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ef Commentary on the Perfect Enlightenment Sūtra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尚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裴休撰
[0523b10] 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一大事出現。蓋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脩多羅。蓋詮此也。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立義有廣略乘時有先後。當機有深淺。非上根圓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來於光明藏。與十二大士。密說而顯演。潛通而廣被。以印定其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圭峯禪師。得法於荷澤嫡孫南印上足道圓和尚。一日隨眾僧。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遇圓覺了義。卷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告其師。師撫之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經諸佛授汝耳。禪師既佩南宗密印。受圓覺懸記。於是閱大藏經律。通唯識起信等論。然後頓轡於華嚴法界。宴坐於圓覺妙場。究一雨之所霑。窮五教之殊致。乃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鈔十三卷。略疏兩卷。小鈔六卷。道場脩證儀一十八卷。並行於世。其敘教也圓。其見法也徹。其釋義也端如析薪。其入觀也明若秉燭。其辭也極於理而已。不虛騁。其文也扶於教而已。不苟飾。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說。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蕩蕩然實十二部經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靈之大本。三世之達道。後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其四依之一乎。或淨土之親聞乎。何盡其義味如此也。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覩。道無方。行者莫能至。況文字乎。在性之而已。豈區區數萬言而可詮之哉。對曰。噫是不足以語道也。前不云乎。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者。圓覺也。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圓覺。今夫經律論三藏之文。傳于中國者五千餘卷。其所詮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圓覺而已。圓覺一法也。張萬行而求之者何。眾生之根器異也。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羅五千軸之文。而以數卷之疏通之。豈不至簡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斷言語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滅影像。然後為得也。固不在詮表耳。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脩多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休常遊禪師之閫域。受禪師之顯訣。無以自効。輒直讚其法。而普告大眾耳。其他備乎本序云。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序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0524a16] 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沖虛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洞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萬法虛偽。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德用無邊。皆同一性。性起為相。境智歷然。相得性融。身心廓爾。方之海印。越彼太虛。恢恢焉晃晃焉。逈出思議之表也。我佛證此。愍物迷之。再嘆奇哉。三思大事。既全十力。能摧樹下魔軍。爰起四心。欲示宅中寶藏。然迷頭捨父。悟有易難故。仙苑覺場。教興頓漸。漸設五時之異。空有迭彰。頓無二諦之殊。幽靈絕待。今此經者。頓之類歟。故如來入寂光土。凡聖一源現受用身。主伴同會。曼殊大士創問本起之因。薄伽至尊。首提究竟之果。照斯真體滅彼夢形。知無我人。誰受輪轉。種種幻化生於覺心。幻盡覺圓。心通法遍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岸實不移。因舟行而鶩驟。頓除妄宰。空不生華。漸竭愛源。金無重鑛。理絕修證。智似階差。覺前前非。名後後位。況妄忘起滅。德等圓明者焉。然出厩良駒。已搖鞭影。埋塵大寶。須設治方。故三觀澄明。真假俱入。諸輪綺互。單複圓脩。四相潛神。非覺違拒。四病出體。心華發明。復令長中下期克念攝念而加行。別遍互習業障惑。障而消亡。成就慧身。靜極覺遍。百千世界佛境現前。是以聞五種名。超剎寶施福。說半偈義。勝河沙小乘。實由無法不持無機不被者也。噫巴歌和眾。似量騰於猿心。雪曲應稀。了義匿於龍藏。宗密[髟/石]專魯誥。冠討竺墳。俱溺筌罤。唯味糠粕。幸於涪上。針芥相投。禪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頃以道非常道。諸行無常。今知心是佛心。定當作佛。然佛稱種智。修假多聞。故復行詣百城。坐探群籍。講雖濫泰。學且師安。叨沐猶吾之納。謬當真子之印。再逢親友。彌感佛恩。久慨孤貧。將陳法施。採集般若。綸貫華嚴。提挈毘尼。發明唯識。然醫方萬品。宜選對治。海寶千般。先求如意。觀夫文富義博。誠讓雜華。指體投機。無偕圓覺。故參詳諸論。反復百家。以利其器。方為疏解。冥心聖旨。極思研精。義備性相。禪兼頓漸。勒成三卷。以傳強學。然上中下品。根欲性殊。今將法彼曲成。從其易簡。更搜精要。直註本經。庶即事即心。日益日損者矣。
[0524c0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卷上之一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0524c14] 將解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 攝。三權實對辯。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 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通
釋名題十別解文義。初有通別通謂酬因酬 請顯理度生。一代教興皆由是矣。若原佛本 意。則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別者。有十所為故 說此經。
[0524c20] 一顯示因行有本故 圓照淨覺了 無明空。發清淨心方修萬行。
[0524c22] 二泯絕果相成圓故 本無菩提涅槃。唯是 清淨覺性。故無始終增減。方為究竟之果。
[0524c24] 三決擇悟理應修故 普賢問意云。覺性本 圓一切如幻。幻空無體。誰曰修行。如其不修 何因證覺。佛說因起幻智以除諸幻。幻盡智
泯覺心圓明。然今唯說空幻者。溺在無修。修 習之徒縛於有得。良由悟修之意似反而符。 故最難明。理須決擇。
[0525a01] 四窮盡甚深疑念故 菩薩難意云。眾生本 佛。今既無明。十方如來後應煩惱。佛答意云。 即此分別便是無明。故見圓覺亦同流轉。如
雲駛月運等。但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如 醫差華亡等。眾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寡 信。信而鮮解。解亦難臻此境。今經決了實 謂窮源。苟能精通群疑自釋。
[0525a08] 五除斷輪迴根本故 發業成種。無明為根。 潤業受生。貪愛為本。若不識其相賊即能為。 若不達其空。永不可斷。故答文殊彌勒。究了
盡其根源。
[0525a12] 六搜索菩提隱障故 謂我人眾生壽命。雖 名同諸教。而行相深密。從麁至細展轉難除 故淨業一章重重搜索。
[0525a15] 七少文能攝多門故 文唯二十八紙。義具 頓漸空有悟修性相。
[0525a17] 八一法 一一文中。無不標依圓覺結入圓覺。
[0525a18] 巧被三根故 普眼觀門被上根。三觀諸輪 被中根。道場加行被下根。
[0525a20] 九令修稱性深禪故 三觀皆以悟淨圓覺為 本。
[0525a22] 十勸事離相明師故 佛本是而勤修。惑元 無而須斷。無軌可則。無迹可依。必須離相明 師觸向曉喻。故令親近盡命亡軀等。
[0525a25] 二藏乘分攝者。謂三藏之中修多羅攝。二藏 之中菩薩藏攝。諸乘之中一乘所攝。十二分 中 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頌。五因緣。
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 十一譬喻。十二論義。
[0525b01] 契經方廣二分所攝。三權實對辨者。然西域 此方古今諸德立宗判教離合有殊。或一味 不分或開宗料簡。今將略敘。且啟二門。初則
不分。後明分教。不分之意其有五焉。一理本 一味殊途同歸故。二一音普應一雨普滋故。 三原佛本意為一事故。四隨一一文眾解不
同故。五多種說法成枝流故。故不可分。即後 魏流支。姚秦羅什。立一音教。是此意也。其 分教者。有其八意 初五翻前後三別說。
[0525b10] 一理雖一味詮有淺深故。二佛雖一音教隨 機異故。三本意未申隨他意語故。四言有通 別就顯說故。五由辨權實不住枝流故。六王
之密語語同事別故。七不識佛意。以深為淺 失於大利。以淺為深虛其功故。八諸佛菩薩 亦自分故。以斯等意。開則得多失少。合則得
少失多。但能虛己求宗分。亦何乖大旨。故今 分之。然就分教。又諸德不同。今依賢首大師。 統收為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
一乘頓教。五圓教。初者以隨機故。隨他語故。 說諸法數一向差別。以其簡邪正辯凡聖分 欣厭明因果。然其所說法數有七十五但說
人空不明法空。唯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 本未盡法源。故多諍論。二始教者。亦名分教。 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無性俱不成
佛故。今合之總為一教此既未盡大乘法理。 故立為初。有不成佛。故名為分。廣說法相。削 繁錄數猶有一百。少說法性。所說法性即法
相數。決擇分明故少諍論。三終教者。亦名實 教。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 至極之說。故立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少
說法相多說法性。所說法相亦會歸性。故無 諍論。上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總名為漸。 然大乘教總有三宗。謂法相破相 二皆漸
教之始。即戒賢智光二論師。各依一經立三 時教。互相破斥。而傳習者。皆認法性之經。成 立自宗之義。
[0525c08] 法性 通於頓漸。漸即終教。終於始故。頓如 後說。
[0525c10] 今將法性對二宗料簡。即為二門。一對法相。 二對破相。初中性相二宗有多差別。今隨類 束略敘十條。一三乘 性五故也。初小次一
不了。後具三乘為了。深密云云。
[0525c14] 一乘 生一故也。初小次二不了。後唯一 乘為了。法華等云云。
[0525c16] 三五性 楞伽等中皆說五種性故。
[0525c17] 一性 法華楞伽涅槃皆唯一性。趣寂聲聞 餘國佛度故。菩薩與記當作佛故。闡提有佛 性故。攝論立法一居三後故法華破三多嫉 怨故。
[0525c21] 三唯心妄 八識從惑業生。
[0525c22] 真 八識通如來藏。
[0525c23] 四真如凝然 八識生滅故非隨緣。
[0525c24] 隨緣 八識依藏性故但是真如隨緣成立。
[0525c25] 五三性空有離 遍計空依圓有。
[0525c26] 即 無性即圓。
[0525c27] 六生佛不增不減 定性無性決不成佛故。 生界不滅。一理齊平故。無增無減。
[0525c29] 七二諦空有離 真俗條然。
[0526a01] 即 第一義空該通真妄。
[0526a02] 八四相前後 滅表後無。
[0526a03] 同時 體性即滅。
[0526a04] 九能所斷證離 根後緣境斷惑。以有為智 證無為理。
[0526a06] 即 惑即菩提。見即真如。
[0526a07] 十佛身有為 四智依生滅識種故。報身有 為。
[0526a09] 無為 智依如來藏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 墮諸數。況報體耶。
[0526a11] 若知二教權實。二宗亦不相違。謂就機則三。 約法則一。新熏則五。本有無二等。二對破相 者。略有五別。一無性 以諸法無性為真如。
[0526a14] 本性 以常住真心為真如。
[0526a15] 二真智 能了無性者。
[0526a16] 真知 一心真實本自能知。通於理智。徹於 染淨。如華嚴問明品說。
[0526a18] 二二諦 色等俗也空即真也。
[0526a19] 三諦 加第一義諦。謂一真心性非空非色。 能空能色如鏡之明。
[0526a21] 四三性空有 空宗有謂依計。空謂圓成性 宗。即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圓成情 無理有。相無性有。
[0526a24] 五佛德空 雖說佛身五求不得。得則虛忘。 無得乃真。離一切相名佛功德。
[0526a26] 有 諸佛皆具常樂我淨真實功德。身智通 光一一無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
[0526a28] 略辨此五。餘可例知。然得意者亦不相違。謂 一切法既皆是真心緣起。緣起無性還即真 心。始不異本。知外無智。餘諦性等例之可明。
然此門與前後別。但教有始終漸頓之殊法 非深淺之異。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為 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為頓 思益經。
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 經云。初地即為八。乃至無所有何次。
[0526b07] 總不說法性。唯辯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忘 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三自性皆空。八 識二無我都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
妄不生即佛 泯之迹絕方顯真性故。
[0526b11] 五圓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 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主伴具 足故名圓教。即華嚴經也。所說唯是無盡法
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如帝網珠重重無盡。 已知五教貫於群詮。未審此經與彼何攝。今顯 此義分作三門。一彼全攝此。此分攝彼。謂圓
教也。二此分攝彼彼不攝此。謂初二也。三彼 此克體全相攝屬。即終頓也 權實對辨訖。
[0526b19] 四分齊幽深者。約起信論明諸染法本末五 重。以顯諸宗所詮分齊深淺。論中初唯一心 為本源。二依一心開二門。一者心真如門。謂
心性不生不滅。二者心生滅門。謂依如來藏 與生滅合。名阿黎耶識。三依此識明二義。一 覺義 (始本) 。謂心體離念等。二不覺義。謂不如
實知真如法一。不覺心起等。四依後義生三 細。一依不覺故心動名業相。二依動故能見 名轉相。三依見故境界妄現名現相。五依最 後生六麁。一智相
依境分別也。即法執俱 生。
[0526c01] 二相續相 依智起念不斷。即法執分別。
[0526c02] 三執取相 心起著故。即我執俱生。
[0526c03] 四計名字相 我見分別。上四皆惑。
[0526c04] 五起業相 (業也) 。六業繫苦相 (報也) 言諸宗所詮分齊 者。謂人天乘唯齊業報。小乘唯後四麁。法相
極於三細。終頓通詮本末方窮初一心源。初 一心源即此經圓覺妙心也。經標圓覺為宗 本故。說染淨法皆從覺心所現起故 第一 重。
[0526c10] 文殊章末即真如門。經名如來藏差別。即生 滅門 第二重。
[0526c12] 普眼一章即始本覺。徵釋無明即是不覺 第三重。
[0526c14] 淨業一章即三細二麁 第四重。
[0526c15] 彌勒章初輪迴因果。即後四麁 第五重。
[0526c16] 是知圓覺極盡五重。標云。幽深良在斯矣。五 所被機宜者。略有二種。初料簡。後普收。初謂 樂著名相以文為解者。繫滯行位高推聖境
者。情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