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o Wugou Cheng Jing Shu 說無垢稱經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二 (本)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1010a10] 經。皆獲第一 (至) 波羅密多。
[1010a10] 贊曰。此顯能到 彼岸功德。即是十種波羅密多。第一者。顯 其十度。皆能具修。純是無漏。然此十度。在地
前位。於一行中。唯修一行。唯是有漏七地 以前。於一行中。修一切行。通有無漏。八地 以上。一切行中。修一切行。唯是無漏。勝前
位故。皆名第一。十度者。一布大。二淨戒。云 調伏寂靜。尸羅者。即淨戒也。廣律毘奈耶名 調伏。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滅陰諸煩惱
故。寂靜者。寂身語意。靜六根中。諸惡戒故。 尸羅者。清涼義。當得涅槃清涼義故。或戒 自體。能除煩惱惡業熱故。尸羅是體。調伏寂
靜。是戒功能。三安忍。四正勤。正勤即精進。 五靜慮。禪定也。六波若。七方便善巧。八妙 願。九力。十智波羅密多。古經闕願。仍以第
十第六合說。無不具足。意亦含故。應舉初 一。具足例餘。若爾何勞更別列也。六度合 以五門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釋相。四辨 果。五諸門通局等
一釋名者。梵云始迦波 羅蜜多。始迦十也。波羅彼岸也。蜜多離也 到也。總云十離到彼岸。十者數也。彼岸有 五。一所知。二都。三理。四行。五果。由此十
行。能了一切空有境盡。能解一切五明教盡。 能達一切真俗理盡。能修一切福慧行盡。能 證一切菩提果盡。名到彼岸。菩提菩提斷。俱
名菩提。菩提涅槃。並名菩提故。於五境中。有 少不盡。不名到彼岸。離者遠離。由此十行。能 離生死五蘊等法。能到所知五種彼岸。名十
波羅密多。大般若中。作如此解。帶數釋也。 釋別名者。能裂慳悋。名為布施。乃至決斷諸 法事理。名之為智。布施即波羅蜜多。乃至智
即波羅蜜多。皆持業釋也。二出體性者。布施 有三。謂財施。法施。無畏施。貪苦良田。惠 奉珍物。處生死者。惠以正法。怖懼眾生。惠以
無畏。俱以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此體有 二。一無貪。二思。三業即思故。戒有三種。謂 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別解脫戒。能
離眾惡。名律儀戒。諸有自利所修諸善。名攝 善戒利樂眾生所有三業。名饒益有情戒。此 三俱以受菩薩戒時三業為性。此體唯思。忍
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他 為惱亂。能受不瞋。修行逼迫。能安不退。聞 法諦理。能印不疑。初即無瞋。次忍即精進。
後忍即審慧。三復總以三業為性。體即四法。 一無瞋。二精進。三慧。四思。精進有三。謂被甲 精進。攝善精進。利益精進。如契經說。住有
勢有勤。有勇健堅猛。於諸善法中。常不捨善 軛。輪作五名。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還。無 足。如次配經五種精進。被甲精進。即初有勢。
餘四精進。皆是攝善。雖攝五盡。並為自利。濟 益他時。不生懈倦。名利樂精進。此三以勤及 彼所起三業為性。體唯二法。一精進。二思。靜
慮有三。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現 法樂住定。名安住靜慮。引發神通定。名引發 靜慮。轉大地為金銀。反巨海為蘇酪。等施諸
貧乏。名辨事靜慮。此三但以靜慮為性。體唯 是定。般若有三。一生空無分別慧。二法空無 分別慧。三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
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願有二種。 謂求菩提願。利樂他巧願。力有二種。謂思擇 力。修習力。智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成熟有情
智。此五皆以慧為其性。或第八願。以欲勝解 及信為性。并慧為性。如是十度。合以九法為 性。一無貪。二思。三無瞋。四精進。五慧。六靜
慮。七欲。八勝解。九信。遍行一。思也。別境四。 欲。勝解。定。慧。善有四。信。精進。無貪。無嗔。 或身語色。即通無表。合十法為體。三釋相者。
要具七種最勝攝受。方成十種波羅蜜多相。 一安住最勝。謂安住菩薩種姓。無種性修。 非為度相。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若無道心。雖修非度。三意樂最勝。謂要悲愍 一切有情。不悲有情。雖修非度。四事業最勝。 謂要具行一切事業。且如施時。要信心至心。
隨時自手如法行施。或具六義。一無所依 施。解脫捨故。回向涅槃。無所繫著故。二廣大 施。舒手施故。殷重廣施故。三歡喜施。樂棄捨
故。施前。正施。施後意悅。無追悔故。四數數 施。祠 祱 施故。一向如法。不以凶暴積集財 物。施時數數周遍捨施物故。五田器施。捨
圓滿故。謂於福田而奉獻故。六攝受眷屬施。 於惠施中。樂分布故。謂於父母妻子等所。時 時平等而分布故。非理求財不以施人。物不
淨故。置羅機網不以施人。損眾生故。刀杖毒 藥不以施人。害眾生故。音樂女色不以施人。 壞淨心故。以要言之。一切不如法物。皆不應
施。如是等。名事業最勝。五巧便最勝。謂要無 相智所攝受。如不見施者施物受者。三事體 空。三輪淨故。即般若云。以不住相相應行布
施。故住相修。雖修非度。六回向最勝。謂要回 向無上菩提。若不求此。雖修非度。七清淨最 勝。要不為二障間雜。三時無悔。方成度故。
煩惱若間。雖修非度。四辨果者。有漏有四。一 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士用果。四增上果。不證 無為。無離繫果。無漏有四。加離繫果。除異熟
果。異熟果者。有漏善惡。能感得故。若十地等 中。二互相資。通得五果。此五果相。至下當知 五諸門分別者。於中復以五門分別。一次第。
二離障三癈立。四修相。五純雜。如成唯識第 九卷釋。
[1011a22] 經。成無所得不起法忍。
[1011a22] 贊曰。此第十四相 續無生法忍功德。清辨釋曰。世俗故有。勝 義空空者無所得也。觀法本空。何有生等。
觀此無生。而起觀智忍。名無所得不起法 忍。護法等云。遍計所執。云人法有。名有所 得。今觀彼空。名無所得。起者生也。忍者智
也。於三性上。觀所執無。名無所得。體既無 有。何有生等。觀此不生法。而起忍可之智。即 三無生忍也。一本性無生忍。觀遍計所執。人
法二相。本無體故。二自然無生忍。觀依他起。 唯假因緣。非自然生故。三惑苦無生忍。觀於 真如。惑者本無生故。此三無生忍。地前學
觀。入初地證。八地相續。今復任運自在成 就。故與成名。
[1011b07] 經。已能隨轉不退法輪。
[1011b07] 贊曰。此顯能說上 住功德。轉謂移轉。體即聖道。謂佛昔於他處 受得。今為他說。名之為轉。菩薩遂佛。亦能
移轉。故名為隨。轉輪者摧壞義。破二障故。 不定義。而復往故。圓滿義。轂輞輻等皆圓 滿故。八聖道具三義。故名為輪。法輪有五。
一法輪體。謂八聖道。二法輪因。謂此教及念 住等。得聖道因。三法輪眷屬。謂萬行福慧。四 法輪果。謂菩提涅槃。五法輪境。謂真俗諦理。
轉者動顯運起之義。動宜玄教。顯揚妙理。 運聖道於聲前。起圓智於言後。故四法寶皆 名為轉。不退有二。一已得不退。此初地得。於
未得法。尚未能修。名之為退。二未得不退。八 地方得。於未得法。任運能修。今具二不退。要 八地後。故能轉之。或四不退。一信不退。十信
第六心。不退生邪見。二位不退。謂十住第七 住。不退作二乘。三證不退。謂初地上。已證得 法。永不退故。四行不退。謂八地上。於一切
行。不退修故。今隨其位。能轉具足此之四位。 四不退轉法。要八地後故。
[1011b27] 經。咸得無相 (至) 諸根勝劣。
[1011b27] 贊曰。上二句。顯 得決定法功德。下二句。顯得根上下智力功 德。妙印有二。一有差別。謂三法印。一諸行無
常。二涅槃寂靜。三諸法無我。此通大小二乘 法印。二無差別。無相理為能印。所轉教法輪 為所印。咸者皆也。得者獲也。由諸菩薩任運
得無相理妙印所印之教。所以能轉不退法 輪。未任運得無相理妙印所印之教。畢竟不 能轉不退法。此以下句。釋上二句。如是便無
四十一句。若依第二解。便成四十一句。無相 妙印。即無相教。教之所印。謂無相理。此諸菩 薩。皆任運得無相教印所印之無相理。前修
十力。雖分已得。尚未圓滿。此大菩薩。皆於十 力。第四力中。圓滿得之。名為善知有情根品。 以舊經初云善解法相。由解法相能詮無
相法教。故能隨轉不退法輪。義諸菩薩。善 解一切法之真體。謂任運得無相之理。相者 體故。雖知二解。今符新教。義理疎脫。智者當 知。
[1011c17] 經。一切大眾 (至) 得無所畏。
[1011c17] 贊曰。顯能謂伏 難化功德。如三迦葉。謂得道真。一切大眾。所 不能伏。此諸菩薩。皆能調伏。彼既被屈。更
無返詰違逆菩薩。是故菩薩得無所畏。舊經 云。蓋諸大眾。即是邪見。諸難化者。惡名惡 解。蓋大眾故。菩薩降之。或謂菩薩智辨兩成。 蓋諸大眾故得無畏。
[1011c24] 經。已積無盡福智資糧。
[1011c24] 贊曰。此顯位運 因圓滿功德。地前之位。已善積集福慧二 因。七地以前。有漏無漏間雜修作。八地已
上。第六識中。純無漏修。任運相續。故言已積 無盡資糧。舊云。以修其心。不但修心。身亦修 故。
[1012a01] 經。相好嚴身 (至) 所有飾好。
[1012a01] 贊曰。上二句。內 體端嚴殊勝功德。下二句。棄世莊嚴果好功 德。諸相隨好。第八識變諸異熟果。初地分得。
第六意識。亦變無漏。八地已上。相好圓明。有 漏無漏。相續殊妙。故言相好色像第一。諸相 隨好。以眼根舌根身根男根四根依處。及舌
根為體。故言色像。得上味相。舌根為體。眼如 青紺牛王睫等。眼根依處。舌 覆 面輪。舌根依 處。身皮金色等。身根依處。勢峯藏密。男根依
處。餘准可知。世間業青。七寶什物之所莊 嚴。翫好雕飾。名為飾好。今大菩薩。觀之無益。 返為損害。一切盡捨。以德內嚴。不修外飾。
[1012a13] 經。名稱高遠踰於帝釋。
[1012a13] 贊曰。令譽遐振殊勝 功德。而利天主釋迦提婆因達羅者。釋迦能 姓。提婆天也。因達羅帝也。天中帝主。姓釋迦。
故號帝釋。名憍尸迦。如餘經中具明本緣。以 崇佛法。他方菩薩。上界天等。名多皆悉聞 名。踰者越也。菩薩名聲。更越於彼。十方一切
皆聞名故。但以翻譯之人。說帝釋居於須彌。 執筆者遂即錄之。為此舊經乃云踰於須彌。 其須彌山。他他之天。尚不知有。何況其餘。
[1012a22] 經。意樂堅固 (至) 得不壞信。
[1012a22] 讚曰。任運決定得 於事理不疑功德。三二句。舉喻。下二句。顯 體。意樂者。以信勝解二為得體。設有惡魔
及諸外道。種種但壞。決定堅固。難壞難但。 譬如金剛。極堅牢故。遂不墮破。故於佛法。 得不壞信。佛法僧戒。此之四種。總名佛法。得
不壞信。信四法故。即論所云四證淨也。或法 真理。名為佛法同體三寶。今任運得此不壞 信。初地雖得。尚於華中而有猶豫。此猶豫
者。異熟生攝。八地已上。一切決定。今舉勝 法。稱不壞信。信於一切。但言四者。據勝境 說。俱舍論云。信三寶者。離惡道因。信於戒
者。離賤貧因。故此偏故。舊但有喻。義便不 足。
[1012b07] 經。流法寶光澍甘露雨。
[1012b07] 贊曰。說法破惡生 善功德。流演法光。照破癡等暗。淡注教法雨 如甘露者。長諸眾生善根牙故。或教法為說
為文光。照顯理故。義如甘露。可味重故。此亦 如雨潤萌牙故。
[1012b12] 經。於眾言音微妙第一。
[1012b12] 贊曰。既說法音聲 勝妙功德。說法聲韻。如頻迦音。於一切眾生 聲中第一。微者密也。善說深義。妙者好也。哀
雅可愛。佛有五種美妙音聲。一甚深如雷。二 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 而解。五聽者無厭。此具後四。故說言音微妙
第一。即是三十二中。梵音聲相。功德最大。如 經校量。
[1012b20] 經。於深法義 (至) 見習相續。
[1012b20] 讚曰。顯達中道功 德。緣起者。待緣而起。亦名緣生。此有三種。 一受非愛道緣起。即十二緣生。五蘊為性。善
惡趣中。能顯現故。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二受用緣起。即六識身為 性。能受用境故。三自性緣起。即是本識為性。
生死緣起之自性故。此三緣起。理妙難解。 名深法義。法義弘博。名為廣大。昔凡夫位。由 迷中道緣起法故。便起常斷二邊鄙見。執無
因起。如涅槃常。名常見。執後世果空無所有。 名斷見。此之二見所熏習種。在於本識。相續 不斷。今八地上。離分段生。達於中道三種緣
起。二見現行種子習氣。相續便滅。法執二見 斷。煩惱見隨捨。此常斷見現種相續。是迷緣 起邊鄙之法。故達中道緣起之時。彼皆永滅。
舊云斷諸邪見。本無此文。古人謂二見體即 邪見。理未必然。不正名邪。二見亦是非四見 之邪。唯損減見故。
[1012c09] 經。演法無畏 (至) 乃如雷震。
[1012c09] 贊曰。上二句。顯 處眾說法無畏功德。下兩句。顯演法音聲深 大功德。由諸煩惱不深。無明皆已不行。亦
無分別我他勝於己。處眾說法。不是有能過 自身者。是故無畏如師子吼。講說談論。其聲 若雷。隱振隱振。深而大故。前五音中。此第一 也。
[1012c16] 經。不可稱量過稱量境。
[1012c16] 讚曰。此顯德大妙 逾心議殊勝功德。稱謂言說。量謂心度。謂大 菩薩。聖德廣大。微妙難知。言說不可稱。情度
不可量。非七地已前說思所及。故非稱量之 境界也。此以下句。釋於上句。由過彼境故。言 不可稱量。八地以上。剎那剎那。轉增進故。初
一剎那。過前二劫所修一倍。二念二倍。乃至 上倍。過前無數。故非七地以前稱量。舊經脫 稱。義仍難解。
[1012c25] 經。集法寶慧 (至) 柔和微蜜。
[1012c25] 讚曰。上二句。歎 獲聖寶功德。下二句。顯離惡法功德。教理行 果。法可貴重。名之為寶。於法寶中。慧為上
首。此能引導一切法故。八地以上。於一切法。 能堪能思能持。三慧久積。名之為集。慧既久 積。是故能為大引導師。若無慧者。不能為導
師。或聖者財寶。即七聖財。謂信戒聞捨慧慚 愧。雖具此法寶。慧為上首。久已積集。能為導 師。古經云集眾法寶。文總無慧。難為導師。不
謂不憍名正直。不麁不疎名審諦。不誷不 戾名柔和。達細知深名微密。此下二句。古經 所無。
[1013a08] 經。妙達諸法 (至) 甚深實義。
[1013a08] 贊曰。此歎能了真 理功德。諸法真理。名甚深義。難以世俗慧見。 分別心知。推求慧見。世俗智知。凡夫心見。二
乘心知。眼識所見。餘識所知。此等諸法。今諸 菩薩。皆能妙達。後得智達俗。正體智達真。
[1013a13] 經。隨入一切 (至) 意樂所歸。
[1013a13] 贊曰。此歎乃達 空有所歸宗極功德。護法宗云。入者證解。有 者有為無為。無者我及我所。即是三性。趣謂
意況有趣無趣。意樂者。即緣有無之心。所歸 者。謂中道道理。名有無趣意樂所歸。謂無漏 智。是有無趣意樂。此無漏智所歸。即真如境
也。諸佛所說有無所趣意樂。究竟所歸。真如 之境。菩薩皆能隨入證解。此顯能達三性理 也。清辨解云。世俗諦有。勝義諦無。無者空
也。此之二趣意樂。究竟所歸。即真空理。此諸 菩薩。能隨證入。舊云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 心所行。便非此理。或往來者。分別搆畫。心所
趣者。空有三性及心所行。歸真如三性。究竟 心所行故。心即意樂。雖有此解。理路猶疎。
[1013a27] 經。獲無等等 (至) 共佛法。
[1013a27] 贊曰。上二句。歎將 紹佛位功德。下二句。顯已隣佛德功德。大 覺世尊。名無等等。無齊可齊故。第十地菩薩。
座大寶蓮花。十方諸佛。如王子受職法。以佛 智水。灌灑心頂。令受佛住。今獲此位。顯紹 尊故。力者十力。畏者四無所畏。不共佛法
者。十八佛不共法。十力。略以五門分別。一 爾名。二出體。三行相。四次第。五諸門。辨名 有二。一列。二釋。列名者。一處非處智力。二自
業智力。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根勝 劣智力。五種種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