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pan Zong Yao 涅槃宗要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涅槃宗要元曉師撰
[0239a16] 是經有其二門。一者略述大意。二者廣開分 別。述大意者。原夫涅槃之為道也無道而無 非道。無住而無非住。是知其道至近至遠。證
斯道者彌寂彌暄。彌暄之故普震八聲通虛 空而不息。彌寂之故遠離十相同真際而湛 然。由至遠故隨教逝之綿歷千劫而不臻。由
至近故忘言尋之不過一念而自會也。今是 經者斯乃佛法之大海方等之祕藏。其為教 也難可測量。由良廣蕩無崖甚深無底。以無
底故無所不窮。以無崖故無所不該。統眾典 之部分歸萬流之一味。開佛意之至公和百 家之異諍。遂使擾擾四生僉歸無二之實性。
夢夢長睡並到大覺之極果極果之大覺也。 體實性而忘心實性之無二。混真忘而為一。 既無二也。何得有一真忘混也。孰為其實。斯
即理智都忘名義斯絕。是謂涅槃之玄旨也。 但以諸佛證而不位。無所不應無所不說。是 謂涅槃之至教也。玄旨已而不甞寂。至教說
而未甞言。是謂理教之一味也。爾乃聽滿字 者咸蒙毛孔之益。求半偈者不傾骨髓之摧 造逆罪者信是經而能滅燋。善種者依茲教
而還生之矣。所言大般涅槃經者。若也具存 西域之音。應謂摩訶般涅槃那。此土譯之言 大滅度。欲明如來所證道體周無外。用遍有
情廣苞遠濟。莫是為先依莫先義。故名為大 體大用無二無別。既無彼崖可到。何有此崖 可離。無所離故無所不離乃為大滅。無所到
故無所不到方是大度。以是義故名大滅度。 所言經者。大聖格言貫十方而一揆。歷千代 而莫二法。而且常故名為經。正說之前先序
時事。以之故言序品。第一故導大般涅槃經 序品第一。二者廣開之內有其四門。初說因 緣。次明教宗。三出經體。四辨教迹。
[0239b19] 第一說經 因緣門者。問佛臨涅槃而說是經。為有因緣 為無因緣。若無因緣亦應無說。若有因緣有
為幾種。答佛說是經無因無緣。所以然者。所 說之旨絕於名言不開因緣故。能說之人離諸 分別不思因緣故。無因強說是經。如此下文
言。如拉羅婆夷名為食油。實不食油強為立 名字為食油。是大涅槃亦復如是。無有因緣 強立名字。又攝論云。若佛果是無分別智所
顯離分別。眾生。云何得作眾生利益事。如理 無倒為顯無功用作事。故重說偈言。譬摩尼 天鼓無思成自事。如是不分別種種佛事成。
解云。若依是義無因緣而有所說。又復得言 無因緣故亦無所說。如是經下文言。若知如 來常不說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二夜經云。
從初得道夜乃至涅槃夜是二夜中間不說一 言字。以是證知無因無說。或有說者。有大因 緣佛說是經。所以然者。如愚癡人都無因緣
有無所作。智者不爾。有深所以乃有所作。如 智度論云。譬如須彌山王不以無因緣及小因 緣而自動作。諸佛亦爾。不無因緣而有所說。
依是文意有因有說。若依是意說此經因有 總有別。別而論之因緣無量。所以然者。大人 發言必不徒說。一偈一句各有因緣。一言之
內亦有眾緣。此經梵本有二萬五千偈則有 二萬五千因緣。隨其一偈皆有四句。則十萬 句有爾許因緣。又一一句各有諸緣。由是言
之有無量緣。別緣如是不可具陳。總因緣者 如來宜以大因緣而說是經。所謂欲顯諸佛 出世之大意故。如法花經言。諸佛如來唯以
一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乃至廣說。又此經菩 薩品云。若有人能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方乃 得聞大涅槃經。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
聞如是大事。何等為大。所謂諸佛甚深祕藏 如來之性。以是義故名為大事。解云。今說是 經之時正臨一化之終日究意顯示諸佛大意。
所謂總括成道以來隨機所說一切言教。悉 為示一味之道。普今歸趣無二之性。十方世 一切諸佛悉同是意無二無別。是謂諸佛出
世大意。是名如來甚深祕藏。由有如是一大 因緣。是故如來說是大經。如是總門一大因 緣即攝別門無量因緣。以其眾緣不出一意。
問彼初師義無因無說。此後師意有因有說。 如是二說何得何失。或有說者。二說悉得。皆 依經典不相妨故。雖非不然故說有無無而
非定然故不相違。說經因緣應如是知。
[0240a06] 第二 辨教宗者。此經宗旨說者不同。有師說言。經 文始終所詮眾義以為經宗。對問而言。即有 六六三十六義。所謂第一長壽因果乃至最
後諸陰法門。或有說者。四種大義為此經宗。 何等為四。一者大涅槃圓極妙果具足三事 及與四德。二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 覆
故不能見。三者三寶佛性同體無二。四者闡 提謗法執性二乘。悉當作佛。如是四義以為 其宗。或有說者。出世因果以其為宗。果即菩
提涅槃。因即佛性聖行。如能陀章開菩提果。 [冗-几+(罩-卓+(衣-〦+一))] 歎章中開涅槃果。如來性品顯佛性因。聖
行品中說行德因。其餘諸品重顯因果。故知 無上因果為宗。或有說者。當常現常二果為 宗。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顯當常如來
所證大般涅槃。是明現常聖行等因即助顯 於果非為正宗。若據佛意欲使眾生各證當 果。但當果未非恐難取信。是故自說所證將
成物信。以是義故二果為宗。但從現立題故 名涅槃也。或有說者。圓極一果為是經宗。所 謂諸佛大般涅槃。所以從宗而立題名。瓔珞
經六種瓔珞為宗。大般若經三種般若為宗。 當知是涅槃經一大涅槃為宗。或有說者。諸 佛祕藏無二實性以為經宗。如是實性離相
離性故於諸門無障無礙。離相故不垢不淨 非因非果不一不異非有非無。以離性故亦 染亦淨為因為果亦一亦異為有為無為。染 淨故或名眾生或名生死。亦名如來亦名法
身。為因果故或名佛性名如來藏或名菩提 名大涅槃。乃至為有無故名為二諦。非有無 故名為中道。由非一故能當諸門。由非異故
諸門一味。如是無二祕藏以為是經宗旨。但 其題目之中不能並偏存諸名。且隨時事立 涅槃名。問六師所說何者為實。答或有說者。
諸說悉實。佛意無方無不當故。或有說者。後 說為實。能得如來無方意故。並容前說諸師 義故。當知是二說亦不相違也。總說雖然。於
中分別。且依二門以示其相。謂涅槃門及佛 性門。涅槃之義六門分別。一名義門。二體相 門。三通局門。四二滅門。五三事門。六四德
門。名義門內翻名釋義。初翻名者諸說不同。 或說無翻。或說有翻。有翻之說雖有諸宗。今 出一義翻為滅度。其文證者如法花經長行
言。如來於今日中夜入當無餘涅槃。下偈頌 曰。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又此大經第一 卷云。隨其類音普告眾生。今日如來將欲涅
槃。六卷泥洹此處文言。悟惔寂滅大牟尼尊 告諸眾生。今當滅度。以是等文當知滅度正 翻涅槃也。無翻之說亦有諸宗。且出一義。彼
師說言。外國語容含多名訓。此土語偏不能 相當。是故不可一名而翻。其文證者如德王 品第七功德文言。涅者不槃者識。不識之義 名為涅槃。槃言 覆 。不
覆 之義乃名涅槃。槃言 去來。不去不來乃名涅槃。槃者言取。不取之 義乃名涅槃。槃者不定。無不定義乃名涅槃。 槃言新故。無新故義乃名涅槃。槃言障礙。無
障礙義乃名涅槃。又下文言。善男子槃者言 有。無有之義乃名涅槃。槃者名為和合。無和 合義乃名涅槃。槃者言苦。無苦之義乃名涅
槃。此處略出是十種訓。上下諸文乃眾多。故 知不可一語而翻。問若立後師義是難云何 通。謂有難曰。經說有翻耶得無翻。如言隨其
類音普告眾生今日如來將欲涅槃。豈隨蜂 蟻六道之音得翻涅槃之名。而獨不得此國 語翻。又當此處經文既翻云之滅度。豈可得
云不能翻耶。彼師通曰。涅槃之名多訓之內 且取一義翻為滅度。即依此訓普告眾生。非 謂其名只翻滅度。以是義故彼難善通。問若
立初師義是文云何通。如德王品菩薩難言。 若使滅度非涅槃者。何故如來自期三月當 般涅槃。師子孔品云。諸結火滅故名滅度。離
覺觀故故名涅槃。以是文證明知滅度非正 翻於涅槃名也。彼師通曰。此等經文是翻譯 家故漢互舉綺飾其文。若使令存外國語者。
既言若使涅槃非涅槃者。又諸結火滅故名 涅槃離覺觀故故名涅槃。如其令存此土語 者。既云若使滅度非滅度者。下文例爾。由是
義故不相違也。問二師所說何是何非。答或 有說者。二說俱是。悉依經文而成立故。是義 云何。涅槃之名即含二義。所謂密語及顯了
語。依顯了語正翻滅度。如初師說。若依密語 即含多訓。如後師訓。由是道理二說悉得。若 依是意通彼難者。就顯了義有正翻。故隨其
類音普告眾生。就其密語含多義訓。是故後 文亦得善通。說言。若使滅度者舉顯了語死 滅度也。非涅槃者取密語內不識義也。難意
正言。若使死滅之滅度義非不滅之涅槃義 者。何故以是不識之名自期三月當般涅槃。 以先樹下成道之時已得不識之涅槃故。要有
煩惱乃識生死。故師子吼言。諸結火滅名滅 度者亦是顯了語之滅度。離覺覺故名涅槃者 取密語內無苦之義。入無餘時苦報滅已方
離覺覺分別心故。由是道理諸善說通也。次 釋義者。且依顯了之語以釋有翻之義。此土 釋之言大滅度。所言大者。古人釋云。莫先為
義。謂釋勝之時莫是為先。非約時前後言無 先也。依下經文大有六義。一者廣之莫先故 名為大。如經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無
所不至。涅槃如是故名為大。二者長之莫先 故名為大。如經言。所言大者名之為長。譬如 有人壽命無量名大歲夫。三者深之莫先故
名為大。如經言。大者名為不可思議。一切世 間聲聞緣覺不能測量涅槃之義故名為大。 四者高之莫先故為大。如經言。譬如大山一
切世人不能得上故名為大。涅槃如是凡夫 二乘及諸菩薩不能窮到故名為大。五者多 之莫先故名為大。如經言。譬如大藏多諸珍
寶。涅槃如是多有種種妙法珍寶故名大。六 者勝之莫先故名為大。如經言。如世間中勝 上主人名為大人。涅槃如是諸法中勝故名
為大。大義如是。所言滅者略有四義。事滅理 滅德滅擇滅。言事滅者。還無為義。義當應化 身。正智亦亡故名為滅。如經言。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如是事滅當體立名。言理滅者。 寂漠為義。謂從本來無動無起故名為滅。如 經言。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
槃。如是理滅寄全音。言德滅者。永離為義。謂 諸功德離相離性不守自性互相一味故名為 滅。如下文言。受安樂者即解脫。真解脫者
即是如來。如來即涅槃乃至廣說。如是德滅 從義受名。言擇滅者。斷除為義。佛智能斷一 切煩惱故名為滅。若依是義。涅槃非滅。而受
名者略有三義。一者從處得名。謂佛窮到無 住之原。是處能斷一切煩惱。斷煩惱處故名 為滅。如經言。涅槃亦爾。無有住處。宜是諸佛
斷煩惱處故名涅槃。二者從因受名。謂智滅 或能顯於理。理顯是果。智滅為因。從因立名 名理為滅。如此經言。煩惱為薪智惠為火。以
是因緣成涅槃食。令我諸弟子皆悉甘嗜。三 者從果受名。謂智依理能滅煩惱。理為滅因。 智是滅果。從果立名名理為滅。如佛性論云。
道依涅槃能使煩惱未來不生。現在不滅因 中說果故名涅槃為無生滅。滅義如是。所言 度者略有二義。謂究竟義及到岸義。到岸義
者顯顯斷義。煩惱滅者明非常義。煩惱離滅 眾生得度。非常非斷故名滅度。究竟義者滅 德究竟故名滅度。度義如是。問若斷煩惱非
涅槃者。何故德王菩薩品云。不見佛性而斷 煩惱是名涅槃。大涅槃以見佛性故得名為 常樂我淨。故斷煩惱亦得稱為大般涅槃。若
斷煩惱稱涅槃者。何故彼品下文說言。斷煩 惱者不名涅槃。不煩惱乃名涅槃。善男子諸 佛如來煩惱不起是名涅槃。解云。前所引文
為簡涅槃大涅槃異故舉二斷以顯斷處。非 約能斷名為涅槃。後所引文為簡諸佛與菩 薩異。菩薩斷處猶有餘惑。故不得受涅槃之
名。諸佛斷處畢竟不生。所以得立涅槃之稱。 是答德王菩薩難意。彼前難言。若言煩惱滅 之處是涅槃者。諸菩薩等於無量劫已斷煩
惱。何故不得稱為涅槃。俱是斷處。何緣獨稱 諸佛有之菩薩無耶。為答是難故依斷與不 生簡別。通而言之。菩薩亦不生。諸佛亦是斷。
別門而言。斷除之稱遣於已生之辭遮於未 起。遣已生者望前之義義在不足。故說菩薩。 遮未起者望後之義義在究竟。故說諸佛。依
是道理精別而言。斷煩惱者不名涅槃。不生 煩惱乃名涅槃。以是義故不相違也。名義門 竟。
[0241c18] 第二出體。於中有二。先出體性。後簡虛實。 出體性者諸說不同。或有說者。無垢真如是 涅槃體。始起功德非是涅槃。即能證智是菩
提故。如經云。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 又下文言。涅槃之體本自有之非適今也。大 品經云。諸法性空即是涅槃。占密經云。煩惱
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不 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如是等文不可具陳。 故知真如正知其是涅槃。斷滅煩惱所顯義
門即說真如名為數滅。數滅即是無垢真如。 或有說者。果地萬德不問。本始總束為一大 涅槃體。如此經中總說三事即為涅槃。又下
文說八自在已總結而言。如是大我名大涅 槃。法花論云。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 一切智惠名大涅槃。攝大乘論云。三身所顯
無上菩提。既說三身皆是菩提。當知皆為大 涅槃體。如是二說皆有道理。所以然者。涅槃 菩提有通別。別門而說。菩提是果在能證德
道諦所攝。涅槃果之是所證法滅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