不空 名為不空上文滅盡猶存
相似如是不空不可 空義不得 香味不空無水
不空解脫不可說無水 得名不可說
不空不可說不空 不得有色香味不空無水以是三重相對
二十五有 煩惱一切苦一切 無二十五有果眾苦無常
無我以為一切苦一切 一切有為行者無業善惡二業 初一貫通
下次不空常樂我淨 相好名為 解脫猶如同喻上來
解脫全同 破壞明喻異法解脫 即可名曰第九十二
不同大菩提所以果決所以無疑重顯可知
第九十三遠離生死因果 離生離生 別有一切
無常諸相一切 一切煩惱斷惑 生死斷惑一切因緣業因一切
果報業果初一貫通 即如涅槃一切生下第九十四 怖畏安樂就此
難解分別初中法文 不足一切眾生怖畏生死三歸 三歸安樂鹿獵師
怖畏生死煩惱既得三歸 安樂其所可知解脫 解脫即如佛法無量
無盡法性虛空決定 以此等同既然 難解重顯
向前宣說三歸依若是解脫 即如若是一異相反 前言三歸安樂
問答問答三歸一異 問答涅槃 決定如來云何三執
向前宣說七法不足 歸依涅槃云何答應 一邊一邊可知三論
有法如來 一下一切眾生怖畏三歸依
三歸佛性決定涅槃 第二是故諸法名義
一異法施唯有二門名義 體用同異 名義名義
隱顯具有四句名義名義
有法 三門有法名義第二
名為 名下後門佛法
義門各異不同 名為即是解義法名不覺解義
和合解義涅槃解義 空名法性 不同行善無礙
其三非一 之中是故三歸不得 結成波闍波提供養眾僧
三歸波闍波提姨母便 乳養出家 [*] 。
奉獻恩愛 功德供養供眾三歸 三義是故
異義自下第三一異 如來後段 宣說三歸差別
三歸依宣說佛性涅槃如是 佛境上來解脫之中 三歸依一異下次所得安樂 迦葉畢竟安樂
云何寂樂涅槃 別有一對 涅槃寂樂一切向後
涅槃 第二是故寂樂以為涅槃解脫 初中四句出生
業煩惱名為受苦 三界斷除結業 除名出生
三假顯德同行菩薩 同伴請問如來生死未名 顯德
永安安樂下次如來 畢竟遠離二十五有合上 第四句身安樂第二中斷一切
受者五受如是常樂 問曰無常獲得受想 亦復如是云何
中有其二境界違順證法 攝受正法名為其後不違可知

[0673c06] 第三解脫自下 第四何故上來借喻 解脫中有
一明上來所立云何如來 明喻不得中有 真解脫一切人天
所以無比 如來 有時因緣中有四問
迦葉不生不滅解脫答言第二迦葉同法不生解脫 虛空無生解脫不然
何故不然如來反問迦蘭 第四迦葉如來讚嘆迦葉 別有
不可下劣迦葉迦蘭 迦葉 無異三佛
迦蘭迦蘭 解脫不比虛空可知上來廣明
有時因緣所謂有時 因緣佛德即如 自下第二解釋所以真解脫
一切化生 因緣自下第三 無比不可
略舉因緣略舉指斥不可以 真解脫化生
悉皆上來 一明自下第二明喻 不得迦葉一向言喻 一向云何如來二種
明法不定不定別有 佛法不得報身不得以是因緣
種種譬喻第二便 因緣第一初中 如來反問迦葉三迦葉如來
讚嘆佛法不可得 害得有人應身刀劍瞋心
佛法逼真如來法身 平等變故如來無瞋下次 如來身其一
迦葉 對上 惡心向後惡心無間成為
不可何以如來身不可壞 人身分齊名身法身
不可壞所以 所以不可壞無身 不可壞法性身體不可壞
結成惡心 名為惡心譬喻言說 無間無間
以是因緣譬喻實法 以是惡心成就無間因緣 得令大眾真法
不明可知第二中文 如來反問迦葉三迦葉如來 讚嘆初中惡人應身
顯示報身逼真名為有名 諸相 [/] 報佛大悲願力
不絕應身如來名為 便惡心磨刀報身如來明鑒知己從化 [/]
廣說 [/] 聖化生殺 [/] 安住實際
可知迦葉 不可 無罪
有罪以是 不論可知自下第三 第二以是因緣種種真解脫 [/]
種種無量阿僧 結成無喻第一因緣 結成因緣不可結成無喻何等涅槃合為第二開解
第三中有初二解脫 是故解脫成就如是無量 無量涅槃涅槃如來
有如無量功德如來 涅槃人名涅槃大涅槃如來身 名為涅槃如來解脫即如是故
如來有如無量功德末後一句 一解脫有如解脫大涅槃自下第四迦葉領解如來
無有向前解脫向前解脫 處中迦葉領解如是涅槃如來不變 如來無有
不知無盡常住 無盡壽命無盡領解 成人無盡解脫如來
生老病死無盡自下第五勸學善哉領解

[0674c20] 長壽至此行體自下第二 邪正不依 辨明菩薩云何
大為依止阿羅漢羅漢 如何云何廣大依止 諸佛羅漢羅漢 眾生依止處
無異依止文中人為 四法對法會通 依法中有一明德行
二我不依依止供養初中一總 總結
以此 成德宣說 中有護法立法憶念
正法法行即是自利 毀呰正法廣說 正法心思憶念
即是利他多利出世法憐愍 世間法憐愍世間利他 利他行人為安樂人天
可憐三塗 人天第二何等有人
有人出世煩惱第一所謂種性 解行仁王經中說種性上方法師 未能故知種性下文宣說供佛
善趣文中煩惱 第八地上如來滅後 出世煩惱問曰
宣說種性具足何故 二乘對地 煩惱第二方名
逆流生死抵債三塗 名為無漏何處一者 初地滿心二者初地已去皆是
須陀洹故地宣說初地以為見道 欲界更生
小乘欲界修道九品中斷 故云大乘三界修惑 色有無明微薄
何處分別一者第三故地 宣說三地微薄二者 修惑通名
通名何故合為以此 功用供佛解義所以 阿那含不還小乘欲界
不受不還大乘不還 煩惱不還何處分別一者 第八煩惱此處二者
同名那含修習順忍九地阿那含 此處功用供佛解義所以
阿羅漢無著因故 苦果何處分別一者 第十二者九地同名
金剛 以此同在究竟理實菩薩何故聲聞凡夫
菩薩位小乘 未來凡夫二乘 嘆德利人相似不論
自下第二 第八中有 自利修善
自利三轉利他行 使 利他菩薩權化
便祕總結內外六道分段之中 第八對上何者第八而言
毘婆沙須陀洹以為第八見道 七方便問言云何 法堅鈍根見諦名為
法堅外國相傳 發心未有有相憎厭生死樂修 善法無相行人觀空見人
行惡忿怒見人修善四方便 行人見法常隨善行 善趣五者解行
聖種地前聖種第八 凡夫凡夫 名為菩薩名為別異
第二總結 別有修善初四自利利他
自利正法聞法受持 正法念誦聞法 自利利他
可知總結第二 住處四果 住處那含住處名為菩薩
不同菩薩八相 成道地前菩薩 初地十方
第三總結 行相阿那含何謂 名義
離過無我對治離過 總結一句不明
三句惡業中間兩句 未盡三句果報誹謗 謗佛教法答言行法
一句煩惱客塵煩惱 起名煩惱 住地成名舍利
舍利名身如來藏佛法 四大報身 一句理解不明總結
無我世法 大乘正法 萬戶舍利
客塵乃至夢中不淨臨終生畏惱害四大 釋名起發不還
往返周旋利他菩薩自利 菩薩授記不久
果熟總結第四 中有小乘羅漢 煩惱捨於重擔不受
重擔不受逮得己利梵行 三重嘆德自在自利種種
利他莊嚴自利 功德智慧莊嚴成佛利他 所謂八相便如是
阿羅漢總結自下第四 總結出現 人天人天
如如對上問曰菩薩 佛化眾生功力 羅漢自下第二依止供養
依止智慧應供養如是 供養功德中有 涅槃有無眾生誹謗
依止供養 大涅槃不可 令人修習降魔依正中有問答
問答正教問答 迦葉白佛不依 不依何以
不可中有一舉言明 不依初中如來
降魔如來瞿師羅 如來降魔惑亂化作 佛身長者說法不盡四諦
一種神我諦長者推尋作佛撿校 降伏第二可知第三
以是不依有所說明 不能不依不能不受 不依
如是簡擇是故 善分別知簡擇分別
不善其所不善 可作如是作下明知利益 中有
名為不覺 佛教聲聞人中 大乘名為使覺知
出去神呪 不還 汝等如是降伏波旬合上使
應作如是出去 故作不出 手足頭名第二聞已
第三自下第二迦葉上人上品 降魔涅槃不假如來
如是可言下品 不能未必可信如來 師說
如是降伏得近大涅槃 自知須陀洹大涅槃 定能
如來何必人為 以此降伏涅槃如來 宣說以為
何必之中不足 凡夫不能未必 云何如來依止
我所聲聞 降魔菩薩何等聲聞緣覺 發意乃至無學問曰
不為云何無學佛教 小乘見法分明不能 佛教大乘乃至無學
佛教阿難四千 惑亂文中總結第一肉眼佛眼相對聲聞肉眼佛教
佛眼不假佛教有人相對 佛教降魔菩薩勇健不假佛教 有力無力相對聲聞無力
佛教菩薩自有降魔不假四聲 緣覺煩惱無畏相對二乘 怖畏煩惱佛教菩薩無畏不假佛教
聲聞肉眼不為 所謂善趣菩薩 見法不能是故不須降魔聲聞
其二不同 不須教義聲聞天眼諸色 大乘不能肉眼大乘
肉眼不見照見佛乘名為佛眼何以 大乘經名為佛乘最上菩薩 佛眼第二聲聞
不從菩薩不須 別有一佛聲聞降魔有人無已
正教降魔如是退不還 兩句一聲有人 勇健十力邪說威猛聲聞
名為依附佛教降魔 明教別教 降魔降心
神呪 心中
第二有人 正心內情 無畏執持
正德邪定通名種種 大乘名為可知
上次如來 有人勇健威猛聲聞勇健 乃至勇健魔波旬
化作第二問曰 化作佛身 化作佛身不畏何況
第三第四菩薩不須別有降魔 不須法力不須
明智 聞經何以 不畏不須明法之中
菩薩大乘不畏 不畏大乘 不畏合上不畏一切
合上一切第三細分二者一聲 菩薩細分四者
是故一切師子聲聞 菩薩如是
好壞 人時身業惑亂名為惑亂 第二是故一切
乃至師子聲聞 惑亂
心行無不 慧命第三中有菩薩 大乘法力調
降魔能化聲聞同歸 名為調受法弟子第四如是即便調
二乘菩薩善說大乘即便 第二第一第三 第四聲聞緣覺亦復如是第二中師
第二怖畏 喪命不合 中有
害人大乘第三 如是第三中有聲聞 怖畏不信所為
方便降伏第三調 神通方便降伏 說法調
合龍不合聲聞 緣覺調第四明見人生 不信
第四二乘怖畏煩惱佛教 菩薩不畏煩惱大乘有如 上來以是
以前因緣二乘菩薩上來第一自下第二殊勝 降魔依正大涅槃
兩句 上來第一自下第二 利益依止中有
正法利益迦葉白佛 滅後四十年下像法 以是因緣人為
即是金剛令人愛樂憑依修學初中如來未來多人
迦葉佛滅便 其後涅槃四十年中
流布明法因緣故此 滅度迦葉持法二十阿難持法 十年佛化行法
迦葉向前然後隱沒明法 不行甘蔗辨明向前
中有 甘蔗明法 有人大學
大學小名粟米第一 若是小學
次第涅槃如是合上 鈍根薄福不樂聞者第二
愛著殊勝中舉 薄福不樂聽聞深重左右 薄福第三 心甘第四

[0678b15] 自下第二其後 中有一邊眾生大學 弘化化眾生得法
修行邊地 統領邊地深山 涅槃經甘蔗石蜜
是故難得積聚 邊地全部名為 難得北天竺唯有全部名為
書寫積聚不能依法自學 不敢 殘缺不周問難通名
小乘第二中有異國 大笑 音聲語言說經
竹帛抄經 第三邊地 聞經即便舉國
所以弘化 是故希有
在於第二第二如是異國 大將
人見所見 所見他方無量菩薩深山 宿菩薩大乘
合上甘蔗書寫 積聚利養 書經信施名為利養
稱譽不為起行名為名為依止貿小名 他人宣說不敢
所為發心安住菩薩 第三菩薩即便廣說
無量受法舉國 不合菩薩合作 希有
菩薩國王 聞經可知上來 第一廣明正法利益自下
殊勝別有令人信樂使修習 金剛金剛
諸人金剛 生下不退成因所願
受持 憐愍何以第二 中文別有一明像法利益
比丘殊勝令人愛樂 中有問答問答 迦葉如來滅後四十年中
正法八十年前四十 法雨釋迦正法五百年
百年八十年中四十重興 閻浮提大法通有 問答弘化迦葉
一舉法滅 正法 非法破戒五一
現時六畜一切不淨正法 法滅律法非法下文
名為非法法滅增長下文 增長破戒兩句如法眾生下文名為一切聖人現時
不淨請問 人中 宣說菩薩利益
增上緣不退菩提別有在於善趣 法雲善趣初發心
佛滅護法是以初發心 後說初五 善趣菩薩善趣
別有護法 菩提心恒河眷屬河中 一佛發菩提心方能護法
護法行惡第二人中別有 法行發菩提心護法 加以愛樂三明不能不能廣說第三
人中護法發心 法行惡世信樂受持三明 不能不能廣說第四人中護法
發心護法 三明不能不能解義第五人中 護法發心護法
解義十六其一云何 所有義味十六 十六以為十六三明不能
說法具足同在善趣 在於別有 發菩提心弘法惡世
受持廣說多少十六 第二三句 殘餘八分之中十二
第三多少 殘餘四分之中十四 如來所有
護法發心 法行自利利他能不讀誦 書寫聽受他人
眾生供養他人敬重讀誦 禮拜合為第二 多少具足十六理實殘餘二分
十五末後以此證照分明故云 義味所謂其所常住
眾生有性上來 如來所有法藏第三供養 第一建立第二問曰
何故浮淺
分數問曰 何故 初地如是
多少證實多少中分 別有始終別論多義
文中聞持成就 文具後設而已異見故此
八分第二四分乃至第四 初時 八分乃至第四
十六始終別論 多聞故第十地 諸佛雲雨說法其所多義
證實就地 始終別論初時
可知 不同上來善趣
菩薩護法下次初心護法別有 一明現在初發心護法是故 初心何以
自下第二殊勝中舉損益 別有一明二明三明 比丘
內心今日下發 如是第二憶持眾生自信
生下能化 滅罪 第三中文別有一明命終
臨終如是 至善第四差別一明聞經有益有人出家
有益生下微信有益 在於地上在於地前種性解行微信善趣
有益有益自信 國王 有所言說悉皆敬信傳說
聲聞弟子之中菩薩 佛教名聲如法我等真是 聲聞佛道一切如是 其所大乘第一希有
廣說大正傳說譬如有益 聞者除滅罪障第二有益 之中地前出家
始發大乘捨離剃髮袈裟教書讀誦受戒 未有十戒修習十地
沙彌十戒何況具戒具戒 眾僧眾生菩薩 供養受戒大眾
高參出世大菩薩 發心有人出家 書寫讀誦袈裟十住
沙彌十戒十數長者眾僧 受戒大眾乃至第三 微信有益之中眾生佛弟子弟子
標舉善趣菩薩信心名為弟子 弟子聽受乃至 一偈聞已微信已近
有益種性菩提上來 廣明利益自下第三人為 世間以是因緣人為以是
人像二時弘法因緣如是 無邪是故上來第一 依止智慧自下第二供養
功德中有一直供養二眾之中 相似上文 依止文中供養
左右中有一總供養 供養三從長行難解問答 會通可知第二迦葉
云何供養 供養長行 建立法人應從
身等其後於是 初一一偈
之一供養 供養 供養第三
會通之中問答問答 供養問答戒具 供養師長正應
如是應供恭敬 不解應供 恭敬禮拜
下列三句審問 今昔二時佛會佛言 持戒比丘解釋
老少相對第二 三道第二 如是佛會
對上還有三句出家人不敬在家 第三佛法中年 第一以是是故
佛言對上第二 從此 如是一句
一句云何虛妄 若是言說若是 未定
第三之中 老少道俗兩句 弘經持戒不合佛言持戒
比丘有所宣說 何故如來如是說 得罪何故知法一切供養恭敬
禮拜犯戒 不合供養世尊中說破戒 如是未了破戒
人理知法一切 未了中文別有會通
以是因緣不為聲聞 菩薩不為 即是會通今昔聲聞
持戒俗人菩薩知法 問曰何故聲聞降魔憑依 菩薩菩薩不為聲聞
前者聲聞大名菩薩第二供養 故我
供養初中別論 總會二時 弘化供養正法
中有一明未來 人和 護法如是人為護法
四明供養文義 之一 必須中正法滅經法
律法增長破戒 法盛法滅四句約法聖人 善人一切惡人
第二出現比丘下同護法 不舉故云
出世出家迦葉 禮敬同事初見 比丘非法各各無行不淨
不淨一切不知不知理法 亦復不識不識教法人為下同 向前比丘同事猶如日光
和合共和不同 所行行處善能別知
自行通道行處第三不舉不舉 以下是故上來第二人和
護法如是人為護法破戒第三 第四中有爾時婆羅
弘化第二童子 自行第三 其餘居士婆羅門作下供養
上第初中化主旃陀羅興廢 栴陀羅國人
日下初中 如來眾生名為聖化還滅 善趣菩薩佛化名為儲君化德未成
化名第二 比丘栴陀羅財寶 資產財寶
不淨豪富眷屬強力虛弱 王位第三中邪便
國人 下品不忍國人他國中品之類
乃至眼見上品人見 能忍無異 第四比丘違背
國人使 第五 不從三不有損
有益初中期限故云名為擊鼓名為 人為是故婆羅門
灌頂頂名灌頂 徒眾 第二
婆羅門來者不從 不從第三不從有損 名作不從
婆羅門 栴陀羅止宿 事業第四同化有益
大涅槃經常法所致不死第二 中文別有依從爾時
化德 徒眾
諸佛淨行婆羅門依從化生 婆羅門是故法身美名 持戒淨行大悲
聖教呪術第二 化現情義 應名第三
歡喜情愛童子 第四婆羅門內心 下口呵責是故
婆羅門云何栴陀羅第五 名分童子 名分童子同化
經歷上來自下第二中有爾時童子 爾時童子儲君
立正爾時童子經理三句 正化名為
可口告示捨家 教王呪術捨正從邪小法捨家教王呪術
大王不見大乘 不見云何 常住法名
先王不死不共四王 聞說善哉 名實不知大乘法化
時下 還家上來自下三句 正化大臣其弟弟子
所以法攝名為自行 弟子 有法大師
不死樂受名為知己云何臣服甘露 不見上來第一自下第二
法名毒藥使 名為比丘便 須臾法行名為
名為知己退名為 情深覺知猶如死人自下第三 立正立正善趣
佛化儲君以為正化 故云 破戒惡人
栴陀羅破戒惡人自古未有未曾聞見栴陀羅惡人 治國無有
佛化菩薩 先王如法治國自下第四爾時 經理前生經理立正
解藥法名解藥 除罪醒悟 重罪遣令清眾
自下第三自行童子 向前 自行婆羅
自下第四供養 居士婆羅門化名未有其所
第一護法 第二爾時菩薩第四 有人護法第三
涅槃國王 第二護法菩薩亦復 如是合上婆羅門修持
行長相等方便力破戒其事乃至經歷不合 中文別有供養以是
善哉 爾時菩薩 以為菩薩聲聞人中大乘
有人 供養恭敬禮拜供養四事 供養自有奉上
無求不淨 四句一明八不何等 善生優婆塞田宅
二種 奴婢人民畜養六畜金銀 象牙金銀刻鏤綿
一切銅錢淨戒 何以爾時無罪何以 上來自下第二以是
以是立正因緣 諸菩薩供養可知 第三第四自行之中別有一舉
得罪護法 得罪比丘菩薩 何以
合為供養自下第二供養 行為故我
應供理實宿 會通以是第三以是聲聞不知
因緣不為聲聞菩薩故我 會通中有問答問答 供養問答戒具
應供菩薩 所為文中迦葉 起發如是菩薩以為一句
犯戒名為不為第二 何以中有一對向後戒具
向前自行清淨 戒具下令戒具 清淨持戒自行
受戒失明護持設有 不治有損名為法眾
損壞穿水喻眾僧名為 何以 為人不出
菩薩有人 僧事所有戒律不如穿合水 不出下次不治何以
何故戒律不如無已 清淨持戒 人治
第三清淨持戒 別有道理名為
名為不能大乘 名為菩薩大乘 名為破戒法名心急
菩薩大乘 菩薩得名 戒名大乘不懈受戒
大戒護法辨明法滅護法大乘洗浴得無
弘大除罪名為護法滅罪 洗浴大乘洗浴 自下第二
前者 破戒迦葉 如來迦葉領解讚嘆
眾僧之中說明內外俱生內外 菴羅說明破戒持戒云何
教示佛教大涅槃可知 云何別教 三藏是非必須
加以智慧觀察 身行智慧觀察心行 覺者
加以心中難易 不了加以觀察 名為智慧觀察自下文中
田夫 第二智慧第三 觀察初中名為
眾僧 田夫稻穀惡行 [*] 肉眼
名為 [*] 不可如是 加以處方下次
如是污染 [*] 八不 淨名如草污染 合上肉眼肉眼
其後各異持戒 破戒作惡分別未熟 合成各異 可知 [*]
以下 故云 不淨離過八不有損毒蛇 供養
肉眼處方智慧 中有邪正果熟 凡愚愚人
智人能別初中迦羅破戒 眾多 是故相似不可
第二人名說教人名果熟傳人 多義邪正
拾取迦羅 邪正傳名不識宣唱第三凡愚小兒小兒
不識 迦羅邪法三惡命終第四 中有智人能別愚人有損
名聞得所何處 智者 迦羅唯一不受
第一第三第四不合第二大眾之中不淨亦復如是 迦羅不淨
法人亦復如是於是如是 眾多唯一持戒不受不淨唯一 非法同事捨離
果相林下 第二愚人優婆塞小兒 諸人非法不恭迦羅
命終不敬 皆是 左右第四智人能別四句
八不 如是布薩羯磨 如是
如來祇洹比丘 金銀 正語有言聽者聽者
說戒自恣 明法不同乃至不共不同 云何四教
天中天汝等眾僧對上 不受利他眾僧 對上受者
共同不同有損 觀察 應有邪正愚人
三智能別文中 城市說法者出於雪山正法涅槃經
邪法名為邪說 相似第二愚人諸人 不識中間
與其邪法 是故雪山 邪正肉眼不能聞說
雪山中有 聲聞城市乃至名聲
出世聲聞化眾生假名城市 毒藥假名真實雪山
真實和合僧相似邪正 和合僧別人持戒 第二第三
合上明智能別分別分別所知天眼 分別三乘淨天
三句一明未來破戒施禮 供養不淨施禮 供養三重破戒袈裟
恭敬禮拜破戒過重自下第三 領解讚嘆善哉領解受法 領解金剛領解上來
自下第二會通今人 亦即依法迦葉說法
四法何等如是 文中第一論法
今人不依第二異人 人法人為肉眼慧眼
起用復次 依法諸佛大涅槃
法身解脫般若一切 一切種智阿含
第四了義諸佛大乘教法 依法中文別有 依法不依
不依不依 不依依法法性 不依向前不依向前
破戒利益真實 依法別有
法體大涅槃一切大涅槃 一切佛法涅槃法性無始法性法性涅槃法性對治
涅槃法性三明法性如來 成人小乘證法即如 同法即如四明
如來法性不變如來 無常化身不依 緣覺無常不見法性不見
依止第二之中 有人了知善趣菩薩
出世應當依止何以 依法不依 一明深義
依止如是即如解密 依止如來 涅槃如來不變
四句最初 如來何以解密
以此如來 有人善趣 深密涅槃如來不變
如是 依止何況第三不依中文 一定上人依法即是法性不依
即是聲聞法性 即是如來并用前人證法聲聞 有為小乘無常流轉有為三明
向前人法不可如來 是故有為無常不可第四 之中破戒無行利養
無常如是依止 定義向前 不依如是破戒依義不依語
中有即是涅槃三事 觀照了義羸劣
羸劣羸劣滿足 法身法身名曰滿足其三 功德滿足如來佛寶如來
即是法常法寶法常即是 僧寶名下何等不依 中有一世文辭不可依止
佛說虛妄稱佛不可依止宣說世俗無量不可 依止謗佛不可依止如是
依智不依識中有智者即是如來佛智 不依聲聞如來法身
菩薩如來方便不依 不依 不可第二
小乘不了不可大乘了義所以 不了義之一
不可初二因明 菩提涅槃
就義 小乘不了聲聞乘法則 不依何以
四句一明小乘不了二聲 如初如是名為不了義 第一是故聲聞乘
下次大乘別有大乘 何以了義 諸眾生
便善說大乘是故是故 第一了義第二如是 四下第二
第二依法法性第三 第四教法是以依法
是以因由法成 因而明智 文中初二一處
依法第三不依 不依 法身解脫如來無法
質直法身無邪質直光明光明 即是解脫名曰如來佛寶
智慧常住法身 隨時變故質直依法如來名為依法標舉
無邊論法不變 無邊不可思非有 非有不可思議離心
不可色相不無所以可見不可見者不依 妙語宣說無常
何況是故第三 眾僧無為不變 證智不淨是故
不依不依 標舉和合 所以何以
無有無所有無有何處 結成不依了義 不了知足行法
如來隨宜不生執著 無常名下 了義名為如來
殊勝名為第一義是故下次 不依不了就義 不了不可依止有人如來
行法不了不可依止 不了不依不了中文別有一舉 昔日不了義經小乘經
一切三毒諸眾生名為如下無常火燒諸世間 名為宣說諸法故云一切無常
名下一切 不了何以不了義何以 一切何故不了不能
依止不能 有為不了不了 阿鼻乃至謗佛
無常方等阿鼻所以 所以取著聞說 一切無常決定堅執
四一如來不了 可知結成不依行法 不了不可了義
不了非時 不了四句明了 教法明了
初中如來憐愍時宜為重 略明了義別有如下 此時檀越護法不為淨施
一切不淨佛說為重 中有弟子檀越重物檀越
不為護法如來 護法不依淨施如來淨施 如來名為如來名為
如是四法依止 明了不違四者不違 依止不了義
不了有時非時上第有時非時第三 兩句如來聽受不淨
不了如是不依 教法不了如是 三藏以為三分上來
自下異人異法二法異人肉眼 不為慧眼異法肉眼不識
是故肉眼不識 異人之中法體 肉眼不能照見慧眼
不舉聲聞人中大乘 肉眼一切菩薩名為慧眼

[0686c24] 邪正云何留難 云何別知何故三義 眾生
所以四魔三欲 令人不從不依文中 略舉四魔迦葉四魔
迦葉領解如來初中 我所應當依止 何以四魔惑亂眾生是故必須
依仗何等四魔 煩惱天魔 天魔四相云何分別
相對說經以為合為魔法舉人 留難佛說云何
別知分別說經 第二 迦葉前言
不足應有 何等正法 云何佛教云何可知
初一弟子 初一 文中必須
向前 文中所有般涅槃 魔波旬法人
我法譬如法相 後段下生邪正如來
正邪天神敬奉 如來邪正制戒 邪正如來種種技能邪正
大小相對邪正佛身邪正 戒行邪正第十內外 道法邪正成道前事
成道後事通明 成道後事邪正 向後
別有一說如來受生二明不為 如來布施苦行成佛 佛說愛欲
第二中說初生現行 現行可信第三中說初生 中天不敬敬事第四
中說在家貪心欲樂應作第五中說 第六
中說種種技能中有 一說如來天神所以 不下顯正如來
調天人 如來不能外道威儀 文章如來不能和合使
如來不為男女王臣如來不知 和合一切不知 如來墮邪見如來
處中不能具足種種便隨順世間 如來種種一明 如來菩薩調眾生 二明如來出家修道威儀
文章第二三明如來 上第四明如來欽敬第四 示現和合
上第諸眾生 種種方便隨順世法處中第六 大名小說
中有 經律下學初中 如來九部法偏執
大經一舉如來 小乘宣說輕重偷蘭遮
我等信受 不信當下小乘戒法名 為己大乘戒法名
云何捨己所有 中有一明 人執未來
大成初中 一舉九部方等如來無量小經 方等方等經調達
如是推後如是 有道經律佛說 未來有如
比丘第二第三別有 三句一佛九部經有方 有人
得罪上來第一自下第二如是經律受持 何以知足少欲斷除
煩惱智慧涅槃 此前通名善法小乘經 本名善法善因故我受持
非我弟子 如來方等經弟子 不受方等經顯正如是經律
不如 第八中說不為無量 成名如來不為無量
得空宣說以下無我不順世間是故無量如是 成名第九
邪正別有 邪正波羅夷 邪正三迦葉白佛一切眾生
佛性問答重顯 天上八百重顯向前 邪正邪正
文中左右小乘知足 以為以為名為
正中大乘正見以為以為名為理實 得罪
中有略明何以 廣明何以比丘 波羅夷如下
諸比丘少欲知足空閑處聖禮 讚嘆比丘不受名實眾人邪見 比丘犯重如是如來
第二何故 中舉 四波羅夷一者猶如
過人何以 如是結成退出 第三廣明之中別有一明
比丘少欲知足空閑處二明大臣 比丘比丘不受四王大臣 五結可知第二
羅漢菩提 中文現在得道 不知足
不知足乃至不知 不知足知足 知足樂受明知
稱讚是故樂受知足明知 第四羅漢國人 使同知是故國人稱讚
自行清淨以是 如是結成上來第三廣明 何以可知
如是人為得罪正中中有一說有性比丘出家
菩提如是 三句一明比丘祕藏一切 佛性有性煩惱菩提
比丘作佛 其一佛性不是第二 佛性不成未能
三王領解比丘印可第二有性當道犯重 可解第四別有三句一明
證果無量菩提心廣大假使 得罪一切比丘犯罪
何以 何故無罪 菩提必得
無罪往昔不淨 自知正因是故成菩提 大慈悲利他
菩提當道無罪上來如是可知上來第一 邪正自下第二
無名中有一說無罪佛說行婬四下
解脫如來突吉羅 真實波羅夷 正中
無罪比丘 如是無罪 地獄外道生天何以
是故第二別有一舉 諸比丘道行性罪 非我如來在下
生天解脫第一古今第二第三一切解脫可知 中舉突吉羅忉利天八百
地獄但是無實且說餘者第五律師妄作 假稱如是正中
有罪第一二我 一切皆是上第持戒 云何罪障第三
初中一明無限 律師宣說無罪報人 佛說
一者說戒妄語 此時中有妄語不見後者 妄語不見不見
是故結成 如是妄語不見後世便於無不 向前宣說無罪親近第三
我法有罪佛法 如是乃至突吉羅 故云我法清淨如是
有罪是故防護如是不守上來第一 罪報第二可知第三
持戒云何見性解脫一切眾生 解脫九部經釋疑云何之中有性云何
見性九部經方等 有性說理實有 自下第三重顯向前
問答問答重顯正中 問答重顯向前正中何不 重顯有性菩提犯重
宣說有性向前 向前中有 不了重顯比丘少欲
問答不能如是說一說譬如有人大海無不
外道宣說非有無不初中向前九部經 一切眾生有性九部經未曾
乖違聖教云何波羅夷 是故第二 文中何以
不知佛性以是無不如是 如來所知二乘不知 不下二乘祕藏不知
何等祕藏方等經第三 佛性非有 外道斷常顯正如來
可知下次中有二我菩提 以是因人不解妄取
令人初中不能如是 名為實有佛性不見 無名犯重第二
菩提有果何以以是 結成 宣說有方便菩提所以
何以有性不得菩提 第三以是佛法甚深不可 不解妄取甚深不可思
下次迦葉 以上文中比丘比丘不受 犯戒比丘少欲
不受犯戒云何過人 正對諸比丘 過人比丘建立
他人知己乞士如是比丘愚癡 他人知己
通教有性 證法己身中有 正法空寂他人
敬信敬信起行正法 正法令眾生
輕重第二別有 己身中有 現有名下成佛
菩提煩惱涅槃 有性有性 成就佛安住如來
道地所謂十地 成菩提無量涅槃 總結自下第四重顯向前
突吉羅忉利天八百 地獄偷蘭遮中說突吉羅 八百萬歲墮在地獄如來其實
不虛何況偷蘭 重罪通名偷蘭方便大乘 一切皆是
殺戒飲酒妄語邪婬 問答重顯在後 一總偷蘭何等
如是比丘 中文可知即是上行 迦葉白下問答重顯
別有婬欲 女人行婬悔意
四教比丘生厭因故 捨離如是

[0690a16] 第十邪正外法 法稱中有一說外道苦行邪法 正道如來惡人
如來種種不淨其所 四言如來 草木壽命如是
正中三句第二一句 乃至呪術 上第第四
顯正 第三四大無壽命者 第四上來邪正
差別迦葉白下第三 迦葉如來長壽至此合為第一 隨緣自下第二
明證眾生薄福不見 明證上相明證差別初四四倒歸正
二十五有不下四諦即是 云何調心辯明 佛化何為法相
如來藏令眾生 四諦如來 迦葉領解初中總結
苦集滅道中文別有 前言 聖諦宣說諸佛法身
如來藏以為 以下何故 顯正苦事苦聖諦
應有聖諦問曰聖諦 即是情分如下有諦
之中是非要有 一明迷悟得失損益雙結
中有 二明有失不知如來甚深 境界如來藏佛性境界不知如來密法
食身法身佛法不知如來 威力報身佛心 佛德問曰如來法身道德云何
苦諦而是苦諦云何實性 如來藏如來藏乃是一切
本來一生如來 即是佛身即是佛德如來藏 法身
佛性如此佛性 法身無二下文有諦 有道有諦即是如來佛性
虛空佛身以為 實名苦諦迷失名為迷失生苦名為
以下不知非法非法見法 苦因不知別稱佛法 法身是故名為非法生死虛無
非法妄取見法 苦果墮惡道三塗輪轉生死 此前一對因果增長
受苦苦果此後一對因果分段變易 如來常住無有
變易眼見常住二字音聲 法常得中若一
生天三塗解脫人天 如來常住 己證本際不知
輪轉生死迷失顯得 不足今日真智 出離生死迷悟損益如是
真是利益實性 真修不知第三 集諦
一明迷悟 得失二明損益三結是非 真法不生真智集諦
如來藏真法無心不生 不淨有失不知法性 不淨所謂奴婢無行非法
非法 解行以是因緣不知法性不識理法 受苦不得已
不得生天世間正解出世深知明知集諦實性 深知正法
以是生天三塗 正解無人第二不知苦集諦而言正法
如來藏苦集以是 第三 明滅中有一舉滅法
三結可知第二 迷悟一明迷悟得失 損益修習
空法不善迷失 迷失不善何以一切法無為
一切如來藏真性 真實以是如來藏 趣入
苦滅外道體性 不同外道一向名為
破邪顯正外道 正教不空是以有相如何 中說苦滅諦如來藏如來藏
識心真心具有一切恒沙佛法所謂 三昧神通解脫妄心具有恒沙 煩惱同一體性不異
具有名為 不可得煩惱已定必得故知 正方可見得名
所謂知藏心下一念藉此因緣生 妄法不能佛性真法無礙 諸法自在第二
如來無我空寂空理 如來藏無我空也無量在生 中流受苦有損在生
如是實名不如有益 以下知藏無故上來
第二滅諦第三 第四如是 弟子不下

[0691b26] 道中一明道法三結初中道者標舉佛法僧 正解道體如來法僧
正解正是道體乃是有為 第二迷悟 以此有失
諸眾生顛倒佛法其所生死 其所宣說一切生死猶如 見結迷失可知
發心以下 何以有益 何故使果報隨意
往昔四倒已滅 有益道諦第二 有人第四
是故見修 四聖諦總結領解可知自下第二 歸正宣說四倒
令眾生歸正是以文中 四倒標舉實有 何以
苦樂總結 生死 名為宣說妄取
罪苦以為名為文中 眾生以為
罪苦一對成上 罪苦一對破佛 成上
一對名曰顛倒 標舉如來其所 無常其所無常第二
如來無常罪苦 罪過罪苦第三 如來身入涅槃
名下第四如來 我見有無是故 顛倒罪苦是故
常有無量無常無常 道理是以如是說第五 如來無常即為自立
如來捨身涅槃以為無常無常 無常有為生滅行苦若是 云何破佛成佛第六 名為顛倒罪苦之中
妄取顛倒生苦 顛倒標舉三句 即如其所如來
無常其所 如來常住名為 云何涅槃
成佛所立云何捨身 取滅度上來生苦 總結
第二無常無常想顛倒 標舉無常常常 無常上來不論無常
修空無常所以修空壽命短促 無常流變短促 其所名下第二
第三無我無我 顛倒標舉我倒世間 我倒佛性
世人下次 無我佛法即是佛性其所 其所無我
破相 佛性名為第三第四不淨不淨顛倒
標舉明淨不淨 如來其所其所明淨不淨顛倒標舉
不淨 無不定當 涅槃清淨如來
名下第四領解可知 邪見自下第三 云何作善大仙
三義凡夫二乘作善 不得菩提菩薩云何作善菩提佛教捨離有無趣入中道如是作善便
菩提使當來有果 修善無可云何作善 諸眾生現有佛性必得
不久修善不知 趣入云何作善如來藏可以 趣入修善文中一明眾生有如
可以趣入方等經甘露人趣有性迦葉白佛無我問答重顯
凡夫眾生有性不見嬰孩二乘 不見二十五有 如來雖說無有佛性迦葉
有所以為佛性文中三句 如來藏指斥同情以是
如來藏佛性異名 真識心中含法界恒沙佛法名為無量煩惱所藏名為
法身如來藏出生 如來是故名為如來藏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如來藏佛性
心中覺悟礦石金銀 一切眾生名為以是 一切有性何不
方言 同情有性不同 實名所謂一切諸法
自在自在如下假名 如下六法五陰諸法集成 我人外道所立神我
如是諸眾生不見煩惱 不能本來不同 自在煩惱不同
假名無常一切眾生不見 不同外道神我中有凡夫有性 不見異人不見
掘出開示 初中凡夫無德 名為五陰有性
金藏自己心識名為家人利鈍 大小不覺自身有如無知 二十五有眾生名為家人
名為大小不同無知第二中文 一佛勸修見性如來 不信三佛求見
中有異人勸修超群俗名 異人顯性法名方便 女人除草
見性答言不能見性 聖心稱為不肯 不能見性未來
名為顯性求解證見 故云金藏名為 方便如來女人
不信我家大小 我身不知異人性能 第三能者
女人求見 證見現在是故 上來合為第二
不見自下第三開示掘出金藏開示如來 生身開示佛性掘出金藏女人
眾生名為 故云 解法
善方便隨事重合 佛性如是金藏一切 眾生不能見者家人大小不見
不知寶藏不知 不見示眾生佛煩惱 第二向前中文總合
如來今日示眾 第三掘出金藏所謂佛性 眾生第三
如來隨事重合之中 開金善方便 即是如來對法女人
一切對法 佛性對法聲聞有性之中 中有無我
無我 如來過去 諸眾生大機化眾生
名為嬰孩名為得病佛心 愁惱訪求醫師化儀 名醫無常無我
修習 別有 三小化眾生
中正無我名為 聖心女人如來 聲聞弟子修學無我服藥
暫停以是 第二 佛說無我
苦味誡令母語 未可不可第三 化眾生起名
小心母乳 名聞毒氣上來 合為第二第三別有四句
不受三佛會通 領受修行無我 大教實名
招引勸學 第二名為飢渴 大名毒氣是故不來第三
母語服藥 無我宣說 我所意義
第四聲聞佛會通名 聞已修學 次第
如來女人 三句兩句 之一
一切無我受法如是 其所我見入涅槃其所
涅槃第二妄見 見取示現法令對治出世 無漏道法令我見
聖道隱顯理實第三 世間世人 五陰虛妄無我
清淨無我無我身空 清淨 涅槃兩句
成行斷除四見修習淨心 清淨令人無學 涅槃令人
斷除四見正智 修習多義 第二三句第二
可知第三四句 第一第三第四第二一句不合 女人
如來藏是故比丘 第三 小兒第四比丘
分別如來祕藏不得不 上來眾生有性不見自下 問答重顯問答第一迦葉徵實
佛性如來第二迦葉 殺生如來相異 中有十二一切眾生
以來常有 迦葉白佛無有前言何以 然後無知
以是結成無義第二 無我第一 差別有性常住
別名 常法不異一切眾生種種差別 壞相相差
相差業緣不同各異因果何處 勝負第三
不善第四飲酒 無性第五不見 第六火坑無性第七
便無性第八老少 第九第十 力士
下雪顯性 如來祕藏如是 中有凡夫覆障佛性
二乘不見三時良醫 力士證見 向前凡夫不見第二嬰孩 二乘不見第三之中
如來三千世界 名為王家凡夫眾生增強名為力士佛性眉間金剛惡知識
餘力惡友彼此煩惱故云 善法名為相撲 心中名額
不覺自知所在 第二別有四句 二時
力士名為 自治第二治法
方藥由於 佛性在於現在淺近 現有不滅停住第三如來 良醫尋問力士心中
名額為何所在諸眾生 佛性隱沒便 無處無處使
起意為何所在第四 凡夫無我乍見無我 故云
佛性 所在有為虛妄無實是故 退心聲退暫時小心
啼哭舍利弗第三 別有一佛不信 三執重顯力士
退心聲愁惱 顯性力士有性必得是故 愁苦寶珠
隱身 其所現在淺近不在未來 不虛
聖心諸眾生不見 熾盛不知第二 不受不信皮下不信
現身未來世深遠 現身現在膿血不淨 不出未來深遠
無不可見云何欺誑第三顯示大涅槃經 以此名為照面心中
第四 名為驚怪奇想
眾生如是力士 知識力士角力相撲不見 所在
瞋恚愚癡第二 四句第四二乘 不見佛性不見
力士寶珠失去眾生不知 無我二乘無我不見
雖說不知舉凡 故云弟子聲聞弟子凡夫不知故云如是
不知親近善知識無我 大乘知識專修無我亦復不知無我不知無我正在有為不知無我真性
不知 是以法空以為無我真性一切 法實無我二乘生空不解法空
名為不知無我真性無我易解不知 真性善男子第三向前 別有第一第二第四第三
如來如是說諸眾生皆有佛性合上良醫力士諸眾生 煩惱不識佛性第二不信
第四 上來如來祕藏如是無量不可思第三見性所以
涅槃經名為祕藏無量 不可思歎佛 無量上來初二
有性自下無常 中有 有性不見有人見者
三王隨緣轉變 下體一味凡夫舉凡不見 顯性證見
雪山 五陰佛性名曰佛性
佛性體味精純 諸眾生不見煩惱煩惱 不能第二中有
菩薩聞見佛性菩薩 聞名名為有性 實有稱言名為當來
證見自身佛性雪山見佛世世 修道在在處處造作
滿足 在行本性 真正第三佛滅
緣變如是一下 隨處得名所以 隨緣差別
勝負第四停留 滿月第十性體不可斷絕第五 凡人凡夫二乘菩薩顯性 名為薄福推求
勤求不見 加功困苦不得第六 成名顯性具名因緣性體實名 第二不合
如來祕藏雪山 煩惱無明眾生 見者不見一切第三一味
文中如是一味煩惱種種 有種地獄種種亦即佛性第四
佛性不可 不可佛性 是故無有殺害佛性
不能佛性不能如是 佛性不可無有 後段之中不可第五凡夫
困苦不得 第六上來以是因緣 不可 上來迦葉徵實
如來自下迦葉 殺生如來相異如何 無不明相異性
殺生不善文中正對 殺生必定當下 實有殺生何以中有
佛性有罪無不 善業佛性是故 五陰
名曰殺生明知惡趣 剎利種種差別眾生 我相佛性是故譬如諸眾
異性是故兩句一明 我等如是 出世出世我相
名為佛性如是名為最善 異性五陰佛性 叵測是以不同以是
中有有性 伏藏明心取利 直下正意磐石砂礫明相
異性砂礫無不 金剛 金剛不能穿實義金剛
佛性亦復如是伏藏一切 天魔合上有人一切沙門婆羅門 名為皆是所以
不能金剛不能穿五陰相等 磐石砂礫 金剛不可金剛
下次以是五陰五陰名為殺生上來 常住恒常故知 佛法不可思議

[0696b02] 有性教證中有三歸 二更如來藏教示中道 趣入如來趣入迦葉白佛
迦葉奉行如來中有 迦葉趣入爾時迦葉 不識亦復不知之所以
如來三迦葉白佛迦葉 佛教如來 起發迦葉四句
第一如來深重甘露毒藥 迦葉如來試問知藏迦葉 甘露
甘露毒藥何為三歸 趣入甘露令人信樂毒藥 使故第如來
方等經譬如甘露毒藥欲求祕藏須知 故第知藏故第 中有十一初七
對上經法 向後請教祕藏前段初四 經法甘露毒藥
半偈其二一法其一一法 一偈甘露
後半毒藥 一偈合上甘露無礙智甘露涅槃經無礙智
得名甘露所謂大乘如是 大乘毒藥後半向者 甘露一法
醍醐石蜜 諸事不消 損益方等如是
石蜜甘露不知 不消毒藥智者 不論二乘中學大乘以為
智者聲聞緣覺智者大為甘露 第一同喻中間一偈 菩薩以為智者如是標舉智者
諸菩薩無間大乘 大乘 涅槃涅槃成人象王成就佛
人中最勝猶如象王 法名象王涅槃涅槃 不可方便
是故大乘甘露末後一偈凡夫佛性以為智者 標舉智者迦葉
菩薩迦葉諸菩薩無上甘露不生 不死大乘甘露法 成就無生成就無生
甘露祕藏之中解釋 三歸然後釋文文中 半偈分別半偈正教祕藏
末後一偈初中 善分三歸一體其事三歸各異名為其實
同名一體 善分三歸就正如是三歸 一體三歸三歸則是
佛性名為 即是諸佛法身自體佛法 無二無二何故眾生名為
法身 煩惱是故佛性即是諸佛清淨法身 淨德便
佛性二義是故即是 即是諸法即是
三歸即是何為使眾生 三歸依三歸趣入如來藏 證實
後半標舉我有佛性不足 我有法性
體性佛性 佛性利益 佛性祕藏
向前我所向前佛性 法僧皆是所有故云我所 利益證實得出
後半第二 迦葉不知 迦葉說偈言經家序列
相從迦葉不識 亦復不知之所以 審定有無不知
佛教初四迦葉不識 所以末後半偈 不知歸趣半偈不知
所行不知究竟 不知三寶不知 不知不知云何當下歸趣佛果
無上無畏云何歸趣半偈不知 不知云何作者修法 無我對治
真實無我無我云何 三歸一總 云何所以云何
如是 安慰名為安慰云何 云何所以
云何歸依云何自在不自在 其所名為自在方便不同 不自在云何諸佛自在
名為自在對治流變不自在云何自在其所云何 自在其所云何
所以云何歸依得無其所 佛果窮極無上無上云何上來云何未來成道
道理云何願佛 真實宣說未來成佛未來 云何三反未來果德
云何歸依三寶上來不識 下半預知未來 不成行次三歸相中
以為故云次第第二審定有無之中 審定末後一句 半偈
懷妊云何生子如是 三歸真性云何成佛在下 有子
不久三歸如是 名為不久 名為無有眾生
得名同喻眾生 歸真性能眾生有無 第三之一
言明不知其次一偈不知末後一偈宣說 不知如來向前四諦
宣說愚人不知道道諦不知 常住不變滅法不知輪轉生死不知半偈
不知迦葉現今身為人名優婆塞 歸一假名不知 假名不知一體三歸不知
有所宣說 大智宣說 分別宣說寶藏宣說
向前次第 宣說對上迦葉第三其次一偈 不無迦葉第二
利益對上迦葉初中迦葉 知者告之宣說 寶藏
利益除斷第二 至心三歸 不無迦葉及於一切諸菩薩
三歸釋迦名字第七 同一名號七佛釋迦最後第七 牟尼滿眾生
中法充滿牟尼滿 同一名號三歸真性何故 菩薩求見通有
一切諸佛何故第七 七佛名為滿自下利益對上 云何云何
所以歸依真性三歸 歸依問言云何無上無畏 如是三寶得無如是就此
向前云何法僧末後半偈 云何無畏歸依佛 所以名優
優婆塞三歸 其餘天神 當歸不歸
天神未成後生使 天神歸真歸真 梵天自在天神世間
種種鬼神歸依離殺 利益所以三乘 之中離殺未成
使歸依外道殺害眾生 歸真歸真不歸其餘外道 歸依外道
利益所以三乘 不依外道未成之中 使其餘外道一體真實
不歸其餘外道如是 無畏云何無畏如是一體 成佛無所畏第三
迦葉長行佛教 三寶一體 三寶
是故所以正路 菩薩諸佛境界成佛 佛境界三寶所為
中法相中化名佛境 之一其所歸一三寶一偈所以半偈
歸依後半所以初中三寶平等 相者同體不同法僧以為 故云平等常有大性佛性
大智之中常有佛性常有 理實有法不論 佛性無二平等法性
三歸平等一偈兩句菩薩所行 兩句
兩句如來向前讚嘆 以為無上第一安處其所菩薩正精進
兩句之一 安處諸佛正遍知 證見稱讚
之中之中 左右半偈 善逝無上道歸依一體三寶
是以善逝後半 甘露有無迦葉 治病甘露相中出三有
有所無有 菩薩應作如是 聲聞凡夫分別
三寶勸學一體 所以可知會通
勸學一體如來無上 會通是故自學修學
修學法僧不論 菩薩思惟歸依 己身中法名為
即此證實證實成佛 成佛不恭 世尊何以何故不敬諸佛
等等諸佛同名平等等身諸眾生 諸佛法身別異不恭
世尊彼此不敬中文別有 譬如明教 凡夫歸真有分三歸依
二乘歸一 別有眾生 法身眾生法身
法身舍利塔廟趣入法身 法性身舍利胡語名身並舉 尊重法身舍利法身無相難以
法身法身無處不在 得名佛法所以 為重法身所以禮敬塔廟
諸眾生不見法身 趣入自身第二 我身塔廟
是故菩薩法身眾生 己身即是法身住處 塔廟何不自身塔廟
菩薩身自身 即是向前自行菩薩 利他眾生菩薩身塔廟
諸眾生我法身為歸依 五陰塔廟一切 其所亦即
所以不實 外道邪法以為 次第真法教令
一體故云次第真佛 真法故云次第歸依 其所亦即之所以
外道人為 教令菩薩 真實上來
二乘有分三歸依其所小乘眾生名分 歸一一佛三歸
差別自下第三 眼目聲聞緣覺 二乘如是歸真名為無量
諸眾生作佛事歸一名為智者 佛事上來明教自下第二明教 中有一對凡夫歸心
二乘歸心別有第一菩薩諸眾生作佛歸心 作佛王子菩薩諸眾
作法歸心作法第三菩薩諸眾生歸心 菩薩
臨陣於是第一歸心 一切菩薩歸真
菩薩真性言依第二 菩薩其餘眾生捨離妄法 歸依真法思惟調伏其餘王子 堪能真法大王
勝過人名自在 來歸王子是故 大意
第三王子 第二大臣 小臣菩薩王子
大臣如是上來歸心 二乘歸心菩薩云何三事 一體佛教三事即是涅槃
經論中說不定涅槃開示三歸宣說三歸涅槃佛性開示三歸 三歸即是佛性真諦開示三歸宣說
三歸即真下文三寶常住 真諦即是最上誓願開示 三歸宣說三歸同一下文
佛法眾僧差別無有變易 不二法門不二 即是即是三寶無為
虛空等一切法一體如是一切三事即是涅槃一門上來第一 一體自下第二會通
如來無上士勝過 無上譬如三寶 合為人身最為最勝
法僧不如可知下次 化度諸世間示現高次 法僧以為是故第三
是故三歸 度世方便受持凡愚所知 三歸定心

[0699c29] 上來第一佛教趣入自下第二迦葉奉行 中有第一迦葉解明 奉行如來三迦葉如來
初中第一迦葉自知 如來 自行
他人自知 菩提決意實名 為此無垢清淨行處證實
無垢清淨真性三歸行處第二 如來菩薩真性三歸 奇特能詮方等經使如來
奇特稱揚方等所以發問如來 第三安住自行 菩薩
清淨行處即是宣說大涅槃經 傳說宣說 眾生稱揚祕藏說經
是故第四三歸依 自證生下他人 他生宣說是故
聲聞緣覺歸依 能信涅槃能信三歸依 利益何以以此祕藏涅槃經中說
佛性三歸說中 佛性 如是不遠利益何以
己身三歸未來世當成三寶 三歸依是故我身 中有三歸未來當成三寶聲聞緣覺
凡夫歸依真性恭敬禮拜 敬禮菩薩 中有三歸是故聲聞緣覺眾生
恭敬禮拜上文令眾生我身 塔廟相似上來第一迦葉奉行 第二如來以是信經說經
應當大乘經自下第三迦葉 佛性相好成果相似即真是故自下第四
善哉善事

涅槃經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7 No. 1764 大般涅槃經義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