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九
沙門釋智

[0820a15] 上分荊溪次第第一當前 第三第二第五第三第一第四第二第五第四所以次第
次第教門必須大悲居首起誓 今次內觀任運即是 是故利根大悲弘誓
利根 菩薩無生大論阿羅漢菩薩無生忍
羅漢羅漢二字羅漢 大品菩薩 正解正解
正解凡夫屬下荊溪善惡 十善
具足節目階位略明 菩薩後學作出 方便二見二乘荊溪
三心涅槃三空不生不生如夢 菩薩料簡荊溪
三觀二觀 未有一中一切圓教 四門始末是故
第三精進猶如懶人 猶如精勤無由 大施太子太子
如意珠墜海大海正使筋骨 不懈如意眾生 天問生生不休諸天精進
減半海水 華嚴荊溪 華嚴三受
凡夫荊溪菩薩不善通達佛道 故而具有
八不因果十六諦不同乃至二乘菩薩 道品
下去一一 自行天文星辰躔度地理山川 形勢韋陀
六經史記班固漢書 東觀漢記三史三國 史官陳壽採集
三國志後世史書五明 內外五明內五醫方工巧呪術 因明最後六藝禮樂
韋陀五明西六藝 神仙釋名不死 抱朴子
忠孝和順 方術不得長生行惡司命小過輕重多少
神仙楞嚴經六趣 帝釋欲界散心 以為梵王禪定離欲
無不皆知菩薩上天 地理乃至化眾生精練二見 二乘利根
菩薩引證悲心四弘 分科荊溪 對於三根
薄地故云去取 荊溪一切眾生十界 十法不同凡聖
因果十界三千世間 一念凡夫三千 理性三千一向
故云除法病者次第 次第 前後無諸減少
法身成行般若 解脫十二因緣亦復如是何所 三道三德
次第正化荊溪無明 相者界內無明名為 釋出荊溪過去攀緣
根本釋教 斷除內外涅槃二邊空也般若實相般若
勇健分科 得法法施 不能其所修行
有利利於 二師智慧釋義平聲 報怨說文
調伏無明談義 位次位次荊溪 荊溪別教接通
別圓地前通教 眼見 雙流九地十地故云眼見
不必三根故此屬下圓教 圓教 屬於
圓接通方等不定荊溪 相中不然
權實 般若乃至般若二分 分科中觀
二空空觀 生死假觀涅槃二空二觀眾生 即是以前內觀遍歷外境
觀法一家 必須內心內心以此淨心遍歷 內外普門不出
眾生不二門 不出內外總而言之華嚴 差別涅槃虛空佛性法華諸法實相
初心學者體內不二差別 故云非但自知 非有知眾
一心何者眾生生死六界 眾生分段四界眾生變易佛界 因故了知十界外境事造十界
無明不二門 外法心性故云 全真無明全無
寄語後人 病患心中諸佛解脫一切法 不過一家病患
思議上根內外 發心無法一心 自營 芙蓉
功夫無得妄執反照真心 菩薩觀照淨名物理 後心即是二觀
前後三空三假三空破見 三假塵沙未成之中進退
二簡分科標示初文 釋義愛見大悲荊溪 見愛初心中觀
與其菩薩非有順道 菩薩位菩薩位故知愛見 無明慈悲正當二邊慈悲
二邊中耳故知即是同體 見愛名為順道 文中
之下正道正道釋義分科 是非分科
光明無明體性 妄想因緣和合自性 悲心愛見顯得
佛語禪定分科 荊溪貪著有漏根本世人中道
根本菩薩今文乃至 漸深二智分科 修行二智
解釋荊溪 方便方便互相 一則兩句
有無 實有無明莊嚴 無故
無故 方便慧三脫門 方便慧方便荊溪不加
使無權 權實方便 料簡愛見順道荊溪
方便故經云 便故云愛見莊嚴佛土三毒 依正方便故云貪欲邪見
煩惱德本利物利他淨土 成就眾生自行佛身德本 金剛論文二義淨土
諸佛莊嚴國土唯有真實智 通達則是修習無分別智通達唯識真實 寂光寂光
成就眾生即是即是 正智真如無漏功德無有形相莊嚴佛果法身德本總結
二智分科 分科觀法 實智荊溪觀法身故名為
無常故知具足三惑 應身可知 觀法實智不實荊溪
無常即是真如如常 中觀常法故云二鳥 二觀應身權智二觀
分科實智 身等菩薩 實體
不滅權智荊溪 眾生有緣二道雙流 分科釋義
調伏三結成行 雙流分科雙流雙流荊溪雙流
一邊一邊一邊任運一邊雙流 一切智非時一邊對於
示現雙流下去不能 解脫五淨居八解脫具足 何故功用無妨
但是道品正觀荊溪四念 正觀相應十力 正觀助道道品
對於 二乘二入現相 自在大行
二乘中道不生不滅 二乘威儀依正 依報結成佛國
結成解脫云何 顯然界外依正 五時得益

不思議品

[0822b26] 不思議品來意問疾品 廣明
五下 來意荊溪淨名 寂光寂光
略釋不思議 三德解脫不思議
徵文徵文何者 菩薩 境智冥合大用須彌
須彌芥子依報十界依正一心一界依報大小何妨大小唯心 心性一一融通大用
四下荊溪四教 真諦 二智
相對不思議二種 相對文中相對 思議無生不思議理論
無生相對不思議 別教是故 正解三教即是
相待荊溪三道之外三解脫 三道即可 展轉
三道三德凡聖非但不能不能故云 所以廣解三教明相
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