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Weimojie Jing 注維摩詰經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注維摩詰經卷第六後秦釋僧肇撰
不思議品第六
[0381a29]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
[0381b01] 什曰。法身大士身心無倦。聲聞結業之形。 心雖樂法身有疲厭。故發息止之想。身子 於弟子中年耆體劣。故先發念不用現其
累迹。又以維摩必懸得其心。故直念而不 言也。尋下言諸大人當於何坐。似是推 己之疲以察眾人之體恐其須故發念之 也。
[0381b08] 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0381b08] 生曰。前除 座待須。故舍利弗發須之念也。
[0381b10]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 法來耶。
[0381b11] 什曰。不直譏而問者。欲現其所 念乖理進退入負門也。
[0381b13] 求床座耶。
[0381b13] 肇曰。獨寢床旨現於此。舍利 弗默領懸機故扣其興端。淨名將辨無求 之道。故因而詰之也。生曰。須座之念迹在
有求。有求則乖法。非所以來意者也。
[0381b17]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維摩詰言唯舍 利弗夫求法者。
[0381b18] 什曰。不取法相理會於 法名為求法。若取相生著。心與法乖。非 求法也。
[0381b21] 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 識之求。
[0381b22] 肇曰。真求乃不求法。況安身之具 乎。自此下遍於諸法明無求義也。
[0381b24] 非有界入之求。
[0381b24] 肇曰。界十八界。入十二入 也。
[0381b26] 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0381b26] 肇曰。無三界之求也。
[0381b27]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 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 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
苦斷集滅證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0381c01] 肇 曰。有求則戲論。戲論則非求。所以知真求 之無求也。
[0381c04]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 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 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
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 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 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
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 覺知。
[0381c11] 肇曰。六識略為四名。見聞眼耳識也。 覺鼻舌身識也。知意識也。
[0381c13] 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 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 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0381c15] 肇曰。法 相如此。豈可求乎。若欲求者其唯無求乃 真求耳。生曰。夫求法者非謂求也。以無復 諸求為求耳。
[0381c19]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0381c20] 肇曰。大乘法眼淨也。
[0381c21]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言仁者遊於 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 德成就師子之座。
[0381c23] 什曰。自知而問者。欲令 眾會取信也。借座彼國其義有二。一者欲 現諸佛嚴淨功德致殊特之座。令始行菩薩
深其志願也。二者欲因往反之迹使化流 二國也。肇曰。文殊大士遊化無疆。必見諸 國殊妙之座。淨名欲生時會敬信之情。故
問而後取。示審其事也。生曰。先問之者。 欲明後所致是實也。
[0382a02]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 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 身長八萬四千由旬。
[0382a04] 肇曰。由旬天竺里數 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 四十里也。
[0382a07] 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 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 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
[0382a09] 肇曰。淨 名雖以神力往取。彼佛不遣亦無由致。
[0382a11]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 廣博悉苞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閡。於 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
故。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 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 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
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爾時維摩詰語 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 不能昇。
[0382a19] 什曰。維摩神力所制。欲令眾知 大小乘優劣若此之懸也。亦云。諸佛功德之 座非無德所昇。理自冥純。非所制也。
[0382a22]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 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 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
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 毘耶離城無所妨閡。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 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維摩詰
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0382a29] 肇曰。夫有不思議之迹顯於外。必有不思 議之德著於內。覆尋其本權智而已乎。何 則智無幽而不燭。權無德而不修。無幽不
燭故理無不極。無德不修故功無不就。 功就在于不就故一以成之。理極存于 不極故虛以通之。所以智周萬物而無照。 權積眾德而無功。冥寞無為而無所不為。
此不思議之極也。巨細相容殊形並應。此蓋 耳目之麁迹。遽足以言乎。然將因末以示 本託麁以表微。故因借座略顯其事耳。 此經自始于淨土終于法供養。其中所載
大乘之道無非不思議法者也。故囑累 云。此經名不思議解脫法門。當奉持之。此 品因現外迹故別受名耳。解脫者自在心 法也。得此解脫則凡所作為內行外應自
在無閡。此非二乘所能議也。七住法身已 上乃得此解脫也。別本云。神足三昧解脫。 什曰。同體異名也。夫欲為而不能則為縛 也。應念即成解脫無不能名為解脫。能
然而莫知所以然。故曰不思議也。
[0382b20]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 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0382b21] 什曰。須彌 地之精也。此地大也。下說水火風地其四大 也。惑者謂四大有神。亦云最大。亦云有常。 今制以道力明不神也。內之纖芥明不
大也。巨細相容物無定體明不常也。此皆 反其所封拔其幽滯。以去其常習。令歸宗 有塗焉。
[0382b28]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 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 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鼈黿鼉
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 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
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沙世界 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 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 即演七日以為一劫。
[0382c09] 什曰。或者亦云。時為 常法。令脩短改度示不常也。
[0382c11] 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 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 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
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 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 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
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 月星宿於菩薩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 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
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 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 於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
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棗葉 而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 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
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 輪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 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
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舍 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 說者窮劫不盡。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
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 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 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
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 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 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 千世界。
[0383a09] 肇曰。所乖處重故假言應號泣 耳。二乘憂悲永除尚無微泣。況震三千乎。
[0383a11]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
[0383a11] 肇曰。迦葉 將明大小之殊抑揚時聽。故非分者宜致 絕望之泣。己分者宜懷頂受之歡也。
[0383a14] 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 眾無如之何。
[0383a15] 肇曰。但能信解魔不能嬈。何 況行應者乎。
[0383a17]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 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
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 王。
[0383a21] 肇曰。因迦葉云信解不可思議者魔 不能嬈。而十方亦有信解菩薩為魔所嬈 者。將明不思議大士所為自在欲進始學
故現為魔王。非魔力之所能也。此明不思 議。亦成迦葉言意。
[0383a26]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 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 馬車乘金銀琉璃車 璩 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
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 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
[0383b01] 什曰。 結業菩薩於施度將盡而未極。是以不 思議菩薩強從求索。令其無惜心盡具足堅 固。亦令眾生知其堅固。亦使其自知堅固。
肇曰。凡試之興出于未分。不思議大士神通 已備逆覩人根。何試之有。然為堅固彼志 故不須而索。不須而索者同魔試迹。故以 試為言耳。豈待試而後知耶。
[0383b09]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 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 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
[0383b11] 肇曰。截人手足 離人妻子。強索國財生其憂悲。雖有目前 小苦而致永劫大安。是由深觀人根輕 重相權。見近不及遠者非其所能為也。
[0383b15] 譬如龍象蹴蹋非驢所堪。
[0383b15] 肇曰。能不能 為諭。象之上者名龍象也。
[0383b17] 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0383b18] 肇曰。智慧遠通。方便近導。異迹所以形。眾 庶所以成。物不無由而莫之能測。故權智 二門為不思議之本也。
觀眾生品第七
[0383b22]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 生。
[0383b23] 什曰。眾生若有真實定相者。則不思議 大士不應徒行逼試令其受苦。以非真 實易可成就。故行惱逼也。復次佛法有二
種。一者有二者空。若常在有則累於想著。 若常觀空則捨於善本。若空有迭用則不 設二過。猶日月代用萬物以成。上已說有 故今明空門也觀眾生為若此。眾生神主
我是一義耳。如一癡人行路遇見遺匣 匣中有大鏡。開匣視鏡自見其影。謂 是匣主。稽首歸謝捨之而走。眾生入佛法 藏珍寶鏡中取相計我棄之而去。亦復如
是。亦如一盲人行道中遇值國王子堅抱 不捨。須臾王官屬至加極楚痛強逼奪之 然後放捨。如邪見眾生於非我見我。無常 苦至隨緣散壞乃知非我。亦復如是。如空
中雲近之則無也。真實慈觀諸法空則是 真實慧。真實慧中生無緣慈名為真慈。亦 以慈為本為人說真實法名真慈。亦慈 為本然後行布施等眾行為名。或以自性
為名。或以所因為名。自此已下例可尋 也。肇曰。悲疾大士自調之觀微言幽旨亦備 之前文矣。然法相虛玄非有心之所覩。真 觀冥默非言者之所辯。而云何不證涅槃
與群生同疾。又現不思議其迹無端。或 為魔王逼迫初學。斯皆自調大士之所為 也。自調之觀彼我一空。然其事為喻乃更彌 甚。至令希宗者惑亡言之致。存己者增
眾生之見。所以無言之道難為言也。將近 取諸喻遠況真觀。以去時人封言之累。故 生斯問也。生曰。上不思議是應化眾生之 迹。無方應之。似有眾生之情矣。有眾生
情者不能為化。故須問焉。
[0383c26]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 若此。
[0383c27] 肇曰。幻師觀幻知其非真。大士觀 眾生亦若此也。生曰。非不有幻人。但無 實人耳。既無實人。以悟幻人亦無實矣。苟
幻人之不實。眾生豈獨實哉。
[0384a02]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炎 如呼聲響如空中雲。
[0384a03] 肇曰。遠見有形。近則 無像。
[0384a05] 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 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
[0384a07] 肇曰。經有定數。
[0384a08]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燋穀牙如 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
[0384a09] 肇曰。阿那含 雖有暫退必不經生也。
[0384a11] 如阿羅漢三毒。
[0384a11] 什曰。大乘法中云通三界 外輕微耳。
[0384a13] 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
[0384a13] 肇曰。七住得無生 忍心結永除。況毀禁麁事乎。
[0384a15] 如佛煩惱習。
[0384a15] 肇曰。唯有如來結習都盡。
[0384a16] 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
[0384a16] 肇曰。心 馳動於內息出入於外。心想既滅故息無 出入也。
[0384a19] 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 已寤如滅度者受身。
[0384a20] 肇曰。未有入涅槃而 復受身者。
[0384a22] 如無煙之火。
[0384a22] 肇曰。火必因質。
[0384a23]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 觀者云何行慈。
[0384a24] 肇曰。慈以眾生為緣。若 無眾生慈心何寄乎。將明真慈無緣而不 離緣成上無相真慈義也。生曰。既悟眾生
不實必自兼物。是以有慈矣。然復似無 所加慈。故復次問之焉。
[0384a29]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 如斯法。
[0384b01] 生曰。理常皎然若此。而眾生乖 之彌劫。菩薩既以悟之。能不示諸。此 假為觀意設念。非實念也。
[0384b04] 是即真實慈也。
[0384b04] 肇曰。眾生本空不能自覺。 故為說斯法令其自悟耳。豈我有彼哉。 若能觀眾生空則心行亦空。以此空心而
於空中行慈者。乃名無相真實慈也。若有 心於眾生而為慈者。此虛誑慈耳。何足以 稱乎。生曰。必能實濟。非虛念而已矣。
[0384b10]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0384b10] 什曰。知諸法寂滅無 生。因此生慈而不失寂滅。故以寂滅為 名也。肇曰。七住得無生忍已後所行萬行 皆無相無緣與無生同體。無生同體無分
別也。真慈無緣無復心相。心相既無則泊然 永寂。未甞不慈未甞有慈。故曰行寂滅慈 無所生也。自此下廣明無相慈行以成 真實之義。名行雖殊而俱出慈體故盡以
慈為名焉。生曰。欲以眾生如幻為說之 者。是即如幻慈也。凡曰可以為慈莫不 皆然。是以推而名之。不復甲乙言也。如幻 已自辨之於前。無所釋也。下既無辨。得不
釋乎。
[0384b23]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
[0384b23] 肇曰。煩惱之興出于 愛見。慈無愛見故無熱惱也。
[0384b25]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0384b25] 肇曰。慈被三世而不 覺三世之異也。
[0384b27]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
[0384b27] 什曰。見法有起則與 法諍也。肇曰。彼我一虛。諍訟安起。
[0384b29]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0384b29] 什曰。內外內外入 也。內外為二。相對為合。肇曰。內慈外緣俱 空無合。
[0384c03]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0384c03] 肇曰。無緣真慈慈相 永盡。何物能壞。
[0384c05]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
[0384c05] 肇曰。上明外無能壞。 此明內自無毀。
[0384c07]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0384c07] 肇曰。真慈無相與 法性同淨也。
[0384c09] 行無邊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