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四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純陀品中
[0057c19] 二何以故去即釋施也。釋初釋後中間可知。 此意非但後教開常開初亦爾。既舉諸教例 知行位證人亦復如是。是常法印印於一切
無不是常。初後供養即是行常。初後法施即 是教常。初後二施必有其人。即是人常。初後 果報即是證常。證必有位即是位常。等無差 別即是法常 (云云)
。復次等無差別者。若依答文 有種種義。或初後皆受皆食皆不食故等。或 初後皆得五果故等。或初後皆見佛性皆斷 煩惱皆能說法故等。若依楞嚴初後皆如皆
空故等。若依釋論初後皆是諸法實相故等。 若此中意即是初後皆常故等。常者即是非 常非無常之常故等。若得非常非無常意歷
一切法教行位人等無差別。問一切眾生常 為現為當。答已如上說三世皆常。問若現常 者眾生即佛耶。答如胎中子豈不同父姓。若
同父姓寧責耆少。凡有六即。一切眾生即是 理常。聞大涅槃解知佛性即名字常。知性能 修即觀行常。如夜見杌即相似常。金錍抉眼
三指分明即分真常。無上大覺即究竟常。如 此諸常疑何等常。阿耨菩提翻名釋義如常 可見。受最後供一期事畢法理具足。汝聞見
此依而行施檀必具足。三純陀設難文為二。 初總非。不然後別作難。冶城作四難。開善作 五難。名目不同 (云云) 。今明五難。一有智斷無
智斷。二有聖號無聖號。三具四身三身。四具 度眼不具度眼。五得五果不得五果 (云云) 。初 一難具論自他。後四難唯論於自。此難本明
受者福他。初既備舉後不煩文是故略之。然 此五難芰角難解。何者至理寂滅無大。無小。 若垂迹化物緣有利鈍應有勝劣。小緣所見
初後俱劣。大緣所見初後俱勝。若始坐樹下 受牧女乳麋食。此食已十力充滿此小緣劣 見。若始坐華臺眷屬菩薩悉坐華葉。十方諸
佛放眉間光入華臺頂。諸佛眷屬放眉間光 入華葉頂。華臺菩薩三昧受職成於報佛。華 葉菩薩成於應佛。此大緣見勝。當知牧女與
諸佛不同乳麋與光明永異。此即大小二佛 最初受施。若見佛自行乞食到純陀舍食檀 耳羹。中夜入滅輿向雙林以火焚身此小緣
劣見。若見純陀悲感但獻八斛四斗不思。議 供充飽一切。見十方佛遣大弟子鉢盛香飯 奉佛涅槃大緣見勝。當知乞食與送食不同
香飯與檀耳永異。大小二佛最後受施其相 若此。例推智斷乃至五果亦應各異。純陀芰 角將大緣之後並小緣之初構差別之難。佛
約大緣所見初後無差以答。則涇渭皎然初 後不二。今更引經而分別之。勝天王中。初坐 樹下有四種相。或見坐祥草。或見坐天衣。或
見坐七寶。或見坐虛空。像法決疑經。佛入涅 槃亦四種相。或見拘尸土石樹林。或見是七 寶莊嚴。或見是三世諸佛菩薩所游居處。或
見是真如實相純佛境界。前後既現四相不 同。例推智斷乃至五果亦應各異。今更對教 主而略說之。若三藏佛初受乳麋未有智斷。
不能化他令得智斷。凡法未離不得聖號苦 行體羸外須雜食。無漏未發內有煩惱果縛 尚在是後邊身必歸磨滅是無常身。雖行事
檀未得理度檀不具足。乃至般若亦復如是。 父母之身但是肉眼未有通明故無四眼。既 受食已自得五益能五益他。觀純陀言專引
三藏佛初成為難。若通教佛菩薩道時已斷 正使無漏現前自得智斷。亦令他得已捨凡 法入聖人位。誓願扶習現坐道場示受食身。
無復四住但有習氣。名無常身後邊之身。非 是正使無常之身後邊之身已具亡三檀波羅 蜜乃至般若。已得四眼未得佛眼。示消揣食
福利於他令得五果。純陀所難都未涉此。若 別圓佛初受施時如佛所答我成佛來無量阿 僧祇劫久具智斷令他智斷。乃至久已不食
不消無五事果示現初成初受後成後受。豈 可以劣見之初難勝見之後。初後二果等無 差別其義明矣。四佛答為兩。初正答五難。次
普受大會。初答第三四身三身之難者。身有 離合故有四三。常是此教之首故超而答之。 但純陀先舉三藏佛初以作難。三藏之佛六
年苦行精氣殆絕乳麋資益身力充滿則是食 身。如是食身從業緣現故是煩惱身。三十四 心斷子縛盡唯果縛在是後邊身。終必入滅
是無常身。故舉為難。佛今以三破四正言後 邊與無常同故合為一無常身也。汝舉四身 乃小緣所見大緣所覩則無此四。何者光明
者即是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身則 非食身。又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之光破煩 惱闇非煩惱身。若始斷煩惱猶有果縛是後
邊身。今非始斷故非後邊。四大果縛可是無 常。常住智慧猶如金剛故非無常。大緣所覩 唯三無四。何況如來已於無量阿僧祇劫無
此四身。大小雙非四三俱遣。即是非食非不 食非常非無常。非煩惱非不煩惱。非法非非 法。非邊非非邊。非金剛非不金剛。能赴兩緣
作四作三。而於如來非四非三玄而復玄。是 故二施果報無差明矣。次從善男子未見佛 性去。答第一有智斷無智斷難純陀引三藏
佛為菩薩時納妃生子棄國捐王。樹下坐草 起洗受食。是時未斷一毫煩惱不能化物據 此為難。佛以大緣所見為答。破於藏通二緣
成佛。何者二緣所見非但三藏未受食時不 見佛性。受已作佛亦不見性。通佛亦爾。當知 未見性者雙破二教。若華臺菩薩受佛職。時
入金剛定登佛職位。得三菩提明見佛性常 身法身金剛之身。即名為智無四種身。即是 於斷亦能令他具足智斷。又入金剛三昧即
金剛身。破無常身即一番智斷。得三菩提即 是法身破煩惱身又一番智斷。究竟見性即 是常身破於食身又一番智斷。亦能令他具
足智斷。是故二施果報無差。智斷無殊得名 時異。三從菩薩爾時破壞四魔去。答第二有 尊號無尊號難。純陀據三藏菩薩在家之日
有輪王相是人中天。從出家來至受食時猶 未得道尚劣生天何得尊號。亦非生天之天。 乃至不得作生淨天之天。既無此號故言猶是
眾生。佛今不以三藏為答。乃以大緣所覩華 臺。華臺菩薩已破四魔。故釋論云得菩薩道 破煩惱魔。得法性身破陰死魔。得不動三昧
破天子魔。今經亦爾。入金剛定是金剛身破 天子魔。即是生天。得三菩提即是法身破煩 惱陰。得見佛性即是常身破於死魔。如此功
德豈非生天淨天天中之天。今入涅槃亦破無 常等四倒之魔。無四倒故破煩惱魔。無煩惱 陰死即無天魔。初成後滅既俱破四魔俱非眾
生。俱得尊號是天中天等無差別。四從菩薩 爾時雖不廣說去。答第四六度五眼難。純陀 據三藏中棄國捨位不見說法但有捨財不見
理檀。故言猶未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但 見障內故言唯有肉眼無有佛眼乃至慧眼。 佛今乃以華臺大緣所見雖不說法。先已通
達財法事理檀波羅蜜。乃至般若皆已具足。 過於人天二乘菩薩之所見也。亦分得佛眼 今佛答法檀一事。餘度五眼準此可知故略
不答。先廣通達今為眾生廣顯通達。是故二 施等無差別。五從善男子如來之身去答第 五有五果無五果難。純陀以三藏中施食五
德命色力安語施主還得五種果報。今聞佛 說我實不食施主亦應無五事果。佛今以本 地初成答之。我無量劫不受不食畢竟清淨。
小緣初見口受乳糜。大緣初見頂受光明。而 於法身非食非不食。小緣後見受於檀羹。大 緣後見普受大會。而於如來無乞無受。是
故初後二施果報等無差別。次普受者從我 今去。是受眾供次請住文為四。一因請。二 騰請。三遮請。四重請。先生起四意眾咸獻
供請住。供既不允請住未申。佛因純陀許受 眾供。眾因純陀更請佛住。純陀順旨仍騰眾 心。佛受眾供普開於常。常法非住不應請住。
常法深奧眾未能達。眾意殷勤是故重請。興 皇解云大眾同聞聲。告不久當滅。聞答難云 法身常身。又初聞滅謂如燈盡聞常謂恒在
世。夫如來者本無去住。何曾如彼見住見去 只去是住只住是去。不起寂滅現身餘會。去 相宛然而恒在住相不去而常去。若爾如來 去。住於眾何益 (云云)
。今明佛無去住緣宜不 同。略有四種。或有見去而自慶。乃言無量眾 生墮佛前後。我今有幸見佛始終自慰為得。 此是世界因緣見去。或悲泣懊惱拍頭號哭
三業戀慕。此是為人因緣見去。或有見去破 無量惡。如來尚去我云何著。是為對治因緣 見去。或有見去入祕密藏至佛至處了了見
性與法王子等。是為第一義因緣見去。或可 一人具四。或但三但二。或可四人各一種種。 不同而於如來都無去住。且舉純陀。或時悲
感。或時歡喜。或云如來不般涅槃而我不能 不懷憂惱。或時自云我今已與文殊師利法王 子等。若眾無緣純陀豈然。故知純陀不爾悉
為緣耳。於去一句四緣不同餘住亦去亦住 非去非住。三句準知。初因請文為二。初長行。 二偈頌。初為二。謂喜歎。初不納供是故悲塞。
今聞普納咸皆歡喜喜由純陀是故稱歎。欲 遂本心所以進請。就歎為兩一略二廣。略舉 四歎。謂名利德願。名者嘉名先立妙義後興。
將後驗前名不虛稱故同聲歎云希有純陀。 言大義者橫闊無涯。言妙義者竪深無底。又 常非常是深義一常一切當是大義。非常非
非常是妙義。已如前說。次汝今下利者吉祥 福地。率土同集十方響會。旛懸梵世蓋覆 三千。如來默然一無所納。純陀後請前供普
收。如此聲譽絕倫蓋世。故眾歎言汝今現世 得大名利。德者即德之一字十讓居後五果 當先。一人而已八斛微小用滿檀度此其德
也。願者願等三字滿足貫上四俱足。故前佛 立誓今佛願圓故言願滿。從甚奇純陀去。廣 歎從後向前以歎四德。初更舉六難廣歎第
四願滿。諸天命盡五衰相現。其餘天子為 呪願云。願生善處願得善利。處是人道利是 持戒。下文云。十方土多爪上土少。捨人天身
得三惡多。捨人天身得人天少。捨天得天諸 天不喜。捨天得人諸天所願。猶如兩人在兩 須彌。一彼豎竪孔一因風放。綖得入鍼孔此
事甚難。若在人中能持戒者復難於此。海底 盲龜千年一出值浮木孔入孔中居此事甚 難。若在人中值世有佛難復過此。仰鍼於地
梵宮投芥墮在鍼鋒此事甚難。值佛生信復 難於是。生信聞法復難於是。辦最後供復難 於是。此六於他為難純陀則易。故大眾歎言
甚奇純陀復得難得無上之利。如優曇華者華 表輪王。能最後供得五事果必作法王大眾已 為授記。廣歎願滿竟。次從南無去是廣歎德。
南無或言救我。或言歸命。或言屈膝。謂屈雙 膝。其有十讓五果檀度之德故今歎之。又南 無者具有三義。口稱是口業屈膝即身業歸。
命即意業。三從猶如秋月去。廣歎其利秋是 陰時月是陰精。至時即盛映蓋眾星孤明獨 秀麗天皎地一切瞻仰純陀亦爾既有妙利。 與勝妙時會建立妙義。在大眾前眾莫能
先。對佛開常蒙普受供。一切大眾三業歸 崇。四從南無純陀心如佛心下。廣歎其名。上 云名斛妙義名與法合。心如佛心名與佛合。
真是佛子名與僧合。與三寶合即顯其身一 體三寶。亦是五果三點四德五佛。性等一切 法界具如向說歎其得主心如佛心。歎其得 師名解妙義歎其得親如羅喉羅
(云云) 。次偈頌 中二。初一偈頌上歎。次三偈請。初文云汝者 汝即純陀頌上名也。生人道者六難之一頌 願滿也。超第六天而等梵王請佛開常即頌
德也。我及一切眾頌譽也。上同聲讚。此云我 及一切也。如有端首推下論義似如文殊為 請首也。次請中二。先二行為眾為一切 (云云) 。
次一行要請。要之以命者。佛不在世不蒙甘 露法身慧。命將不全也。次騰請為二。初長行 經家所敘。次偈是純陀請詞。初長行中云卒 喪者略耳。具足應言喪主親師
(云云) 。前奉聲光 大眾奔躄流血灑地故今言卒喪。蒙施常命 色力安辯。該統法界許主師親故言忽然還 活。時眾大喜於前純陀慶悅於後復是一讓。
次偈中十八行半為兩。初十一行半騰眾歎。 次七行騰眾請。初文中略騰三歎。初騰歎願 中先騰六難。後猶如下作譬結。初云獲已利。
騰歎善利難人身善處難。蠲除等是善利所 離。金寶聚者騰佛世難。不懼者所離也。優曇 華者騰生信難。投鍼鋒者騰最後供難佛不染
世法去騰聞法難。我今所奉食去騰歎德也。 因供發願願無上果不願諸有。如伊蘭出栴檀 去。因於微少充足大眾。又因食顯不食非食
非不食。道香德風開發一切悉非常非無常。 我今得現報去。騰歎利如文。從一切諸世間 去。正騰眾請為三。初兩偈騰悲苦意。次三偈
騰請住益意。後兩偈結二意。文云世間無調 御者。無主親師生大苦惱。次文如來在僧中 去。總明三寶益。如須彌山別明師益。山若映
水水同山色。師若說法如法奉行故是師益。 佛智能善斷半行是智度益。雲起清涼是善 權益。此兩明親益。如來善能除去是主益。
煩惱之賊寇亂行人佛日照除撥亂反正故是 主益。三結者若失三益增戀悲慟結上苦惱 意也。若得三益信心增長結上請住意也。從 佛告純陀如是如是去第三遮請有長行偈
頌。長行為二。初述歎難。次以難遮請。初文 者。夫六難展轉相依三種無佛時亦有。三種 佛出乃有。今述佛出時三難。餘者可知 (云云) 。
次以難遮請為三。初以難遮請。二以佛境界 遮請。三以二用遮請。以諸難遮請者。汝騰眾 四歎自快六難。六難之與四歎由我涅槃施汝
常命種種功德普及一切。我若久住無最後供。 誓若不滿眾不稱譽。名亦虛設自失己利。又 障他人那忽自欣後供而請久住。久住無後
供後供無久住。汝自矛盾故遮言不應意正有 此。次汝今下。舉佛境遮者。佛之境界唯佛能 知非下地圖度。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至存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