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2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八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迦葉品之一
[0197a07] 此是善始發問。今欲令終是故更請。前隨義 題品。今從人立名。故云迦葉。迦葉如前說。開 善用此答安樂性問。地師為慈光善巧住持
分。河西興皇同為佛性門。今明。第五涅槃用 此經初後通論佛性。此品與前有何同異。異 略為五。一義用異。前品明中道佛性義。為菩
提種子。今品明佛性勝用。能攝極惡闡提偏 邪外道。二因果異。前品明因性在因不在果。 果性在果不在因。此品明一切惡陰皆是佛
性。此即因性。從惡五陰生善五陰。此亦果性。 又云。佛性有三世有非三世。聖人果性通三 世不通三世。由來解果性。通三世是應身佛
性。不通三世是法身佛性。此不然。只說果性 通於因果。何須分應法兩身。若善五陰佛性 通因果。因中佛性即三世攝。果佛性即非三
世。三開合異。前品生死河合四果離三乘。 此品涅槃河離四果合三乘。四通別異。前品 通明五種佛性。天人六道皆有佛性。此品專
明正因佛性。闡提由正因故還生善根。前品 別據萬善了因佛性。今品通據善惡皆是佛 性。故云。善根人有闡提人無。闡提人有善根
人無。五者前品對告一人。今品再對迦葉。諸 異乃多。起品初明用異。從初意立章故言涅 槃用。就文為二。初明攝惡。後明攝邪。就攝惡
中二。先明佛性用。二歎經。初明用又二。先明 斷善。後明生善。以虛妄力故斷善。以佛性力 故生善。舊解云。作惡生善兩人更遞然不相
關。又一師云。只是一人。前顛倒故起惡。後遇 知識故生善。今明不然。或是一人或是多人。 如河中七種即是多人。若一人始沒乃至成
佛即是一人。舊云。生善有接識義。眾生從界 外無明識窟中。始起一品無明而來未起四 住。有佛接去即得成佛。此義大妨。設有此經
亦是一時改惡為緣。若無此經全不堪依。若 言必須起五住竟方能改惡作善。亦無一經 定作此說。設有此經亦以一時為緣而已。若
爾任惡極而任運被接。何須修道。與八萬劫 得道何異。若言從識窟中來者。即是從無明 中來。云何言始起一品無明。若未起惑應在
別處。若從窟中來始起一品而被接者。自後 起品乃至四住何不被接。若無明窟中既被 接。四住窟中何不接之。故是難信。若爾併不
須修。上數破此義。若佛性力任得菩提不須 修者。正破於此。舊言。善星無發迹處是實惡 人。是義不然。雖未見經義推是權。何者。佛兩
弟兩子各行善惡。阿難為善調達作惡悉皆 是權。今羅云為善善星作惡。例知是權。斷善 文為三。一明斷善人。二明斷善相。三明斷善
見。斷善人者即善星是。斷善相者不定根性 是。聞不定教執成定解。斷善見者。分別推求 諸法道理。初就人中二。先問。次答。問為二。
先緣起。次正問。緣起中二。先明佛有能化之 德。次明善星有可化之緣。就佛又二。初內有 慈悲。二外有方便。初文者憐即大慈憫即大
悲。次不調能調下。有七句即外方便。善星比 丘下。第二明有可化之機又二。初明是子即 羅云庶兄此緣則重。次出家之後是有信戒。
受持十二部經是慧。壞欲界結獲得四禪是 定。具足三德豈非因深。次云何如來下正問。 先作兩難。後作兩結。初難何故記是惡人。後
難何故不先為說法。初又二。初難何故記是 闡提即惡因。次難何故地獄劫住是惡果。如 來何故下。是第二難與佛緣重何不先為說
法。如來世尊下結兩難。云何得名有大慈憫 下結初難。佛有慈悲云何名為廝下劫住。既 為廝下當知佛無慈悲。次有大方便下結後
難。佛既不先為其說法。云何名為有大方便。 若有方便應為說法。佛答中不答緣起但答 兩難兩結。先答後。後答前。前答後中凡七譬。
前六譬明緣有淺深故說有次第。後一譬明 佛心平等等說無偏。前六譬中例有三。一舉 譬問。二述事奉答。三合譬作解。何以有此三
之次第。解云。如佛初為提謂文鱗瞽龍說人 天五戒。次赴鹿苑為二乘人轉四諦法。後明 方等教諸菩薩。自是一塗約小為初。若初成
佛道以舍那教。初照山王。次照平地。此復一 塗約大為初。今此文意包括始終。以山王為 初。文鱗為中。雙林為後。然第三子雖復極惡
以體同故。是故須教。下田雖瘠以家業故是 故不廢。下器雖破防急用故。下病雖必死以 親屬故。下馬雖老以代倦故。下人雖卑以等
施故。前六譬中雖差別答義兼無差。意猶未 顯。第七譬中文轉分明。舉師子王不重象輕 兔俱盡壯勢。譬佛不厚善薄惡等運大悲。若
巨細而觀象不足兔有餘。若量力而觀象須 疾兔須徐。獸王不爾等一無殊。就緣而觀菩 薩教深細聲聞教淺近。闡提教世間佛不二。
三大悲平等我於一時住王城下。二追答記 彼之問。問有二句。初答闡提。次答記意。初答 闡提自謂有信慧定。盡非其問不許有之。明
無信又三。一不信佛是無所畏人。我於一時 在迦尸下。二明不信佛是無妄語人。我於一 時與善星下。三明不信佛是無嫉妬人。初文
者。汝言出家表其有信。今以三事顯其無信。 第二佛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輻印文常現迹 中人皆欲見。其常滅之既不能滅。取死蚯蚓 置佛迹中。令無量人起踐害想
(云云) 。第三文者。 夫人鬼報別而宛然相見。詶往問答豈實惡 人所能為也。驗知是權 (云云) 。善星雖復讀誦下。
二明其無慧。但得文字不解其義是則非慧。 親近惡友下。第三明無定又二。初明雖得後 失故言無定。次退禪下總結起邪所以記之。
善男子汝若不信下。第二答其前問記意又 二。先明記意。次明不可治。初文者。以其必入 故我記之。顯必入相故往見之。見佛起惡即
入地獄必入明矣。往善星所者。或謂舉往事。 或難思力不動而往 (云云) 。善男子善星雖入佛 法下。二答不可治人。由彼放逸故不可治憫
之而已。有法譬合。合中二番各二。皆先正合。 次以譬帖合。我後昔來下二答其兩結。初答 先結無慈悲心又二。先正答次。料簡。初正答
中有法譬合。二更問答料簡。於中二。先問。次 答。答中二。先正答。次善男子下引昔顯實。於 中引目連記事非全不著。但見前兩不見 後接。但見頭白不見體駿
(云云) 。如來不爾。是 故無二。善星比丘常為無量下。答後方便之 結。明我令其恒在左右不令遠去。恐其為惡 云何是無方便。第五解力即是欲力。知眾生
欲解也。世尊一闡提輩下。第二斷善之相 文為三。初正明斷善。二明根性不定故斷 善。三明說教不定故斷善。初有五番問答。初
番先問。次佛答。中以斷善根故所以無善。 依數人解。闡提起惡邪無閡斷此善根。如無 漏無閡道斷煩惱。若爾當知畢竟不復生善。
云何能得還生善根。是義不然。闡提身中有 重惡障善不並興。名此被障善不得生。後惡 稍滅善復得生。故言還生善根。問闡提為有
善可斷無善可斷。答具有兩義。其曾作善後 遇惡友斷滅此善。故言有善可斷。無善可斷 者。向時作惡全未有善。而惡業將滅善業應
生。而復起障善不得起。名無善可斷。文云。眾 生悉有信等五根闡提永斷者。相承釋云。理 內眾生有信等五根。理外顛倒虛妄故無信
等五根。此義不然。只此理外亦有信等。闡提 既是理外。起惡斷此五根。但作惡眾生既有 佛性應生五根。而即事未有義說應有。故云。
一切眾生悉有。文云。殺闡提無罪殺蚊螘有 罪者。闡提有重惡在身殺之無罪。蚊螘無重 惡故殺之有罪。文云。施畜生得百倍報。施一
闡提得千倍報者。闡提過去五戒感人。施之 福重。畜生先世惡業感此畜身。施之福輕。世 尊一闡提者下。第二番問答。問中定宗答可
見。世尊一切眾生下。第三番問答。問中明闡 提不斷未來云何斷善。佛答斷有二種。一現 滅。二障未來。若現起惡善法不生。故是現滅。
既現作惡復遮未來。善不得起。故斷未來。亦 具斷三世。過去作惡而復不悔即無復善。未 來復有還生善義。但自微弱不能救之。世尊
一闡提輩下。第四番問答。明不斷佛性。佛性 是善此善不斷名不斷性。又佛性是常實不 可斷。所言如世間眾生我性佛性者。三解。一
云。借外道我以之為譬。都無邪我故三世不 攝。真我是常三世不攝。二云不爾。只是世間 眾生我性即是佛性。是佛性故三世不攝。三
云。即是真我。語勢牽令佛性是常。後文云。佛 性未來。前云。非三世攝。兩語相違。今須會通。 前云。三世所不攝者。就佛性體。後言。未來約
眾生修。一切眾生未來當得清淨之身。故言 未來。迦葉言佛性下。第五番問答。初問佛性。 次問闡提。初問者。佛性既其三世不攝。云何
言未來。如來若言下。次問闡提。若言闡提全 無善法。何以得有憐愛等心。若有此心即是 有善。佛言下答先答。初問又二。先答問。次論
義。初答中二。先歎問。次正答。性非三世約未 來得故言未來。故下舉例說因為果說果為 因。佛性亦爾。云未來者因中說果。言食及觸
者。食可見。觸名不同。或以識為觸。或根為觸 今具二義。故論云。觸不定故。故無別法。若意 識在緣名觸。此觸在識。若言眼識眼觸。此觸
在想。今言見色名觸。此謂識心以之為觸。色 是前塵能生識觸。故謂色為觸。亦因中說果。 世尊下第二論義。先問。次答。問因前生果性
既非三世。云何言眾生有。佛答性非內外猶 如虛空。而諸眾生定有此性。文云。悉皆有之。 如汝所言下答。次問初牒問非之。何以故下
正答。有法譬合。法說。雖有孝慈等善文云皆 是邪業。雖有見聞皆是無記。既無正善皆名 邪惡。取業求業者。對翻於善。善中先生善欲。
次生善思。今以取業對善欲。求業對善思。雖 皆言善猶是無記。次舉譬云。如訶梨勒味唯 是苦。色香非苦。然前難闡提豈得無善。其有
憐愛即名為善。故佛答云。悉是邪惡。莊嚴云。 無出世善有憐愛善。光宅云。設有憐愛並無 記性。不名善性。如棋書等是工巧無記。開善
云。斷善作惡。設有憐愛並屬惡邪。何得有善。 觀師同。開善云。重惡居身。如種苦瓠根葉悉 苦。合如文。善男子如來具足下。第二明根性
不定。或惡或善。又二。初正明不定。後更問答 論義。初又二。初明不定。次斷善根。初明不定 又三。一知不定根二出不定相。三結不定。初
如文。次文者。數習則利轉下為中上。不習則 鈍轉上為中下。三結如文 (云云) 。以無定故下。二 明不定故。故斷善根又三。初明不定斷善。次
明若定則不爾。三是故下證不定。迦葉白佛 下第二論義 (云云) 。問可見。佛答為二。初就善星 答。後就餘人答。非但知善星根性。亦知餘人
根性。初又三。初明其居王位即能破滅。善星 若不下。二明出家不出家俱能斷善。出家增 其敬長。讀誦修定等善具如上說。若我不聽
下。三結知根力。次佛觀眾生下。約餘人為答 又二。初明不定。次辨升沈。初又二。有斷善生 善。初斷善又三。一正斷善。次何以故下出斷
善之行。三以是因緣下結其斷善。次如來復 知下二明生善。有法譬合。法可見。譬中。泉譬 佛性。村譬陰身。熱渴譬苦逼。欲往譬求樂心。
邊智者譬佛菩薩。合譬中二。先合。次結知根 力。爾時世尊取地少土下。二明升沈不同沈 多升寡又三。初舉事問。次領旨奉答。三合又
三。初就果合。次就因合。三結知根力。迦葉白 佛如來具足下。第三明說教不定。佛照根不 同說教則異。眾生不達根教之殊。執成爭論
能斷善根。為二。先問。次答。初問為三。一明 知根。二明執爭。三結問。何故作不定說致令 起爭。初明知根亦應知。過去特是略爾。如是
眾生下次明執爭。因茲廣出爭論之相。開善 云。二十爭論。冶城云二十一爭論 (云云) 。三如 其如來下結難 (云云) 。次答中佛具答三問。此卷
內答前兩問。後卷初答第三問。答初為二。初 正明說教不定。次廣明不定法。初文為四。一 明理深難解。二出愚智兩人。三明須不定說。
四結知根力即四悉意。初言理深者。非六凡 識所知。唯聖智能解故是理深。此第一義意。 次愚智中又二。先出智。次出愚。初智人聞有
知無聞無知有。聞有無知非有無。一二等亦 如是。次愚人聞有執有以拒無。聞無是無而 非有。聞亦有無以封雙存。聞俱棄而著兩捨。
面聞尚然。末世轉尤斯由不解。對治悉意。三 如來所有下須說不定。此總據不定。有法譬 合。初法者。為度眾生須說不定。本令得益。不
令其執不定為爭。次譬中如醫用藥元為差 病。終不願其服藥成病。合譬中為國土封疆 不同豈可一類。一類則無益國土者。如多寒
國用毛褥著皮。鞾時節者。饑饉時乞唯得肉 食。為他語者。如九住言不見十住言少見。為 人者。隨人根性。此即為人意也。四結知根力。 即世界意 (云云)
。有一經文無結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