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四錢唐沙門釋智圓述
[0753c12] 二觀心二。初正釋觀心因果二。初正示因果 二。初明修觀行因。事理相資者荊溪云。事即 如前十七句。理即指今直心是也。事理不善
者事理二惑也。佛土淨故即境界淨者境界 即所化眾生。所化境淨則說法淨也。說法淨 故至明淨者由物機生令所說穢。故使未堪
用淨智化。化道未周未見四淨。故使說等未 受淨名。智慧功德即福慧也。名觀行即者此 約觀成。即五品位始修在名字位中也。法華
下趣觀行道場近分證菩提。二若功下明入 分真果二。初從行入似。觀行內熟諸佛外加。 內外相藉麁垢自落。二從相下從似入真。二
初分真作佛。入銅輪者瓔珞以六輪喻位十 住銅輪也。即於二土目行等者荊溪云。穢淨 二種同居土也。謂住觀行相似位時修淨土
因。若入銅輪還於二土以攝同類。乃至令入 有餘果報。故下用經四句結云教化眾生調 伏等也。即用前文橫竪對土釋於淨穢二同
居也。若以上化下即有餘同居。為說漸頓等 者施五時化也。二若下拒難釋成。若不於二 土攝生五時設化者何須八相耶。八相者下
兜率託母胎降生踰城降魔成道說法涅槃。 二一往下結歎觀解。一往等者一往謂觀心 於消文非要。二往則非約觀心無以伸心淨
土淨之義也。故知。觀心於消文甚要。故云 實是真淨佛土義也。多是執文等者文謂文 字指前別釋文也。荊溪云。別釋即對三教文
故。故前通釋三心之中唯指自性清淨之心。 方近於觀。餘皆言教。是故約心圓頓釋之。以 明深詣。二復次下結示圓別相成二。初正示。
二初正示相須。譬如非日等荊溪云。但詣理 釋義當於橫。對文釋義當於竪。其實圓釋不 當橫竪。圓別俱教尚成橫竪互有資益。況以
教觀而為橫竪秖於橫竪更互相資。故以橫 等對於三德。即非竪而竪般若德也。非橫而 橫解脫德也。即此橫竪雙非之理法身德也。
故云非日無以等也。日如橫行月如初住。歲 等即如四十二位。二今橫下總成三德。高廣 義顯者高即竪徹如理。廣即橫周法界。非竪
下配三德如向記。如世下彼土有新舊兩伊 字。新伊字體一點在上。二點居下。猶此方草 書下字。故喻三德不縱橫也。涅槃哀歎品云。
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 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 得成伊。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
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 異亦非涅槃。故知。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方是 涅槃也。二若三下結顯。三土四土者荊溪云。
於四土中合於方便及以同居。皆應土故故 云三也。三帖文二。初十二句相資。帖文釋者 荊溪云。向約教觀非不消經未是逐句消文
故也。直心即是圓教中道者圓教如前教觀 中。教觀二圓方是圓門真淨土義。備目足等 者目足喻解行。涼池喻涅槃。涼池喻出大經。
迷於一諦法界惑者見思迷真。塵沙迷俗。金 剛頂者即等覺入金剛喻定能破元品無明。故 名金剛頂。亦曰金剛心以此惑難破定如金
剛所擬皆碎。言有通有別別在等覺。義通諸 地。眾生正報至佛土淨也者荊溪云。此中分 於止行二善。但對依淨及佛土嚴者非獨依
及土嚴而已。正報亦合清淨及嚴。但今正為 明於依報故耳。正報止行即是惠施及以願 加名為清淨。如成五度乃至十善一切皆然。
如四無量本是利他尚有止行。如治瞋等豈 非止善。為攝生故豈非行善。自餘諸行一切 準知。亦如世人等者還是宿世以法相關。方
乃感應如此。二結撮正要。佛土淨等者荊溪 云。依此經文初釋及以四種之文所以具二 種者前約當分。從又四下即約跨節。自行約
理性。化他約悲願。願期皆令至自性。故正意 皆是淨心故也。此有二意。一者句句名異不 出淨心。二者雖十二句意在十三淨心句也。
故知。淨心者先淨自心方淨他心。他心若淨 於成佛處心淨眾生來生其國。次跨節者秖 由自性清淨心淨即入初住。能現四土攝取
眾生。四土四心皆悉清淨。眾生四心分別雖 殊究而窮之不出一體。故淨自他秖是自性 淨心淨。事理惑除者至此方始兼論正報。事
理秖是障真障中之惑耳。障真為事。障中為 理。二惑俱除。感常寂土各見淨穢者五濁輕 重同居淨穢。體析巧拙有餘淨穢。次第頓入
實報淨穢。分證究竟寂光淨穢。此皆隨機感 見差別如飯色異。寂光妙體本自無差猶如 一器。二身子生疑二。初分科。二隨釋二。初生
疑之由。大乘方等至淨土也者荊溪云。自方 等前不云此土穢中有淨。純小乘人爾來未 知。故云祕密。良由爾前顯露未堪至今經中
方顯昔密。以斥小宗。故云有也。約教暫無。附 道理論所以云有。未能稱機疑問者且從迹 說。承佛力故。若從本論自力亦能自力雖能
終歸讓主。故引法華以證發迹。又若不蒙加 無由能疑。加為疑由可加由智。二正疑念。荊 溪云。菩薩三祇去立其疑宗。三藏教宗三祇
修時是淨土行。與十方佛正報果同。何得下 因聞置疑。若三祇行是淨佛土釋迦之土今 即應淨。此疑釋迦為菩薩時其心不淨。若不
下結疑。言翻覆者以土疑佛以佛疑土。三佛 釋疑二。初分科。二隨釋三。初佛以日月問。眾 寶所成者日宮是赤金頗梨所成。月宮是白
銀琉璃所成。彼中下荊溪云。天子譬真身。宮 譬真土。而云真應二土者但是文略。應雙標 身土。萬德下明真能起應。故合標之。真應法
身所依者真是法身通云所依及以所照。即 是同居淨等四土。又譬下前總以日月及以 天子但作能照所依之譬。今置天子。又離日
月作真緣譬。譬能成熟及照顯也。盲者二事 俱不見。故緣修地前真修登地真緣合時破 一分無明。即有真身依於真土而能照於三
土。眾生成熟即譬正報說法。照顯即譬佛土 攝生。常自照顯四種淨土者且置同居穢也。 為二緣集等者此乃雙舉所除故也。身子雖
除有為緣集猶有無為不見四淨。又復身 子縱除穢中有為緣集亦未能見淨同居也。 故總二障障於五眼以責身子。又有為無為 者釋通諸盲者所以故也。二身子事答。荊溪
云。身子亦未悟於日月譬之深旨。且依於事 而為答耳。三佛合。眾生至不見同居淨土者 雖從近說正以此文斥於身子不見四淨。是
故且以同居言之。豈可即令身子見於有餘 果報。以從道理故文兼以有餘等合。故從界 內罪去次第合之。言界內罪者即界內真諦
之執乃為同居淨土之障。此罪即以無為集 合共障五眼。故便不見四種淨土。若秖單訶 不見同居之淨土者則不須云二種緣集以通
責。故次第釋出。若爾同居淨中亦有執真與 無為合。何以得見同居淨耶。答以彼生者已 除界內二種障故今從穢責。故云障彼同居
淨土。若從同居淨中責者秖得云不見有餘 果報等三。有前四種罪障者界內有為緣集 障.界內塵沙障.界外塵沙障.界外無明障。而
此四障於四淨。故知。身子具四種障。身子 雖除惡有為集然由有於淨有為集不依佛 慧。故使於垢不能見淨。是故四淨悉皆不見。
四螺髻自引所見釋身子疑二。初敘意分科。 生聞信之善者荊溪云。初聞未信。覩相方伏。 伏已方信。所聞不虛。是故二種俱名生善。二
初文下隨文釋義二。初先折身子疑念。二正 舉所見釋疑二。初分科。二隨釋三。初梵王見 淨荊溪云。梵王欲顯如來案地之奇。第六天
寶者無量壽經上卷云西方世界。名曰安樂。 其佛國土自然七寶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眾 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荊溪云。問若同
居淨對穢為橫者香積亦判為淨同居。何以 在上如許恒沙。答夫論竪者約淺深未必重 累勝者居上。若以二三同一處見故說為橫。
上下相同豈得為竪。若準其相不殊安養。但 以無小稍不同耳。雖安養兼小義亦唯大。問 寶莊嚴土為在何許。答秖是安養舉近況遠
者舉此土六天之寶。比西方淨土之寶耳。實 非齊等。二身子見穢。三釋見淨穢之由。荊溪 云。此文且準明依佛慧則見淨土應知。佛慧
理通衍門。平等之言復兼三教。此則通斥身 子但見於穢不見四淨。五佛現淨土釋疑二。 初分科。二隨釋四。初案地現淨。答曰有二意
者荊溪云。第一則別唯一同居。二者理通通 於四淨。與前日月譬意亦同。前說諸方等下 於前縱見佛勝應身不謂此身別有淨土。今
藉佛力亦未了知佛常寂土及以果報。隨機 見者置而不論。故此隨機仍屬於密。不同華 嚴一切皆見皆聞故也。悉有生淨土之理者
坐華且表同居之淨。仍通四淨。若至法華四 淨因足。蒙授記。後分破無明。豈非一分常寂 光顯。故寂光中三土具足自力在當。故云之
理。二問身子。三答。四正釋疑二。初分科。二 隨釋三。初法。二譬二。初分科。二隨釋二。初開 譬飯異等者荊溪云。常寂即器同居有餘果
報為三。并身子見理應有四。同居淨穢一土 合說。故但云三不得云四。二合譬。荊溪云。十 種者初一番別斥身子。後九番通密斥之。與
盲者譬及案地譬其意大同。第十文云。諸土 非垢等者應將寂光却對前九。應云前九非 垢非淨名之為垢。常寂光土亦非垢淨而名
為淨。初同居淨穢云五濁重輕等者亦得輕 者名為互清。彼見思輕眾生壽命劫量等相 一切勝此。故名為輕。上下相望者始圓初住
終第九地悉名果報。第十地及等覺妙覺是 三品寂忍即三品寂光。如前疏文已釋。今文 比較正用此義。六果報與下寂光並者即是
九地與十地並也。七八即是等覺妙覺。十諸 土下荊溪云。雖即一切俱非垢淨而垢而淨 亦成差也。問何故云非垢非淨。答有事理故
論理。不當垢之與淨約事唯有寂光永淨。又 寂光異諸土。故非垢即諸土。故非淨諸土即 寂光。故非垢。異寂光故非淨。問前釋天器中
以寂光譬器。諸土如飯。今那以寂光譬飯。答 不可以譬譬真解脫。若用譬者通別並通。別 已如彼。通即如今。彼此俱譬理。何晦沒。諸土
寂光並非垢淨。而垢而淨。以之為飯。若寄辨 者果報望寂光器色入飯色。令飯色有異。故 一飯色上有器飯二色。亦名飯色異。下中上
寂光展轉復相比器上有多色並皆入飯色。 展轉互相比亦名飯色異。若更以寂光而對 諸土異雙非淨穢。別論飯色異者飯器俱四
微。各各非飯器而能成飯器。故通別二譬其 理皆善成。三時眾得益二。初分科。二隨釋二。 初現淨得益二。初五百得忍即通七地等者荊
溪云。既通許三教無生。故應將前展轉入後 以論於得。或超或次從博地凡夫中來。或從 小乘方便中來。二八萬發心如前分別者如
前明五百皆已發心約相似位也。荊溪云。八 萬發心準前得忍。或在前教已曾發心聞於 後教重能發也。若超若次凡來聖來。準說可 知。二復穢得益。
方便品
[0756a12] 二從方便訖香積九品明大士助佛 闡揚不思議解脫佛國因果二。初敘意分 章。為破有為等者荊溪云。今據婬舍酒家
等處正當有為緣集之事。既云顯不思議法 身即指前經所明。符成即指今經之說。一往 雖爾不及云破有為無為緣集以成四土。二
依章釋義三。初明方便次佛國來二。初正明 二。初明如來親談上根受道。前於普集等者 荊溪云。此經宗異體與彼同。故亦真性而為
其體。所以還用前經體者法華獨顯尚與一 切大乘同體。況俱兼帶。體同何爽。然但須以 宗對簡之。故云體是宗家之體宗是體家之
宗。體為所取宗是能取。故將今經以望普集 依正正自分。故使法華一乘因果宗之所取 不同諸經。此經乃是佛國因果宗之所取。故
使體家之宗永異諸說。以體望宗同而且異。 以宗望體異而復同。深得此意可以判諸教。 可以會諸部。今為迷者依正各論。其明了者
豈聞正報而昧於依。故今明依應須重述。故 於下文問答簡出其旨。又復應知。聞前普集 及聞佛國得開悟者雖有前後今望方便通名
上根。方便已去名中名下。上根則利。中下則 鈍。乃至傳為利鈍。二為末下淨名開獎中下 獲悟二。初正明受益。為未曉者即中下根。令
離諸緣集者荊溪云。總語諸緣集也。二若淨 下感果來生。二問下料簡。通為諸經之體者 此明體同義。如前記。若且以事簡則普集豈
不談宗。此經豈不明體。故知。二經各論宗體。 文從影略。故以普集為今經之體。今經為普 集之宗。生起次第使不亂耳。亦猶以普集為
今經之序。豈令普集無正今經無序耶。二略 釋方便義二。初列章。二隨釋二。初釋五章五。 初略釋名。荊溪云。法華疏中為顯實故分為
三釋。謂法用及門并祕妙也。今此廢二但取法 用者門論趣入。祕妙開權。今未開權故闕後 釋。不取門者菩薩可入。二乘闕之。於菩薩中
且約當分。復置傳入。故且不云。據理亦合用 門一義。以當分入與法用同故且唯用法用一 意。又通祕教亦可具足用彼三義。方是智所
詣之偏。法者今文且指三偏之法。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