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Mo Jing Lue Shu 維摩經略疏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卷第三 (初小卷九)天台沙門湛然略
方便品之初
[0596b16] 此品次佛國來者。即是為破有為緣集顯不 思議法身扶成如來淨國之教。大聖意多今 略為三。初明此品次佛國來。二略釋方便義。
三入文解釋。初意者前於普集已說真性解 脫之體。次於此經闡揚佛國因果之宗。為未 曉者必須菩薩勝人開獎。今淨名住不思議
解脫之權謀。故能輔佛折伏攝受有機之徒。 令離諸緣集成不思議解脫。若淨土行熟則 隨業來生。各於其土聞法調伏入慧起根。問
普集真性是從經體。何得用為此經之體。答 真性解脫通為諸經之體。豈不近為此經體 耶。但佛國品文未顯。至下處處顯說。並與前
說不乖故得為此經體也。二釋方便義即為五 意。一略釋名。二約教同異。三方便所用法。四 約三業所用。五約觀心。一略釋名者方是智所
詣之偏法。便是善權巧用之能巧。用諸法隨 機利物故云方便。故文云。智度菩薩母方便 善權父。方便有三。即三種二智。一化他。二自
行化他。三自行。具在玄義。二同異者即約四 教。一三藏。佛三種二智者如毘曇有門。照事 無常苦等名為權智。照理無常苦等名為實
智。成實空門以毘曇事理皆是權智。照諦空 理方是實智。如是四門四悉赴緣說種種二 智皆是化他。二明自他權實二智者。佛用四
悉說上四門種種權實隨他意語皆是權智。 坐道場時證二諦理不可宣說即自行實智。 三自行權實二智者。坐道場時證俗諦智究 竟分明法障皆盡名自行權智。證真諦理究
竟分明正習俱盡名為實智。二明通佛三種 二智者。一若用悉檀說三藏三種二智及當 教有門。照幻化事皆名權智。照幻化理名為
實智。若空門明義照幻化事理皆名權智。照 幻化理空即是實智。乃至四門種種權實皆 是化他權實二智。二明自他二智者。總前三
藏及當教所明種種權實皆是隨他意語。並 屬化他權智。佛及八地內心所證皆名實智。 三自行二智者。佛及八地照真俗理即是權
實二智。三別教三種二智者。一總前藏通三 種二智及當教有門分別事相皆為權智。若 照如來藏理名為實智。若空門者照有門事
理皆名權智。有門權實畢竟空寂名為實智。 二自他權實二智者。總上二教及當教四門 皆是隨他名為權智。佛及十地內證之理名
為實智。三自行權實二智佛及十地內證不 可說真俗之理名為權實二智。四明圓教三 種權實二智者。總前三教及當教有門不 斷煩惱照界內外法界種種法門名為權智。
不斷煩惱照自性清淨心即是實智。圓空門 者不斷煩惱照界內外事理之有名為權智。 照事理皆空名為實智。如是等四門用四悉 說種種二智皆名化他二智。二明自他二智
者。三教及當教種種二智皆是隨他。悉是權 智。佛及四十一心證不思議二諦之理皆名 實智。三明自行二智者。佛及四十一心內證
不思議二諦之理名權實二智。是故文殊請 淨名說入不二法門。其即默然。文殊稱歎意 在此也。三方便所用法者。至論諸法非權非
實。而言權實者。皆四悉檀善巧利物。此方等 大乘一音演說隨機所感四種不同。又此品 正明助佛闡揚善巧權謀隨機利物。令入慧
起根故名方便。但瓔珞有三。一破法二立法 三教化眾生。今約此經遠論。室外折伏即是 破他執法之方便。室內攝受即是引他立法
之方便。以折伏攝受令法久住。前二亦是化 眾生之方便也。若約此經近論者。此品呵諸 人者即是破法折伏。勸求佛身即是立法攝
受。以折攝故令法久住。法得久住者謂令眾 生入真性解脫清淨佛土。是以中論品品明 破即是破法。後四諦品明三寶四諦四沙門
果即是立法。又偈結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 是空破法折伏也。亦名為假名立法攝受也。 亦是中道義教化眾生令法得久住。法久住
者令見佛性住大涅槃。故前品云隨其方便 能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即佛土淨。當知歎 淨名方便者正歎助佛闡揚不思議解脫佛國
之教。四約三業明所用法。所以然者。諸佛菩 薩清淨三業性如虛空非一非異不可分別。 為化眾生慈悲誓願神通感應應十法界現不
可說種種身業。十方利物是為身密方便示 現。又以悲誓神通應化現同十界所有音聲。 十方佛土示不可說種種之法是為口密方便
利益。又以悲誓神通應化現十界心。十方佛 土現不可說心識種種分別即是心密方便利 益。藏通但明神通三業。別圓法身應現三業
亦名神通變化三業。故約三業以明方便。此 品明六度攝物即心密方便。為白衣等示種 種之身即身密方便。一切見敬託疾興教說
種種法即口密方便。此三業方便無方利物 莫測其本。即是三密亦名三輪不思議化。三 無失。三不護。三業隨智慧行。良以法身三業
化物無失。無謀無念寂而常用應生四土。示 身口意折伏攝受利益眾生。故居方丈無疾 現疾。因以開悟令超緣集同栖空室。從此標 名故言方便品也。
[0597b23] 五約觀心者。若別相三觀前二為方便。若入 中道即是實慧。初從假入空是破法折伏義 也。次從空入假是立法攝受。中道正觀即是
教化眾生入實慧也。入實者名法久住。法久 住者則法身常存。若一心三觀方便實慧不 一不異。以三觀歷三業明方便巧用可以意
知。問此品定是誰說。答此有三解。有言是集 經者。歎淨名德為問疾者說如是法。有言前 歎德是集經者。次說法是寶積向佛述淨名
有疾而不得來。為問疾者說如是法。有言是 佛同歎淨名有此方便說法利物之事。今恐 是佛說。普集經及佛國品意在淨名助發宣
揚。有此稱歎淨名懸知。故方便託疾來詣參 問因得興教。阿難本願所未聞經願佛為說。 至結集時次佛國品而誦出之。入室六品阿
難在菴羅園皆付阿難者。亦是重為說。
[0597c09] 爾 時下三入文解釋。淨名助化凡有九品。大分 為二。初半品歎德正是形益方便。二從現身 有疾去正明聲益方便形聲互益。但就傍正
而分兩別。初形益者即為聲益而作哢胤。何 者此土以音聲為佛事。故聲益為正。就初為 二。一先歎德二正明形益。歎德為二。初標住
處及人。二正歎德。初文者城如前釋。長者者 有長人之德也。但標人處者意有所主。淨名 寶積同住此城本是法友。寶積獨來而淨名
不來者為有疾也。因其有疾故致參問。因問 說法承機便也。人既有問佛同世儀豈不遣 問。但被命之徒有堪不堪。不堪即五百八千。
又各述往呵顯淨名之德。亦令述昔重益時 機。此有密意非都不堪。堪即文殊。奉命入室 對揚解脫。其同往者法利皆充。是則淨名赴
緣興顯大法。佛國因果之功成。維摩如前釋。 長者者今當略解。然其本地舊云金粟如來。 即是法身長者。如法華云大富長者即是如
來。語其迹也。位居法雲或云等覺。望佛 為菩薩。即長者子望下地名等覺佛。則長者 也。今略為四。一外具十德名世間長者。二內
合法身十德即出世長者。三約觀心具有十 德。四帖釋經文。初外具者一性貴.二位高.三 大富.四威勢.五智深.六年耆.七無失.八禮
備.九上歎.十下歸。備此十德世間名大長者。 何者國內勝人稱為長者必是貴族。雖是貴族 爵位卑微不稱姓望。雖是高位貧無財惠世
所不重。雖財充積無寵不威物不敬畏。雖有 大勢神用闇短智人所輕。雖神解明鑒而年 在幼物情不揖。雖年耆貌皓內行斯惡人所
鄙怪。雖操行無瑕而外闕禮儀無可瞻愛。雖 進止容與若上人不穆名不徹遠。雖豪貴歌 詠無恩群下物所不崇。十德若備名大長者。
二以十義內合法身十德者。淨名迹即居人 世具世十德。故毘耶所推稱大長者。然其本 地。眾德妙絕不可稱說。略而言之內具十德。
即是出世法身長者。一從初發心常值佛稟 教。正觀中道發生理慧。即是法王種性中生。 二積功累德證無生忍。三萬善法財無不具
足。四十力無畏降魔制外。五權實二智無不 通達。六久值諸佛觀行純熟。七三業隨智得 三無失。八具佛威儀進止咸益。九諸佛記別
歎以誠言。十釋梵所敬歸心所崇。此十具足 即法身德滿故名法身長者。是故能輔釋尊闡 於不思議法門顯成淨土因果之教。三約觀心
明十德者。一姓貴即正觀順教契理生智。是 名發心生在佛家種性真正。二得無生忍者 觀三諦理。三惑不起即是修無生忍。雖非上
地觀行之心亦稱無生。故法華云。若說此經 當著如來衣。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忍即 寂滅忍。豈不得稱無生。此即位高。三大富者
正觀之心三業清淨。包含三諦一心萬行富 有法財。四勢力者正觀降伏愛見魔外。五智 深者觀中為實雙照為權二智具足。六年耆
者久種善根方修此觀。七無失者正觀心性 三業無瑕。八禮備者舉足下足無非道場。乃 至著僧伽梨悉皆一心。九上人咨嗟者觀行
之人常為十方諸佛所讚。故法華云能持是 經者諸佛皆歡喜。現無量神力歎美持經者。 十下人所敬者法華明。持經行人天龍四部
皆來恭敬供養是人。當知觀行之人具淨名 德同於大士。是真佛子。故法華云佛子住是 地即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尚同長者受用豈不得名長者子也。
[0598b15] 已曾供 養下二正歎德即為十段。釋於十德不多不 少。供養諸佛者此兩句歎第一種性真正。如 世間長者姓貴也。今淨名值佛既多聞法亦
廣。必如聞而行深觀實相。若發生理慧是為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三慧顯理天 性相關名真佛子。是則生在佛家。種性真正。
深殖善本者釋成種性。殖之言種。觀畢竟空 種大智種。智是行本。從解生行德無不備。故 大品云諸法雖空一心具足萬行。即法身初 生具足眾德。
[0598b25] 得無生忍此一句二歎法身位 高。如世長者位高也。所以然者。圓教初住一 地具足諸地功德。此義猶通。今淨名或云金
粟如來。已得上寂滅忍。或云位居等覺得中 寂滅忍。或云位居法雲得下寂滅忍。若居中 下無明已斷。但有微習不能牽生名無生忍。
即位高也。所以不受寂滅忍名者。正為讓佛。 但無生忍也。
[0598c03] 辨才至總持此三句是三歎三 業功德。法身之德四辨法財亦復無量。如世 長者之大富也。辨才是口無礙。辨能攝一切
口業功德法才。遊戲神通即身業。攝一切身 業功德。逮諸總持即諸陀羅尼總持一切意業 功德及餘一切功德法財。
[0598c08] 獲無所畏降魔勞 怨。此二句是四歎外用無怯。如世長者有威 勢也。何者十力無畏降魔制外。魔即四魔八
魔十魔如上說。勞怨者魔有塵勞之力。能害 菩薩智度母善權父諸善法親。故名勞怨。
[0598c13] 入深至利鈍此八句是五歎二智。如世長者 有深智也。前四句正歎後四句釋歎。入深法 門即歎實智。不二法門實理甚深唯佛究盡
故名深法。善於智度即到彼岸邊底歎實智 也。通達方便大願成就二句歎權智。權智善 巧能成大願。大願成就方便用成。明了眾生
心之所趣此二句釋歎實智。一切眾生皆有 佛性。凡有心者悉得菩提。如流趣海。又能分 別諸根利鈍。此兩句釋歎權智。眾生根有利
鈍不同。而能善巧逗機令得悟解即是方便。
[0598c23] 久於至大乘此三句六歎修行積久見理分 明。如世長者年耆見久。故法華明文殊已曾 久值諸佛修學積劫。此亦如是。故言純熟。決
定大乘者見理分明能師子吼。師子吼者說 諸眾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大經云即大乘也。
[0598c28]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此二句七歎三業隨智 慧行得三無失。如世長者內行無過。何者一 切所作皆是三業能善思量。若作前智後失
不可追。今前智後作無差機失。即三業隨智 慧行得三無失。
[0599a03] 住佛威儀心如大海。此兩 句是八歎形心兩稱。形則進止得儀心則含 弘無隔。如世長者禮儀備足有大人之懷。又
住佛威儀者如十地菩薩學佛象王迴視等。 舉足下足有所運為無非佛事。有言具佛相 好也。今言能如佛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普利
一切。心大如海者大經明海有八不思議。佛 法亦爾具出彼經。今言菩薩無緣大慈含容 一切心無取相。是故不增。雖觀諸法畢竟空
寂而不捨眾生。故名不減。猶如大海眾流常 入而不增。沃燋常煎而不減。故言心大如海。
[0599a14] 諸佛咨嗟此一句是九明諸佛稱歎。如世 長者為天王上人之所歎美。大士既具諸德 又稱物緣。故為諸佛之所嗟歎。
[0599a16] 弟子釋梵 世主所敬。此兩句是十歎大士內德既充外 堪師軌恩被必深。故為敬仰。如世長者民下 所崇。弟子者謂。諸聲聞釋梵世主者即欲色
界主。主既歸心臣民之眾莫不咸敬。
[0599a20] 欲度 下二明形益方便文為三。一標益物處.二正 明益物.三結初明處者。大士將欲助佛闡揚 大道方便度脫眾生。故居廣嚴之國。即是品
之來意如文資財下二正明益物之事文為 三。初六句明心密。二從雖為下九句明身密。 三從一切下二十句明口密。初六句約六度
攝物。此是從本垂迹下二十九句皆是迹同 凡俗。因迹顯本。問何以心密是垂迹身口是 顯本。答六度身心其理深隱。涉化方便隨機
有事。身口一往同俗。若求其致方知表本。今 初從本垂迹益物顯本。皆約六度。六度即波 羅蜜滿足之身。三身三德不縱不橫如世伊 字。
[0599b04]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者。舊解多云。資財 只是世間財帛貧民只是世間貧人。若爾此 與凡俗行施何殊。豈足歎淨名垂迹善巧攝
物來生四土。今言財有事理。事則可知。理即 真理善法財也。故文云法王法力超群生常 以法財施一切。以四教法財施於一切。即檀
度具足法界故言無量。攝諸貧民者非但世 間貧民。因財攝來以道教詔。今言貧民者 也。七種方便皆是貧民。當知皆是如來方便
密語。若是底下凡夫貧民以世財帛。或以戒 善而攝取之。若二乘窮子幼稚捨父求衣食 者。以三藏鹽醋米麵一日之價生滅法財而
攝取之。二乘為富比於菩薩猶貧法財。故法 華云自念貧事我無此物。菩薩三祇功德雖 復無量比聲聞為富。並通菩薩猶是貧民。通
無生諦理諸度法財自以為富。比於別教猶 是貧民。別教歷別修無量諦理。諸波羅蜜法 財無量自以為富。比於圓教猶是貧民。圓教
三諦無作諦理諸波羅蜜法財圓足。金剛寶 藏無有缺減乃名為富。故純陀自歎貧於無 上法之財寶。若得無作方是無上法財。大士
法身住於非慳非施圓滿之檀。能起四教法 施之財攝七種貧民。乃至圓教善根未發亦 是貧民。如純陀也。以四法財攝取眾生令生
四土。此是垂迹引物還本。又約頓漸不定祕 密四種法施攝取眾生。成菩薩行令生淨土。 淨名成佛布施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故知此
言扶成前品。佛說布施是菩薩淨土一切能 捨眾生來生其國。豈可不用佛國為宗。若約 觀心者。今之四眾其有能住一心三觀。不見
慳施慈悲利物拯濟貧乏。興福供養隨喜獎 成。若是長者一村行施因施說法。受施之徒 感恩慕德歸心受化慳悋漸微。亦學施主捨
財修福。若在令長住正觀心財施法施。則一 管貧民歸心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