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Mo Jing Lue Shu 維摩經略疏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卷第九 (小卷二十四)天台沙門湛然述
佛道品
[0683a06] 今明此品略用三意通釋。一明此品來意。二 釋此品名。三入文解釋。初明此品次觀眾 生品來者。前品正明通相入空。正成問疾品
通教從假入空。調伏界內有疾菩薩。兼成室 外為國王長者說法。已如前說。今此品次明 通相從空入假觀。明非道之道非種之種非
眷屬之眷屬。此即不有而有。正成問疾品明 別教通相從空入假觀。調伏恒沙實疾菩薩。 上文云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不應
滅受取證也。亦兼為室外呵諸大弟子。不能 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以五逆相而得 解脫等。故有此品來也。次釋此品名。言佛
道者佛以覺為義。自覺覺他名之為佛。道以 通達為義。所覺之理能通觀智從因達果名之 為道。此以智理標名故云佛道品。正如此品
用非道之理即是佛道。是以淨名答文殊云。 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名為佛道。言非道 者大論云十二因緣有三種道。一煩惱道。二
業道。三苦道。煩惱即無明愛取三支。業即行 有二支。苦即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 此之三道皆非佛道故言非道。非道之理即
是諸佛實相智慧功德之理。理即是道故說 非道即是佛道。問此品不約因緣明義。何得 約因緣三道為非道也。答一切非道不出此
三。何者十界攝一切九皆非道。唯佛法界名 為佛道。此經明不思議佛道故九界非道皆 是佛道。是九界道中六道是有為十二緣。三
乘是無為十二緣。即世出世二邊之道各有 三道。不能通相從空入假順入不思議解脫 之道。故皆非佛道。但此品不別明菩薩是非
道者。以有四教菩薩道故。別圓入中即是佛 道。復次方便菩薩皆有悲願快順佛道。故不 簡出。實非佛道。若是佛道淨名何故呵四菩
薩八千之徒。復次此品明遍入諸道斷其因 緣。豈不入方便教菩薩斷其有為無為緣集。 問若佛是能覺智。道是所覺理者。此非道之
理即佛性理不。答如所問也。問若即是者佛 性有三。謂正緣了。非道亦得是三因不。答亦 如是具如玄義。何者苦即正因煩惱即了因
業即緣因。故大經云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 性不出三種。因名三種佛性果名三德涅槃。 何者苦即法性五陰。屬正因佛性。故大經云
無明有愛是二中間則有生死名為中道。中 道者即是正因。若轉無明為明是則由惑有 解。即是了因。若轉惡為善則由惡有善。即是
緣因。故知三種非道之理即是三種佛性之 理。故淨名言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問諸師多 云此經未明佛性。何得引涅槃明十二因緣
是佛性義以釋此品。答大經云若言十一部 經不明佛性非謗佛法僧。若說十二部經不 明佛性即謗佛法僧。今此方等具十二部。何
得言不明佛性。問此經始終無佛性名。何得 說言明佛性也。答此品淨名說非道為道。文 殊說非種為種。種性即是眼目異名。如天帝
釋豈異憍尸。若謂不作佛性名說。不開佛性 義者。有經不以二諦名說亦應不開二諦。何 得言諸佛常依二諦說法。
[0683c04] 問若佛性有三種 亦三不。答如所問。故此品文殊言有身為種 六入為種。即苦道正因種性之異名也。無明
貪恚等為種。即煩惱道了因種性之異名。十 不善為種。即業道緣因種性之異名也。種性 之與性義實相映。故法華云唯有如來知此
眾生種相體性。即其義也。問種以能生為義 義映無常。性以不改為義。義映於常。此二 義別何得言映。答緣了映種不足致疑。但
正因映種義似有乖。深求其致亦相映也。 如真非因果說為正因。是則非因性為正因 性。何以不得非因種說為正因種子。問若此
經明如來種與涅槃佛性同者。何故言若見 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菩提心也。猶如根 敗。種義可斷佛性之義則不可斷。何以得同。
答此帶方便明種性義。於利根菩薩即是究 竟。二乘不了故須呵折。呵折其聲聞密有發 理。故法華云。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
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即其義也。問十二 因緣法性皆是正因。觀因緣智通是了因。助 修之善並是緣因。何以偏判各有所屬。答義
有通別。若如所問乃是通義。別對不爾。法性 五陰有無明惡業即成生死五陰。如陰氣起 水結成氷。無明轉為明不善成善。即顯五陰
成五種涅槃。如陽氣起則氷還成水。問無明 煩惱豈是智性。答文云不入煩惱大海不得 無上智寶。十地論師說。七識是智識。攝大
乘說七識但是執見識。諍論云云。皆由不達 了因種性義也。六識不達起諍亦爾。問若爾 般若法華明佛性不。答此方等經尚有此義
況般若耶。故大經云言佛性者有五種名。所 謂佛性.般若.首楞嚴.金剛三昧.師子孔三昧。 又大經明成大果實見如來性。引法華八千
聲聞得受記別成大果實。如秋收冬藏更無 所作即其義也。觀心者若知一念十二因緣 具十界三道之理。即三如來種三種佛性。是
則三道非道不障三德。如世伊字諸法亦然。 是不思議智理即是非道。通達佛道故名佛 道品也。
[0684a13] 爾時下三入文文為三。初明佛道。 二明如來種。三明眷屬。此三辭異意同。皆是 通相入假觀也。若就覺知非道之理通達無
壅名為佛道。此理顯理能生如來名如來種。 所生福慧自行二嚴。能生法身及諸功德。即 以此為眷屬。若是化他皆假名無壅。三文雖
殊同是通相從空入假。故大品云。菩薩能以 一切道起一切道種名道種智。即是從空入 假智也。初文為四。一文殊略問。二淨名略答。
三文殊重問。四淨名廣答。初文所以住此 問者。假名分別佛道無量蘊在非道。初心菩 薩聞問疾品明不思議通相入假莫之能知。 故問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0684a25] 維摩至佛道二淨 名略答者。菩薩以無所受而受非道諸受。即 行於世出世二邊非道。通達佛道者。達此二
邊即是佛道。復次世間非道即是愛見。愛即 魔非道見即外道非道。出世非道者。即二乘 四門等種種諸門。具如上釋從空入假明諸
受也。此世出世皆名非道。菩薩以無所受為 欲通達非道之受而受諸受。自行化他。入假 分別藥病。未具佛法終不滅受取證。即能通
達一切佛道。故上問病品云諸魔外道皆吾 侍也。
[0684b06] 又問至非道三文殊重問。所以重問 者以向答意玄時眾未解故重請廣說。
[0684b07] 答曰 下四淨名歷別廣答文為八重以明非道。一 約無間因果.二約色無色界.三約三毒.四約 十弊。五約二乘.六約人間諸惡果報.七約入
無餘.八總結。初約五無間因果明非道者。菩 薩入假為利眾生示五逆因受三途果。雖為 此事而無惱恚。即是通達佛道。何者觀此五
逆因緣生心從假入空尚不見逆心。況有逆 果。以無所受為物而受逆心逆果。此五逆心 即是無生。即阿字門。謂諸法初不生故亦是
無垢三昧。若知諸法不生即具一切佛法。如 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逆心亦爾。具足世出 世法。頓漸道品一切佛法十心數十弟子起
十法門。莊嚴雙樹枯榮之教具在一念五逆 生死心中。故言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此即三 道五逆之因即是煩惱道業道之非道。三途
之果即是苦道之非道。今取最惡因果尚通 達佛道。其餘理然。故言菩薩行五無間而無 惱恚。即是通達佛道。本無逆業而行逆者。即
是以無所受而受諸受。通達佛道即是未具 佛法。自行化他未滿不應滅受而取證也。菩 薩於逆如是。通達具一切法即是自行。示行
此事即是化他。示有二種。一者示懺。如闍王 未受惡果。而求懺法令無數人發菩提心。二 者不懺。如調達乃至入大地獄。阿難隨目連
往看勸令懺悔調達。答言我受此苦如第三 禪樂。是為行於非道為利一切。又非惡無以 顯善。是故調達無數劫來常共釋迦行菩薩
道。一行佛道一行非道更相啟發。如法華所 明。至于地獄而無罪垢即約果也。此是無垢 三昧破地獄有。入此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
中。如調達在地獄語目連言。若汝更為凡夫 我當出此地獄。又如婆藪雖在地獄教無數 人。得出地獄聽方等經。若自有罪何能如是。
良由雖處地獄無有罪垢而能利他。出于地 獄即是行於非道而無罪垢。即是入無垢三 昧通達佛道。本無地獄之業而至地獄者。即
是以無所受而受不取證也。自此已去皆須 取問疾品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文。來對行於 非道之語。歷一一句皆類此也。至于畜生無
有無明憍慢等過者。如大象獼猴鵽鳥相敬 因以化人。即是入不退三昧通達一切佛道。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如請觀音云。現身作
餓鬼手出香色乳。即是入心樂三昧通達一 切佛道。
[0684c22] 行色至為勝二明行上界非道通 達佛道。所以約上界者。此二界是世間善。若 因中生著是菩薩縛。若受果報即長壽天難。
即非佛道。菩薩從假入空以無所受而受此 因果。不以為勝。以非出世觀練薰修之勝法 也。而於此非道修白色三昧乃至我三昧等
十一三昧。未是自行化他一切佛法。終不滅 受取證即能通達佛道也。
[0684c29] 示行至其心三明 示行三毒。即是煩惱非道而通達佛道。以無 所受而示行貪欲非道。離諸染著即是無漏
禪定之佛道。示行嗔恚非道。無有恚即是修 法緣無緣之佛道。示行愚癡非道而以智慧 調伏。即是三智之佛道。若未具佛法不滅三
毒之受而取證。是為通達佛道。故諸法無行 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
[0685a08] 示行至他教四約十弊非道通 達佛道。此十亦多是煩惱亦有是業。義推可 知。若以無所受而受十弊。入假修十波羅蜜
未具佛法。終不滅十弊受而取證。即能通達 一切佛道。問八蔽八度如文可解。憍慢對願 諸煩惱對力其義如何。答憍慢輕他。若不發
願豈能作橋梁令他履踐。若不轉煩惱豈能 和光不染常清淨也。
[0685a15] 示入至眾生五明行二 乘非道通達佛道。二乘沈空故有無為緣集十 二因緣三道非道。菩薩以無所受受二乘沈
空之受。而能從非道通達佛道示作聲聞。為 眾生說未聞法。如身子善吉若作支佛。大悲 教化如大迦葉。未具佛法終不滅二乘受。而
通達佛道。故法華云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 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少欲厭生死實 自淨佛土。
[0685a23] 示入至因緣六明示受人間果 報苦道非道通達佛道。此有八句初七示受 人間報。後一總明現入諸道。前七是受四天
下諸受。此諸果報皆是非道。而從空入假修 如幻等四種三昧。未具佛法終不滅此諸受 而取證也。後一句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者。世間諸道不出其六。此文未明修羅六欲。 若受此道亦是苦道非道。而修歡喜三昧及 不動等六種三昧。未具佛法終不滅此果報
受而取證。即能通達佛道。言斷其因緣者得 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即是斷其因緣。 復次現遍入諸道即是遍入十法界道。斷其 因緣者斷四教菩薩因緣三道。
[0685b06] 現於至生死 七明現二種涅槃非道通達佛道。上明二乘 有為功德。今明二乘無為功德。皆是非道。又 上但說二乘今兼三乘入二涅槃皆非佛道。
除圓妙覺示現其餘皆有無為緣集三道非道 若應以三乘滅度而得度者。即現三乘而不 斷生死者。菩薩大悲處於生死。通達生死非 道即是佛道豈可斷也。
[0685b13] 文殊至佛道八結成 佛道義。菩薩若能行前七種明於非道之理 具一切佛法者。即是通達佛道也。
[0685b15] 於是下 二明如來種。所以淨名問文殊者。上文殊問 淨名答非道為佛道。今淨名問文殊答非種 為如來種。此二大士互為賓主之儀。為欲顯
上所明行於非空入假。其理幽玄諸未悟者 多生疑怪。今淨名問如來種。欲顯非道佛道 令義分明。若知三道是如來種者即能通達
非道是佛道也。文為五。一淨名問。二文殊答。 三淨名重問。四文殊解釋。五大迦葉稱嘆領 解述成。初問何等為如來種者。正為成非道 為道。
[0685b25] 文殊師利下二文殊答。即是以非種 為種。何者上淨名以非道為道。恐時眾未解 故問種義。今文殊答以非種為種。理趣快同
顯成向說之玄旨也。言如來種者大論云如 法相解。如法相說名如來種。若如十二因緣 三道法相解者。即是如來種。何者離三道之
外更無如來種。三種種者一正因即苦道。二 了因即煩惱道。三緣因即業道。前文具明言 如來者。如此因緣三道法相。而解而說故名
如來。今文殊答還依如來所解而說。故說三 種非種為如來種。以成淨名所答三種非道 為佛道也。言如來種者種既有三。如來亦
三。一法佛如來.二報佛如來.三應佛如來。如 法華明皆是一相一種即正因種。如智論明。 諸智慧門為種即了因種。又法華明彈指散
華佛種從緣起。即緣因種。種以能生為義亦 種類義亦種性義。能生義者若不能生不名 為種。以此三種能生三佛。從微至著終于大
果。即能生義。種類義者若此三種非佛種類。 此外更無同類之法。種性義者性名無改。此 之三法從初至後不斷不滅。必致三佛三德
之果故名不改。今約眾生明種不出此三。由 煩惱潤業受身有苦。三無前後亦非一時。不 縱不橫。若附性明義。以真性為正因種智慧
為了因種。萬善為緣因種。此多約斷惑得解 離生死得涅槃除惡有善。此約思議明種非 今經意。若除惑得解則無了因種。如此火從
薪起薪盡火滅。故二乘斷結盡便無佛慧之 因。故不能成一切種智失了因種。若除惡有 善惡盡則不能生善豈有緣因種。故二乘無
惡失緣因種。若離生死入無餘滅不受生者 豈有正因種。故大經云。或有佛性。闡提人有 善根人無。闡提具有煩惱諸惡受生死身。即
是以惡為緣因性。善人無此惡中之性故云 無也。善人有者已有善法緣因也。闡提無此 故云無也。二人俱有者有正因性。二人俱無
者無了因性。若約識為義六識是緣因種善 惡並是六識所起。離六識外則無惡無善。無 緣因種七識是了因種。惑之與解皆是七識。
離七識外則無惑無解。八識是正因種。無八 識則無生死涅槃。真諦云。有第九識是真識。 八識猶是虛妄生死種子所依。若地論師用七
識斷六識。智障滅八識真修方顯。此須中論 四句撿破。今經明不思議種以非種為種。故 以身等煩惱不善皆如來種。如蜂作蜜雖採眾
華不以便利蜜終不成。故知便利皆是蜜種。 今不思議亦爾。非但法性智慧善法是三佛如 來種。只此三道是三如來蜜種。對之可知。若
菩薩研修此三種理分得相應名習種性。此 心增長名性種性。虛通無滯名道種性。深見 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