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科南本涅槃經序元崇聖院傳天台宗教校經沙門師正述
[0041c23] 吾佛大聖人。最後雙林會上。為末世比丘普及大地眾生明心見性。而說是經也。備明戒檢。廣開常宗。摩訶止觀。依之為扶律顯常。喻之以贖命重寶。故經云。此經若在佛法則在。此經若滅佛法則滅。佛法命脈存亡繫焉。始於沮渠蒙遜。請曇無讖及猛法師。兩度翻譯。共十三品成四十軸。行之北方。至宋文帝勅嚴觀二師。同謝康樂更共治定。開為二十五品。縮為三十六軸。行之江南。其間說聽領悟甚眾著述申明亦多。如僧傳所載也。去聖逾遙神根轉鈍。吾祖章安尊者。約龍樹宗旨。用天台義門。製疏科經。深符佛意。荊溪刪補。法道重明。自四明慈雲講唱孤山作記之後。寥寥絕聞。其故何哉。蓋由經文浩博。疏義淵微。加之科未入經卒難尋討。師正刻志斯典有年于茲。宋之壬申寓古源法師永清輪下為座首。遂倣法華光明體例。以疏科句分標經上。凡疏不牒者。起盡難定而與諸友往復徵折。方丈主決。必歸於是。每夜集於猊峯軒下。經科疏記輪環讀之。預斯集者。大慈懷總。報慈大成。大雲居簡。壽星文勝。龍華清正。園華懷坦。天竺法杭。始於是秋之八月。終於明年之季春。無極東堂可度。重加讐訂。白雲古山僧錄道安。鋟梓流通。願與後人。受持讀誦。如說而行。上不孤於佛祖。下不負於己靈。壽祝一人。功霑九有云。時至元歲在壬午聖制日序。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一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序品上
[0042a28] 上代直唱消文釋意。分章段起小山瑤關內 憑等。因茲成則。此經文句盈縮非一。有二三 四五七八。梁武但制中前中後。開善唯序正。
光宅足流通。靈味問有緣起。答有餘勢。河西 五門。婆藪七分。興皇八門。雖蘭菊各美而經 遮論開。牧女添水遮也。派深析重開也。今分
為五。又為七。一列章。二示處。三釋名。四生 起。五通別。六引證。七異解。初列章者。一召請 涅槃眾。二開演涅槃施。三示現涅槃行。四問
答涅槃義。五折攝涅槃用 (云云) 。二示文處者。 初從如是訖流血灑地。是請。從純陀訖大眾 問。是施。從現病訖德王。是行。從師子吼訖品。
是義。從迦葉訖經。是用。三釋名者。道不孤運 待時處伴。今涅槃時到而面門啟照。隨類發 聲駭悟感動會此拘尸。緣牽曰召。招致曰請。
眾有權實。實者可召。權者宜請。五十二眾十 方奔集。咸為顯發大般涅槃。故名召請涅槃 眾也。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習難得大涅槃
藏。本無祕吝但不盡能受。所以初用毒塗後 以水洗。前同末異。伺機時待。因純陀獻供。施 常色力。因比丘請住。斥偽談真。慇懃勸問迦
葉承旨。隨問施與使無遺滯。法雨充溢滿拘 尸城。故名開演涅槃施也。然祕藏淵凝非行 不到。善巧方便示現令前。所之右脇而臥默
無所說示現病行。迦葉推請乃加趺融懌說三 指一。菩薩奉行五行十德。是故名為示涅槃 行。然涅槃以義浩然無盡。欲舉一蔽諸。若指
醎淡海。故專問佛性聯翩六重。佛一一酬名 涅槃義。然佛性之體非善非惡。善惡雙用彌 滿無涯。且囊括梗概以略該廣。用善則羅云
被攝。用惡則善星堪收。二子既然餘皆可例。 又體非邪正邪正雙用。用正則始攝陳如五 人。用邪則終收邪徒十外。初後既爾中亦例
然。名涅槃用四生起者。由眾有施。由施行立。 由行見義。證義有用亦是用由於義。義由於 行。行由於施。施由眾集。逆順相由故成次第。
無始而始故有召請。不終而終故有大用。惡 盡邪亡善窮正息。折攝既休畢竟寂滅入於 涅槃。五通別者。初中後說莫不對眾。若無眾
者唐說授誰故通是眾。別說眾集最在於初。 宣名召請。通論一言一事皆施眾生。別對問 緣因求而與。其文既廣其事亦明。是故名為
開演涅槃施。通論訓物莫非規矩。悉通是行。 別論五行十德。文多事顯故名涅槃行也。此 經始終悉明佛性。佛性則通無處不辨。別以
一番問答。純論佛性。文明事顯名涅槃義。通 論一部導利群萌。如大地藥草為眾生用。我 法亦爾。是故名通。別論攝惡攝邪。文多意顯
故別明用。六引證者。先引多文。次引一處。初 多文者。如聲光普告。令疾至佛所。為最後問 豈非召耶。又師子吼云。召請十方諸大菩薩。
集娑羅林大師子吼。純陀品云。我今施汝常 命色力。德王品云。汝今欲盡大涅槃海。值我 多有能相慧施。聖行品云。菩薩應當於大涅
槃專心修習五種之行。又云。修大涅槃得十 功德。師子吼中。則以六句問於佛性。以何義 故。名為佛性。如來具答。佛性只是大涅槃義。
迦葉品云。慈心游世間。世間不出善惡邪正。 翻十仙之邪攝一子之惡。即涅槃用。次引一 處文者。師子吼云。佛性者。亦名首楞嚴三昧。
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金剛三昧。亦名師子 吼三昧。亦名佛性。然佛性非一。云何有五。以 五名之令解非五。召請之眾悉是如來同行
知識。若從德本乃皆住楞嚴。若從示現即五 十二眾。故以首楞嚴名證召請眾。私謂。五十 二眾者。比丘等三眾。菩薩眾為一。從二恒至
千億恒。增數眾有二十一。同數眾有八。無數 眾一。中間眾有四。六天為六。梵眾一。修羅 一。魔天一。大自在天一。四方四。合五十二。
無上調御一切種智。周照機理纖芥無差。開 常顯性發掘覺藏以施時會。若從佛智應名 般若。若從設教名涅槃施。當知般若之名。何
以證涅槃施。是五一行真正調直不可傾動。 復能碎散煩惱結惑。若從修習名之為行。若 從譬喻喻於金剛。當知金剛三昧可以證涅
槃之行。義者名之所以。故涅槃名下有佛性 所以。佛性即是涅槃之義。此義自在決定無 畏。若從能譬喻師子吼。若從所譬即佛性義。
當知師子吼名可證涅槃之義。體用相即。一 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無非佛性。即體而用。 游化世間。攝惡攝邪皆歸正善。當知佛性之
名可證涅槃之用。今依經分章文義有據非 徒穿鑿。七出異解者。梁武中前中後約時分 經。若以平旦中後可然。黃昏夜半復齊何文。
居士請僧經云。說此歷一周。為是何年中前 中後。今隨法分章則無此難。開善為序正。序 即召請。正即四章。光宅足流通。只是用章少
分。靈味取問有緣起。答有餘勢。既處處有問 答。應處處有餘勢。若河西。以初兩卷為引接 今昔有緣門。此得實失權。今言召請具包權
實。以第三卷至大眾問為略廣門。此但約文 言多少。今開為演涅槃施。則兼於廣略。以五 行為涅槃行門。十功德為菩薩功德門。行與
功德俱是因中。今合為行章則不煩文。以師 子吼盡經。為不可思議中道佛性門混和難 解。今分義用文則易明。地師以第一卷為神
通反示分此得權失實。今言召請即無所偏。 彼以第二卷為種性破疑除執分。第三卷至 大眾問為正法實義分。今為一涅槃施。則兼
其二分。彼以五行十功德為方便修成分。彼 以師子吼為不放逸入證分。前之修成已是 入證。證又入證可非煩重。今為義章。彼以迦
葉為慈悲住持分。陳如為顯相分。持惡向善 顯邪還正合為用章。興皇初為引接今昔有 緣門。此用朗意。二破疑除執門。此用地人意。
三略廣門。四行門。五位門。六行中道門。皆用 朗意。方便用門。邪正不二門。與河西開合之 殊名味不異。第二別釋者。召請章是經家所
置。舊呼為通序別序。三世道同故言通序。教 門機別故言別序。又今佛一期小大別圓悉 安如是故名為通。經經由藉悉皆有異故名
為別。又諸經初皆安如是。同是勸信之詞。於 通序中。或五或六由主處離合。如是者。所傳 之理。我聞者。能傳之人。一時者。能傳傳所
傳。會機會理之時。佛者稟承之主。住者所聞 之地。眾者親承之伴。展轉相證勸信非虛。欲 使將來順而不惑。又小大諸經初皆勸信。信
大信小大小應異。若不異者則無小大共別 圓殊。如其有異如何分別。今略說之。若言能 傳所傳。二事相似為如。能傳所傳無非曰是。
此信三藏意也。若言解與真合為如。身灰智 寂為是。此信通教意也。若言稱機為如。事逆 理順為是。此信別教意也。若言魔界即佛界
為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為是。此信圓教意 也。如是既爾。我聞等類之可解。故龍樹云。其 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若
信初三。是信方便諸權如是。若信後一是信 圓融一實如是。此通別序諸師皆用。世所常 聞不俟多說。具如法華疏中。今此唯存約教
一義。他皆準彼。今明通序五句。亦可序於五 章。如是序請。我聞序施。一時序行。住處序 義。同聞序用。如是序涅槃眾者。夫不異曰如。
無非曰是。若不得如是。異則定異非則定非。 達斯意者。異則不異非則不非。始從列眾蛣 蜣 已還。詭類殊形果報紛雜幢摩梵世。蓋覆
大千巨細相傾精麁映奪。若以牛羊眼看則 無非舛互豈得如是。得如是者。知法身大士。 作首楞嚴。種種示現。悟異不異。是故稱如。知
非不非所以言是。當知如是為召請眾作序 明矣。我聞序涅槃施者。我昔不聞而今得聞。 見八斛粳糧周遍大眾。聞二施果報等無差
別。新伊四德祕密佛性種種法味不聞而聞。 故知我聞序涅槃施。一時序涅槃行者。一時 之行非次第行。一時之證非前後證。文云。復
有一行是如來行非次第行。於一念中即能 具足。現五趣身即一時證。當知一時序涅槃 行。住處序涅槃義者。處是歸身止息之所表
佛性是宗極究竟之地。驅邪引惡向彼拘尸。 非枯非榮中間寂滅。若他若自到極而止。當 知住處序涅槃義。同聞序涅槃用者。山林河
海之神。牛羊螽螫之類為同聞眾。即知等教 三子併作三田。善惡俱收邪正悉度。故同聞 眾是序涅槃用。已將五序別屬當竟。更說一
序各序五章。夫眾不出八佛。八佛與現佛不 異名如。無非佛者故名為是。二施無差故言 如。同入祕藏故言是。如來之行故言如。一行
遍攝故言是。同一佛性故言如。義體不二故 言是。邪惡不二故言如。更無過者故言是。當 知如是通序五章。我聞亦然昔聞四眾非八
佛。今聞八佛即四眾。我昔聞初後優劣五果 遷移。我今聞二施無差等皆常樂。我昔聞江 河迴曲不徑到海。今聞拘耶尼洲猶如直繩。
我昔聞肉眼尚不見空況能見性。今聞學大 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佛眼見性了了分 明。我昔聞善惡涇渭邪正異轍。今聞低彌神
龜同皆在水。是為我聞通序五章。一時者。一 時奉聲光召請。一時集娑羅林。一時顯如來 密藏。一時聞涅槃常施。一時聞頂戴奉行。一 時安祕 密
藏中入涅槃義。一時已聞常住二字。 啟悟父母七世宗親。及諸眾生冤親善惡。是 為一時通序五章。住處者。聲光召請同向佛
住處也。佛以佛所住處施與時眾。從佛住處 起涅槃行。見佛住處乃是見義。以佛住處 引攝邪惡。是為住處通序五章。同皆見聞常
住聲光。為如非餘方便之聞。故是同聞最後 問答。常命色力安無礙辯。同聞拘耶直繩之 行。同聞西海祕藏之義。同聞邪惡有佛性用。
是為同聞眾通序五章。復次五序。序於三點。 如是總序三點。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乃稱如 是。我聞序般若。一時序解脫。住處序法身。同
聞序三點不虛。復次五序。序四德者。如是總 序四德。我聞序樂。一時序淨。住處序常。同聞 序我 (云云) 。例以五序。序經要義。皆悉準此。不
復廣說餘例思之。我聞者。我我我。無我無我 我。非我非無我。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 聞。三種我聞。是昔所聞方便之義。非我非無
我不聞不聞。圓論我聞者。今經正意。一時者。 一是數方。世間義耳。空為一者即二乘義。真 俗合一菩薩義也。一一切。一切一。非一非一
切。而一而一切。後一者。今經正意。一時佛 者。三身四義。後義在今準前可知。住處者。具 存應言拘尸那竭。此無翻。或翻為角城。有三
角。華嚴云。角城南者。即其城也。或云蓑草 城。或言茅城。此城草覆因以名之。或云仙人 城。昔仙人壽長崇其人。以人名。名於住處。亦
以名。名國故言拘尸國。力士生地者。人中 力士力敵千人。凡三十萬共為群黨。無所臣 屬以法自持。亦不暴亂即士人也。故言生地。
阿夷羅跋提。此翻金沙。在城南闊二十丈。或 言闊四十丈。娑羅雙樹者。此翻堅固。一方二 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榮。下根相連
上枝相合。相合似連理。榮枯似交讓。其葉豐 蔚。華如車輪。果大如缾。其甘如蜜。色香味 具。因茲八樹通名一林。以為堅固。只此一城
有種種見。若見土石者人所住處世間之義。 若見是無常苦空興廢者二乘住處。若見是 發菩提心處。是值先世佛處願處修定等處
者。是菩薩住處。若見是四德圓滿究竟具足 慈憫示人。茅城表常。力士表我。吉河表淨。樹 間表樂。又一一事。表四德者。城不可壞表常。
豐有表樂。御敵表我。無難表淨。力士無屬表 常。心安表樂。力壯表我。色悅表淨。河者恒流 表常。金沙表淨。清涼表樂。吉福表我。樹者下
文云。東雙表常。南雙表樂。西雙表我。北雙表 淨。又雙茂表常。陰涼表我。華以表淨。果以表 樂。若能總別識四德者。即諸佛住處。若謂同
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