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Weimojie Jing 注維摩詰經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後秦釋僧肇選
菩薩品
[0360b29]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
[0360b29] 什曰。彌勒既紹尊 位。又當於此土而成佛。眾情所宗故先命 之。彌勒維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或云。維
摩雖大或有以而不成佛。或云。彌勒雖大 將有為而故辭行或此是分身彌勒非其 正體。以此三緣故有致屈之迹也。彌勒不 堪便應超命文殊。而兼命餘人者。將以
一雖不堪眾不可抑故。推眾求能廣命之 也。亦欲令各稱所聞以盡維摩之美也。 肇曰。彌勒南天竺婆羅門姓。出此姓即以 為名焉。
[0360c11]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0360c11] 肇曰。五百弟子皆已 不任故復命菩薩者。將備顯淨名難醻 德也。生曰。彌勒者婆羅門姓也。雖生兜 率為諸天師。猶以本姓稱焉。以其親承
佛弟子。使亦宜在眾菩薩先也。
[0360c16]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 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
[0360c17] 什曰。 是人中說法也。此天以彌勒將上為天師。 豫懷宗敬。故常來聽法也。
[0360c20] 說不退轉地之行。
[0360c20] 什曰。即無生法忍也。維 摩詰不先遣忍心而先遣受記者。良由 諸天見彌勒受記。故有補處之尊。遂係心
成得。希想受記。故先明無受記。受記必 由心生。故尋生以求記。生壞則記亡。故推 世以去生也。肇曰。下呵云。實無發心亦無
退者。以此而推。似存不退之行以勸發 無上之心也。雖曰勝期。猶未免乎累。教迹 不泯故致斯呵。然經云。補處大士心無不
一。智無不周。應物而動。何闕之有。是由 得失同懷脩短迭應。利彼而動。無計諸己。 故彌勒假有以啟始。淨名居宗以濟終。互
為郢匠器彼淳朴。雖復迹同儒墨致教不 一。然相成之美實存其中矣。生曰。體如之 行不復退轉也。彌勒躬有此行而現得受 記。今說之者將以引之使見利樂法。
[0361a07]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61a08] 生曰。阿耨多 羅者無上也。三藐三者正遍也。菩提者彼語 有之此無名也。實則體極。居終智慧也。然
有三品。聲聞也辟支佛也佛也。二乘各於其 道為菩提耳。非所謂菩提也。唯佛菩提為 無上正遍菩提也。一生者無復無量生餘一 生也。有兩句義矣。
[0361a15] 為用何生得受記乎。
[0361a15] 生曰。彌勒向說行意 以受記引之耳。不為說受記也。而彼生 著情。便貪記以有行。斯則復是見菩提可
得也。是以維摩詰即推彌勒受記為無。以 呵其說行之意。遣彼著也。然後乃更釋其 見菩提心焉。夫受記者要以四事合成。一
一推之皆無也。四事者。一以人受記為主。 二以體如為本。三無無量生。四在一生中 得佛。交在一生中。而以之受記。要應先 推一生也。一生者舉八萬歲生唯一念現
在。餘皆過去未來也。故言為用何生得 受彌勒記乎。
[0361a27] 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0361a27] 肇曰。發無上心修 不退行受記成道。彌勒致教之本意也。今 將明平等大道以無行為因無上正覺以 無得為果。故先質彌勒。明無記無得然後
大濟群生一萬物之致以弘菩提莫二之 道也。夫有生則有記。無生則無記。故推 斥三世。以何生而得記乎。
[0361b05]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0361b05] 肇曰。別推三世明 無生也。過去生已滅。已滅法不可謂之生 也。生曰。無復有也。
[0361b08]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
[0361b08] 肇曰。未來生未至 則無法。無法以何為生。生曰。竟未有也。
[0361b10]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0361b10] 肇曰。現法流速不 住。以何為生耶。若生滅一時則二相俱壞。 若生滅異時則生時無滅。生時無滅則法無
三相。法無三相則非有為也。若盡有三相 則有無窮之咎。此無生之說亦備之諸論 矣。三世既無生。於何而得記乎。生曰。生時 已去未始暫停。豈可得於中成佛耶。
[0361b17]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0361b17] 肇 曰。證無住義也。新新生滅。交臂已謝。豈待 白首然後為變乎。生曰。引佛語證不住 也。即時者不待變也。
[0361b21]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
[0361b21] 什曰。 實相常定故名正位。向以因緣明生非真 實故無受記。今明生既非真則無生。無生 則常定。常定中無受記也。
[0361b25] 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0361b26] 生曰。次推無無量生也。夫無無量 生者。體生是無故得之矣。苟體生是無。 而無無量生者。無無量生。復何有哉。斯乃
為正位者也。正位者永與邪別也。然則既 以無無量生為正位者。無有受記。理自 明也。以得菩提故有受記。復云無得菩 提耳。前推生直推其體。今推無無量生。
以正位推之者。生本根於癡愛。是有者之 所惑。故宜於外推其體也。無無量生。原 在悟理。是得者之所達。自應以正位於 內明之也。
[0361c08]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0361c08] 肇曰。上推有生無 記。此推無生亦無記也。無生即七住無相 真正法位也。此位為理。無記無成。彌勒於 何受一生記乎。生曰。并質之也。
[0361c12]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
[0361c12] 肇 曰。如雖無生滅。而生滅不異如。然記莂起 于生滅。冥會由于即真。故假如之生滅以 明記莂之不殊也。生曰。復次推體如也。如
生者。體如之時我本無如。如今始出為生 也。如滅者。如是始悟中名義。盡菩薩最後 心為滅也。夫為得佛之因。既在於始。又在
其終。故言為從如生滅得受記耶。別本云 從如起滅。什曰。此亦因其所存而遣之也。 夫受記要由得如。本未得而今得。似若有
起。如起則累滅。亦似有物於如中滅。故先 問其起滅以明無起滅。一切人皆如以下 更明如理無二無受記也。
[0361c25]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 記者如無有滅。
[0361c26] 肇曰。如非不生滅非有 生滅。非不生滅。故假以言記。非有生滅。 以知無記。生曰。如是悟理之法。故即以明
之也。理既已如。豈復有如之生滅哉。苟無 生滅。與夫未體者不容有異。何得獨以 為無上道之因耶。若非因者不得以之受 記也。
[0362a04]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 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0362a05] 肇曰。萬品雖殊未有 不如。如者將齊是非一愚智以成無記 無得義也。生曰。復次推人受記也。受記誠 非為悟之法。已有體如在前。故復取其
所體貼之以事。事既皆如。然後推焉。
[0362a10]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 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
[0362a11] 肇曰。凡聖一如豈 有得失之殊哉。生曰。夫如者無得與不得 異也。既無得與不得異。而彌勒得者。是假
以不得為得也。若彌勒以不得無得者。一 切眾生不得便應亦是此得之理矣。然則言 眾生亦應受記者。以明無彌勒實受記也。
二者直二事也。異者二相殊也。其事既二。 然後相與為異。故先言不二。後言不異也。 已取如事在上。是以釋但舉如義也。
[0362a20]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 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0362a21] 肇 曰。無相之相是菩提相也。生曰。菩提既是無 相理極之慧。言得之者。得即是菩提相也。 果是其相則非實矣。苟得非實。一切眾生
亦是此之得理也。所以然者。菩提本無不 周。眾生即是其相故也。夫授記言得菩提 者。懸指之耳。今云彌勒得者。就語之也。既 就得時而無得相。豈應懸指有得乎所
指。苟已驗無為。指理自冥矣。
[0362b01]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 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 更滅。
[0362b03] 肇曰。本性常滅。今復何滅也。生曰。既 得菩提至於滅度。於滅度中又無滅度 也。故復極就其終以驗之焉。滅度非慧。事
止於滅。故不得如菩提釋也。然終既至 滅。始滅驗矣。始若果滅。終豈滅哉。終苟不 滅。眾生亦此滅矣。唯驗終以悟始者知其
然耳。舉佛明之者。佛既親得滅度。又為悟 之極。必可以定之也。且佛終日滅度眾生。 然知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盡為滅而 不滅也。
[0362b13]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
[0362b13] 什曰。梵本 云誑也。生曰。既無受記。豈得以受記引 之耶。若引之以虛為誘誑也。
[0362b16] 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0362b17] 肇曰。平等之道實無發心亦無退者。而 以不退之行誘其發心示其美記者何 耶。生曰。明不應存行也。於發有退故須
不退行耳。既無發退。何用行為。若惡發中 有退而須不退行者。猶未免退矣。非所 以不退。
[0362b23]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
[0362b23] 肇 曰。菩提以寂滅為相。生死同相。而諸天卑 生死尊菩提。雖曰勝求更生塵累。宜開 以正路令捨分別。曷為示以道記增其
見乎。生曰。釋諸天見菩提心也。先訶然後 教矣。訶以遣著。教以釋見。著為咎累。宜 以訶遣之。見謂涉理。須以教釋之焉。
[0362c01]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0362c02] 肇曰。自此下大明菩提義也。道之極者稱 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 無相之真智乎。其道虛玄妙絕常境。聽者
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智。辯者無以 措其言。像者無以狀其儀。故其為道也。微 妙無相不可為有。用之彌懃不可為無。 故能幽鑑萬物而不曜。玄軌超駕而弗夷。
大包天地而罔寄。曲濟群惑而無私。至 能導達殊方開物成務玄機必察無思無 慮。然則無知而無不知。無為而無不為 者。其唯菩提大覺之道乎。此無名之法固
非名所能名也。不知所以言故強名曰 菩提。斯無為之道。豈可以身心而得乎。生 曰。若見有菩提可得者則有相情也。苟以 相為情者。豈能不以之起身心行乎。若
以身心行求菩提者。則求之愈遠者也。
[0362c18]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0362c18] 什曰。菩提有三所 謂羅漢緣覺如來。三人漏盡慧通達無閡乃 名菩提。此已下歎菩提真解妙同實相。欲 擬心求解亦當如是。亦明菩提即是實相
以遣其著也。實相是菩提因亦名菩提也。 餘句類可尋知也。肇曰。妙會真性滅諸法 相。故菩提之道與法俱寂。生曰。既不以相 得菩提則無菩提相矣。若不能滅諸相
者。豈得以寂滅為體哉。
[0362c27]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0362c27] 肇曰。觀生於緣。離 緣即無觀。
[0362c29]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0362c29] 肇曰。行生於念。 無念故無行也。
[0363a02] 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0363a03] 肇曰。諸見斷妄想離乃名菩提也。
[0363a04]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0363a04] 肇曰。真道無欲障諸 願求也。
[0363a06]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0363a06] 肇曰。入謂受入可 欲。
[0363a08]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 菩提至實際故。
[0363a09] 肇曰。不異三空菩提義 也。隨順本相謂之如。故繫之以順。常住 不變謂之性也。故繫之以住。到實相彼岸 謂之際。故繫之以至。
[0363a13]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0363a13] 什曰。六識對於六 塵未始相離。菩提所解出六塵之表。故言 離也。肇曰。意與法為二。菩提無心。何法之 有哉。
[0363a17]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0363a17] 肇曰。無心於等而無 不等。故謂若虛空也。
[0363a19]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 行故。
[0363a20] 什曰。智慧是菩提知他心也實相是 智之因亦名知他心也。肇曰。菩提不有故 無生滅。菩提不無故了知眾生心也。
[0363a23]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0363a23] 肇曰。諸入內外 六入也。內外俱空故諸入不會。諸入不會即 菩提相也。
[0363a26]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0363a26] 肇曰。生死所以 合煩惱之所纏。離煩惱故無合。無合即菩 提也。
[0363a29]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0363b01] 肇曰。外無形色之處。內無可名之實也。
[0363b02]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0363b02] 肇曰。菩提無取捨。 猶化人之無心也。
[0363b04]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0363b04] 肇曰。內既常靜。 外亂無由生焉。
[0363b06]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0363b06] 肇曰。性無不淨故 寂無不善。善寂謂善順寂滅常淨之道也。
[0363b08]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0363b08] 肇曰。情有所取故 攀於前緣。若離攀緣則無所取也。
[0363b10]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0363b10] 肇曰。萬法同體是 非一致。不異於異者其唯菩提乎。
[0363b12] 無比是菩提無可諭故。
[0363b12] 肇曰。第一大道無 有兩逕獨絕群方。故以無諭。
[0363b14]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0363b14] 肇曰。諸法幽遠 難測。非有智之所知。以菩提無知故無所 不知。無知而無不知者微妙之極也。生 曰。種種明之者美而詠之也。豈曰為美以
發人情矣。
[0363b19]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0363b20] 生曰。彌勒先引使樂法。然後維摩詰除 其病情。所以得忍也。斯則相與成化。有何 屈哉。
[0363b23]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 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
[0363b25] 生 曰。託在常出實有以也。
[0363b27] 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
[0363b27] 生曰。城門 是人所湊處故得因廣化功也。作禮者迹 同鄉黨現修長幼禮也。
[0363c01] 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
[0363c01] 生曰。交從外來。故 可寄問以取其來自有從也。
[0363c03]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0363c03] 什曰。以光嚴心樂道 場故。言從道場以發悟其心也。光嚴雖 欲得道場。而未知所以得。得必由因故 為廣說萬行。萬行是道場因。而言道場者
是因中說果也。復次佛所坐處。於中成道 故名道場。善心道場亦復如是。廣積眾善 故佛道得成。是以萬善為一切智地。乃真道
場也。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光 嚴志好閑獨。每以靜處為心。故出毘耶將 求道場。淨名懸鑒故現從外來。將示以真 場啟其封累。故逆云吾從道場來。從道
場來者。以明道無不之場無不在。若能 懷道場於胸中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 處憒鬧迹與事隣。舉動所遊無非道場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