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2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六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師子吼品之三
[0186a22] 起卷。第三明縛解。眾生雖有佛性。為惑所覆 不能得見。須修萬行解生惑盡。佛性理彰故 明縛解。文有五番問答。初問答中初問為二。
先領旨唱無。次是五陰下。生滅為難。若正性 不生不滅故無縛解。緣性念念不住。又無縛 解。此惑體性即起即滅。云何此惑能縛眾生。
既其無縛即亦無解。有法有譬有合。答為二。 初誡許次正答又二。初明縛後明解。就初縛 為三。一死陰二中陰三生陰。就初死陰中三。
有法譬合。初法如文。次譬中云。日既西沒。雖 殘光東照終不歸東。人命將盡。雖有餘氣終 不更生。此陰滅已彼陰續生。此乃即死明生。
眾生下合又二。先正合。次如燈生闇滅重更 引譬。次如蠟印印泥下。第二明中陰又二。先 譬後合。蠟譬死陰。泥譬中陰。印滅文成者。譬
死陰若滅中陰即起。文非泥出者。此身非是 中陰所出。又非無因亦不餘來。藉於死陰而 得現也。不可求其處所。但因緣故有。問亦有
不受中陰者不。答通論皆受。如大理獄責定 行刑。中陰亦爾。覈定善惡惡墜善升。若有別 從猛利善惡。如五逆者徑墜。十善者徑升。 [矛*(替-曰+貝)]
矛離手遂到彼方。則不論中陰。現在陰滅下。 第二合譬。初正合次二眼三食。初又二。初正 合次舉譬帖合。二料簡二眼三食者。自無摶食
既是改報。寧得有飯而摶。既有想陰則有思 食。有身故則有觸食。以有意故則有識食。俱 舍中廣明中陰等。古人有四食章等。於此非
要。父母交會下。第三明生陰。通論六道並有 生陰。且就人道。初明起三煩惱。次明具四顛 倒。所以為縛。不得難言念念滅故故無有縛。
三煩惱者。一愛二瞋三謂己有。此是我見亦 即是癡。是人若得下。第二明解又四。初明近 聽思行。皆如文。師子吼言空中無 刺 下。第二
番先問後答。初問又二。初作逆喻舉空中無 刺 。後舉陰無繫者。云何繫縛。上德王云。心 本無貪。云何貪欲能繫於心。即是此義。答為
二。謂法譬。初法者就理為論。謂續故不斷。壞 故不常。不斷不常非縛非解。若未達斯理即 有縛解。舉屋舉拳。約掌合時論縛。掌離時論
開。本不合時論不縛不開。繫縛等三即此意 也。縛即論假。脫即論真。不縛不脫即論中道。 乃是三諦相即之相。師子吼言如眼下。第三
番先問次答。此問躡前答文作難。前云名色 縛眾生眾生縛名色。名色只是眾生。云何自 縛。如刀不自割。故後復難。若其眾生只是名
色者。還是名色縛於名色。云何名色能縛眾 生。答如文。師子吼言若有名色是繫縛下。第 四番問答。問如文。答中有法譬合。初法說
中。羅漢子爛故無縛。報在故有縛。而言未見 佛性者。大乘望之子果俱縛。小乘不爾。次譬 合如文。師子吼言燈之與油下。第五番亦先
問次答。初問意者。佛前言燈喻眾生油喻煩 惱。今難此語有兩解。一云。燈覽眾法。明油器 等共成一燈。明名燈明器名燈器。二云。明與
油異正取明為燈。燈是火性油是濕性。正取 後意為難。燈之與油二性各異。眾生煩惱本來 不異。云何為喻。佛答為二。初舉八喻。後合燈
喻。八喻為二。初列章次解釋。從小向大為順 喻。從大向小為逆喻。現者取現事為現喻。前 逆順亦是現事。除逆順邊取餘現事。非者都
非其類。先者先喻後合。後者先法後譬。渧此 是帝音。滴此是的音。先後可解。此中應作養 音上。看下為養。下看上為樣音。遍喻者盡其
始末。師子吼言眾生五陰下。大段第四明修 道。既其有縛云何得脫。故論修道而脫其縛。 文有四問答。初明道可修。二正明修道。三修
道之用。四勸修。此四次第者。諸法雖畢竟空 而道可修。是故正修。修能斷惑是故有勸。初 番有三問答。初問五陰眾生人法皆空何故有
修。佛答。諸心念念相續不斷。雖念念滅煩惱 連接。所以有修。是故第二更問。心念念滅何 有修道。佛答。雖念念滅得論修道。如燈雖念
念滅而能破闇。汝言念念滅下。更復取意解。 汝言無增長者不爾。後舉六譬皆明有增長。 如文。第三番問更躡前六譬為難。雖念念滅
而能破闇等。修道亦爾。初雖未圓久能破惑。 師子吼承此更難。如初果人善法五陰。亦應 相似相續生淨國土。那忽至於惡國生殺羊
家。佛答。雖生惡國不失名者。名謂無漏無漏 恒在。陰則不爾。善陰惡陰由業所得。非無漏 法之取招也。故佛答不相似。雖生惡國不作
惡者。由無漏力持故。答中先法兼出六譬。香 山譬初身。師子譬見諦無漏。雪山譬惡五陰。 飛鳥走獸譬諸惡法。又香山譬善陰。雪山譬
惡陰。雪山鳥獸並不敢住。譬在善惡兩國之 中皆不生惡法。此關習報兩因之義。習因種 類相似常生終不為惡。報因牽於異類之果
故生惡國。有人譬須陀洹身。貲產巨富譬見 諦無漏斷惑之功。唯有一子者。四果中之初 果也。又見思兩道中。唯是見道故言一子。先
已終亡者。見諦無漏而不現前。出觀則無。其 子等者。思惟無漏因見諦生。故言其子有子。 復在他土者。思惟無漏望於見諦名為他土。
奄便終亡者。須陀洹人七生終沒。孫聞是已 還收產業者。思惟道中還承接前見諦之功。雖 知財貨非其所有者。見諦無漏非思惟中無
漏。無遮護者。見思雖別同一無漏。師子吼言 如佛說偈下。第二正明修道又二。初明修道。 次明修道因緣。初又二。先釋次論義。初舉偈
問者。上兩句修道。下兩句得果。能修三品不 退得果。三品是因近大涅槃是果。初牒偈問。 次一一請答。答中三番解釋。初番真偽對辨。次
番偏為破惡。後番偏為生善。就真偽為二。先 偽次真。初偽為三品。下下一向不能持戒。下 中畏於惡道之苦是故持戒。下上為度眾生
苦惱是故持戒。此三並偽。今取此人尚不可 得。次真者知諸法空而能持戒。為諸眾生而 求佛果。果不可得眾生尚無。況有佛果。名真
持戒。次能破十六惡律儀者。此就滅惡更釋 三品。魁儈者。舊云。是販魚肉典軍之人。又云 是行杖者。無身三昧者。空定滅色故言無身。
無邊心者即識處定。淨聚者即不用處。世邊 者非想。此定能知八萬劫以此為邊。又非想 在三界表故言世邊。世斷者八萬劫外既不
能知。便謂為斷。世性者即是冥初。是世之本 性。世丈夫者。以此定力能見劫初水中丈夫。 即韋紐天。非想非非想者。即是存亡觀為定
體。修習戒者為身寂靜下。第三就生善釋三 品。諸有者即是三有二十五有。諸界者即是 三界及十八界等。諸諦者即二十五諦及以六
諦。師子吼言不生不滅下。第二論義。因前修 道故見佛性。得菩提涅槃。今難涅槃及以佛 性。凡七番問答。初三番難涅槃。次四番難佛
性。初云若不生滅為涅槃者。只凡夫人亦不生 滅應是涅槃。凡人一期從生至老不更生故。 故名不生。而復未滅亦是不滅。此不生滅是
涅槃不。又云。若以三相中生相為難。只此一 念生已生故故是不生。復未滅故故是不滅。 是涅槃不。答中先印述之。後解。既非涅槃為
始終故。亦須更通上之兩解成始終義。初生 為始命盡為終。一念三相生相亦爾。初起為 始念滅為終。世尊下第二難。明生死法亦無
始終。十二因緣輪轉不住。何有始終。佛答者。 生死之法有因有果。十二因緣輪轉不住。過 去二因現在五果故非涅槃。第三番難。明涅
槃之中亦有因果。戒定慧等能得涅槃。豈非 因果。佛答涅槃有因而非果。又復是果而非 所得。又佛性為涅槃因。復不能生涅槃之果 (云云)
。第二有四番問答論佛性義。初番就共有 不共有為難。先標兩章門。後釋如文。佛答又 二。先法。次譬。初法中言不一不二。不一故非共。
不二故非各。雖爾終是一切眾生同共有之。地 人云。一切眾生同梨耶識法界體性。若爾一 人得時應多人得。成論師云。眾生各有佛性。
但成佛時權智齊等同一法身。力無畏等亦 復如是。若爾佛性可數即是無常。正當此難。 然佛性平等非一非二非共非各。亦如今之
持戒修行之人。不可一不可異。人人各修豈 得是一。我解彼解彼解我解。是故不異。又如 五種佛性並不一異。眾生等有豈可異。五種 不同豈可一 (云云)
。問眾生於五佛性中為具幾 許。答盡有盡無。眾生無觀智之了則不能發 境。發境之智既無亦無觀境。因既無因。寧別 得果及以果果。既無因果云何非因非果。盡
有者必當得故。從緣現故。故言盡有。今時雖 無必當有之。次譬如文。第二番難忍辱草譬。 若一者一人修已。餘人亦得佛答。佛性是一
隨多人修。各各得之不相妨閡。第三番問。如 多人在路於後為妨。佛性亦爾。前人修時亦 妨後者。佛答者如路橋醫並是少分。聖道之
路則不如是橋等亦然。第四難。天人六道其 相非一。云何共有一佛性耶。佛答。置毒乳中。 隨其五味毒能遍殺。佛性亦爾偏一切處 (云云) 。
十六大國下。第二明修道因緣又二。初明道 緣。二明道因。初道緣又三。一處緣。二時緣。 三人緣。非處非時非善知識皆不能得。故云
待處待時待伴。就處又二。先城處。二樹處。城 處又二。先問。次答。問意。言十六大國有六大 城。如來何故在此小城。答為二先。訶次。正釋。
初訶問者。佛所居處不應言小。舉三譬況。如 來世尊是人中之尊。居止之處其處則尊。君 子居之何陋之有。我念往昔下。第二正釋又
二。一報地恩。二驅邪黨。初報恩又三。一報發 心。二報四無量。三報弘誓如文。次驅邪黨又 二。初遍六大城。後明至此降伏。既了邪窮正
盡。即寂滅涅槃。六城為六。初即至王城。然外 道潰亂誘引眾生令墮三惡。故須來此而驅 遣之。又國主有請。佛不違言故往王城。外道
自知其術淺薄仍奔舍衛。佛因化三迦葉及 通慧二人。時彼城中有一長者下。是第二往 舍衛逐外道。就文為三。一明往之緣起。二共
試神力。正論往彼。然諸外道在王舍城不敢 拒抗。行至舍衛仍求面論。珊檀那者是王舍 城人。此翻護彌。祇陀。此翻勝氏。須達多者是
舍衛人。此翻善溫。問佛名聞十方。須達亦是 六大居士。何以聘婚夜宿始聞佛名。答初非 不聞孟浪飄瞥。今道機時熟。聞則毛衣遍竪。
師子吼品之四
[0188b07] 起卷是第二至城共試神力。文為三。一試緣。 二正試。三眾益。初又四。一求試。二王不許。 三重求。四王許。所以求者。前於王城已被斥
逐。今復更來舍衛城中。奪名失利不可容忍。 訴王求試。就初為二。一褒美於王巧言令色。二 貶挫於佛動容劇謗。年既幼穉者。佛既三十
成道。于時只可年三十餘。苦行止六年而已 故言學淺。真實不生王種中者。彼言佛是幻 化必非王種。劫奪他人父母者。佛教令人離
俗出家。即是劫奪父母之兒。亦是斷他父母 子胤。不許妻娶。亦是劫奪家他父母 (云云) 。王言 大德下。二是王不許。六師答言云何無妨。是
第三重求。王言善哉下。是第四王許。王雖私 許又須咨佛。佛言善哉下。是第二正試又二。 初命王多造。二正現神變。如賢愚經 (云云) 。三時
眾得益。此中不明交論往復。直爾示於希有 奇異。外道覩變自知不逮。仍奔至於婆枳多 城。問何不交論。答三輪之中宜神通輪當是
時也。時眾及以外道徒屬得益。其外道師猶 未信伏。爾時六師內心下。是第三佛復向彼 城。問佛有大悲不惱眾生。云何處處追逐六
師不得停足。答欲摧異見救無量人。令出邪 濟除生死縛得大涅槃。此非哀憫更以何等 為慈悲耶。於是六師復相集下。是第四向毘
舍離。如來復往為菴羅女及離車等。種種說 法。此即耆婆之母瓶沙夫人。既有麗色誡諸 比丘觀身念處。次為離車說不放逸破其憍
慢。國法每選智能為主。餘者參議。是故翻之 為邊地主。亦云傳參國事。是時六師下。第五 復至波羅奈城。六師聞已下。第六復至 瞻 婆
城。爾時六師周遍六城下。二明至拘尸皆被 追逐不知何去。正言拘尸陜小且自保而住 不意佛來。就此文為三。一邪教。二正教三
邪正論義。初是外道至拘尸城。廣談佛過令 人起邪。文云。母既是幻子不得非。此有何意。 意言。人之生法自有常儀。何因乃從右腋而
生。豈非幻母而生幻子。二佛至說正撥邪。歸 正則邪正各行。爾時六師復作下。第三邪正 合論。凡七番問答。前六番正論。後一番降伏。
此即初番。先立邪義。以見者為我。即十六知 見中一。佛破有三。初令六根俱用。其上舉向 為譬今還難之。人在向中見色聞聲俱取六
塵。汝以我在眼中只能見色不能遍取諸塵 者。當知汝非。次令老少不殊。如在向中。乃至 一百年見外分明。我在眼中百年見物亦應
分明。若老我在眼不及少者。何得用向而為 譬耶。第三令內外俱見。人在向中內外俱見。 我在眼中何不見內。六師復言若無我者下。
第二番進問此非正難。為前難甚故更問我。 佛言有色下答又三。一示因緣。二破邪我。三 結正我。此即初示藉諸因緣而得見色曾非
我見但橫見言有。六師若言下。第二破其邪我 又三。初標唱不然。次何以故下別出諸過。我 以自在為義。只應唯作婆羅門種。何故復受
六道不同。色既無我。受想行識悉無有我。以 無我下三結過。六師如來下。第三結示正我 又二。初略示。次對辨。初文意者。前既破色受
等無我。其即更問如來為是色等已不今懸 取其意答云。如來我者無復色縛。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