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Dasheng Ru Lengjia Jing 注大乘入楞伽經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0464b19] 復次句身者如足跡 (至) 此名句文身相汝應修 學 世間諸法不出五陰。此又約五陰以明 名句文身也。句身如足跡者。謂如世人失象
馬者。尋跡以得之。故昧實相者亦因言而悟。 是名句身。色陰相顯故以跡言。四蘊者受想 行。識也。非有形兆故以名說。若照見本寂是
皆實相也。二由文顯勸應修學。古聖因是悟 入者。故捨全身。以求半偈。
[0464b27]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名身與句身及字身差別 凡愚所計著如象溺深泥 如來為除眾生心 病故。以名句文身方便說法。如以毒攻毒也。
若諸愚夫猶著名句。不悟實義無解脫期。譬 如香象溺淤泥耳。
[0464c03] 復次大慧未來世中 (至) 彼即答言此非正問 因上說名句文身相。令諸菩薩了如實義。疾 得菩提。開示眾生。恐未來世惡覺觀者。以邪
見一異俱不俱等四句相問諸智者。彼當答 言。我所通達義。是離四句真實法。汝今此問。 是名非問。
[0464c09] 謂色與無常為異為不異 (至) 不為記說 此敘 邪智惡思覺者。虛妄推度非理問難詞也。謂 色與無常。乃至智與智者為異不異。智者應
告言。如是等問不可記事。而佛名為無記置 答。以彼愚人無聞慧故。不知有無是邪是正。 欲令彼離斷常邪見諸怖畏故。不為記說。俱
舍第十九云。諸契經說十四無記。即其義也。 亦名置答。所以不答者。謂此乃無義語也。知 之不免生死。不知不障涅槃。
[0464c18] 大慧不記說者 (至) 如是等說名無記論 言不 為記說者。欲令外道反思而自解。得出離作 者妄見故。以外道即陰離陰而計我故。故說
身命為一為異等。皆無記邪論耳。
[0464c22] 大慧外道癡惑說無記論 (至) 以根未熟且止說 故 此明如來應正等覺。常以四種記論說 法度生。止記論者意在別時。以根未熟眾生
且置答故。不為根熟者說止記論。
[0464c26] 復次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 (至) 是故我說一切 法常 言如來為根熟眾生。開方便門示真 實相。隨其種類或說不生不滅常無常等也。
謂離能所作無作者。故說一切法不生。以證 智觀察自共相法不可得故。說一切法無自 性。諸法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故說一切
法無來去。諸法體空無自性相不可得。故說 一切法不滅。一切諸法相起即滅無常性。故 說一切法無常。諸法相起即是不起本無生
滅。無常性常。故說一切法常。是謂如來離能 所取不起分別。善巧說法。
[0465a08]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一向及反問分別與置答 (至) 一切皆無記 言如來四種言說者。一謂隨 問而答名為一向。如問一切眾生悉生死也。
應一向答悉皆生死。二謂如有問者。反問令 答。名為反詰。三謂根熟問者廣為分別。如問 一切眾生死復生也。應當分別。有煩惱者死
而復生。無煩惱者死已不生。四謂折伏外道 故須置答。如問身與煩惱。雞子雞母孰為先 後。故止而不答也。如數論計有。勝論計非有。
言諸外道有無等見。皆不可記。
[0465a18] 以智觀察時體性不可得以彼無可說故說無 自性 明正智觀察自性非有。通頌前一切 法不生等六門也。
[0465a21]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 (至) 須陀洹行差別相 大慧因上愚夫分別妄法。生聲聞乘種性。然 聲聞法中有四果差別。故舉四果差別以請
問。行謂因行。須陀洹人所修因行。正欲趣向 阿羅漢果。根有利鈍。故有差別之異。
[0465a26] 我及諸菩薩摩訶薩 (至) 普令眾生悉得饒益 言方便相者。四果修行方便相也。須陀洹。此 云預流。謂從凡夫地修七方便。起八忍八智。
斷三界四諦下八十八使分別惑。斷至八十 七品名初果向。八十八品盡名初果。創入聖 人流類。故名預流也。斯陀含。此云一往來。謂
初果見道已。起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斷三界 九地共九九八十一品修惑也。且欲界一地 九品修惑。共潤七生。在初果身中。斷欲界前
五品盡。名二果向。六品盡名二果。從此命終。 更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斷餘三品惑。故云 一往來也。阿那含。此云不來。謂已在二果身
中。斷欲界九品修惑。至八品盡。名三果向。至 九品盡名三果。一往色界天上。不還來欲界 受生。故云不來。已上三果人名有學也。阿羅
漢此有三翻。一云殺賊。二云無生。三云應供。 謂在三果身中。斷上二界八地八九七十二 品修所斷惑。斷至七十一品。名第四果向。斷
七十二品盡。名第四阿羅漢果無學位。是以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菩薩得是善巧。為眾生 說如是聲聞法。如是菩薩法。令其證得人法
無我。淨惑智障。於諸地相究竟通達。至如來 所證境界。得佛法身法財。益物無盡。以有此 利故。請如來說四果差別。
[0465b21]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至) 差別有三謂下中上 上問諸須陀洹。須陀洹行。今答云諸須陀洹 果。言互顯故。利鈍不同。故有三耳。
[0465b24] 大慧下者於諸有中 (至) 上者即於此生而入涅 槃 七反生者。謂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煩惱。共
潤七生也。初品潤二生。次三品各潤一生。次 二品共潤一生。後三品共潤一生。明須陀洹 極鈍者。未斷欲界惑故人天七反得阿羅漢。
喻如毒蛇噬人。七步即死。何以不四六。為大 力故。何以不八。為毒力故。以譬須陀洹何以 不六生。煩惱力強故。何以不八生。無漏業成
熟故。中機者或三生五生得阿羅漢涅槃果。 上機者即此一生得阿羅漢果。名現滅須陀 洹。不說中間經於二果。
[0465c06] 大慧此三種人斷三種結 (至) 得阿羅漢果 言 須陀洹雖利鈍三種不同。通斷三種結也。謂 於五取蘊。執我我所名身見。是一結。於諸諦
理。猶豫不決。疑佛與外道。不知何者為正。 是二結。謂於妄見。隨順外道非理戒禁。執為 最勝。能得清淨。是三結。問能已永斷見道所
斷一切煩惱。得須陀洹果。何故但言此三種 人。即斷三結耶。答最勝所攝故。謂此三種結。 障解脫得。最為殊勝。所以者何。由薩迦耶見。
執取五蘊。為我我所。深生愛樂。故於大苦聚 不生厭離。於勝解脫無發趣心。或有有情。雖 已發趣解脫。然由戒禁取及疑。僻執邪道。疑
正道故。便邪出離。及不正出離。又此三結。是 迷所知境因故。迷見因故。迷對治因故。如大 般若經說斷三結。名預流果。薄貪瞋癡名一
來果。斷順下分五結永盡名不還果。斷順上 分五結永盡名阿羅漢果。令所有集法皆成 滅法。名獨覺菩提。永斷一切習氣相續。名為
無上正等菩提。此皆約通教獨舉其要也。言 上上勝進得阿羅漢者。謂須陀洹所斷諸結 分為九品。能斷諸結者智。亦分為九品。若初
學人智慧微弱。名下下之智。能斷上上之結。 久學智慧名了。名上上之智。能斷下下結。得 阿羅漢涅槃果。
[0466a01] 大慧身見有二種 (至) 見人無我即時捨離 唯 識論言。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 禁取。如是總別十使煩惱中。六通俱生及分
別起。任運思察俱得生故。疑及邪見二取四 種。唯分別起。要由惡友及邪教力。自審思察 方得生故。經言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分別
譬依緣起自性。種種妄計執著性生。如依俱 生有分別起。謂依五陰起妄想身見。以彼妄 想不實故。非有無法。愚夫橫執。如陽焰中無
水。鹿渴所逼故。妄作水想。此分別身見。由無 智慧故。執我我所久遠相應。須陀洹觀雖有 五陰合成此人。中無有我也。令審觀故見人 無我。即時捨離斷分別身見。
[0466a14] 大慧俱生身見 (至) 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言 能普觀自身與他身齊等。受想行識諸陰與 色陰俱。有名無體。無自性相。觀色陰從四
大種所造。展轉相因而生。四大中既無主宰。 誰能合集以成色乎。色陰有質尚空。況受等 四陰無色相故。豈非空耶。如是觀察明見有
無俱妄不實。五陰無體。身見即斷。凡貪愛者 為有身見。捨身見故貪從何生。故法華云諸 苦所因貪欲為本。貪不生故。是名斷身見 相。
[0466a24] 大慧疑相者於所證法善見相故 (至) 是名疑相 謂於所證四真諦法善見彼相故。決定能 斷二種妄想身見故。疑無從起。亦不於天魔
外道凡夫處生大師想。起於淨見。是名斷疑 相。
[0466a29] 大慧何故須陀洹不取戒禁 (至) 是名戒禁取 相 言須陀洹不取未來受生戒。觀有生處 即有諸苦。不求受生處樂。夫其取者。謂諸愚
夫於三有中。求五欲樂。苦行修習精進持戒。 願生彼處。如難陀為求女色持戒。即其類也。 須陀洹人。不取未來受生處五欲樂。唯求所
證最勝無漏四真諦理無分別法。方便受持 修行正戒。是名斷戒禁取相。
[0466b08] 大慧須陀洹人捨三結故 (至) 是故捨彼非涅槃 貪 凡夫不能捨三結。不達人無我。由於身 見。保此我故。貪名利以榮我。瞋違情境恐侵
害。我愚癡錯解非理計校。不知五蘊都無我 主。但是形骸之色。妄想之心。從無始來。因緣 力故念念生滅。相續不窮。如水涓涓。如燈焰
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執之為我。 故起諸結。須陀洹人如上所觀五蘊無主。捨 三結故。離貪瞋癡。凡夫貪五欲。聲聞貪出世
涅槃。故言貪有多種。女色為甚。故獨言捨纏 綿欲。及得三昧正受樂故。未能斷涅槃貪。菩 薩乘者。於此二種貪。悉能捨故。
[0466b20] 大慧云何斯陀含果 (至) 而般涅槃是名斯陀 含 不了色相者。起色分別。斯陀含觀照種 種色相。從妄想生。故於人天一往來已。善修
禪定智慧我見不生。盡苦邊際而得涅槃。是 故名斯陀含。
[0466b25] 大慧云何阿含果 (至) 更不還來是名阿那含 阿那含又云出欲淤泥。以欲界煩惱猶如淤 泥。阿那含者已出欲界。皆生色界。觀三世色
性無實。見凡有生處即有諸苦過惡。煩惱習 不起。捨離諸結。更不還欲界受生。即於色天 而盡諸漏。是故名阿那含。
[0466c02] 大慧阿羅漢者 (至) 分別永盡是名阿羅漢 言 阿羅漢修行四禪。及三三昧。了八解脫。分證 十力。三明六通皆已成就。煩惱發業所招諸
苦妄想永滅。是故名阿羅漢。
[0466c06] 大慧言世尊阿羅漢有三種 (至) 於彼示生 瑜 伽論及法華論。說聲聞有四種。一決定種性。
亦名趣寂。二增上慢。此是凡夫得第四禪。謂 阿羅漢。三退已還發大菩提心。亦名不定種 性。如法華會舍利弗等得記聲聞。是其類也。
四者應化非真。謂佛及菩薩變化示現。引實 聲聞向大乘故。此經所問除增上慢。止有三 種。謂說何者。佛告大慧。所說趣寂定性羅漢。
斷四住煩惱。出生死苦。得涅槃者。非是其餘 退已還發大菩提心者。已曾發善巧廣大行 願成熟有情佛所化者。為莊嚴諸佛國土及 眾會眷屬。於彼示生作阿羅漢。
[0466c18] 大慧於虛妄處說種種法 (至) 自心所見得果相 故 言為妄想眾生處說種種法。斷諸煩惱 所證四果。如實所知行禪者及諸禪三昧。皆
性離故。唯自心量虛妄所見得果相耳。
[0466c22] 大慧若須陀洹作如是念 (至) 及諸結不斷 此 明初果斷結。終不起念我能斷結。若起念者 應有二過。則墮身見及三結等悉不斷故。例
餘三果亦復如是。故金剛經佛問須菩提。須 陀洹等至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等 四果否。須菩提皆言不也世尊。若作是念。即
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雖曰權乘昧劣。苟非離 麁妄念。亦不能斷分段生死。
[0467a01] 復次大慧若欲超過諸禪無量 (至) 不離心故 言欲超過聲聞諸禪。四無量心。及無色界四 空定等。得如來三昧者。當離三界自心妄想
相。大慧。聲聞極果即以想受滅定而為究竟。 若謂超心量者不然。何以故。妄想心未滅故。
[0467a06]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禪與無量無色三摩提 及以想受滅唯心不可得 諸禪謂四禪也。 無量即慈悲喜捨度眾生四無量心也。無色
三摩提。四無色定也。想受滅。謂四禪四無色 定受想悉寂滅也。皆唯心量。彼悉無有。故云 唯心不可得。
[0467a12] 預流一來果不還阿羅漢如是諸聖人悉依心 妄有 次明四果亦不離妄想心量。故言如 是諸聖人悉依心妄有。圓覺經曰。有妄業故
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0467a16] 禪者禪所緣斷惑見真諦此皆是妄想了如即 解脫 初頌明所修行法。次頌明能證之人。 此第三偈能所合明。並不離妄想心量。若如
實覺。為妄計生死故說涅槃。所治生死既無。 能治涅槃亦遣。故得菩薩一切解脫。
[0467a21] 復次大慧有二種覺智 (至) 及取相分別執著建 立智 因上偈言了知即解脫。然知覺有不 解脫者。故舉二種覺智以簡優劣。謂觀察知
人法二無我。是正覺智。不知人法二種我空。 取相執著建立有我。如是了知是邪覺智。不 得解脫。
[0467a27] 觀察智者謂觀一切法 (至) 如是觀法汝應修學 云何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 (至) 是名二種覺智 相
凡夫計執有大種性相。妄想分別。以宗 因喻五分論法。成於不實而妄建立。是名邪 正二種覺智相。如來以榍出榍。如前破外道 計。亦說三支比量五分論也。
[0467b04] 菩薩摩訶薩知此智相 (至) 光明照耀百佛世界 若菩薩摩訶薩。達妄即真。知此二種覺智 相。了人法空。我不可得。以離念無相智。而於
地前勝解行位。善巧觀察。即入初地。得大乘 光明等百三昧門。以彼勝力見百佛。乃至光 明照燭百佛世界。故攝論云。菩薩入初地時。
證十百明門。一於一剎那頃證百三摩地。二 以淨天眼見百佛國。三以神通力能動百佛 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眾生。五能以一
身化百類身形。令有情見。六能成就百類所 化有情。七若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 知前後際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門
洞達曉了。十能以身觀百類眷屬。餘地倍倍 增勝。
[0467b18] 善能了知上上地相 (至) 自覺境界三昧勝樂 言第二離垢地。乃至如來地。皆是成就初地 之中十無盡願。事見華嚴等經。餘義經文自
顯。
[0467b22]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了知大種造色 因上外道計有四大種性。造出四大色相故。 次勸菩薩當善了知大種造色。令知無實。
[0467b25] 云何了知大慧 (至) 住如實處成無生相 言無 生者。通說有二。一理無生。圓成實性本不生
故。二事無生。緣生之相即無生故。言住如實 處成無生相者。謂觀三界唯心所現。離我我 所。能證理事俱無生也。
[0467c01] 大慧彼諸大種云何造色 (至) 大種造色生 此 出外道妄計有四大種生造色也。謂彼妄想 計有津潤之性為水大種。生內外水界。內即
血汗流液。外則河海泉源。有炎熾成熟之性 為火大種。生內外火界。內則體含煖氣。外則 焚燎萬物。有飄動之性為風大種。生內外風
界。內則氣息運動。外則萬籟俱吟。有色質分 齊之性為地大種。生內外地界。內即皮肉筋 骨。外則原濕丘陵。妄想計有堅濕煖動離於
虛空。由執邪諦。不了五陰虛假積聚。本無自 性。言由大種造色生。故上佛告菩薩應善了 知。
[0467c13] 大慧識者以執著種種 (至) 於餘趣中相續受生 言識者。即上五陰中妄識也。由迷真心而 成以執著種種言說境界為親起因故。作業
受生。於諸趣中相續不斷。當知內身外境。四 大五陰。但是分別心量所現。
[0467c18] 大慧地等造色大種因 (至) 外道分別非是我說 非四大種為大種因。謂皆由心現也。故結 云此大種造色相。是外道妄想分別。
[0467c21] 復次大慧我今當說五蘊體相 (至) 非諸聖者 自下復破五蘊皆空。無自性相。非獨色陰四 大不實。
[0467c24] 諸聖但說如幻所作 (至) 是名諸蘊自性相 言 聖人雖見五蘊。了知不實唯假施設。離異不
異。如幻如夢。故大般若云。若菩薩摩訶薩。修 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色猶如聚沫。性 不堅固。如實知受猶如浮泡。虛偽不住速起
速滅。如實知想猶如陽焰。水不可得。虛妄渴 愛而起是想。如實知行猶如芭蕉。葉葉析除 實不可得。如實知識猶如幻事。眾緣和合假
施設有。相雖似有而無其實。是故五蘊無別 所有。不了如來所證境界。見有蘊法。執著分 別常現在前。是名妄想諸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