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七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長壽品
[0074c24] 前之三品嚴觀所安。此品存本但改命為長。 移壽在下西方語倒不移亦善。譯人左右應 無別意。恐依上文。當知如來即是長壽。或
依偈初。云何得長壽長只是常。何不用常為 名。正言由常樂我淨。獲此長壽從所得立名 故也。今釋長壽為四。一同諸佛法身智慧壽
命皆悉同等故言長壽。二由物欣長惡短引 令樹善故。三對破偏修無常之拙明圓勝修 之常。四長短相形是對治門。會非長短之長
故言長壽。此是涅槃施中第三對菩薩眾隨 問而施。凡十四品諸問答中長壽為首。從初 命品餘各隨便。其文有勸問正問。初勸比丘。
次勸大眾。初勸有三佛法至三故。又表佛殷 勤故。又初勸除疑。二勸受寄。三勸益物。其上 疑既盡。初勸則默既不堪寄付。次勸則辭既
無化力。後勸則推。初文者何故偏勸問戒律。 河西云。佛法有兩一經二律。上已問經。今勸 問律。是義不然。經深律淺。既能問經豈不能
問律而待勸耶。觀師云。律是聲聞之本。又是 今經之宗。不殺為因得長壽果故偏勸問。是 亦不然。今案經云。於諸戒律是則律儀定道
俱名為戒。諸語不一豈獨律儀。又將下驗上 非偏勸問律。空者慧也。寂者定也。當知勸諸 比丘問戒定慧。有人作二諦消。是亦不然。二
諦文晦三諦文明。何者戒定慧三是入真之 梯隥即勸問真。本性空寂即是問中。明了通 達即是雙照。二諦即勸問俗。又言。莫謂如來
唯修空寂者。如來既不專修真俗即是勸問。 非真非俗第一義諦。第二再勸為二。初勸次 辭勸問。戒律初者一云略耳。具說如上。又取
下文意佛欲寄付故以戒律而為勸端。次辭 者既於戒律不能問者即辭不堪。有法譬合。 法說又三。正辭釋結。正辭。辭無智慧不能問
於三號如文。次釋辭釋於三號。皆不思議如 來境界深微之法允同諸佛故號如來。我不 能問則是辭上本性空寂。所有諸定不可思
議窮於甚深微妙禪定能為一切而作福田故 名應供。我不能問則辭上明了通達。所演教 誨不可思議者。窮於一切言說邊底示導眾
生。是道非道號正遍知。我不能問則辭上戒 律。又釋辭不能問於三諦。諸佛境界是不能 問中。所有諸定是不能問真。所演教誨是不
能問俗。三結辭中云無智慧者無三智也。次 譬辭為四。一聲聞不堪寄。二如來不應寄。三 聲聞彊受寄。四如來失所寄。初明不堪。言老
人者。閻浮果報將盡之年譬諸聲聞。十二緣 觀支支十二從過至現故百二十。過現滅故 老死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故將入涅槃。身
嬰長病者正使雖盡習氣尚存。又無明別惑 未侵一毫故言長病。寢臥床席者沈空滯寂 失遊戲神通。不能起居者不能入有如不能
起。不紹三寶如不能居。氣力虛劣者無常住 命如無氣。無十力雄猛如無力。少真實故名 虛。非勝修故名劣。餘命無幾將入灰斷。次有
一富人者下譬如來不應付囑。智斷圓滿故 言富人。緣事欲行者。適化多務故言緣事。乘 如起應故言欲行。以百金者百句解脫。漢書
稱一萬為一金。既有百金即是百萬。一句解 脫既有一萬解脫。以為眷屬。百句解脫即有 百萬解脫而為眷屬。或經十年二十年者。有
三解。一云。十劫二十劫。二云。人中為十天二 十。三云。正法為十像法二十。是義不然。若爾 後時如何得歸會耶。今明通惑為十。別惑二
十。逗緣除物通別兩惑名付家事。受寄者除 通別惑即感我歸。還時歸我者舊二解。一云。 只指釋迦餘方應盡。此土感興後還猶見我
昔法寶。二云。彌勒下生猶見釋迦真實之法。 法身不異故言歸我。今解。通別惑盡即是還 時即是歸我此義稍便。三是老病人下。聲聞
妄受無繼嗣者。舊二解。一云。無善心實男慈 悲心女。二云。無受化眷屬紹續其後。今言。無 常住信心之子。病篤命終者灰身入滅。四財
主行還下。如來失所寄法寶喪失。癡人者二 解。一云。受寄者即是癡人不能籌量妄受人 寄。二云。能寄者名癡人。假設此言。若遂寄聲
聞則是癡人。若不寄者則非癡人。次世尊下 合譬。但合妄受喪失不合前二。合後二中先 合第三。次我今下合第四。從佛告下。第三勸
益物為三。一勸二推三贊。初如文。次推功為 二。先譬後合。譬又四。一譬歎菩薩。二十五 者。即二十五三昧。盛壯端正者。是諸三昧王
多有財寶者一切三昧悉入其中。父母者三 諦一諦為母。一諦三諦為父。法喜為妻。善心 為子。道品為眷屬。十方諸佛即是宗親。次時
有人下。譬正應付囑。例上釋。三是時壯夫下。 譬秉持受寄。四其人遇病者譬不失正法。世 尊下是合譬。先舉不應。次合應寄。三爾時佛
贊下即贊也。無漏心羅漢心者忘我推功也。 二緣者緣聲聞不能菩薩則能。或善能問答。 或法寶久住利益眾生悉出上文。從爾時佛
告一切大眾下第二通勸大眾。問佛既普等。 若得問人普皆利益。又對於偏勸故普勸也。 先偏後普明偏普不定顯非偏非普。問比丘
寡德殷勤三勸。菩薩不爾何俟二三勸耶。答 佛如師子殺象及兔。皆盡其力終無厚薄故 皆三勸。若爾菩薩亦應無疑而有辭讓。答比
丘皆無菩薩皆有。以有問故。故知有疑。是故 菩薩則可付囑以慈心故。故能益他。又例作 無而意異菩薩久解。是故無疑。自謙是退義
稱佛菩薩乃是推功。問何故約命言不可量 約辯言不可盡。若戒若歸而勸問耶。答多有 所關略舉四意。一如來是大富施主隨其所
求而給與之。若問命即開長壽金剛身身密 等義。若問辯即開般若四相口密等義。若問 歸戒即開善業。首楞嚴能建大義百句解脫
意密等義乃至開邪正四倒四諦如來性文字 月鳥等義。涅槃施得顯也。二如來施主方便 無量。若問命即開天行。若問辯即開梵行。若
問歸戒即開聖行嬰兒行。歸戒所防即開病 行。五行若立十德自顯涅槃行明。三如來施 主正法寶城莊嚴無量如來能問無可問處。
如來能答無能問人。百金妙寶初求付託得 能問人。問命即常莊嚴。問辯即樂莊嚴。問戒 即淨莊嚴。問歸即我莊嚴能問能答具二莊嚴
雙樹涅槃其義得顯。四如來施主慈悲無量 憫念邪僻哀憐不善。若能問歸即用常辯攝 耶。若能問戒即用常命攝惡。涅槃之用得顯
為此義故舉此三種以為問端。問問端通後亦 通前不。答問命即是常修。問辯即是樂修。問 歸戒即是我修。又問命即常法身德。問辯即
樂般若德。問歸戒即淨我解脫德。又問命即 常命常色常力。問辯即常語。問歸戒即常安。 又文云。能如是問則大利益一切眾生即通 前通後問端該廣籠括。若此
(云云) 。第二正問為 四。一欲問。二許問。三謙問。四正問。欲問又 二。初經家敘起。次自咨。發敘中為四。一敘本
位。二敘。迹宗。三敘。感對。四敘。威儀。初本位 者。有通有別。菩薩通位童子別位。論云。十二 而能問者即有四意。一正法非色。不可以人
幼而棄於法。重法重人故也。二生比丘善於 菩薩道信念堅固。三折伏高心。四明佛力大。 若依十住即第九住。若類文殊童子即十地
頂。聖位難知。且用十地釋童子也。次迹宗中 言婆羅門者。迹託高宗姓。大迦葉者。寄生貴 族如此間甲族。三以佛神力者感對也。為決
定眾而作上首感佛威加作對揚主。令五十 二眾同飲甘露。非斯大器孰能為之四即從 座起敘其威儀。次而白佛言下自咨發者。佛
雖通勸寧許問不。是故有咨。次佛告下佛許 如文。三從爾時迦葉去是謙問。文為三。初大 小為一雙。次高廣為一雙。三借助為一雙。初
文者。如來哀憫即大慈悲大中之大。我以蚊 蚋小智小中之小。以小問大。寧得相稱。次雙 者。佛德巍巍明佛威高。師子難伏明其眾廣。
如來之身猶真金剛。佛色大故智慧亦大。智 海圍繞則大眾智大。佛及大眾高廣若斯。我 以蚊蚋何能當此。第三雙者若論巨細不言
自絕。今假佛威神借助智力大眾善根添我 機辯。乃能發問。四從即於佛前是正問。舊說 三種不同。一分偈。二問數。三因起。初分偈
不同者。河西云。前十九偈是問。後四偈請答。 又一師云。前二十一行是問。後二行自謙。又 一師云。從前至後無非是問。又一師云。從容
兩存後亦非問。乃是迦葉巧致問之餘勢為 諸品生起。又亦得是問甚深行等是問五行 十德。安樂性是問師子吼迦葉等 (云云) 。二問
數不同者。梁武三十二問。河西三十四問。靈 味亮。冶城素。莊嚴旻。並用之。中寺安三十五 問。開善三十六問。光宅三十七問。三因起不
同者。開善云。一一問皆從純陀哀歎中生。太 昌宗云。悉是臨時致問皆不從前文生。靈根 令正云。或有從前生。或不從前生。豈可一例。
從前生者云何得長壽。問從純陀品生。當知 如來即是長壽。生金剛身問從法身常身金 剛身生。願佛開微密從哀歎品祕密藏生。云
何得廣大從迦葉為眾作依止生。有屬當者 可從上生。無屬當者不從上生。興皇云。此問 不應近自純陀。乃通論釋迦一化教門始自
王宮終乎雙樹。何者文云。生死大海中云何 作船師。即是問始即初成道時事。後問云何 捨生死如蛇脫故皮。此即問終是最後涅槃
時事。中間施化法門非一欲顯發如來方便 密教應來應去種種示現。此意宏壯包羅廣 大大明覺道囊括古今。今觀此二十三偈前 十九偈雖即是問問中有請。唯願大仙說是
也。後四偈雖是請請中有問安樂性諸行等 是也。又開合不同。如初一偈合成兩問開 成四問。云何知天魔一偈合成一問開成兩
問。若直數云何則有三十二問。若數合偈亦 只有三十二問。若數開偈則有三十四問。若 數請偈中三問足合偈則有三十五問。若數
請中三偈足諸云何亦有三十五問。若數請 中三偈足開偈者則有三十七問。各有去取 致盈縮不同意在於此。此是事數增減在人
不勞生爭。今依河西數開偈不數。請偈但為 三十四問。答盡大眾問品。言因起遠近者若 謂諸問因上文生聲聞未曾聞常聞可生疑。
菩薩久聞何故致疑。又聲聞聞說疑執已破。 菩薩利根那忽未解。救云。為緣故疑。若爾則 問不因上。又云。菩薩知佛應說此法承佛神
力預為咨問者佛力無所不至。何乃近在兩 品耶。又言。問於一化始終者與經抗行全不 相應。經問長壽之因。佛答往昔至心聽法持
不殺戒是長壽因。今乃取一化從王宮來佛 在何處聽法從誰受戒。雙樹之終復聽誰經 為受何戒。若無此事一化不成彼為極談。今
謂不與文會故非極談。今試出其意。云何得 長壽。此問常果元本之因。佛答云。若業能為 菩提因者。至心聽受聞已轉說我修是業得
三菩提。今復為人廣說是義。如此之因蓋非 近世。如法華中點塵數劫猶不能知。今正問 此久遠之因。本若無常果不應常。本若是常
常不可修。而未能知長壽常果所因云何。若 問此義任運自顯非常非無常之常因獲得非 常非無常之常果。因果常義既顯果上萬德
悉是雙非之因獲得雙非之果。義雖無邊一 往結撮是問過去本初因果行位誓願功德 智慧道品六度等諸法門。若問云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即是問一化始終現在逗緣所
施諸教。何者若其無初即無於後。今既問 後任運問初。既問初後中間可知。當知一化 始終凡對無量機緣所施言教不可窮盡。雖
不可盡一往結撮是問現世隨他隨自隨自他 無量法門。若問云何得廣大為眾作依止即 問來世所施方便。引導眾生國師道士儒林 之宗。住首楞嚴種種示現無量無邊雖不可
盡。一往結撮是問來世權實曲巧方便誘接 荷負度脫等諸法門。略舉三句示斯問意不 出三世。故文云。如是甚深諸佛境界自利利
他無量法門豈出三世。若尋古始元元不窮。 若尋現世廣廣無極。若尋來際永永無盡。如 是乃是囊括古今。大明覺道可謂諸佛之境
界。豈只近因兩品。亦非遠由一化。今敘問意 宏遠若此。猶懼不會諸佛境界之明文。況諸 師所言寧稱佛旨。興皇嘲人云。不知兔角有
無而空爭長短。不知諸問進不而爭於問數 少多何益。今用河西於問中分二十三偈為 兩。前十九偈正作三十四問。後四偈請答。初
一行問佛因果佛修因得果不可言是現未強 可指於過去。次一行云何於此經問今教。今 教當機而說不可言是過未彊可言是現在。
云何得廣大下十七行雖義通三世上已屬兩 世竟彊可名為未來。何故言彊大般涅槃非 三世攝非謂菩提有去來今。皆以世間文字
彊說之耳。後四偈請答前三意。初一偈願為 諸菩薩說微妙諸行等。前問長壽果果必有 因。因即是行。故知此偈請答過去法門。次一
行請答現在前問云何開祕密此中請答安樂 性。安樂性由來未開。故知是請答現在。後兩 偈請答未來。上問廣大依止此請答未來法
門甚自分明。已列問數結請文竟。次示答文 處云何得長壽。凡四問此品下文及金剛身 品答。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名字功德品
答。願佛開微密四相品答。云何得廣大為眾 作依止。實非羅漢等四依品答。云何知天魔 凡兩問邪正品答。云何諸調御心喜說真諦
四諦品答。演說四顛倒四倒品答。云何作善 業能見難見性並如來性品答。云何解滿字 文字品答。云何共聖行鳥喻品答。云何如日 月太白與歲星月喻品答
(十五問竟) 云何未發心下 有十二問。皆菩薩品答。云何未發心夢見羅 剎偪令發心答。云何於大眾而得無所畏三 偈答。云何處濁世四華喻答。云何處煩惱醫
師等十四譬答。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師風 王四譬答。云何捨生死如蛇脫故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