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ming Jing Wen Ju Ji 金光明經文句記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四 (上)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0125b17] ◎二依經釋義六。初讚七大相海。三十二為 大。八十種好為小。一一相好皆是法界。無邊 無底故稱為海。謂初句是讚第十四金光微
妙。故云上色。次一句讚第十五身光。三一行 讚二十八梵音深遠。四一行讚小相中第七 十九髮色青珠。五一行讚二十二四十齒具
足。六一行讚二十九眼。七一行讚二十七舌 大薄覆面至髮際。八一行讚三十一眉間白 毫相。此八段中一是小相七是大相。二眉細
下讚兩小相海。初一行讚第三眉如月初。次 一行讚第二鼻高好孔不現。脩揚者。脩長也。 揚舉也。即是眉高而長也。面門口也。三兩
句遍讚大相海者。既云次第最上。即遍讚三 十二也。四得味下又讚四大相海。初二句讚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四句讚十
三毛向上青色柔軟右旋。三脩臂下四句讚 第九立手摩膝相。四圓光一尋下四句讚第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此言一尋是約佛說也。
手既摩膝即當面各一丈也。此既常光驗知 諸相皆是常相。云讚尊特者。故知不須身大 相多。但是業識依中理見即名尊特學者應
知。此丈六身若其量度即不得際。若不度之 所見如故。如淨名室但是一丈。而能容受百 千人天。又能容於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皆高
八萬四千由旬。其一丈量初無所改。良以 三脫不思議力。使之然也。今即常身歎尊 特相。義豈不然。微妙寂滅斯言得矣。經文除
此四大相外。或歎放光拔苦與樂行業之因 功德之果。悉如經文。但須皆作十番益解。其 有二小相以文顯故。疏不指之即面貌如月。
乃第四十一面淨如滿月也。身無垢穢。即 十一身淨潔也。五臂 傭 下二句又讚一小相 海。即第十四指長纖圓也。 傭 丑凶切。均也。
直也。又音容。六手足下二句復讚一大相海。 即第四手足柔軟勝餘身分。三十二相八十 種好。具如法界次第。龍尊智巧雖略而周。
三從去下遍類讚。三世塵數而言一者。過去 不滅。未來不生。現在不住。法身平等報應無 差。一不離多多即是一。生佛尚即佛佛豈
殊。是故讚一類於一切。此文復是讚尊特身。 何者。如前疏云。若見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 智慧。即是常身。弟子眾一故。若四佛不同
即是應化。弟子眾多故。知秖就一身一智及 常住義。是尊特相。不必須論現起大身也。文 殊問般若者。問字誤也。應作說字。今家依二
經明常坐三昧。一文殊說般若。二文殊問菩 提。今所引文是說般若文也。四從設下絕言 讚二。初分文。二而有下隨釋二。初絕言令兼
例絕心。三番者。仍就分別門。三身優劣。不 離分別有融即義。學者應知。五從下迴向。一 迴事向理即實際。二迴自向他即眾生際。三
迴因向果即菩提際。今闕實際菩提兼之。謂 無上道本性無上故也。二從如下發來世願 二。初分文立意。來在不久者。即下授記品。十
千天子從忉利天來者是也。二隨經釋義二。 初佛述。二若我下龍尊發來願五。初夜夢晝 說願。二我當下為他取淨土願。不修六度不
拔眾生。土無由淨。當知四修及拔四相。令 於當世見我三身。三奉貢下同求記莂願。以 鼓必具圓空鳴義。今讚如來一體三身。名為
金鼓讚佛因緣。以此因緣趣向果地。名為奉 貢。不論事相金鼓形也。四若有下下化願。 五我未下上求願。此之二願皆明滅惡生善
二益。在文可見。三從信下結會二世事。釋 空品二。初釋題二。初正釋題二。初約四教 詮空示。所言空者。破相為義。故一代教四空
不同。若不辨之迷名昧理。此自分二初約部 列四二。初正判四空。滅色入空者。三藏教也。 且寄色言諸法皆滅。謂析破見愛陰乃不生。
既詮實有滅方入空也。即色是空者通教也。 體乎因果非四性生。既詮幻有故即色是空 也。滅邊入空者。別教也。中道為空。不唯空有
亦乃空空。然不知中具於空有。是故次第滅 二邊已。方入中空也。即邊是空者。圓教也。中 道具德何邊不中。唯假唯空三皆絕待。頓破
諸相名即邊空。二此經下約部須四。判教屬 通三乘同懺。前攝三藏後通別圓。導成之空 合論四種。故四空慧不得不明。二而今下定
品唯圓二。初直示唯圓二。初就理示。攝機 用四。此乃通塗。品在圓空斯為的旨。是故中 空即邊而示二何故下引文示。諸部般若廣
示衍中三教空慧。復以三藏為助道觀。斯為 聞持利根之者。廣談空相。此空慧機義持雖 利。聞持根鈍。故不廣談四種空相。唯說即邊
一中空慧。二又空下略示圓相。中受空名意 彰蕩相。凡夫執有塊然質礙。二乘證無灰滅 歸寂。中觀絕念空。此兩邊令畢竟淨。約次
不次分於別圓。今不次也。二直作下約六句 對中簡二。初明用句意。若直說空是中道義 能空二邊。其如邪小及以別教。皆說雙非空
於有無。故迷名者謂與今同。何能超悟邊即 中空。又復恐謂若是圓實合談中道。那但名 空。空唯離有。豈此中道雙離二邊。為防此計
故作相破相修相即三雙六句。而對辨之。若 諸法相名相濫者。無此六句莫辨異同。二空 破下正用句簡二。初列六句。雙非是中沒於
中名存雙非者。以中道名邪小稀立。若雙非 名處處皆有。故特用之。對今圓空辨於同異。 又外道二乘別教空句及雙非句。體是思議
可破壞法。圓教雙非及空若立諸義皆滅。是 以圓二互破諸二。又復諸二互修圓。二則二 酥中外道菩薩入圓者是。二乘初心亦有修
義。此之兩雙諸二對圓優劣有異。第三一雙 屬圓當教。名別體同。是故相即不言修破。 二空破下釋句相三。初釋相破句二。初空破
中二初略示。以理定詮不遭名惑。豈聞雙非 便是實理。蓋能了知。凡邪雙非體是見惑。二 乘雙非但證偏真。別教雙非既存教道。未與
三融。圓空若立前諸雙非須皆銷殞。故云破 也。二凡邪下廣釋三。初破凡邪雙非二。初 泛示見相二。初正示。複四者。複由重也。謂
於一句更計有無。即執有是有執有是無。乃 至雙非是有。雙非是無。具足之見其計轉巧。 故於句句皆生四計。二雖單下結過。三種四
句雖轉巧細。以執一為實餘皆妄語見愛尤 盛業苦無涯。浩然如海。二雖計下正破第四 二。初示所破邪計。雙非是惑不入真中實是
虛妄。二故為下明能破圓空。二破二乘雙非 二。初泛明證相二。初明證相。二乘雙非雖 非中實。而離斷常諦於真理。未至寶渚已到
化城。寧不安隱。梵行等者。無學四智四中。 但闕我生已盡。以滅度等當之乃足。由保 此故不求遍知。二示四門。阿毘曇此云無比
法。詮有門觀法。拘隣五人千二百羅漢皆此 門入。成實論詮空門觀法。須菩提此門入。 昆勒此云篋藏。彼論詮於雙亦觀法。故大論
云。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入阿毘曇則墮有 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昆勒則墮有無 中。那陀等者。釋論明佛垂滅阿難問車匿。
佛答云。惡性車匿吾涅槃後心漸調伏。當為 說陀那迦旃延經。即雙非門也。四門觀法假 人本無。四門不異而其實法四相不同。有門
則念念生滅。空門則三假浮虛。雙亦門則有 無從容。雙非門則有無俱遣。隨依一觀可以 發真。三藏四門其意略爾。二離斷下正示破
中二。初示所破假名中。中道之名大略有二。 一離斷常稱為中道。有名無體屬前二教。二 者佛性稱為中道。此有實體屬後二教。今論
雙非斷常二見。得中道名。其實全非妙色妙 心。故無中體。故情想不忘保偏取證。此以沙 礫謂瑠璃珠也。二故為下示能破畢竟空。斯
乃今品即邊之空。若發此空假名中壞。是為 空破非有非無。三破別教雙非門三。初示迷 門起失二。初舉意明失二。初舉意。別人望
圓其根名鈍。非四說四名為權巧。筏喻者。四 門意在入理。 [簿-尃+卑] 筏意在度川。若執門起諍如 檐筏馳道。故筏喻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二不得下明失。失於融攝是一非三。二涅槃 下示四門相。亦色非色雙亦門也。非色非非 色雙非門也。二若各下明失故須破。此之執
諍非即邊空無由可破。三新本下引證示失 相。經談初地被於地前。悉有四門者。經云。 初地菩薩欲行有相道即有門於無相法多用
功力。即空門。一意欲入涅槃。一意欲入生死。 即兩亦門。微妙祕密之藏修行未足。即雙非 門。大經下明今之得。顯前之失。前屬別門執
諍邪見。非是外道邪見也。二非有下明中破 空。二明相修句二。初明諸空修圓中。凡邪空 見。二乘空證。別教空門既隨二邊若聞圓中
皆須即邊而觀中道。二諸雙非修圓空。若邪 小及別教門雖曰雙非。皆成取相。皆須修於 三諦俱空名畢竟空。由諸雙非及諸空句。非
究竟道是九界法。是故皆須修於圓教空中 妙觀。歸祕密藏。三釋相即句。雖諸經論說空 說中。名相多少中。若即邊空蕩三諦。此則
圓教一體異名是相即義。不須相破及互修 也。二初明圓教空中不二二。初直示不二。 二引般若結。實相觀照文字三種般若。即三
而一故是一法。即一而三立名何極。得此意 者。一切異名無不相即。二而不下明今品略 說名空文約義豐空無不盡。以被義持根利
之者。故以略名而標品目。二此品下明來意 二。初導成上品二。初正示二。初導二用。若其 不了即邊是空。懺非無生破惡不盡。讚非稱
性生善不深。善不深故豈成智德。惡不盡故 豈成斷德。鈍根之者於前未悟。故於今品圓 談空慧。導前懺歎令成二用。二亦是下成三
章。懺歎是用如向說之。導成宗者。萬行之 因。以無所得方證三身。非究竟空豈無所 得。是故圓空導於萬行成果德宗。導成體者
深廣法性遍一切法。二種我故生死浩然。今 以二空導一切法。顯成經體。二故釋下引證。 論明一切以體宗用攝無不盡。二又常下開
悟鈍根。圓空具德一切清淨。故談常宗及顯 悟體。懺歎二用。皆是究竟清淨之法。豈有一 句暫離圓空。如云一切眾生皆是般若。即此
意也。利根聞上已解空義。今為鈍根未解 之者。特論生法境觀皆空俾成上義。◎二 釋文二。初分文。二隨釋二。初釋欲說空
二。初釋八。初釋餘經廣說二。初總示相顯 意二。若指下別明指前義二。初約部次相違 問大經云。從生酥出熟酥。譬從方等出摩訶
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後。此經既屬方等。 豈得指般若為已說耶。二約後分至終。答二。 初正答通二。初引教答通二。初總立意。以
此經是方等後分故。信相聞佛入滅唯三月 在。所以懷疑。故指般若名為已說。二且舉 下引三經三。初引阿含二。初正引前佛而去
者。七日前入滅也。均頭沙彌是身子弟子。二 此下結示二。引方等。即方等陀羅尼經。先 於靈山唯法華授聲聞佛記。二豈非下結示
三引。大品二。初正引二。當知下結示二。以此 下詳定結斥二。此經下示非妨二釋略而解 說二。初示教門名義廣略二。初示二門。二應
作下明四句二。初直示三句。十八空等者。 空體唯一遍蕩諸境隨境立名。如火是一隨 所燒物乃有異名。名下之義不得不異。是故
因亡內法乃名內空。因亡外法乃名外空。亡 十八境名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亦復如 是。故名義俱廣立一空名。唯詮泯蕩故名義
俱略。若法性等立名眾多。但詮本性之義耳。 二委示第四三。初標示。二迄從下證釋。 秖立二空是名略也。此名召義遍乎十界。從
凡至佛皆有眾生及五陰故。問位至聲聞生 法已空因。何釋論至佛猶有眾生及法。豈 獨不無。又稱無上其義何耶。答小乘談空終
歸灰斷。故入無餘生法永絕。大乘談空其體 常住。又非獨一覺性常住。須知生法一切皆 常。故生法未空則凡鄙微劣生法。若空則高
勝廣大。是以極果生法無上。斯乃空之究竟 也。故荊谿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闕何 生法依報耶。二今言下明今品名略義廣三。
釋眾生根鈍二。初定廣略利鈍二。初約聞持 立。宜廣為利宜略為鈍。二此語下約義持翻。 身子初遇阿鞞說偈詮三諦義。謂苦集滅令
速證。故不言道諦。身子一聞即悟初果。及 其轉為目連說之。再聞方悟。一說是略再說 是廣。豈非義持略利廣鈍耶。二此經下示今
機利鈍二。初明經意。自就不能廣持詮空名 數。故曰鈍根二示今機。若論義持聞略能悟。 乃稱根利。無見經云。眾生根鈍便謂今機不
能悟。於無量空義尠於智慧。亦約聞持智也。 此同起信論說尋於廣論文多為煩。但樂少 文而攝多義者。故造此論。又末為諸佛甚深
廣大義。我已隨順總持說此品。略說無量空 義。同彼總持說深廣義也。四釋無量空義二。 初約真中揀偏真斷滅不具色心。是有量空
義。中道具足妙色妙心。出生不竭融攝無遺。 是無量空義。二就此經示。既談法性性則不 改。此乃常德實相者。中實之相。此品云。求
於如來真實法身。新本云。法身是常是實。 實是我德自在何窮。既具常我豈虧樂淨。四 德彌彰無量空義也。五釋異妙方便。六釋起
大悲心。七釋今我演說。八釋知眾生意皆 可見耳。二正說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