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序[0711a05] 吾祖智者著疏申經其文彌廣。而荊溪撰記解疏其文彌略者何(疏三十四卷記三卷)蓋於疏文有意乎刪削故。不暇詳悉也。自時。厥後略疏成而盛行于代。後世童蒙執記尋疏。而文義迴互難以措懷。又其間所談理事記有不釋者。往往聞其率情謬說多矣。至若依正相在之義心外無境之談布在斯文。明猶指掌。而翻謂無情無成佛義。其謬一也。通相三觀既昧階位莫定其人。其謬二也。三種羯磨不本律部。妄為之說。其謬三也。周時佛興星隕如雨。大師正指佛生二莊之世。而競以昭王二十四年解之。其謬四也。其間方伯連師之名講武治兵之說罔測所自。故多穿鑿。其謬五也。略數之凡五不韙。且古人有言曰。子既生不免水火母之罪也。成童不就師傳父之罪也。就師學問無方心志不通師之罪也。以吾志圖訓誘安得不辭而闢之引而伸之。晦者使之明窒者使之通。俾吾智者荊溪之道昭昭然若仰天庭而覩白日。且不為昏情所隱也屬講訓多故。莫諧執筆。大中祥符八年青龍在乙卯。秋九月自錢唐汎舟西邁訪故人奉蟾於吳興武康之龍山蘭若。得上方而居焉。其堂閣蹇產林泉岑寂。左顧疊嶂接法瑤之小山(高僧法瑤宋元嘉中尚書沈演之請住武康小山寺撰述涅槃等疏)下瞰平波浸防風之故邑(地有封禺二山。昔吳王夫差問仲尼。防風何守。曰[泳-永+壬]芒氏之君守封禺山者)既饒勝概且遠囂俗。香火有暇宜事筆削。乃尋繹略疏別為解釋。其荊溪舊記或與略疏符合者則隨段引用。又有道暹法師者。乃荊溪之門人。亦甞撰記雖解義無取而援據。或當今擇善而從之例皆標指名目。貴分今古彼類康成之注傳盡與服虔。此非郭象之竊名不言向秀。於十月十二日染翰十二月十三日絕筆。凡為十卷。號垂裕記。蓋垂優裕之道以示子孫俾無嚮者之五謬耳。若呈諸達人則吾豈敢。或曰。明敏之徒尋荊溪記自得微旨。豈待子之詳載然後離謬乎。則子之功無所施也。對曰。夫警昏睡也輕者則怡聲重者則大呼。及其覺之一也。噫荊溪既怡聲於前。今吾也大呼於後。及其擊蒙發覆自見其異不異也。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一
錢唐沙門釋智圓述
[0711b21] 釋維摩疏分二。初序二。初梁肅為序。二荊溪 自序。初文二。初序題。
[0711b23] 維摩經略疏序 維摩者具云維摩羅詰。此 云淨名。淨即真身。名即應身。真即所證之理。 應即所現之身。經者訓法訓常。法則群機所
軌。常則百王不易。此詮淨名闡化。故曰維摩 經也。略疏者對廣得名也。蓋翦其繁蕪撮其 機要。故稱略疏。序者敘也。敘述荊溪刪略之
由及聖師立教之旨。故云序也。然此六字之 題能所四重。初維摩是所詮。經是能詮。此指 淨名。二上皆所解。疏是能解。此語智者。三疏
是所略。略即能略。此屬荊溪。四上皆所序。序 即能序。此在梁肅既攬所詮為經別名。故亦 攬所解為疏別目。復以所略從能略受稱。委
分雖爾統而括之則上之五字即序之別名。 簡異他序。序之一字即通名也。次述者號。
[0711c08] 門人翰林學士守右補闕梁肅述 門人者弟 子之稱。既受道於荊溪。故為荊溪撰序而自 稱曰門人也。翰林者漢制尚書郎主作文章。
起早更直於建禮門內臺。給青縑白綾被或 錦被惟帳氈褥。通中秋太官供食。蓋與今 翰林之制略同而所掌非輕也。翰林體要云。
唐朝修梁陳故事。有中書舍人六員專掌制 詰。雖曰禁省猶非密切。故溫大雅魏徵李百 藥岑文本褚遂良許敬宗上官儀時召草制未
有名號。乾封已後始曰北門學士。劉懿之劉 禕之周思茂元萬頃范履氷為之。則天朝蘇 味道韋承慶。後改為翰林待詔。張說陸堅張
九齡徐安貞相繼為之。又改為翰林供奉。開 元二十六年劉謙光張垍為學士。始別建學 士院。凡學士無定員皆以他官充。下從校書
郎上至諸曹尚書皆得為之。既入與班行絕 迹。不拘李司不繫常參。守官三年為滿歲。補 闕者掌供奉諷諫。詩云袞職有闕維仲山甫
補之。皇朝易名司諫也。言守右補闕者階高 官卑曰行。階卑官高曰守。階官齊品則不言 行守。今是略銜故無階。梁肅字敬之過舊園。
賦序云。余年八歲當上元辛丑。盜入洛陽三 河間大塗炭。因竄身東下旅於吳越。轉徙 [魚*艮] 阨之中者垂二十年。上嗣位歲應詔詣京師。
明年夏除東宮校書郎。運歷云。唐德宗貞元 六年庚午歲。梁肅為補闕。崔恭梁君集序云。 公早從釋氏。義理生知結意為文志在於此。
言談語笑常所切劘心在一乘。故敘釋氏最 為精博。蓋釋氏之鼓吹諸佛之影響。朝庭尚 德故以公為太子侍讀。國尚實錄故以公為
史舘。修撰發詰令敷王猷。故以公為翰林學 士。三職齊著則公之處朝庭不為不達矣。年 過四十士林歸崇比。夫顏子黃叔徒不為不
壽矣。李翱感知己賦序云。貞元九年翱始就 州府之貢與人事。其九月執文章一通謁干 右補闕安定梁君。當是時梁君之譽塞滿天
下。囑辭求進之士奉文章造梁君之門。蓋無 虛日。梁君知人之過也。亦既相見遂於翱有 相知之道焉。謂翱得古文之遺風期翱名之
不朽於無窮。許翱以拂拭吹噓。初謂其面進 也亦未幸甚。十一月梁君遘疾而歿。漸游于 朋友公卿間往往皆曰。吾既藉子姓名於補
闕梁君也。以是知。梁君是貞元九年十一月 卒也。皇朝高僧傳曰。荊溪門下朝達雖多得 其道者唯梁肅學士。詩云。維鵲有巢維鳩居
之。梁君深入佛之理窟之謂歟。甞刪定止觀 以為六卷。撰統例一冊以繫其後。猶正輔嗣 注易之有略例也。當撰此序時梁君居越。三
序文二。初略。序綱宗二。初明智者傳業二。初 明三事相因。
[0712a29] 聖非道不生。道非教不明。教非人不行。是三 者相依而住 白虎通曰。聖人者何。聖者通 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
知情故曰聖人。今言聖者證也。斷惑證理故 曰聖也。道即理也。由證理而成聖故所以如 來成道於寂場也。道非教不明者理雖無言
因言悟理。所以淨名垂教於毘耶也。教非人 不行者教垂來世非夫四依無以流行。所以 智者造疏於天台也。是三者者謂理教人也。
謂悟理則成聖。由教而悟理。傳教必在人。三 事相因故曰相依而住。二別示人能傳道二。 初淨名垂教。
[0712b12] 道有大小權實。故淨名以在家成化 至道 唯一。隨機有差。故理有真中之別。藏通之機 見但空權理。別圓之機見中道實理。小即藏
理。大收三教。既根緣不一悟道不純。所以淨 名現居士身。歎三教大。折三藏小。褒圓實。彈 偏權。意令恥小慕大從權入實耳。二智者傳 業二。初造疏申經。
[0712b19] 人有聖賢淺深。故智者以初依啟法 人即 四依。初依在賢位故淺。三依在聖位故深。四 依俱能行教。今智者以初依在賢位。造疏通
經開啟教法也。五品六根為初依。十住二依。 十行十迴向名三依。十地四依。皆言依者以 內有道法可為人天依止也。二末代獲益。
[0712b25] 然後因言遣言。即象忘象。俾後學得正真之 路遊道義之門 然佛會受道作在淨名。滅 後受益功由智者。以此疏文申明經旨令人
開解故也。文字解脫故曰因言遣言。觀身實 相故曰即象忘象。言象語出周易。今以身說 分之不以文害意也。周易略例曰。言者所以
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 象。俾後等者俾使也。使末代後學尋疏義達 經旨。得解說正真之路遊方等道義之門。易
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二顯荊溪祖述。
[0712c06] 祖而述之存乎其人 祖法也。文選曰。祖搆 之土。注云。祖法也。其人指荊溪也。易曰。神 而明之存乎其人。二廣敘由致二。初正敘由
致二。初正敘荊溪祖述二。初明宗承得旨二。 初略歎。
[0712c11] 天台大比丘湛然公纂智者之法胤。探毘耶 之妙賾。一貫文字之學。會歸解脫之淵 大 比丘者大即褒美之辭。世有自稱大沙門者。
豈唯自矜失禮。抑亦不學無知之過乎。纂集 也。胤嗣也。探取也。賾深也。毘耶此云廣嚴。 此經在廣嚴城說也。淵海也。文選曰。深乎重
淵。注云。重淵海也。此由荊溪承天台義門尋 斯經旨趣故。能達文字之淺事即解脫之深 理。二廣敘。
[0712c20] 以為昔智者大師演是經也。備偏圓頓漸之 義。盡方等生酥之體。其旨遠其道微。微言在 茲。茲用不惑故常外闡其訓內澄其照。凡百
學者望涯如歸 演是經也者即受隋煬皇帝 所請撰疏也。備偏圓等者以經中彈偏訶漸 四教並說故。生酥者涅槃經佛舉五味喻一
代教法也。從牛出乳喻佛初說華嚴。從乳出 酪喻鹿苑。從酪出生酥喻方等。從生酥出熟 酥喻般若。從熟酥出醍醐喻法華涅槃。其旨
下歎疏文旨趣幽遠理道精微也。微言者謂 疏是精微之言。現存於世故云在茲。茲此也。 茲用不惑者用此微言內修觀法外訓來蒙。
自行化他決無疑惑也。外闡其訓即講說化 他。內澄其照即自修觀行心水澄清珠相則 現。故云澄照。又照即明也。澄即靜也。凡百下
明學者潔己而來歸於荊溪如歸己家。水際 曰涯。二示刪略因依。
[0713a08] 甞謂門弟子曰。祖師所述其道甚著而嗜簡 者。或病其繁。翫精者則遺其麁。吾欲因而就 之以伸其教刪而裁之以存其要。何如。弟子
比丘眾作禮以請。公於是削其淨辭合為十軸 不失舊則。其義惟明。與前部偕行號為淨名 略疏 其道甚著者疏解經題凡六卷。題曰
玄。疏解經文凡二十八卷。題曰文。疏總三十 四卷。故曰甚著。別本作甚大亦通。甚大語出 周易。甚著語出文選。而嗜下出廣疏之過也。
嗜貪也。簡略也。吾欲下明欲刪略。因而就之 者。因舊疏而成文。以伸經教亦非別撰也。刪 而裁之者。刪削裁翦繁亂之辭。以存其簡要
之說也。故荊溪自序云。帶義必存言繁則翦。 何如者舉其事以問其可不也。弟子下既愜 眾情。故同致請。削其淨辭者。削有二義。一削
去二削取。今謂。於廣疏中削取淨辭別為一 部也。其文雖略義門不改。故云不失舊則。繁 辭既刪精義益顯。故云其義惟明。與前下此
明荊溪但削取淨辭不廢舊疏。新本對舊廣 略之名。生矣意令好廣者則尋舊。好略者則 從新。故與前部偕行各從所好。偕等也。二統 明立教大旨二。初明隨機立教。
[0713b01] 原夫聖人有以見生生根器之不齊也。故用 四教五味經而緯之。有以見萬法弛張之不 殊也。故用一道一乘會而成之 文中先明
聖人觀機不等。聖人謂佛也。生生謂群生也。 猶云人人也。然一切眾生無不本具一道平 等無殊。但由熏習淺深故有權實利鈍之別。
故曰不齊也。故用下明佛隨機故有一代教 法也。初則四味調熟。終則法華會歸。四教至 緯之明四味教也。五味豎論如經。四教橫辨
如緯。所以華嚴二教。鹿苑但一。方等俱四。般 若唯三。根器不齊。其實四味具舉云五。有以 下明法華教。弛張者弛之是反。禮記曰一張
一弛文武之道。注曰以弓弩喻人也。弓弩久 張則絕其力。久弛則失其體。今云弛張猶廢 興。諸法生滅其性一如。故云不殊。但法華已
前機器不齊未堪此說。機緣既熟偏小同歸。 故云會而成之。二明立教之意二。初明古今 兩殊。
[0713b19] 然則聖人隨感以利見。故其教不得不差。賢 哲因感以立誠。故其業不得不傳 佛以至 德處果位。眾生宜覩故曰利見。易曰。飛龍在
天利見大人。不得不差者既隨物機故有五 時四教之別。賢哲謂智者也。因感以立誠者 因其機感淨名之教。故修撰疏辭以伸其旨
也。易曰。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不得不傳 者以利及末代。故其疏義不得不傳授也。哲 智也。二明赴機一揆。
[0713b28] 觀其所感。則毘耶之與天台杜口之與立言。 雖階位不同廣略異宜。至於赴機施教其揆 一也。淨名杜口於毘耶。智者立言於天台。
立言撰疏也。左傳穆叔曰。太上有立德。其次 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謂不朽。階位不同 者淨名等覺聖人也。智者五品賢人也。廣略
異宜者該乎二意。一以杜口為略。立言為廣。 二以荊溪為略。智者為廣。皆赴機宜故有斯 異。論其益物其實不殊。故結云至於赴機等
也。揆度也二自謙述意二。初正謙述。
[0713c09] 肅甞受經於公門遊道於義學。雖鑽仰莫至。 而嗟歎不足。故序其述作之所以然著乎辭 受經公門者謂受經義於荊溪之門也。鑽
仰莫至者論語顏淵歎夫子曰。仰之彌高鑽 之彌堅。故云莫至也。嗟歎不足者毛詩序云。 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今梁君既受經得其
旨趣。復覩荊溪刪略之文嗟歎之不足。故撰 序以敘其事著乎文辭也。二記歲時。
[0713c17] 疏成之歲歲在甲辰。吾師自晉陵歸于佛隴 之夏也 甲辰即唐代宗廣德二年也。晉陵 縣名也。在常州。佛隴在天台。神邕山記曰。從
修禪寺南行二百步有盤石。平正猶如削成。 古老相傳。佛甞於此放光故名佛隴。其夏荊 溪居修禪寺也。
[0713c23] 二荊溪自序二。初題目此既自序。不應安著 述人號。如孔安國傳尚書。杜元愷集解春秋。 何晏集解論語。並自作敘引而皆不書其名。
以荊溪之博識蓋取則於前修。所以古本皆 無作者之號。今本或有者後人妄加也。二本 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