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四
沙門釋智

[0753c12] 二觀觀心因果因果 觀行事理荊溪 十七理即直心事理不善
事理二惑佛土境界境界 化眾生說法說法 明淨使
淨智未見使 淨名智慧功德福慧觀行即 五品位名字法華
觀行道場證菩提 真果行入觀行諸佛外加內外
作佛瓔珞 荊溪 二種同居觀行相似淨土
同類乃至 有餘果報四句教化眾生調
以上有餘同居 五時 五時何須八相八相
兜率降生降魔成道說法涅槃一往一往一往觀心 非要觀心心淨
故知觀心故云 真淨佛土 釋文荊溪三教
三心之中自性清淨言教是故圓頓 復次相成
譬如荊溪 釋義釋義其實
互相 對於三德即非般若 解脫即此雙非理法
故云橫行如初 即如四十二三德 如理法界
三德 字體一點 三德縱橫涅槃哀歎
何等名為祕密猶如 不成不成摩醯首羅 如是解脫涅槃如來
涅槃摩訶般若涅槃三法 涅槃故知一方 涅槃四土荊溪
四土合於方便同居 初十 荊溪不消
直心即是圓教中道圓教 二圓真淨目足 目足解行涅槃大經
一諦法界見思塵沙 等覺金剛喻定能破元品無明 金剛頂金剛心以此
通有等覺義通 眾生正報佛土荊溪中分 佛土非獨
而已正報清淨 依報正報即是惠施 名為清淨五度乃至十善一切皆然
四無量利他 豈非行善行一 世人還是宿世法相
感應如此正要佛土荊溪 經文所以 當分四下自行
理性悲願自性正意 皆是淨心一者 淨心二者十二十三淨心
故知淨心自心 成佛心淨眾生來生 自性清淨心四土攝取
眾生四土四心清淨眾生四心分別 不出一體自性 淨心事理至此正報
二惑五濁 同居有餘次第
究竟寂光隨機 差別寂光猶如 二身分科初生
大乘方等淨土荊溪 中有小乘爾來 故云祕密爾前顯露至今
故云 道理所以未能疑問 佛力本論自力自力
終歸法華 無由可加疑念 菩薩三祇三藏教三祇
淨土十方佛正報 置疑三祇佛土釋迦 釋迦菩薩不淨
翻覆三佛 釋疑分科日月 赤金頗梨月宮
琉璃荊溪天子真身 但是 應法
真是法身 同居四土日月 天子天子
成熟二事 不見地前真修登地合時 一分無明真身
眾生成熟正報說法佛土 四種淨土同居身子
有為有無不見 中有未能同居二障五眼身子有為無為 所以二身荊溪
身子日月 三佛眾生不見同居淨土 以此身子不見
故且同居豈可即令身子有餘 果報道理有餘 次第界內界內真諦
同居淨土無為 合共五眼便不見四種淨土 不見同居淨土不須二種
次第釋出若爾同居 無為何以同居 界內二種故云同居
淨土同居不見有餘 果報罪障界內有為 界內塵沙界外塵沙界外無明
故知身子身子 有為有為不依 使不能是故悉皆不見
螺髻所見身子分科荊溪所聞不虛是故二種
初文釋義身子疑念 所見釋疑分科梵王 荊溪梵王如來第六
無量壽經卷云西方世界名曰安樂佛國土自然七寶十方一切世界 猶如第六天寶荊溪
香積同居何以 如許恒沙淺深未必 勝者二三同一
上下相同安養 不同安養 莊嚴何許安養近況
西方淨土 二身荊溪 佛慧淨土應知佛慧
平等三教 不見五佛淨土釋疑分科答曰
荊溪第一唯一同居二者通通 前日方等 見佛應身不謂別有淨土
佛力未了果報隨機 見者不論故此隨機屬於不同 一切淨土
同居法華 授記無明豈非一分 寂光具足自力故云
身子釋疑分科 分科 荊溪同居有餘
身子理應同居 三不荊溪 初一身子
大同第十 寂光 淨名常寂光土
同居五濁 名為見思眾生壽命量等 一切名為上下相望
第九果報第十等覺妙覺 三品三品寂光今文 比較正用果報寂光即是
九地十地即是等覺妙覺 荊溪一切 何故有事
論理不當唯有寂光 寂光 寂光寂光
寂光寂光 不可以真解脫 即如彼此
寂光並非 果報寂光色入色有
寂光展轉相比展轉互相寂光 雙非別論
各各 三時得益分科得益初五
通許三教無生展轉 凡夫 小乘方便二八發心分別
五百發心相似荊溪 發心在前發心 得益

方便品

[0756a12] 方便香積九品大士 闡揚不思議解脫佛國因果 有為荊溪酒家
正當有為不思議 前經一往 不及有為無為四土
釋義方便佛國 如來上根 荊溪異體真性
所以前經法華 大乘同體 故云
依正使法華一乘因果 不同乃是佛國因果
使而且可以可以依正明了
正報應須重述 下文問答應知 佛國開悟前後方便通名
上根方便已去名下上根 乃至利鈍淨名開獎 受益
諸緣荊溪諸緣 來生料簡 明體同義簡則
豈不明體故知從影 生起次第使
無序 方便略釋荊溪法華分為
法用及門取法 趣入開權開權 菩薩二乘菩薩
當分傳入故且據理合用 當分法用故且用法 具足三義
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