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pan Xuan Yi Fa Yuan Ji Yao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卷第四宋錢塘沙門釋智圓述
[0035a10] ◎如日下日喻法界體。照喻法界法。高山喻 菩薩。◎如聾下喻小機。在華嚴座不得大 益。聾故不能聞大。瘂故不能說大。隱其下初
約隱身。次約隱法。初文者。神德舍那身丈六 釋迦像。覆如下明隱法。如來藏者圓頓法也。 令改革凡夫成小聖人。無生無用者。敗種無
生壞根無用。先與後奪者。與小即鹿苑。奪小 即方等。委業領財者用法華窮子喻也。此喻 委以大乘家業。以化菩薩。如諸部般若多是
空生身子。滿願對揚也。付財定性者。會父子 定天性也。如經云。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以喻 法華開權二乘。皆當作佛也。文云下即第九
卷。指法華持品中八千人也。故知法華涅槃 開會事等。悉號醍醐。但彼廢此施義有小異 然由法華本懷已暢故。至今教遂般涅槃。夫
眾下通示化意也。眾生本具與佛無殊。日用 不知。乃淪生死故。佛出世以二智手指撝迷 徒點示本性。方將直顯復慮謗法。機既不等
遂有五時。兼別但小對三帶二。一期調熟乃 獲開權。法華今經所以興也。或作下敘五時 華嚴唯別圓故大。鹿苑但三藏故小。方等訶
責偏小。褒嘆圓大。意令恥小慕大。般若委以 大法。令教菩薩漸使通泰。法華開權名定天 性。眾生下明法華既見佛性故。於今經涅槃。
故知二經見性義一靜乎雙樹者。即經云右脇 而臥。表一期化極。內智指撝其功已畢。息教 二河者。即經云。寂然無聲也。故云息教也。二
河者。拔提河大在城南。熙連河小在城北。相 去百里。佛居其間。於四雙八隻樹下涅槃也。 諸佛下燈明迦葉出於淨土。但說法華即入涅
槃。今佛世尊既出穢土。故須扶律以拾殘機。 二經雖殊見性無別。又若約扶律為涅槃者。 則唯穢土。若約談常為涅槃者。則淨穢皆說
只是下能發究竟智。故名佛師。能生分真智 故名菩薩母。佛菩薩下舉佛菩薩之勝。以況 凡小之劣。千舌百盲者。舉千百言多耳安能。
舞手者。毛詩序云。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 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專五所以 是體意者。五番所詮之理名為所以。謂從上
品乳滿字。勝修圓教醍醐所詮。俱是今經正 體。設諸名相者。應云行相即依理起行故是 宗。意對破者。即五番中皆有以圓破偏意也。
皆言若專者。專獨也。謂五番具含眾義。今若 獨取其一故。成體等不同。雙卷等者。如上卷 記。大本者。雖南北二本不同。同名大本。對六
卷名小本也。同座異聞者。宜廣聞大本。宜略 聞六卷。例大小品者。般若有大品小品。故以 為例。準諸經目錄。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
日。譯大品竟。二十七卷成者是也。竺法護於 晉太康元年譯。上帙為光讚。羅什又重譯為 十卷。名小品。是知小品亦是抄其前分。若然
者。則次說為是。以六卷但盡菩薩品故。斯乃 廣略者。六卷則略抄前段。大本則廣有後文。 世猶惑焉者。或云異聞或謂廣略難可準定。
故人尚疑如來說。偷狗等者。示其前後不同 也。如來說則在後。迦葉問則在前。偷謂盜賊。 以喻見魔。狗喻愛魔。如四依品。說三歸在如
來性品。秦人彌譯者六卷。東晉所翻大本。北 涼所翻俱非秦代。而言秦人者。但姚秦翻譯 最盛。故義學之家相承而用。 [打-丁+奚] 互者。
[打-丁+奚] 胡計 切。換也。或作係奚者。俱誤。昔道猛等者。按譯 經圖紀及僧傳並云曇無讖。以玄始元年歲 次壬子至姑臧。齎涅槃前分十卷。止於俗舍。
遜聞讖名厚遇請譯。遂以玄始三年歲次甲寅 起首。至玄始十年辛酉譯經律。總二十三部。 合一百四十八卷。慧嵩筆受。又南山涅槃弘
傳序云。北涼沮渠氏玄始三年。有天竺三藏 曇無讖者。涼言法豐。齎此梵本前分十卷。來 達姑臧。偽主蒙遜珍賞隆重。於涼城內閑豫
宮中。前後三翻成四十卷。終宋武帝永初二 年。據此諸文乃是讖公齎至。不云道猛將還。 沮渠蒙遜者。胡人。其先為匈奴左沮渠。遂以
官為氏。蒙遜博覽群史。頗曉天文。殺段業自 稱涼州牧。又破傉檀于窮泉。乘勝入姑臧。僣 號西河王。隴右即隴西也。右或作后後並誤。
自號玄始者。改元玄始也。是時下南經緣起 也。經從北涼入于江南。後因治定。既與舊本 品卷開合不同。遂號南本。姚萇殺符堅。改長
安為常安都之。改元白雀。後改建元。萇卒。子 興立。改元皇初。後改弘始。今云。姚萇復號弘 始者誤。應云姚興弘始。非玄始者。別其兩
國年號也。玄始五年即晉恭元熙元年者。恭 帝者。即東晉第十一帝。都建康。在位一年遜 位于劉裕。是為宋武帝。故云次入宋武裕也。
恭帝元熙元年即是宋武永初元年。以當年 改號故。宋武姓劉諱裕字德輿。得四年者。宋 武在位三年而崩。長子義符立。是為少帝。即
位昏亂。太后廢帝為榮陽王。在位二年。武帝 第三子諱義隆即位。是為文帝。以少帝於武 帝三年當年即位。在位二年。至文帝元嘉元
年。凡四年矣。故云得四年。此即大本始至南 朝之年也。故開皇錄云。宋文帝世元嘉年初 達于建康也。即北涼玄始九年也。此二高明
者。謂德高智明乃美稱也。事跡如梁傳第七。 康樂縣令者。南史第十八云。謝靈運少好學 博覽群書。文章之美與顏延之。為江左第一。
縱橫俊發過於延之。深密則不如也。襲封康 樂公。今云。縣令恐誤。抗世逸群等者。抗舉 也。逸群猶出群也。南史云。以國公例除員外
散騎侍郎。不就。為琅瑘王大司馬行參軍。車 服鮮麗衣物多改舊形制。世共宗之。咸稱謝 康樂也。開皇三寶錄云。陳郡處士謝靈運治
定者。蓋靈運自稱處士也。靈運陳郡陽夏人。 甞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公素愛好肆意 遨遊。稱疾去職。於始寧縣修營故墅。傍山帶
江盡幽居之美。因著山居賦。尋山登嶺常著 木屐。上則去其前齒。下則去其後齒。會稽太 守孟顗事佛精懇。公謂之曰。得道應須慧業。
丈人生天應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顗 深恨之。今撫州城東南四里。有翻經臺。唐顏 魯公碑云。宋康樂侯謝公。元嘉年初。於此翻
譯涅槃經。因以為號。問謝公但修定舊本。安 稱翻譯。答翻經之所有譯語者。筆受者。綴文 者。證義者。潤色者。而通稱譯人。謝公治定
乃是證義潤色之職也。故稱靈運翻經焉。開 壽命下開壽命為四品。復改壽命為長壽。開 如來性為十品。凡十二品者。新開品目則有
十二。并舊壽命如來性共有十四。皆準六卷。 中品名開之。故三寶錄云。靈運等以讖涅槃 品數疎簡。初學之者難以措懷。乃依舊翻泥
洹正本加之。文有過質頗亦改治。足前等者。 并舊大眾問等品也。北本但十三品成四十 卷。南本二十五品成三十六卷。故北遠師名
北本為少品多卷經。名南本為多品少卷經。 有三品等者。至唐麟德中後分方來。尚闕分 舍利。其後分中立品與讖說不同者。和會如
疏記第二十卷。由來關中者。關中秦地羅什 居關中不見大本。故知足品非羅什也。錄稱 者。即梁寶唱錄及隋開皇三寶錄第十三云。
豫州沙門范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陳郡處 士謝靈運等加品改治。故今依之。知小亮非 也。初三人下此明事蹟。與梁僧傳及開皇錄
不同者。恐是傳說有異。而彼二文咸云三十 六卷。始有數本流行未廣。嚴後一夜忽夢一 人形狀極偉。厲聲謂嚴曰。涅槃尊經。何以率
爾輕加斟酌。嚴既覺已懷抱惕然。旦乃集僧 欲收前本。時有識者咸共止之。此蓋欲誡勵 後人耳。若必乖理。何容即時方始感夢。嚴以
為然。頃之。又夢神人曰。君以弘經精到之力。 於後必當得見佛也。如法華疏說者。即玄義 第八明有翻無翻。各具五義也。亦如彼者。如
文句也。以玄義文句。皆是解經通得稱疏。釋 序品義既指法華文句。故下疏文直釋通序 五事而已。更不消釋序品名義。又下疏文初
且離文通示五章。所以疏初不題序品二字。 若法華疏發初即解序品。故云序謂庠序等。 所以疏初乃標序品二字。或例法華文句。於
此疏初加序品二字者非也。且淨名疏初亦 不標其品目。用意各別。豈須一準。又疏文已 經治定。標題從省。故削大般二字。但題云涅
槃疏。此乃荊溪新意。或加大般二字者。亦非 必也。正名宣尼所誡。後之學者宜善思擇。二 疏下疏緣起二。初通示。二由二。初製疏遠由
二。初受經攝靜。緣起者。因由曰緣。興致曰起。 余我也。童年穉歲也。攝靜寺名。在章安。即慧 拯法師也。傳云。及年七歲還為拯公弟子。具
載上卷。予甞讀高僧傳。見古來盛德鮮有不 講誦斯經者。信夫。法王顧命慈父遺囑為臣 為子理合遵奉。邇世講誦閴其無人。法漸陵
夷於斯驗矣。庶幾同見同行勉力流通。載紐 頹綱重樹顛表。忠臣孝子於是乎在。二走雖 下求旨天台二。初別示緣差二。初八障喪聽
二。初師存喪聽二。初正明八障。凡稱走或僕 或蒙皆謙也。東京賦曰。走雖不敏庶斯達矣。 注云。走謂走使之人。公子自謙敏達也。願聞
旨趣者。既誦其文願知其義。負笈天台者。切 韻曰。笈負書箱也。史記云。後漢蘇章字士成。 北海人。負笈追師不遠千里。天台指智者所
居之山也。陶隱居真誥曰。高一萬八千丈周回 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斗牛之分。上 應台星。故曰天台。輿地志曰。天台山一名桐
栢。眾嶽之極秀者也。心忻藍染者。劉子云。青 出於藍而青於藍。染使然也。此以染義喻從 師求解不取勝義。登山甫爾者。甫始也。言未
久也。仍逢出谷者。又值智者奉陳後主詔出 山也。疏主傳曰。陳至德元年隨師出京。住光 宅寺。不惟下自謙也。言不思已德荒薄而輒
侍奉。隨從智者於皇帝朝廷也。易緯曰。帝者。 天號也。德象天地不私公位。稱之曰帝。香塗 三宮者。或作六宮。並由斯文。古無章記。講
貫者寡。故令傳寫魚魯成訛。今謂三宮定非 二六通用。有云。三宮為正。乃地名也。引唐僧 傳疏主傳云。三宮廬阜九向衡峰。無不揖迹
依迎。訪問遺逸。此不應爾。今敘大師正宮京 輦。地乃金陵非三宮也。今按三宮即東嶽泰 山。故茅君內傳曰。岱宗山之洞周回三千餘
里。名三宮空洞之天。言二宮者。文選曰。婉變 二宮徘徊殿闥。注云。婉孌徘徊皆顧慕貌。二 宮謂帝及太子宮也。故大師別傳云。陳主幸
寺捨身大施。又云。皇太子已下並託舟航咸 宗戒範。故云二宮也。續高僧傳中皆指帝宮 及儲宮為二宮。既稟戒法故云香塗。即經云。
常用戒香塗瑩體也。或謂大師為陳隋二帝 戒師。即是二宮。此亦不然。此中正敘陳主欽 崇。下云金陵土崩方歸隋國。豈於陳世預說
隋朝。無乃不可。或作六宮。即特指天子其義 亦通。言六宮者。周禮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 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鄭玄注曰。六
宮者。前一宮後五宮也。五者后一宮。三夫人 一宮。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 妻一宮。凡一百二十人。后正位宮闈。體同天
子。七眾者。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 四沙彌。五沙彌尼。六優婆塞。七優婆夷也。比 丘等六翻名釋義。具在疏文。式叉摩那者。此
云學法女。不別得戒也。先以立志六法練心。 為受緣也。四分云。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又 云。小年曾嫁年十歲者與六法。十誦中六法
者。練心也。試看大戒受緣二年者。練身也。可 知有胎無胎。此式叉尼具學三法。一學根本 謂四重是。二學六法。謂一染心相觸。二盜人
四錢三斷畜生命。四小妄語。五非時食。六飲 酒也。三學行法。謂一切大尼戒行並須學之。 言光輝七眾者。此謂戒香既塗於二宮。道光
彌耀於七眾也。道俗參請者。道謂出家五眾。 俗謂在家二眾。交絡者。謂參玄請法之人往 來不絕也。雖欽下甘露喻涅槃旨趣也。瑞應
圖云。露色濃甘者為之甘露。王者施德惠。則 甘露降其草木。甘露仁澤也。一名天酒。如俟 下謂待智者講說此經。如待黃河之清。言其
難者也。王子年。拾遣記曰。丹立千年一燒 黃河千年一清。皆至聖之君以為大瑞。又黃 河清而聖人生。左傳子駟曰。周詩有之曰。俟
河之清人壽幾何。杜預注曰。言人壽促而河 清遲。詎豈也。有期無日者。雖許講宣。以我 多障竟無日得聞也。逮及也。金陵地名也。吳
晉宋齊梁陳謂之江南。六朝悉都其地。建康 實錄云。本楚金陵邑。秦改為秣陵。吳改為建 業。晉愍帝諱業改為建康。元帝即位稱建康
宮。土崩者。隋開皇八年文帝命晉王楊廣。清 河公楊素。督兵五十萬以伐陳。旌旗千里金 鼓震天。俄而平江東膚陳主。陳國傾壞喻以
土崩。文選陳琳檄書曰。必土崩瓦解不俟血 刃。師徒雨散者。陳國既破法集遂停。師徒相 捨如雨分散。絕交論云。駱驛縱橫烟飛雨散。
大師遺囑云。朝同雲集暮如雨散。或作兩字 者誤。後會匡嶺者。匡嶺即廬山也。廬山記曰。 匡俗出於周威王時。生而神靈隱淪潛景。廬
于此山。俗稱廬君。故山取號焉。大師別傳曰。 金陵既敗旋錫荊湘。路次湓城。忽夢老僧曰。 陶侃瑞像敬屈守護。遠公冥請也。於是住憇
廬山。俄而潯陽反叛寺宇焚燒。獨有茲山全 無侵撓。復屬虔劉者。左傳曰。虔劉我邊垂。杜 注云。虔劉皆殺也。即是值潯陽反叛也。江陵
荊州也。仍遭霧露者。仍值兵亂也。抱朴子曰。 白霧四面圍城不出百日大兵必至。又三國 名臣。譖曰。雖遇塵霧。注云。塵霧謂恥辱也。
勅徵下江浦即江都今揚州也。亦曰洛浦。文 選曰。歸骸洛浦。注云。揚州則梁之洛陽也。勅 徵者。即煬帝潛龍之時。鎮守江淮。兩請智者。
初請出江都求受戒法。即開皇十一年也。事 畢仍歸江陵建玉泉寺。後又請出江都撰淨 名疏。此言再出江都時。疏主滯疾於洪州也。
若初出江都。則獲隨從故。疏主傳云。開皇十 年晉王作鎮揚越。陪從智者止于 [邱-丘+千] 溝。漢制 天子曰勅。太子曰令。諸王曰教。煬帝鎮揚越
時。猶是諸王。後既登極故云勅徵。故別傳云。 奉勅撰淨名疏也。頂滯疾豫章者。頂疏主稱 名也。始稱余次稱走。今稱名文體之變也。豫
章郡名。今洪州也。大師既再出江都。而疏主 滯疾洪州。不獲隨從。既遠聖師安聞斯典。始 舉飄南湖等者。南湖即宮亭湖。亦曰拱亭。謂
於豫章病愈始舉掉飄帆。速往江都以就智 者。而值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