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3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三十一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迦葉品之四
[0212a13] 迦葉白下。第二明異虛空義。又兩番問答。此 初番問者。正言佛性涅槃虛空等並非三世。 虛空非三世而名為無。涅槃非三世而名為
常。同無三世何不同有。佛答為三。一章門。二 解釋。三結酬。先唱章門如文。云何名下次釋 三門皆有所以。涅槃等三為利益故相待而
說。空無利益故無相待。但得是無不名為常。 私謂言利益者。只為將護末代權機者。不宜 聞於生死是涅槃。二乘是如來。瓦礫是佛性。
忽有機緣不可不說。但依下答其言有歸。法 華已說豈可固違。故經云世間相常住。世間 之言豈過五陰國土等耶。況陰界入色大小
兩乘不唯正報。一切世間下第三結酬。以虛 空無待故所以名無。涅槃有待故名為常。問 涅槃對非涅槃。虛空亦對非虛空。何故非待。
解云。欲互顯故。涅槃本絕而名為待。虛空本 待而名為絕。涅槃相待故得是有明是妙有。 虛空絕待故得是無明是妙無。此即不例。後
番迦葉因佛上答即設並云。如來向云涅槃 有對是故名有。虛空無對即是無者。四大無 對亦應是無。四大無對而是有者。虛空無對
亦應是有。此文不易。故一切世間無非四大 對。猶名四大有者。一切世間凡所有物。皆是 四大即皆是有。無非四大對於四大。雖復作
並佛竟不答。但牒虛空以對涅槃。問何故不 答亦有深意。迦葉本云。四大無對是故名有。 虛空亦應無對是有。今明四大雖無外計非
四大來對於四大。而四大中自有相對。如地 水等各自相對。而虛空中更無有物自相對 者。所以是無。此並虛出故佛不答。佛答有三。
初牒問非之。何以故下二釋。明涅槃有十五 句所以有。虛空無十五句故所以無。若有離 於下。第三正答有五句。先明虛空若有應同
四大有三世攝。如世人說下。第二明虛空若 有應同心數。自有三句。虛空若同下。第三明 若有待者是三世攝。若三世攝下。第四明應
是四陰但同四陰。除色一事餘名四陰。四陰 非見虛空亦然。陰三世攝空亦然耶。是故離 四陰下。第五結非有。此意正明法。若是有可
論相待。空既是無無何所待。復次諸外道言 下。第三破外道計空又二。初正破執。次結同 異。就正破又二。先別破八執。次總舉五大例
破。初別破八執。一破空是光明。二破空是住 處。三破空是次第。四破空在三處。五破空是 可作。六破空在無閡處。七雙破兩執。八重破
空是住處。初破空是光明者。數家亦謂二十 一色空屬明色。於中又二。先牒執。次破之。文 云亦可說言虛空是常者。具足應云亦不可
說是常。文中略故而無不字。虛空雖無不可 說常。終是無常。但此外道不解空義云空是 色。乃是空中容於光色。何得乃言空是色耶。
言亦可者應言不可。語略故爾。復有人言下。 第二破空是住處。亦先牒次破三結。光宅云。 既言真諦有重數。亦言虛空有處所。如東西
二室一滿一空。當知有處。亦同此破。復有說 言下。第三破空是次第。言次第者。如簫管中 及門向內。數人云。窓內見於外間之空。先於
第一窓櫺中見。復於第二第三中見。此是次 第。亦先牒次破。若復說言下。第四破空在於 三處。即有三計。亦二。先牒。次破彼計。一云
空還在空處有中無空。二云空在有處無處 無空。三云在有無處如濕爛物當爛。未爛即 名有空。破執如文。如說虛空可作下。第五破
空是作法。亦先牒執。次破之。今時數論等各 計。穿地斫樹等悉皆得空。並是作空世間人 說下。第六破無閡處。先牒執。次破彼執。於中
二。初具不具下先兩句定。次若具下難。只問 無閡處為空者。此空為具足容十方空為。不 具足容十方空耶。若具十方虛空者。當知十
方無有虛空。若不併著者亦是此有彼無。若有 人說下。第七雙破兩執。一執空與有並。二執 虛空在於物中。先牒兩執。二俱不然下。正破
先總倡不然。次何以故下。雙破兩執又二。前 破空與有並。次破器中。初文又二。先作三章 門。次次第解釋。三章門者。一異業合如飛鳥
集樹。唯鳥來棲樹樹不來棲鳥。亦如物來 合空空不來合物。二二業共合如兩羊相觸。 空亦合物物亦合空。三已合共合如二雙指
合者。物用與物已合。物只是體用是物家。動 用此二事體用已合。空用與空已合。空即是 空體用即是空。所容受用。此體用已合復更
以物合空。如兩指先已合後更兩兩共合。若 言異業下。次釋上三章。先釋第一文自有三。 一無常難。二常難。三亦常無常難。今初先作
無常難中。言一是物業即是動業。二虛空業 即是空業。言空業合物空則無常。物既無常 而空與其合。豈不無常。若物來合空物則不
遍者。此既合彼應隨空亦遍。復應物隨空是 常。百論中或心神等覺以覺等神破 (云云) 。然今 在言小異而其還於此執。正言物既不遍云
何合空。言則是無常者。空亦無常耶。若言虛 空是常下。第二作常難又二。先牒執非之。次 正難。難意並之令併無常。若言虛空亦常無
常下。第三作常無常難。彼意或言。合物之空 自是無常。不合物空恒自是常。云亦常無常 者。今直難云無有是處。謂法相中無有一法
半常半無常者。若共業合下。釋第二章門又 二。此初牒執非之。何以故下正破。言若空與 業合業亦應遍者。謂空體與用合用亦應遍。
若空用遍則應遍與物合不得更有離物之空。 不應說有合與不合。若言已合共合下。釋第 三章門又二。此先牒章門非之。何以故下正
破。其中有法譬合言先無後有者。謂空之與 物先時不合後時方合。則是本無今有。應是 無常。然此唯破後合不破前合。所以然者。前
空體與空業用。物體與物業用。不有則已有 則俱時。豈可得言先時無合後時方合。而淺 識者謂空是體有。若來時方有空用。物亦如
是體移動時方有動用。只此前合亦是本無 今有。破則應云無常。只此先無今有。破者即 具破於前後二合。正破後雙合。旁破前單合。
若言虛空在物下。破其後執明空在物中又 三。初牒執非之。次正難。後結句。此初牒執非 之。何以故下正難又二。初作理責。次作並難。
初又為三。此初正責。若言有器空在器中者。 本無器時空在何處。若有住處下。第二難應 有多空。未有器時已有一空。後有器時復有
一空。寧非多空。如其多者下。第三結過。凡結 三過。一不得言常。謂先是無器之空今是有 器之空。寧得是常。二者不得言一。可解。三者
不得言遍。有器時空非無器時空。空寧得遍。 若使虛空離空有住下。第二並難。若謂無器 時空離有器時空而有住處者。物亦離空而
有住處。是故當知下。第三結句可見。若有說 言指住下。第八重破空是住處。亦先牒次破。 所言指住處者。若言即指一切住處為虛空
住處。既有四方。方若異者空應四方隨空住 處。有法若從因緣下。第二總結舉五大住例 破可尋。虛空無故非是過去下。破外道執中
次結同異。所言同者。涅槃虛空同無三世。所 言異者涅槃是常虛空是無。又三。初明空非 三世。次舉兔角亦非。是故我說下。三結同異。
善男子我終不與下。明用中第三習解。除惑 之用亦言無爭之用。何以除惑。已得中道觀 故能去之。若無此觀何由能斷。大分為二。先
明如來習解已滿故不與世爭。二明諸菩薩 等觀解除惑。前文又三。一觀解。二論義。三結 成不爭之用。此即初文。世間智人體中道理
雙說有無。佛亦如是不違彼說。復是由佛得 中道故故與物和。所以不爭。豈非中道觀解 之用。世間愚人所述乖理不當法相。言有言
無違於佛旨如與佛爭。況世間人。迦葉菩薩 言下。第二論義有四番問答。此初番先問次 答。答中有三。初唱十法。次列十法。三結不
爭。倡結二文之中皆有沾字。須作點音。次第 二番問答論世智所說有無。問可見。答中定 於法體又二。先明有。次明無。次第三番問中
二。先正作相違之問。次結佛有顛倒。答中明 不相違各有所據。眾生之色從煩惱生故色 是無。佛色不然故得是有。次第四問答明色
常無常相。問含二意。一問云何色陰從煩惱 生而是無常。二問云何色不從煩惱生而得 是常。答中具明二義。今問中略故但舉色從
煩惱生是無常一邊。佛答有三。一明觀與不 觀為常無常之本。二正明常無常果。三結所 屬之人。初文又二。初總明觀與不觀。次單明
觀者。亦可云先略後廣。廣中唯明一義。前文 又四。此即一明生三漏是所觀境。智者應當 下二出能觀人。如人將盲下三出不能觀者。
有四種人下。第四雙舉二人。前二如文。第三 文中不觀之人。人譬三漏。盲譬眾生。棘譬惡 道。欲明三漏牽諸眾生令墮三惡。縱出惡道
法身破壞。法身破壞故三身盡壞。四雙結兩 人中有四句。前二即是觀不觀者。後二即是任 業之人。若人能觀下。第二單出能觀人又二。
先單出人。次廣明其人又二。初總後別。總中 又二。此初正明觀漏。有六句。復作是念下。二 明其自能勤修。亦有五句。是故我於下。第二
別明觀漏亦二。初正明觀漏。次明能自勤修。 前文有三。此初先觀因有法譬合。有智之人 下。次觀果報。觀果報已下。三觀於輕重。智者
若知下。二明自能勤修。亦有法譬合。有人能 知煩惱下。二正明常無常果又二。先明不從 煩惱生則得常果。次明從煩惱生得無常果。
知煩惱煩惱因下。三結所屬人又二。先結得 常果者即是如來。次明得無常果者是凡夫。 世間智者下。第三還結成不爭之用。迦葉白
佛下。第二明菩薩除惑。即是諸菩薩等習此觀 解離諸結漏。若無中道力用云何能令惑使俱 盡。又四。一觀漏體。二觀漏因。三觀漏果。四結
觀智。初觀漏體有三番問答。此初文先問三漏 之體。佛答中三漏為三。初明欲漏又三。一出 體。二引證。三結名初出體。內惡覺觀即內心。
因於外緣即是外境。是故我昔下第二引證。 此偈出出耀經。佛將阿難共行。見一女人將 兒汲水。見一男子遂生染心瞻目不已。因繫
兒頸內兒井中。乃說偈自責云。欲欲我知汝 根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不得生。 說者或小不同。但明三漏兩處不同。前德王
品以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是欲漏。上二界煩 惱除無明是有漏。總三界無明是無明漏。今 文所明以欲界中愛為欲漏。上二界愛為有
漏。無明與我見合為無明漏。是故一切下。第 三結名。次明有漏中亦三。初出漏體。次簡異 欲漏。三結名。次明無明漏中又二。初出體。次
明能生諸漏。此初一行餘出體。從無明即一切 下。第二明能生諸漏。文有三。倡釋結。迦葉言 如來下。第二番問答。先問何以異說。如是二
法下佛答有三。初倡兩章門。一互因果。二互 增長。不善思惟下。第二釋章門。先釋互為因 果。其能生長下釋增長。如子生牙下第三譬
結。迦葉白佛下。第三番問答。問意言佛前說 第三漏云是無明。今復云何從無明生。佛言 如我所說下。佛答又三。先倡有兩無明。若說
無明下。第二釋兩無明又二。先明無明漏是 內無明。次解從生是外漏內心不了。是一無明 而外復生煩惱是外無明。若說無明漏下。第
三結兩果。言無明漏名無始終者。謂得無始 無終果。十二因緣無明最初。而能生於行識 等果。如是因緣三世輪轉名無始終。若得中
觀能焦因緣成有始終。翻彼生死歸涅槃終。 從無明生陰入等者。謂從無明生於諸漏亦 招陰果。迦葉白佛下。第二觀漏因有兩番問
答。此即初問。智者當觀下。佛答有四。此初明 外因。何緣轉下作中下。第二明內因。菩薩作 是觀時下。第三明為觀得道。是故我於下。第
四引證。迦葉言眾生一身下。次番問答。初問。 次如一器中下佛答。先譬次合。初譬中言如 一器者譬一神明。有種種子者譬成就諸惑。
得雨各生者。謂得取相各自相生。若取好相 生貪。取惡相生瞋。次合譬云。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