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十一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邪正品
[0099c18] 邪者魔也。正者聖也。邪魔多種。謂邪惡邪俗 邪偏邪漸。邪惡者闡提謗法四重五逆十惡 四趣等果是也。文云。聽畜八種不淨即謗佛。
執九部經謂無方等即謗法。若欲行淫應脫 法服。即犯四重。此等名為邪惡。邪俗者通謂 二十五有。因緣煩惱業陰天魔等是。文云。依
因父母愛欲和合生育是身。愛即煩惱是身 即陰。以有漏形作無漏身即是天魔。往昔苦 行即是業等即其義也。邪偏者謂聲聞緣覺。
無常苦空邪曲涅槃等是。文云。如來無常變 異宣說無我即其義也。邪漸者謂分別歷別 棄捨二邊別求中道。亦三昧魔菩提心魔等
是。文云。如來於諸外道邪論無所知。於世 間湯藥無所知。無所知故故名如來。於刀割 香塗不生憎愛。唯能處中故名如來。即是其
義。正者名聖。聖正多種。謂執正善正真正方 正。對於四邪以論四正。四邪既出於文翻邪 即正不俟更論。此四邪四正即四悉意。邪惡
尤重眾邪之根即世界也。邪俗之邪為清升 者。立此名字即為人也。邪偏偏破生死入涅 槃即對治也。邪漸所到之處即是常住。從歷
別門立此邪名即第一義。正亦如是執正是 魔是欲界主執正。欲界即世界也。善正是世 間之善。為成眾善即為人也。真正是出世之
法。對破世間方乃名正。是次第大乘能到實 相。實相即第一義。通塗邪正其相如是。今經 所指兩法兩人。謂魔經魔律。持魔經律是為
四魔。此意則寬該前諸邪正亦四種佛經佛 律。持佛經律是為四正。則冠前四正。從此立 名故言邪正品。此品答前迦葉問。云何知天
魔為眾作留難。如來波旬說云何分別知。然 四依有廣大之德。邪正有分別之能。雖二義 相成。而四依答廣大邪正答分別。兩品備有
形聲兩偽。而前品多明形亂。後品多明聲亂 (云云) 。文為五。一略明邪正。二廣明邪正。三論 義。四領解。五述成。初略中有問有答。問則牒
上四依。答則出邪三寶。魔即邪佛。所說即邪 法。受持者即邪僧。如百論迦毘羅自謂為佛 所說。弟子等為此惑亂須上四依。迦葉白佛
去。二廣說邪正。有問有答。問中雙問邪正三 寶云何分別如文。上問云何知天魔為眾作 留難。是問形亂。如來波旬說云何分別知。此
問聲亂。今問魔及所說即上兩問。而言隨魔 行者即是徒黨還隨魔作形聲兩亂。廣答文 為二。先答形亂。次答聲亂。初云七百年者正
法。千年。由度女人減五百年。六百七百入像 法時。摩耶經云六百年馬鳴出。七百年龍樹 出。是時魔盛。即有四依。魔有有漏通。能變為
四部四果及佛色像。猶如獵師外被袈裟內 懷殺害。魔亦如是。外為聖像內挾邪謀。夫無 漏在心不在於色。云何言作無漏之形。聖人
有無漏威儀亦是無漏五陰故魔學之。從是 波旬當作是說下。二是明聲亂文為五。一亂 佛身。二亂結戒。三亂佛德。四亂經律。五亂罪
福。初亂佛身者。又四。一亂生。二亂行。三亂 入廟。四亂納妃。初文者若言實生是魔說。言 不生生是佛說。次就行中亦應例爾。今不爾
者。明不行是魔說。行是佛說。何者。魔邪常欲 隱佛之德顯佛之過。名亂佛行。入廟納妃皆 如文。從佛在舍衛去。是亂結戒如文。六十四
能者。佛有三十二相。外道夸毘謂倍勝佛。故 云有六十四能。又佛有三十二相并業。外道 攀對求等故立六十四能。三從若有說言去。
是亂佛德。此中明佛不知好惡不別冤親。刀 割香塗悉不欣惡。如即人云刺眼不眴。此以 癡意亂德。四從若有說言如來為我者。是亂
經律。初通就經律作亂。後就常無常作亂如 文。五從復有人言去。是亂罪福。文為三番。初 明正。次明邪。三更明正。初比丘自知非聖。答
云非聖是則無犯。次從復有說言無波羅夷 去是邪。三從若復說言於諸戒中去。更明正。 若過一法者。說戒時最初問清淨不。三唱不 答。即犯妄語 (云云)
。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 戒者。佛性是正因。持戒是因緣 (云云) 。迦葉白 佛去。是第三論義。文有三番。一論佛性。二論 過人。三論夢覺。初番先問
(云云) 。次答中。如來 或說我。或說無我。是名中道者。中論云諸法 實相中。無我非無我。我無我皆是假名。言我
是假。言無我是實。非我非無我即是中道。次 第二番問答先問次答。答中先明犯。次明不 犯。後重明犯如文 (云云) 。第三番問答中二。先
問次答。夢淫無罪寤已應悔。若寤已贊歎得 罪大品中意亦爾 (云云) 。摩訶楞伽此云赤色。與 下文被服赤色相違云何通。解云。下文說未
制戒時。此中說制戒後。又一解。赤亦多種。 大赤則遮如乾陀。輕赤此則不遮 (云云) 。迦葉白 佛去。第四是領解。第五述成。
四諦品
[0100c19] 此品。答上云何諸調御心喜說真諦。舊云佛 昔隨情但說有量四諦。止在界內聖心不暢。 今緣常住說無量四諦。出三界外故佛心喜。
亦名有為無為四諦。亦名有作無作四諦。今 問。有量出分段不出變易。無量亦不出變易。 不出既同俱是有量。量與無量是對小大兩
緣何足為喜。又有量是有為者。那言三是有 為一是無為。若爾有為義不成。若無量是無 為者。那得猶有變易生死。解言。不為分段身
命所為故言無為。不無三相。若爾實非無為。 無為不成。無作亦壞。勝鬘雖有此之名教別 為一緣。不得用彼無量四諦釋此經文義不
相會。舊又明五時四諦初時約事如苦是逼 迫相 (云云) 。第二時至第四時約理。如五受陰洞 達空無所有。是苦義義即是理。解言。入觀之
時亡名絕相無此四事。藉四方便故言四諦。 如見諦入真無八忍八智但緣一滅。言忍智 者。從方便為名。為此義故四時不明佛性。佛
心不喜。第五時以智為諦。文云無苦而有真 實故說佛性。佛心則喜。今問若還是前有量 無量已如前難。若非有量無量復是何諦則
無別名。既無別名則無別理。復何用此以釋 今經。今明此品與聖行品有同有異。聖行具 明四種四諦。今文但明一實四諦。其相云何。
佛性實相遍一切處。能於四事明了實相乃 可稱諦。若不了者倒而非諦。經有明文何須 致惑。謂知如來甚深境界常住不變。微密法
身。名之為諦。此乃且舉佛果為端。實通一切 畜生地獄陰界諸入。悉了常住法身不。變名 苦聖諦。於不淨中而生真智。不壞正法名集
聖諦。於斷滅中識如來藏名滅聖諦。明識三 寶及正解脫名道聖諦。諦非四數約四了諦 故名四諦。如來出世元為說此。覆相今開塗
乳獲洗故言心喜說真諦。從此立名故言四 諦品。文為二。初明四諦。二領解。初四諦即為 四章。章章各六。但有次第不次第之殊。苦諦
六者。一明惑。二明惑果。三明解。四明解果。 五結解。六結惑。一即是四四即是一。名不思 議。此文明矣。初明惑又兩。先直明苦。後不解
故苦。下明苦有三種。一是苦非諦非實。二是 苦是諦非實。三非苦非諦是實 (云云) 。當知是人 必墮下是明惑果。若有能知下是明解。若一
經耳下是明解果。若如是知下結解。若不知 下結惑。次集章亦六。次第如前此初明惑。以 是不知下明惑果。若有深智下明解。以是因
緣下明解果。又牒昔迷舉非顯是。若能知下 結解。若人不能下結惑。次滅諦章亦六次第 小異。初明惑。言多修空者。一是二乘沈空二
是外道撥無。即是多修空。次修苦滅者是明 解。亦應言逆聲聞而偏語外道。有二義。一前 來以訶聲聞。二聲聞乖理即是外道。若有修
習下明惑果。若有不作下明解果。若能如是 下結解。若有不能下結惑。道諦章亦六還如 前次第。但後結小異。初即明惑先出所惑。次
正明惑。以是因緣下明惑果。若能發心下明 解。乘此一念下明解果。若有人言三寶無常 下結惑。若修是法下結解。實結道滅。言四諦
者。道滅是四諦之後當於第四。迦葉白佛去 二是領解。
四倒品
[0101b21] 倒者惑也。上云醉人眩亂日月迴轉。況顯惑 義但倒數不定。或一二三四八乃至眾多。一 者只是無明虛妄羅籠自繞。二者是見想取
著而致毀傷。三者癡心心倒狂狷想倒分別 見倒。四者常樂我淨偽藝無實。八者無常樂 我淨瓦礫非真。眾多者但涅槃佛性畢竟清
淨非倒非諦。從解惑因緣而說倒諦。先佛出 世破倒之教遺法在世。時去聖遠執字亡旨。 不知方便藥變成毒。即起常樂我淨四倒。佛
初出世投無常藥而倒瀉之。病去藥存執之為 是。迷佛方便起無常等。佛觀是病應用常等 以治其病。若後末世常等為病。傳付後佛乃
能治之。通亘前後皆名四倒。若治常等則如 昔教。治無常等如哀歎品。此品但明迷惑之 病。若其解病即能解藥。離倒無諦。緣宜別說。
故明四倒。文明八倒以四題品。經家從略就 合為四。今從合題者欲對四諦使相成故。近 論三品相成。魔說佛說總論邪正。四諦別明
正解。四倒別明邪惑。若但解諦倒者如偏識 人。入單知杌人非具足知。不名正善具成就。 不能作善業。雙解邪正倒諦俱通。即是正善
具成就。能作善業業者即如來性。次第相成 合為四倒。其義則便故言四倒品。文為二。先 明四倒。後領解。初就四倒。即為四章。初章
為三。一出苦境。二出苦體。三結。於佛果非苦 為苦此即是惑應招苦報。遂言是解即是苦 中生於樂想。無常變異者謂佛行苦。捨身入
滅謂佛壞苦。彼言如來是常謂為倒。無常謂 為諦。我若說言下。正是倒心樂生苦想 (云云) 。 無常常想即第二倒。境中雙舉二想。體中偏
釋一想。上已雙舉不欲煩文亦出倒境。後明 倒體并結可見。所言不修者。即是不修般若 空慧。後二倒可尋。第二領解又二。先領解。後
述迷。別論取撥無因果名邪見。迦葉久無通 取一切倒心為邪。迦葉猶有 (云云) 。
如來性品
[0101c28] 此題。不標佛而言如來者。允同三世。三世諸 佛皆初號如來。又舉初以標後。又如名不異 破諸異計。又如來即佛佛即如來。故言如來
性品。四悉檀 (云云) 。又如來是極果之勝號。性 是至理之本名。非但極果名曰如來。眾生本 性亦名如來。又如來擬果。性擬於因。雖因果
雙列。意在於因。故言如來性品。又果之本性 性隱難辨。舉顯以目隱故言如來性品。又性 理含藏備種種性善惡三乘。舉勝棄劣故言
如來性品。又如來名通。夫有心者悉未來如 來。四依開士猶如如來。十方諸佛同稱如來。 就一佛之上有化應報法皆稱如來。今文中。
正辨如來藏之如來。二十五有悉皆有我。以 我同故故名如。以如示人故言來。常不可壞 名之為性。從此立名名如來性品。當知此如
來藏即佛性也。諸師解藏義不同。論師言佛 果在當。即時未有故名為藏。又言佛性眾生 心神。心神自能避苦求樂。即是心神。開善云。
六法是佛性。義皆不然。此品以如來自性。不 以心神。不以六法。又如來藏隱。心神六法皆 顯。又如來藏常。心神六法遷變無常。與如來
性全不相關。今皆不用。地人云。惑覆於理名 之為藏。是義不然。私謂非無一邊但不與此 品題合。彼以惑與理異故惑能覆理。今依經
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那得無性之惑覆 於無惑之性。不會經旨故不用也。私謂非但 惑性相即。一切何所不收。涅槃何法不在。一
切眾生即涅槃相。一切國土即涅槃相 (云云) 。又 論人云。當果為性此即在外。六法為性此即 在內。地人云。惑覆黎耶此亦是內。興皇云。非
內非外偏據正性。地人偏據本有。論人偏據 緣了。復據當果果性果果性。悉為經訶。如盲 觸象不會玄旨。今明四句平等清淨無爭故
名為如。以四悉檀巧示眾生故名為來。常不 變易故名為性。豈獨一法為藏性耶。又人執 云。如來藏者不得不有。是義不然。佛性非有
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那得獨言是 有。雖非此四有因緣時於一門中作四悉說。 故言如來藏者不得不有。以有接斷。以有破
常。以有令悟。悟佛性時佛性非有。三門亦爾。 云何執有而害三門。如人問橋多爭何益。今 明佛性其意若此。若得此意。亦在本性中間
極果。亦隱亦顯亦外亦內。如經舍內金藏大 小不知。善能掘出宗仰是人。即其義也。問藏 性理三云何同異。答只是一義。若欲分別理
惑合論名之為藏。全不論惑稱之為理。不可 改變稱之為性 (云云) 。有師。生起五譬。初問二 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舉貧女藏答。明其有我
但隱而不顯。若爾何不早說。佛舉毒塗譬之。 由常病未歇不得洗乳。前後兩病就眾生論。 隱顯塗洗就佛教論。若爾眾生等有何故六
道區分升沈碩異。佛舉因鬪失珠。致有悲喜 不等。若爾何故鬪耶。佛舉甜藥真正停留在 山。寡德所招流乎鹹酢。若爾真味不變誰能
毀傷。若叵毀傷則無殺罪。佛舉利钁能穿石 砂不損金剛。如佛不可害興心逆罪。性不可 毀毀陰得罪。然一答可解何故聯翩。只為佛
性難明。須萬斧劈樹。生起五譬是彼之巧思 故今存之 (云云) 。然此一品答上兩問。初答云何 作善業。次答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