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Mo Jing Lue Shu 維摩經略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序[0562c05] 今茲疏文即隋煬帝。請天台大師出之。用為心要勅文具在國清百錄。因令侍者隨錄奏聞。但至佛道品後分。章安私述續成。初文既筆在侍人。不無繁廣。每有緇素諸深見者。咸欣慕之。但云弊其文多。故輒於其錄而去取之。帶義必存。言繁則剪。使舊體宛然。不易先師之本故也。然自省闇短慮失元規。甞於墳堂然香求徵。儻少壞大道願示以留礙。二旬未竟佛道斯終既免幽訶。寧非冥護儻裨其宗旨則光光後昆。冀諸達人恕以專輒。
維摩經略疏卷第一(小卷初)
天台沙門湛然略
釋佛國品之初
[0562c21] 次明入文大為五意。一明經度不盡。二略分 文。三辨佛國義。四釋品。五正入文。初意者前 後五譯不同。今釋什本尋經文義。西土猶多。
何以知之。如命十弟子。如是五百乃至八千 各辭不堪。不堪之言並不來此。推此而論經 卷不少。又文殊入室傳如來旨。慇懃無量兼
八千菩薩各說入門。此諸言談何止半卷。爰 至出室詣菴羅園對揚如來辨佛國義。當時敷 演高論往復。豈容止有數紙經文意謂。振旦
生民神根狹劣。不堪具足讀誦受持。刪彼富 文採其綱格流傳茲土。略存義焉。問此經西 土文言浩大。將不是大論明佛所說不思議
經有十萬偈耶。答有云即是今謂不爾。大論 所明不思議經是華嚴別名。故論云般若有 二種一共二乘說。二不共二乘說。不共說者
如不思議經。故華嚴云此經不入二乘人手。 共說者即是摩訶般若及諸方等。問華嚴豈 得名不思議。此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何故反
謂非耶。答此經既有兩名豈獨華嚴更無別 稱。然細尋大論前後所引不思議經。悉是華 嚴如說。謳舍那優婆夷。為須達那菩薩說度
眾生數量。乃是華嚴明善才入法界所聞之 事。若引此經即云毘摩羅詰所說。二分文為 二。先出古今次明一家。先明諸師者什生及
古諸師悉不開科段。直帖文解釋。而肇師云 始于淨土終法供養。其間所明雖殊不思議 一也。是則寶積發問已前為序。囑累一品以
為流通。其間並是正說也。次靈味小亮云此 經題既云淨名所說。從方便品皆是正說。次 開善師分為四。一序訖菩薩品。二正即室內
六品。三證成即菩薩行阿閦佛兩品。四流通 即法供養囑累兩品。若莊嚴光宅同用初四 品為序。入室六品為正。後四品為流通。晚三
論師亦同此釋。北地論師用佛國一品為序。 方便品訖見阿閦佛品十一品為正。後兩品 為流通。但古今不同互有分別。承習之者各
有宗門。諸禪師見此分別多延紛諍。不開科 節但約觀門直明入道。次明今家者。若不開 科段則不識起盡佛教承躡。若開科段執諍
紛然。於解脫之法橫生繫累。今尋經意趣傍 經開科而非固執。夫佛說法雖復殊源而初 中後善文必備矣。今約此三對序等三。仍為三
意。一正開經。二約觀心。三異眾家。一正分經 者經無大小例有三段。謂序正流通。序者大 聖將欲說法必先現瑞表發以為由藉。如欲
說大品即放支節雜色之光。表欲說般若以 導諸行。欲說法華放眉間光。表欲說中道實 相。今經合蓋現土。表欲說佛國因果。既由藉
不同。正表教門。赴機有異。發起物情使咸信 慕歸宗有在。故曰序也。二正說者四眾覩瑞 悉皆忻仰堪聞聖旨。大聖知時赴機設教。時
眾聞經咸沾法利。故名正說也。三流通者流 譬水之下霔。通則無滯無壅。如來大慈平等 說法。非止但為現在亦欲遠被正像末代有
緣。使咸沾法潤。是則法水流霔無窮。並沾斯 澤故名流通也。今開為三。一從如是我聞訖 七言偈。具通別二序。此於正說由藉義足名
為序分。二從寶積請問佛國因果已去訖阿閦 佛。有十一品半。皆明不思議解脫佛國因果。 皆是赴機之教。現在沾益。並為正說。三從法
供養訖囑累。明天帝發誓弘經。如來印可勸 發囑累宣通未來。使流傳不絕。此並囑流通 也。問此經題稱維摩詰所說。今何得從佛國
為正。答淨名承佛威神助佛揚化。化道有功 故從其受稱。譬如國王勅臣布政。布政有功 而臣受賞。正命之主歸於國王。受功之名而
臣受稱。不可謂臣受賞而臣為正。君垂正命 而翻為傍。淨名得佛印定方乃為正。故名維 摩詰所說經。二約觀心者即約三觀以為三分。
二觀方便即是序義。得入中道即是正義。雙 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即流通義。三簡異 者。問何不依什師及諸禪師不分科段。答若
論觀行實不繁開。今欲令學者知文起盡。識 聖善巧言不孤。致必有承躡。若於文無壅帖 釋。觀行轉覺分明。問何不全用肇師注意。答
法供養屬正義不然也。問何不依靈味。答佛國 為序義不應然。何者佛為法王道王。三千有 所宣說。豈非正也。但寶積所請佛所酬答。赴
此機緣明佛國因果。時眾聞經獲大小益。豈 折為序。又且淨名助佛闡揚。正是獎成佛教。 豈可弟子助說為正大師說者翻為序乎。問
何不同開善。答經無大小例有三段。何得此 經獨開為四。問何以不同莊嚴光宅及三論 師。答佛國為序其妨同前。又用菩薩行阿閦
佛以屬流通。恐此不然。何者淨名掌擎大眾。 還菴羅園對佛印定。室內所說方得成經。又 佛還對淨名。辨佛國因果撮經終始。宗旨分
明大眾蒙益。過乎室內。此是正說。豈謂流通。 問何不依北地大乘師。答佛國為序其妨同 前。三釋佛國義者。此明長者子寶積問佛國
因果。世尊具答。身子生疑佛以神力現淨土 相。時諸大眾得大乘益。還復穢土求聲聞。眾 得小乘道。約此標名故云佛國。此經既以佛
國為宗。必須明識佛國之義。今略為八重。一 總明佛國二別明佛國三明修佛國因四明見 佛國不同五明往生六明說教七約觀心八用
佛國義通釋此經。一總明佛國者。前說普集 及諸方等多明正報。今因寶積厭蓋如來合 蓋現土即表欲說依報。何者正報既顯須廣
明依。如說王民必須知土治正事業。言佛國 者佛所居域故名佛國。譬如王國雖臣民共 住。而從王受稱名某王國。今佛雖與有緣共
居而從佛受名名某佛國。佛身所依名為佛 土。佛住界分名佛世界。佛所居止萬境不同 亦名為剎。然國有事理。事即應身之域。理則
極智所照之境。而至理虛寂本無境智之殊。 豈有能所之別。但以隨機應物說有真應故 明理事也。然非本無以垂迹故有應形應土
非迹無以顯本。故引物同歸法身真國。故文 云雖知諸佛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 土則應同凡聖。現有封疆。凡聖果報高下殊
別。所現淨穢亦復如是。故瓔珞云起一切眾 生應一切國土應。或有釋言應國者是眾生 集業所感。故文云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聖
人慈悲來此現生。故法華云而生三果朽故 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有云諸佛法身。猶 如明鏡一切色像悉現其中。是則一切國土皆
從法身本國應現。國由佛身故云佛國。故法 華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 子。今詳斯語若云應國從法身現。即是自生。
若從眾生即是他生。眾生對佛即是共生。若 離生離佛即是無因而有土也。皆墮性義。此 即須破。當知國土若淨若穢皆不可說。有因
緣故而可說者。悉檀赴機皆得說也。二別明 佛國者。諸佛利物差別之相無量無邊。今略 為四。一染淨國凡聖共居。二有餘方便人住。
三果報純法身居。即因陀羅網無障礙土也。 四常寂光即妙覺所居也。前二是應即應佛 所居。第三亦應亦報即報佛所居。後一但是
真淨非應非報。即法身所居。言染淨者九道 雜共。何者六道鄙穢故名為染。三乘見真故 名為淨。三六共居故名染淨。亦名凡聖同居
國也。就染淨土凡聖各二。凡居二者一惡眾 生。即四惡趣也。二善眾生即人天也。聖居二 者一實二權。實聖者四果及支佛。通教六地
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斷報身猶在。二 權聖者方便有餘三乘人。受偏真法性身。為 利有緣願生同居。若實報及寂光法身大士
及妙覺佛。為利有緣應生同居。皆是權也。是 等聖人與凡共住故云凡聖同居。四惡趣共 住故云穢土。二明同居淨土者。無量壽國雖
果報殊勝難可比喻。然亦染淨凡聖同居。何 者雖無四趣而有人天。何以知之。生彼土者 未必悉是得道之人。故經云犯重罪者臨終
之時懺悔念佛業障便轉即得往生。若但聖 生凡夫何得願生彼土。故知雖具惑染願力持 心亦得居也。聖生權實類前可知。但以無四
惡趣故名為淨。舉此往類。同居之國優劣非 一。雖復穢淨多種。如法華經授弟子記所住 國土。束而明之並屬凡聖同居土也。問染淨
國名出何經論。答思益論云。日月光佛命梵 天來此土云。汝當用十法遊彼世界。娑婆之 土名染淨世界。染即是凡淨即是聖。問穢土
十惡所感四趣依正。皆穢可然。但十善果淨 土因同何得依正頓殊別耶。答二處修因善 名雖同。淨土修善精微勝故。故彼凡聖所得
依正不同穢土。二明有餘土者。二乘三種菩 薩證方便道之所居也。何者若修二觀斷通惑 盡。恒沙別惑無明未斷捨分段身。而生界外
受法性身。即有變易所居之土名為有餘。亦 名方便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攝大乘七種 生死。此即第四方便生死。問有餘國名出何
經論。答法華云。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 人雖生滅度之想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即其 義也。大論云二乘入滅雖不生三界界外有淨
土。於彼受法性之身。三明果報土者。即因陀 羅網是華藏世界純諸法身菩薩所居。以其 觀一實諦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果報。而無
明未盡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報身所居依 報淨國名果報國也。以觀實相發真無漏所 得果報。故名為實。修因無定色心無礙亦名
實報無障礙土。言無障礙者謂一世界攝一 切世界。一切世界亦如是。此名世界海。亦名 世界無盡藏。別教初地入此世界有七種淨
義。一同體淨。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二自在 淨。一切國土平等清淨。三莊嚴淨。一切佛土 神通莊嚴。四受用淨。離一切惑成清淨道。五
住處淨。大智眾生悉滿其處。六因淨。入佛土 妙平等境界。七果淨。隨物所宜而為示現。前 五是體滿。有體相用。六是因圓。七是果滿。初
住生彼悉成就此七淨義。問出何經論。答仁 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當知即是果報為土 也。法華云娑婆世界坦然平正。其諸菩薩咸
處其中。大論云法性身佛為法身菩薩說法。 其國無聲聞支佛之名。華嚴明因陀羅網世 界。攝大乘明華王世界。皆明果報土無障礙
相。四明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 之理名之為國。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寂智性。 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故涅槃云。第一義空名
為智慧。此經云若知無明性即是明。如此皆 是常寂光義。不思議極智所居故云寂光。亦 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土。
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其名土者一法二義。故金 剛般若論云。智集唯識通。如是取淨土。非形 第一體非莊嚴莊嚴。問出何經論。答仁王云。
唯佛一人居淨土。此經云心淨則佛土淨。心淨 之極極於佛也。普賢觀云。釋迦牟尼名毘盧 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問經論
散明可如向說。不見四土一處出之。答經論 度此本自不多。尋讀之者又不備悉。四土共 出何必無文。正如此經答長者子。即是其意。
文云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 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隨 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若對四土宛然
相似。名目既異。佛意難量。在下對文別當解 釋。問此經未明開權顯實。何得明二乘生有 餘土。答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
得解。何妨二乘通教菩薩並得橫解。別圓兩 教橫竪無礙。問華嚴明十種佛土。此四攝盡 以不。答何但攝十。乃至有人言經明二十七
品佛土。無量壽土止是第六。見文對四攝無 不盡。問若爾何不依十及二十七。答一往有文 欲對四教。厝意難見。三明修佛國因者。此經
非但約正報果明依報國。亦約正因明於依 因。依因者即佛國因。故佛答寶積橫約十七 正因以明依因。竪約十三正因以明依因。國
既有四須明四因。一往明四教菩薩願行之 因感四佛果依因感於四土。子細窮覈非無 小妨今還約四義分別一者菩薩修三權一實
願行之因。成就眾生。若四種眾生未斷界內 緣集。若斷未盡菩薩界內成佛之時。四種眾 生來生同居之土。修於四種願行之因。二者
菩薩修於權實四行成四眾生。四種眾生方 便觀成界內結盡。菩薩於有餘土成佛之時。 四種眾生同生其國。修於別圓兩教之因。三
者菩薩修於別圓教願行之因。成就二種眾 生。二種眾生能斷無明。菩薩報國成佛之時 別圓眾生成於實相無漏之因。來生其國同
修圓因。四者修於圓斷願行之因。因極果滿 成妙覺位居常寂光。稟圓眾生若修圓因願 行圓極。亦栖寂光。十方諸佛湛。若虛空無有
增減。為成眾生起四土因。引四眾生同栖佛 國。修願行因成菩提果同居寂光。盡未來際 如法華壽量品之所明也。四明見佛國不同
者。此經云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 色有異。至論佛土皆如虛空。豈有不同之見 耶。若不見相而可見者。具有十番下釋飯色。
當分別也。問經言諸天同寶器食。隨其福德 飯色有異。此為是一質異見。異質一見。答應 作四句。一異質異見。如娑婆極樂。此土見穢
彼土見淨。二異質一見。如娑婆極樂。垢淨質 異。別圓菩薩用天眼見但一有餘。三一質異 見。如身子螺髻所見。於一有餘見同居土淨
穢之異。四一質一見。謂羅漢支佛三種意生。 此五種人界內結盡同生有餘。所見無異。問 那約有餘明一質耶。答三乘同以無言說道
發真無漏。所感國土一法相同。故言一也。問 此經譬如諸天同寶器食見飯色異。為是無 障礙色有障礙見。有障礙色有障礙見而有
異耶。答應作四句。一有障礙色有障礙見。即 染淨有餘兩土不同。二有障礙色無障礙見。 即法身菩薩無礙天眼見染淨有餘。悉無障
礙。三無障礙色有障礙見。即因陀羅網染淨 有餘二種眾生見有障礙。四無障礙色無障礙 見。即三賢十聖住果報土見無障礙也。問此
經言。同寶器食見飯色異。為有質見異無質 見異。答亦應四句。一染淨有餘實報悉是有 質見異。二有質礙色見無質礙。即是菩薩依
佛慧見三土皆寂光也。三無質礙色見有質 礙。即三土眾生於常寂光見有異質。四無質 礙色見無質礙。即是諸佛心淨土淨。見於如
如平等法界常寂光土。無形無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