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Yi Ji 大般涅槃經義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涅槃義記卷第五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0728c28] 聖行品者。上來第一顯行由序。下正辯行。行 別有三。初盡十德明其隨緣造修之行。二師 子一品明其捨相入證之行。三後迦葉品明
其證實成果之行。亦名證實起用之行。隨緣 造修外國名為准法修成分。捨相入證外國 名為離諸放逸入證分。證實成宗外國名為
慈光善巧住持分。名雖別異。其義不殊。問曰。 何故前學法中菩提涅槃二因別說。學行不 爾。互從皆得。但是明法理須委具故前別論。
依法成行行成不異故不別分。隨緣行中五 行地前。十德地上。此云何知下說五行所成 之果並在地上。判知五行在於地前。下說十
德云非世法。世間所無明是地上。前明五行 答上云何近無上道。名後十德為無上道。云 何得近。下辨五行能成彼德故得近之。於五
行中先辨聖行。因以摽品名聖行品。此五行 中文別有五。一總勸修習。二別教五行。三總 結勸。四迦葉領解。五明此五行利益弘廣多
人同得。前中初先勸學五行。復有一行謂如 來下辨行所依依佛行法。就勸學中先總勸 思。思由教起。故言於是大涅槃經專思五行。
次列五名。言聖行者就人彰名。諸佛菩薩會 正名聖。聖人所行故名聖行。言梵行者隨義 立稱。梵名為淨。清淨之行名為梵行。言天行
者亦隨義名。天有多義。具如下說今取淨義。 淨天之行故名天行。外國多名自淨名淨淨 他名梵。此方名少。通說為淨。猶如菩提末伽
外國別名。此通名道。亦如涅槃及與毘尼此 通名滅。言病行者約對彰名。行能治病故病 行。嬰兒行者就喻立稱。行離諸過如彼嬰兒。
無所辨了名嬰兒行。名義如是。體相云何。具 論聖行門有無量。今此但說戒定智惠以為 聖行。地持宣說空無相願滅盡正受以為聖
住。聖住猶是聖行義矣。空無相願猶是惠行。 滅盡正受猶是定行。具論梵行門亦無量。今 此經中說七善法四無量心以為梵行。地持
唯說四無量心以為梵住。彼中梵住猶此梵 行。天行一種此中不說。指雜華經。地持論中 宣說八禪以為天住。彼中天住猶此天行。懺
悔前罪是其病行。不起後過是嬰兒行。五中 前三明攝善法。後二離過。一一廣釋備如後 文。當修是五結勸修習。上來五種正明行體。
復有一行謂如來行辨行所依。謂依如來先 成之德修習趣入。亦可五行是其教行顯性 成行是如來行。顯如來性以成行故。所修五
行依彼以成。故須辨之。准下惠中嘆經似爾。 謂涅槃經就詮指實。實德難彰故寄詮顯。如 下文中諸行之後嘆經勝者。當知顯此如來 行也。此初段竟。
[0729b18] 第二別教五行之中盡此品 來教修聖行。梵行一品教修梵行。嬰兒一品 教嬰兒行。天行一種玄指雜華。病行一種一
向不論。何者是乎。有人釋言。前品所論五種 之人有病行處是其病行。彼是聲聞緣覺病 行。何關菩薩。又前所論雜病之行今此所教
治病之行與前大別。何得指前。又前品中未 標五行。以何義故豫說病行。判無斯理。若前 非是。何者是乎。梵行品末闍王懺罪治病之
法應是病行。故下文中世王殺父即是心病。 身瘡增劇是其身病。佛放慈光治其身病。為 說妙法除其心病。治此兩病故名病行。若彼
懺罪非是病行應有所指。不應直爾。問曰。若 彼是病行者。何故在於梵行品說。釋言。一品 備論多法。諸經同有。不足可怪。又問。若彼兼
論病行。何故偏名梵行品乎。此例亦多。如上 如來性品中具明多法。題章偏名如來性品。 此亦似彼。但經立品差別種種。或有從初。或
復就後。或有據中。或復當相。非可一定。問曰。 若彼是病行者。何故文中不標不結。釋言。辨 義大例有二。一當法直論須標須結。第二寄
人寄事表法。直爾舉人舉事便罷。諸經多爾。 然下文中寄人表法。寄彼世王懺悔滅除害 父之逆。以顯菩薩懺悔滅除一切罪障以為
病行。不唯將彼世王懺悔害父之逆以為菩 薩一切病行。故無標結。亦可彼文義有兩兼 懺悔滅罪是王病行。為救一切逆罪眾生兼
令多人發菩提心是王梵行。以有兩兼。是故 不得偏就一義標舉以結。就聖行中初戒。次 定。後明智惠。義次第故。
[0729c18] 戒聖行中初問。次 辨。後結下釋。云何菩薩所修聖行是初問也。 若彼下辨。辨中有二。第一明其因分所修。即
得住於初不動下果分所成。因在地前。果在 地上。諸行齊爾。
[0729c22] 因中有四。一從師聞法。二 因聞生信。三因信起思。四即至下因思起修。 有人依下近友聞法思惟修行。四義科分。觀
其文勢似若不然。如前所科。別更是其一行 次第。菩薩若從聲聞如來得聞是經是初段 也。此乃菩薩傳佛教法名曰聲聞。非小乘人。
如法華說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 切聞。此應似彼。聞已生信是第二段。信已應 下是第三段。於中有三。一思准正法棄捨家
業。二復作念下觀行求出。三作是下定意降 魔。
[0730a03] 初中有二。一思正法。二我今下為求彼 法捨世所有。前中諸佛有無上道是其果法。 有大正法是其理法。果依理成故須辨之。大
眾正行是其因行。亦名行法。復有方等是其 教法。因由教起所以須辨。亦可諸佛有無上 道是其佛寶。有大正法是其法寶。大眾正行
是其僧寶。此三所詮。復有方等是其能詮。第 二段中我今愛樂貪求大乘明已所求。捨所 愛下彰已所棄。
[0730a11] 第二段中句別有四。一觀 在家多過。道言迫迮猶如牢獄明其有苦。煩 惱由生彰其有惡。二觀出家多益。寬廣如空
翻前初句明其有樂。善法因增翻向後句明 其有善。三明在家於已無利。不得盡壽淨修 梵行。四我今應下正意求出。
[0730a16] 第三段中初 明菩薩定意出家。我今定當出家修道。次明 降魔波旬生苦。菩薩復當與我興諍。後明菩 薩無心戰諍。
[0730a19] 下起修中初修自行。悉已施 下明利他行。菩薩所行無出此故。前自行中 先修戒行。作是願下大誓自要。前即是其自
分之行。後即是其勝進之願。前中有四。一明 受戒。二既出家下明其持戒。三戒有二種一 受世下重辨前受。四戒有二種一性重下重 顯前持。
[0730a25] 初受戒中直明出家受戒方便。略 不彰受。具論受相如律中說。即至僧坊是出 家處。見如來等出家所依。若見如來及佛弟
子正舉其人。威儀具足諸根寂靜明身可敬。 心和滅障明心可重。即至已下正明出家。第 二持中初略。次廣。後總結之。下明持益具五
支戒。略中先明持戒之行。既出家已奉持禁 支慎重不為。威儀不缺護輕不作。進止安詳 顯前威儀。無所觸犯顯前奉戒。乃至小下明
護戒心。先法後喻。此前略也。廣中先舉浮囊 之譬。人喻菩薩。浮囊喻戒。海喻生死。羅剎喻 於諸煩惱心欲得破戒。怪而不與喻持戒心。
所乞多少文中自合。下約顯法。菩薩護戒亦 復如是總合前喻。如彼渡人總以喻帖。菩薩 如是護戒時下別合前喻。向前喻中階別有
五。合中有六。不取其數。正取輕重等護為義。 道言破戒令汝安隱得涅槃者假設為言。亦 可名彼之犯戒樂為涅槃也。上來廣竟。持四
重禁及突吉羅等無別者總以結之。下明持 益具五支戒。先總標舉。支謂支別。下列其 名。具足根本業清淨者離其根本不善業道。
前後眷屬餘清淨者離其業道前後方便。非 諸惡覺覺清淨者離八惡覺。護持正念念清 淨者修六念心助成戒行。迴向阿耨三菩提 者用戒求佛。此等分別如雜心論。
[0730b21] 自下第三重辨前受。先舉二數。次列兩名。隨 世言教要期納法名受世戒。證理離惡名得 正戒。下辨其相。得正法戒。證理戒故。終不為 惡。
[0730b24] 自下第四重辯前持。先舉二數。次列。後 辨。下明菩薩持輕等重。就辨相中性重可知。 息世譏中先牒次辨。辨中有四。一不非法取。
二破壞成下不非法費。三田宅下不非法畜。 四不觀象鬪馬鬪已下不非法行。初二可知。 第三段中句別有八。一不畜田宅種植等事。
二不畜象下不畜畜生。三童男子下不畜奴 婢。四金銀下明其不畜諸寶貴物。五一切穀 下不畜食具。六所受衣下不畜長衣。第七不
畜根子已下明其不畜五生種。八不畜寶下 不畜種種憍奢之具。餘皆可知。是名下結。
[0730c05] 持戒願中有十二句。初一對境起願自制。 其次六句對彼施主衣般服食臥具湯藥房舍 禮拜起願自誡。後五就已眼等五根起願自 防。
[0730c08] 上來自利。下明利他。於中初以戒善施 之。以是因下願其得戒。句別有十。初之一句 願今護戒。後之九句願令得戒。止戒名淨。作
戒稱善。不缺不析顯前淨戒。不犯性戒名不 缺戒。遠離遮過名不折戒。亦可離輕名不缺 戒。不犯重過名不折戒。折猶破也。大乘戒等
顯前善戒。種性已上名大乘戒。初地已上名 不退戒。二地已上名隨順戒。八地已上名畢 竟戒。佛地名具波羅蜜戒。以果度故隨義論 之。地地皆具。
[0730c17] 上來明其因分所修。下次明 其果分所成。即得住於初不動地總明所成 不動之義。麁分有二。一初不動在初地上。二
後不動在八地上。今修戒者得住初地。簡後 不動是以言初。下辯其相。先列四門。如須彌 下三番辯釋。文顯可知。
[0730c22] 上來廣辯。是名聖 行總以結之。云何下釋。於中有三。三一解聖 行。先問後釋。諸佛菩薩聖人行故名為聖行。
二解聖人。先問後釋。釋有四義。初之一義約 法解聖。有聖法故名為聖人。常觀空等顯前 聖法。後之三義約行解聖。初約三學。次約七
財。後約七覺三以是義下就人結行。准後定 惠此應嘆經。文略無也。
[0730c30] 次明定行。有人釋言。四念惠性非是定行。若 使四念一向是惠不為定者。彼俱生戒應名 道戒不名定戒。彼俱生戒得名定戒。四念為
定竟有何妨。又若四念是惠性故不得為定。 八禪等智亦是惠數應不名定。彼得名定。此 復何疑。又復八禪以定為主。於中等智十智
門收。四念雖復用惠為主。於中定教何為不 得定學所攝。當知諸行一一門中具一切義。 隨義論之何所不通而今居定。以此文中依
戒起定。數之次第。故說念處以為定學。
[0731a09] 文 中初先明其行體。下歎經勝令人習學。前中 初明因分所修。得堪忍下果分所成。因分修 中初先明其四念方便。作是觀時得四念下明
四念成。前方便中初就身處觀察無我。復作 是念或識是下就心念處觀察無我。若識非 下就受念處觀察無我。略無法念。良以是中
就身受心觀察無我。即是總相法念處觀故 不論法。就身念中初觀不淨就明無我。復即 是念骨是我下觀察淨色以為無我。前中初
先觀身不淨。從頭至足唯有髮等三十六物。 下明無我。誰有見我徵責我體。於前所觀不 淨物中何誰有我我屬誰者責我所屬。於前
所觀不淨物中繫屬何誰我住何處徵我所在。 誰屬我者責法屬我。此即徵破四種著我。初 句徵破色即是我。第二徵破色是我所。第三
徵破色中之我。第四徵破我中之色。就淨觀 中文別有四。一略觀骨就明無我。二略觀骨 色就明無我。三廣觀骨以顯無我。四廣觀骨
色就明無我。就初段中骨是我那離骨是乎 觀求方便。除去皮下正明骨觀。第二段中句 別有三。初復作是念骨色相等正觀骨色。二
如是骨色亦非我下就明無我。先明非我。何 以下釋。三作是觀時即得斷下明觀利益能 除色欲。第三段中文別有二。一觀諸骨相因
假立。初總。次列。後總結之。二得是觀下明觀 利益能斷三欲。先舉後列。第四段中句別有 五。一觀骨色遍滿十方。二於眉間出五色光。
三光中見佛。四徵問我相。五破相心成佛相 便滅。
[0731b09] 心念處中或識是我故使諸佛不為我 說因前疑後。復觀識下正明觀心生滅非我。 受念處中初觀無我破離受者。而於何處生
貪欲下破離受心。破受者中文別有三。一觀 出息入息非我。若識非我出息入息或能是 我因前疑後。復念出息入息是風正明非我。
第二觀察四大非我。風是四大尋前起後。是 四大中風大所收。四大之中何者是我推以 求實。地性非我正知無我。第三觀察色心非
我。初先法說。此身一切悉無有我明其理無。 唯有心風和合示現彰其假有。次喻後合。破 受心中而於何處生此貪欲破離樂受。樂與
貪俱。無處生貪則亦無樂。若被罵下破離苦 受。苦與瞋俱。無處生瞋則亦無苦。於中有二。 一就罵破瞋。句別有三。一觀人空故能破瞋。
若被罵辱何處生瞋能罵人空。而我此身三 十六物不淨臭等所罵人空。二觀法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