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五
沙門釋智

[0767b22] 佛身分科 四重 方便常住佛身
別圓何故豈可荊溪無常 無常引文真實下文
真實無間二重 從前第二 無常別教地前無常
荊溪梵志 若一 毛詩白虎通任事
周禮天子中士下士 天下眾人一心心性 三千
一心一心三重 故此 隨類荊溪
不同 華嚴別圓鹿苑一生 大品斷常二果法華
涅槃故云 方等第三 二果生滅無生
常住一部 方便問疾不思議 眾生一部始終
一部顯密異聞方便品別圓顯密 相對二果四重 二果故此佛身既有四教
涅槃斷常二種 一者上文大疏 界內見思
別圓界外無明正觀荊溪所以者何上來佛身國王長者王宮父母
生身佛身法身 復轉下去真空 五分有為空理即是無為
須菩提大小 蓮華輪王 本身最先見佛
福智即是法身福智 五分知見別圓 顯出佛性福智
因位觀行相似因位名字佛性 智嚴
修性三德顯出 佛性顯性故云無量功德智慧功德無量智慧無量
一往福智名教 荊溪果行
不及別圓二教 為生荊溪 諸法十二
文總福智豈但 不出福智 十二初五荊溪戒定慧
五分法身方便法身 二種解脫 了了之後
五通 五者復生法身 即是通教五分二分
五分 若一所見各別通教圓融
六度一一 同義三分了了 見法因果迷悟
隱顯圓教一往別無常住境智因果 別教地前乃至等覺
故云分別辨別以前 三教無有一時等等 故云法身煩惱
能事 須彌不斷一念剎那 具足難思法身本來
方便不思議 常住解惑分流使 道中圓教
始末一如使五分法身 慧身故且 具足偏門正道
無處 四等緣法無緣 大經大論可知
四教別圓通觀別圓 法緣別圓
無緣大經一切眾生父母 妻子親屬眾生一切法緣生法緣不住法相眾生相是名無緣
至大慈悲因果下文 其中藏人不斷無常法緣別圓二教別教無緣初地
圓教初心大經有無非有 如是聲聞辟支佛所能 一體初心荊溪
所有故云入空眾生 向來一一法緣所以
法緣別教後心得無圓教初心 慶喜慈悲離苦得樂即是捨心故云
四教六度荊溪佛國 中說是故 七十七十荊溪
十一一更互相三昧煩惱 陀羅尼彼岸 得名波羅蜜一行一心彼岸
方便荊溪方便品 隨順眾生果地 方便荊溪自行
利他六通荊溪六通 六通未盡五通其實得無
故知中分 三明三通六通宿命 見過厭離天眼未來生苦
厭離漏盡現在正觀煩惱故此 其餘身通但是工巧天耳心緣是故得名
婆沙中說通明既得 名為二義通明 一往三世根本
三世因緣行業婆沙荊溪從業根本別圓真如 根本故云通達界外三世
世故三明因為以時 下文在於 不通可知道品
止觀緣理荊溪止觀能緣事理 止觀即是止觀 止觀事理實名
佛身定慧即是果地 二身寂照二智 不二四教報應三法
荊溪四教佛果十力 通明因人具有故云 乃至三法緣理善法
緣事善法福德十一真實荊溪 真實以為真諦 莫非真實十二不放逸不放逸 不退四教三不退可見

[0769a25] 如是清淨 荊溪指向諸法清淨清淨 諸法一一各有互相
如初二嚴十二止觀助道威儀總而言之 涅槃行道般若解脫二嚴
演說一音 大旨三結四明時眾 二門正說觀門 佛身

弟子品

[0769b06] 弟子品折伏無為 釋義來意 來意忍土娑婆堪忍
來意淨名 四眾大二小乘 受持三百比丘般若
僧伽梨供養當日 四眾開發四眾非獨 小乘比丘成佛身子自述
梵王我見穢惡充滿淨名 五百非獨身子
以此為 佛國五百五百長者 得佛清淨
香積 目擊佛國 二乘正解大千
思議迦葉 為生有成昔日重述
釋疑印定正解方便 後人
即便便 重興 印定未來由此印定劉熙
釋名印信所以許慎說文 執政所持許可印信釋疑略釋弟子品題
略釋名義文中 釋名釋名師資正解 弟子師資匠成
孫卿子干將巨闕 然而不加砥礪不能不得人力 不能夫人有性必將
良友 學者取法論語子路 夫子能行唯恐下次
正解弟子所以 弟子所以自稱弟子
弟子故知謙敬 穀梁魯昭公不免水火 成童學問
心志不通人生 三事安處 昆弟論語
顏淵門人子曰不可門人 子曰不得猶子非我二三大師引用
易解弟子南山 故稱師生故稱 父兄故稱弟子
故知 如來聲聞故云弟子品料簡一切眾生皆是佛子
佛心聖凡父子天性相關 諸佛太子 天子太子諸侯世子
俗名其實世間出世 太子世間成佛出世 大經
無我仲尼弟子二明近侍事理圓足解約弟子事事
弟子復次從小 初小五佛四果 大論聲聞菩薩
斷惑聲聞斷惑大乘經 聲聞不願 從小信用從小
小乘故人信用經家 在此十弟子行列異同一往 至意荊溪法華身子
上根法華迦葉 身子之後法華阿難 不同故云一往
如下如來法王 如實成正覺歷數即位 天下法界
法王輔弼荊溪例如社稷立功忠臣 論議論議應從文心雕龍
倫理 論議 邪正料簡身子衣帶
二十阿耨達池龍王不見 舍利弗願佛目連祇洹身子 納衣在後目連
使云何目連 身子目連 擲地目連身子
盡力身子于時閻浮樹目連 之一天下乃至大千不立他方 十方不動目連神力第一
不能失神 身子目連白佛 十德自有長者
各各具足十德目連身子目連十德 身子十德身子十德 最勝目連十德神通最勝
身子目連神通不如 可怪階級可知有所 續漢書光武三公
其一州郡常侍 選舉鹽池苑囿護駕羌胡二千石
水火盜賊三公 故云有所十德 身子十德何不身子
明君為政尚無法王 所長第一 弟子神通舉目第一弟子
對心 荊溪依舊名列新譯 受想作意勝解三摩地
一切舊名 異義而已高僧傳
德山煩亂法道 心煩可見神清 使
復次配合師弟師弟利他配合引證如是師弟行善 後學隨之王臣故云亦復如是
引文師弟 利他化眾生令眾生修行 心王心數生下荊溪見修
二道何以見道正行 修道二義一者 理觀二者
正位從此顯正 三果修道乃是修行故云約法入道眾生十數
法門涅槃荊溪 世間心數而已成法何者凡夫 名為受想
法門雙非方等不定 不出受想合抱 成道心數師弟隨機
法王樂施 心數互通中說 用世心數入佛十數
弟子智慧 親身神通目連改為
滿滿 法化識得實法心王 物體故云實法心數思想假名
故云假名機緣 滿 優波離人犯不敢
是故例示 如今結成例如世人 律師禪學禪師慧學
故云其三迦葉一切 荊溪何以 迦葉通義別論
迦葉 頭陀善行三更 荊溪論議往復得名
消釋即如迦葉 入道下去 身子五念荊溪
能持持律最為便羅云 密行 荊溪不見空無解脫
作意荊溪作意 名為天眼 以為方便故云外境
目連三摩提凡夫 根本定一切眾生故云 心數眾生住心
進修心所決定阿難 荊溪阿毘曇心論古譯 心論所以
誤解並列莊嚴 荊溪 一一人人
五味故云中正用大 中間涅槃涅槃故云 安置諸子十弟子如來
令弟其中始終用大 師子吼師子吼莊嚴娑羅雙樹 次第師子吼一一領解
莊嚴故知弟子如來雙非若爾 涅槃八教佛性
涅槃莊嚴 法華大旨二三 莊嚴正解釋疑
莊嚴五百用法法相 法門未見五百 五百法門未見經文
相配五百 荊溪對於 不出根境五百五百
因為故知不出根境大經五百 身子佛說何者身子 解脫比丘
正解意謂無明即是 阿羅漢果名色六入 飲食五欲即是五百
身子白佛正說佛言無非 正說莊嚴調文中 調鹿苑命者舍利目連
三迦葉三藏 風靡舍利目連二百五弟子 佛化如草
下次方等 法華涅槃佛事荊溪 弟子滿成熟法王
一代教眾生知見意指 祕密即是大經中間涅槃 大旨明王
因由大經二十八爾時師子吼 白佛世尊何等比丘莊嚴娑羅雙樹如來如來
莊嚴因果始終四德具足 故云莊嚴比丘受持 讀誦十二部經文句如是比丘
娑羅雙樹師子吼 阿難比丘淨天阿那律 知足指大迦葉無諍空行須菩提
神通目犍連大智慧舍利弗一一 阿難比丘 佛性金剛三昧具足四德自在
如是比丘莊嚴娑羅雙樹 不端如來常住佛言一切 法性無住云何多聞
乃至大智宣說一切眾生佛性 法華不能不及 如來莊嚴因人四德因人
故云旨趣眾生佛性宛然具足煩惱不知十數
便論理一一 是故表報荊溪 知見指法祕藏大經中間涅槃
大旨以下 果報荊溪果報二乘菩薩淨土以為問答
彈斥同時聞者入室 寂光分居果報 無明方便有餘中耳
中說故云果報大機 有餘無學便入滅度不到
法華故作明淨佛國土荊溪佛國土淨土正當菩薩 經文行者
從未小乘實行爾前 結緣便法華 淨土當分
淨國荊溪 用法汝等所行開權 少欲
淨土故知淨名弟子 淨名自古 成佛
觀心第三第四 荊溪非但弟子入道者心王心數一切施教
修習成正覺 十數前段從略身子 如是一一目連乃至
阿難例如身子故云一一 他者化佛土 大涅槃觀行相似涅槃
見性莊嚴三諦一心 即是 間入三諦一一常樂我淨
盡心不盡 言不盡意前後文解釋 分科淨名默念
解脫知見法身荊溪解脫 知見自得淨名位居 三德是以解脫利益眾生
解脫利他勞煩 即是二事二事 境智相應二事所以者何
二種即是般若解脫而今 淨名大經四句 不得安眠
如來安眠淨名 極少不久引證 等覺真因不同
方便不同 老子 故云
轉用不同 淨名荊溪 何為三德三德
和合故云法身般若解脫 大悲解脫 故云念佛荊溪
二種加法方便品方便品便立法 便弟子菩薩無為
大小若爾 同義如來 知心智人智者智人
真智可知同類 大論分科 十弟子身子
略釋左面侍者右面西 神通目連
身子大論目連左面 弟子身子右面弟子若爾身子 之下上首以西右面
偏將左上將軍吉事凶事上將軍 喪禮
有相退一面 請益 肉袒肉袒
吉事 身子右面世上任用
廣明五味身子五味 論議 身子梵志
三諦 見佛羅漢大經 荊溪如來
是故所以 弟子鹿苑般若 事相大師
便探取法華荊溪法華 三乘即是一邊方能法華 涅槃一代
涅槃法華秋收冬藏 以是總結奉辭分科 奉辭不堪不堪龜藏六
干將 六處譬喻 六識六塵龜藏六
俱舍第二十滅定不還 名為身證滅定不還者 滅定名身身證涅槃
名身便滅盡定最為 涅槃如是證得寂靜名身 不堪分科
文總不必荊溪 不定大乘宴坐 小乘偏僻二身
略釋大旨下文 荊溪三界 如下
相應補處十四相應無想定滅盡定
毘曇空心 空處識處入滅 標示南岳南岳
受想十通
所想法行 入定法勝 如法慧根慧力二觀
釋義背捨大論 淨潔五欲背捨勝處荊溪 有色外觀多少分之二三
無色外觀多少分為 處在背捨一切處 禪門一切處一切色界
無色不論即是 得名因果互通 而今身證那含俱舍
滅定不還名為身證不還果 滅定名身滅定無心身證 身證通明
有漏無漏背捨一向無漏 練禪次第修練體用 次第深心智慧
心心相續無異名次 禪師師子二事塵土
三昧一則 細微無知無間 所得禪定名師三昧修禪
自在超越 超出滅定散心散心 入滅滅定散心散心
如是次第初禪散心如法 次第五味荊溪 五味願智願智
修禪強如迦葉雞足山願力 所持彌勒然後其事十八 震動熾然流布示現轉變
往來隱顯自在 憶念放光荊溪一切等至頂名
料簡何以荊溪根本 根本背捨 何故
等觀練根料簡云云 第四禪羅漢 摩訶摩訶那伽
涅槃歎德人中 禪定窟楞嚴三諦諸法宴坐
荊溪 何者身子入滅不是三界 無餘現身何以現身
淨名現在未來凡夫獨身見聞 中正身子不能如是
即是第二 更兼前定用以 因果第三方
身子不對大乘 五法
菩薩奉法菩薩證人 目連八百三教 下去體用
二身釋義 死灰名為身子何必
名利現相是故大士 生身佛慧 生身三智 別教
二乘隨機故云 隨意行禪荊溪 滅定不思議故云
不以世人 亂世魔界佛事 不端下方因人現身
約法法身菩薩果報 菩薩荊溪無生 大小何以三果現身
不思議事理 不如宴坐 體用因果一心
一念三諦妙用十界 一念心法因果三千三諦 不該一心宴坐下文
無益無用自有無用威儀 無體大用荊溪
無體無用無用成雙 不思議文中生身 明法十界威儀大論二十九
聲聞入定遊行 心密中說諸佛常在 十界一一無妨
法身入定 定名二法不得 不捨小乘凡聖二法
不得不道法凡事凡事 不善荊溪凡夫有漏三業 菩薩之外不須
淨土故知六法一法 利生利生淨土具足二十九 二心出動定名
因果經略荊溪四句之中 第四相從
師子吼決定外道 聖果不動有身見邊見邊見戒取邪見八十八使
故云不動念處正勤 意根覺道道品止觀 有身五陰四教
七十三九品七十 欲界七十三 菩提菩提菩提
可取取捨可見污穢止觀 五陰一期色心果報平平無記 起見污穢三業善惡善惡
變化示現工巧善根方便 無漏觀見五陰三諦故云 污穢即是即是
中道念處雙非二邊 四念處 小乘念處
自有一境 念處自在一一 身為多身微塵一塵滿
大千界輕重滿大千界 色心心安不動無量五根六根 一切法無得一偈
無量劫一切虛空大經 道品 經略十五大論
佛法淵海十五 阿羅漢菩薩荊溪
別人十住二乘 不能煩惱佛事二乘可知菩薩不能煩惱
荊溪 有如 難思入空妙用
何在須彌 家俱高深 荊溪涅槃
不動 非理不妨煩惱 涅槃非理不妨
涅槃煩惱事理本性不動故知大用大小 理事三結印定
體用悉皆故云即是究竟 究竟以前 結成不堪
華嚴不受 淨土 料簡
引證三身身子 荊溪身子非但有無 以是
目連目連分科所以 問疾荊溪目連居士 說法居士
具有 目連所以目連 拘律陀大經
目揵連即是名目何故 拘律陀自有大經文殊字林
正應 蘿蔔俗字郭璞 爾雅後學往往
以來父母先祖父母 法華胡豆
荊溪忘本下去身子利益外道 鹿苑方等
般若信解五法 不堪 分科不堪不堪
三藏通化名曲 滿相對荊溪滿不定滿由此
得名相對分科 非唯荊溪小法大機
不當仁者平聲 不當去聲 不可以下禪定不明
定力大法不明 如法釋義 說法不當道理分科
如法 分科分科 不同三空行相
三空三空五陰 念念生滅四大不同一一 一地五陰空名法空
阿含多少三空 無不老死大論 因緣無明老死有人老死
老死邪見乃至無明亦復如是 老死虛妄生空 老死虛妄法空乃至無明亦復
調聚落諸比丘初中後 乃至梵行清淨所謂大空問言 老死老死老死老死
老死我所無明 老死老死根本無明滅無明滅二空名為大空故知
小乘我所名為法空我人眾生 諸菩薩涅槃塵沙佛法名為法空小乘不明法空經意
聲聞生空菩薩 平等古人解義 文中平等生法
直下生法平等生法 平等是故三空 二空借如阿含二空法攝
故知三空處處具足涅槃 何況平等平等但是生法平等 能所
三空標示鏡像體空 血肉猶存
尚無 安有假名實法智人荊溪 生空法空即是平等 空也
性相不在四句性空 中間自有故云不住不住四句
三空性相二空三空 入道 方便應作二字
荊溪二空方便人法 真空平等 三教別圓通教
通教 分利即真 即真荊溪既是
即真不必 至於是故法性 通教上根智者
上根荊溪鈍根不見 法性故云上根智通 法性菩薩通利名為
荊溪不信空義 且如眾生眾生豈不是 眾生我人壽命四法二乘
何以小小 別圓
釋義三教 心法法性 三空一切可言
三空經文諸法 諸法分別 一切莫不融通
義通權實初心不出 一切心法 經意二法明體
生空生空標示標示生空疑問 荊溪
生空利根圓教空義一切皆然 深意前後經文
眾生即是法性眾生豈可 使一切我人大經六法 五陰神我六法不即不離
我空而已六十二見即是料簡即真 上下即真上根
即真淺淺 一音經部隨機 眾生三教
眾生不同使成法性 方便不通須知方便慧
行化云心一切法以此 約法一向 文字妄心
心淨染淨 界分隨緣 二義一者即是二者
依正顯性二法 眾生標名 三義
諸法諸法 明全諸法 諸法法性
軌則法性三諦不為 不為優波離相等 下文犯罪本來無垢
小乘豈不心性 理性一切無垢天王自相空 理法眾生自相眾生
約法自相 不可云心
心法下去一切 煩惱一者不了 無我二者真諦不知中道由此
契理下去一切 小乘下去
觀心二明無我 作者前方便 三明無壽四明無人荊溪
不同凡夫據此二邊便 不同方便非獨不得 下去二明法空法空
明法寂然明體法入法空 荊溪門人即是 前來生空之上法空法言通人
人法人中眾生壽命 寂滅諸相常滅法空何以
下去皆然讀者行者 前後相望數數融會二明相者荊溪涅槃色聲
香味生住滅男女足以 大涅槃經意涅槃非唯大涅槃 智識分別
分別智正當二相故云分別 中道無分別智識所能問曰一智
真俗 境智對於 三明無名四明無有荊溪
言說覺觀有言覺觀 法性無實慧照方便 無著使然五明無形明法
愛見戲論愛心心所有言 名為戲論法師無言 有言皆是明法無有明法
分別八識名分無言六識非唯第六 真理如下不依六塵
三明平等平等 平等荊溪 同法實際
平等 前生二空進退兼含故且不同 故云因緣去來三空
生法有待平等 二法無有 荊溪無相
絕不從事 無窮不絕理即法性法性 何不相待自然
法性是故法性以下平等空義荊溪平等 有所二空平等
平等平等 不然三空 差別平等
生法平等故云平等 三藏小三大三平等 別理二空平等
修空平等是故大小三空不同智障 心滅智障屬相智障 共乘智障二法
因緣四緣俱舍同類 相應遍行異熟大論 因相
四緣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新譯 等無間緣緣緣所緣緣相應心心數法
心心共相名相心心 數法相應名相親友知識 和合成事一切有為法共生
共生兄弟同生互相 過去善法現在善法現在 未來善法無記亦復如是
各各集諦十一 使名為行善惡因善惡 名為因緣心心數法次第
相續起名次第緣心心數法緣生 名為緣緣諸法不生障礙增上緣 大體法性不從因緣生
因緣有為法十二 四緣十二生死生死 三道三德三德法性三德之外
三道十二同事十二 而已故知但是離合且如 即是行家同類四相
五部同類無明中心 心所法 異熟遍行五部四緣中論
增上因緣可知文中因緣增上相待 增上中有無力
能所名相能所長短 我法中都平等 小乘因緣真諦
因緣三法同法一法 一切法荊溪諸法安樂 本相
通達法性 諸法 智慧境智不二理智
自在四法荊溪如如不異 法性一如無二理智一切 法性真如即是
五法實際荊溪法性實際 如如異義四邊今文 一意理智無邊
四教四門執著流動 不動六法動搖去聲 六塵荊溪若爾三藏小乘
無故著名 摩訶衍真俗法界
理智方便不同 六塵七法去來荊溪問言不住 去來去來去來不住
不住去來去來 法性故云不住二乘 理智方便不來
二明聲聞 六行荊溪空無無相 各別三不
法相無異一法 思益眾生理性滅定理性滅定 具足故知理性無相
眾生即是 眾生滅定故云應用即是方便
同理 十界取捨即是增損 荊溪增損之中生死
果報增損 功能二門生死等同異義 下去
不依六塵法性 實相荊溪 一一法界故云
方便 高下從不料簡 二簡荊溪三藏
三藏二者 三教經文通教故且義解
三結 正解大目連豈可荊溪故知三藏如是法相
豈可目連目連豈不 三藏之中眾生眾生淨名 目連不能
即真 諸法法相如是目連 釋疑如法分科
不解不解荊溪 次第 目連說法
不如法後方如是 如是豈可居士四不可說
法性不可圓教三教 法華三教 三藏不解荊溪聽法
無得 無得聽者 目連不能
師資目連豈不真諦 師資 荊溪多云
涅槃可知 通教前後釋義別圓接通
別圓別圓 通教能所相對 別圓所有
理則 能所不以何以 接入
別教前後從容 兼含料簡上下文目連法相正當不得二種通通
二種當令目連中道 說法須知目連 不當
二十五三昧三昧 不思議說法根緣 別教說法不當根緣分科
荊溪 正在真理 知根目連因此
使成 利根通論機緣不同 由此不知
通教通教 不知根緣正是不知根緣 在後釋義
不知根緣如來知根知眾根鈍 藏教故云聲聞居士 說通教體何以三藏荊溪
文中相對利鈍一往 而已一切利鈍不知目連 而已不知不知
大利十六六十四利鈍利鈍 通有通約十六而言 三藏十六所以
三空知見 眾生念佛圓教說法不當佛心分科荊溪別理
大悲 真空不知全無 悲者報佛即是無緣大慈悲
報佛大悲但是 八百居士 釋義大悲心
應報至寶荊溪無緣 報佛大悲報佛不斷二乘不知小三
無緣終日報佛聞法 荊溪三空淨名 說法應法不知根緣故且
大機居士發心 人天發心居士中根不同 或是機宜
異聞結成不堪迦葉 分科頭陀抖擻抖擻煩惱 天子頭陀抖擻貪欲瞋恚愚癡
三界六入荊溪迦葉身子 目連文中 因果因果
乞食食法 道諦滅諦大教頓教迦葉釋義問疾
迦葉其先學道 故云 故云其實有名
畢鉢羅父母樹神生子 大二故云佛弟子迦葉十力
迦葉等於同姓尊者有言 不堪分科
奉辭不堪不堪 十二頭陀南山分為衣食 威儀中立一者納衣二者但三衣
中立乞食食法 蘭若 威儀常坐荊溪頭陀
滿而已法華文具 二門對於 可見
涅槃觀行大師常用 不許一家 後方觀門觀門
至道行者理解 周禮五家 使荊溪聖眾
阿那律貧苦稽時業者 甘美 抖擻為人軌範不堪
分科慈悲心荊溪 抑揚在於 如來共同迦葉一時
形體麁弊諸比丘 輕賤諸比丘輕慢 善來迦葉大師
弟子云何佛言禪定解脫智慧 大悲教化眾生如是差別 聞已福智法華
有福供養緣覺故知福德 迦葉故且一向 貧富
豈可分科荊溪 中立次第 迦葉乞食
聚落不能體空 不合 以為
初文 乞食分科分科 苦心應作
苦集昔日心所 下文苦諦乃至 可見
小乘滅諦平等 三千三諦生佛一如故云 大論八十須菩提
菩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云何般若 云何般若波羅蜜佛言寂滅 虛誑不實
波羅蜜受想亦復如是須菩提 幾時佛言初發心乃至道場 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故知即行 復修須菩提次第心中 佛言薩婆若
行為心心數法不行 行為有人乾慧地 無生忍無生忍
可知薩婆若大論一切智相 次第心中使般若薩婆 相應迦葉何不如此
次第行乞去取 體用迦葉荊溪 身子入定故知
薩婆若八解脫 機理行事 至理菩薩解脫常平
不妨次第修學故云不捨 何者釋出次第大乘 初心次第止觀薩婆若
圓融歷次禪悅 無色 二乘菩薩自證
菩薩道二邊 一一三智荊溪 止觀之中諸事
根本乃至別教一一 見佛別教自性在地而已 大論八十七布施學名持戒
智慧持戒學名禪定智慧 貧富去取眾生差別分衛
次第乞食不一 分衛即是 迦葉內心小乘
荊溪三諦一一 無學迦葉 學人迦葉三迦葉
無餘為難利他為難 菩薩菩薩利他漢書
假借字通俗 荊溪古譯 豈可
不得毒藥如意分別 古人不能
餘者相從羅什沙囊不絕 地獄罪業苦痛
無色眾生相續 道破分科有心
淨名既有取捨 有心豈能常住
聚落廣雅聚居依依 荊溪迦葉何須
有心一者空心 二者分別貧富迦葉 分別貧富不見聚落
無不滅定迦葉 事理不空一一體空 眼根
等至去取荊溪六根分別及於六塵 會理迦葉得無出入迦葉
見者迦葉得人 凡俗不見菩薩 荊溪
無分別 法界如是觀空有貧富常會一如迦葉 未然
復次 荊溪大經正當 大品不見不見
三聚正定邪定不定 荊溪 下文下去五根所以
不了不了好惡 音聲富家歡樂不難
憂苦惡聲不了 富家 不了定性分別
不分是以 何必美食 中略其二故云乃至智證
契理證得 實相不了 去取四塵
四塵 總則去取三諦五眼 上下眼根
智者契理不捨 好惡取捨西 慈心無緣慈心
貧富去取 意根矜貴尚書 天下爭能菩薩
荊溪大品 無明乃至 如是今文具有
內外一切 初文 四句四句
至理大小一一 三藏圓教菩薩道 食法分科
荊溪食時稱佛佛慧 故知迦葉散心食時所得
佛慧出入 欲界 邪正雙非邪正
事理 聲聞緣理即是見惑不捨荊溪一一
實相背捨解脫迦葉 真佛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79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