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七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0648b08]經云。復次祕密主。聲聞眾住有緣地。識生滅除二邊。極觀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是名聲聞三昧道者。如阿毘曇。明九想八念背捨
勝處一切入三三昧等。皆名住有緣地。依此等三昧為方便故。令其心恬然而靜。得正觀察。覺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有因有緣。世間以
集為因。以苦為果。出世間以道為因。以滅為果。如阿含中廣明。毘尼中舉要言之。所謂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
沙門說也。以知因緣生滅故。滅有無見遠離斷常二邊。得真諦智生。故名極觀察智。以能極觀察故不倒不謬。故名為諦也。從無明至
老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輪迴無際。若隨此而輪。名之為順。既見四真諦已。背生死流隨行聖道。乃至能自記說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不隨順。如是種種不隨順行。要三昧為因。故曰得不隨順修行因。聲聞三昧。雖復諸部異說種
種不同。但合如是法印者。即名正行。若無如是印者。是名邪行也。
[0648b27]經云。祕密主。緣覺觀察因果。住無言說法不轉無言說。於一切法證極滅語言三昧。是名緣覺三昧道者。因果即
是十二因緣法。如聲聞極觀察智解了唯蘊無我。以厭怖心重故。疾斷煩惱自證涅槃。不能分折推求十二因緣實相。辟支佛智慧深
利故。能以總別之相深觀察之。見一切集法皆是滅法。此與聲聞異也。阿含云。十二因緣法者。有佛無佛法位常住。龍樹亦云。此中
法位即是如之別名。此是一切世間最難解處。故世尊始成道時不樂說法。意在於此。辟支佛所入漸深。故云住無言說法。言不轉
者。謂住此第一義時無有聲字。故不可轉以授人也。世尊得無礙知見於法自在。能於無言說法中。為作名字轉受眾生。辟支佛智慧
有礙。是故不能演說。復次辟支佛。觀一切集法皆悉如涅槃相。於種種有為境界中。皆亦戲論風息不知所云。故名證極滅語言三昧。
修瑜伽與此相應。是名緣覺三昧也。此二種三昧。皆是菩提心難處。然但是所行道中一種心相。非謂不思議心性。可有如是三乘定
相。是故行人。以此法印自印知已。便當直過無礙。若不善知識知。則為所留礙也。
[0648c20]經云。祕密主。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繫屬他主空三昧生。是名世間三昧道者。謂一切世間三昧。以要言之。至於究竟之處。皆滅壞因果
及從因辦果時所有作業。謂此三事若生若滅。皆繫屬於他。他謂神我也。所以然者。若行人不解正因緣義。而修證諸禪。必當計著自
心以為內我。彼見世間萬法因心而有。則謂由神我生。設令不依內我必依外我。即是自在梵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賾。自然撥除因
業。唯我性獨存。乃至無一法入心。而證空定。最是世間究極之理。是故垂盡三有還墮三途。雖於禪定中。發種種世間勝智具五神
通。研其宗趣終歸是處。故以斯一印。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若行者入此心時。當自覺知也。經中佛說攝偈。就五種三昧道中。大分
為二。謂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皆名出世三昧。若諸天等所說真言法教道。皆屬世間三昧。出世間三昧皆有實益。故云摧害於諸過。
世間三昧但有權益。故云為利眾生故也。如餘經所說。求小乘人。當修行作觀。即便於世間法教深生厭離。求大乘人。又於聲聞法教
深生怖畏。此皆為未知祕密藏者。作此方便說耳。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相門。如行者初住有相瑜伽。則是世間三昧。但
於此中了知唯蘊無我。即是聲聞三昧。若以十緣生句觀諸蘊無性無生。即是菩薩三昧。餘如住心品中廣明。不同餘教以心性之旨未
明故。五乘殊輒不相融會也。若更作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
何有淺深之殊。今偈中所說。就彼等自所流傳法教而言耳。
[0649a23]經云。復次世尊。告執金剛祕密主言。祕密主。汝當諦聽諸真言支分也。大判真言。略有五種。謂如來說。或菩薩金剛說。
或二乘說或諸天說。或地居天說謂龍鳥脩羅之類。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真言。第四名諸天眾真言。第五名地居者真言。亦可通名諸
神真言也。如聖者真言。亦說阿字或囉字等。彼諸世天乃至地居鬼神等。亦復說之。彼相有何殊異者。阿闍梨言。若佛菩薩所說。則於
一字之中具無量義。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義。謂不生義。空義。有義。如梵本阿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緣之法。故名為有。又阿
者是無生義。若法攬因緣成。則自無有性。是故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道。故龍樹云。因緣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
論明薩婆若。有三種名。一切智與二乘共。道種智與菩薩共。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其實一心中得。為分別令人易解故。作三
種名。即此阿字義也。又如囉字亦有三義。一者塵義。二者以入阿字門故即是無塵義。又有波羅密義。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
生。當知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法。如阿字囉字者。餘諸字義皆然。又一切語言中帶阿聲者。皆阿字門所攝。若帶囉聲者。皆囉字門
所攝。餘字亦爾。與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亦同。下文不復廣釋也。若諸菩薩真言有阿字者。當知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中。具一切義。
非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若二乘真言有阿字者。當知只約盡無生智寂滅涅槃明不生義。若梵天所說真言有阿字者。是約出離
五欲覺觀不生明義。若帝釋護世真言有阿字者。是約十不善道及災橫不生明義。餘皆以類可知也。如上所說皆是隨他意語。明淺
略義耳。若就隨自意語明深密義。隨入一門。皆具一切法界門。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何有淺深之別。若行者。能於無差別
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無差別義。當知是人通達二諦議亦識真言相也。復次經中自說諸真言相。初偈云正等覺真言。言名成立
相。如因陀羅宗。諸義利成就者。此明如來真言通相也。今但約最初三昧耶真言說之。言謂一一字。皆是一種入法界門。如言阿三迷
者。阿字是無生門。娑字是無諦門。麼字是大空門也。名謂此一一字門共成一名。阿名為無。三迷名為等。若更合之。即是無等也。成立
為籍此眾名。始終共成一義。如初句云無等。次云三等。次云三昧耶。共相成立。即是無等三平等三昧耶也。復次如以多名共成一
句。所謂諸行無常等。乃至綜此多句共為一偈。然後義圓。即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等。皆是真言所成立相。餘皆
放此。如因陀羅宗者。因陀羅是天帝釋異名。帝釋自造聲論。能於一言具含眾義。故引以為證。世間智慧猶尚如此。何況如來於法
自在耶。諸義利成就者。謂如來真言。於一一言。皆具能成就一切義利。一一名中。亦具能成就一切義利。一一成立相中。亦具能成就
一切義利。且舉三昧耶真言。最初阿字。以本不生義故。即有息災用。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德具足無缺。即有增益用。以本不生故。無
量過失殄滅無餘。即有降伏用。更無一法出此本不生者。即有攝召用。如是本不生中無所有功。即能成辦一切諸事。如阿字者。餘一
一字亦如是。如一一字者。一一名句及成立相。皆亦如是。是故當知即此真言中。具足一切功用也。已說真言通相竟。次明真言別
相。故云有增加法句。本名行相應。謂凡作真言事業。當觀此真言中。本所立名及所為意趣。辨其部類差別。隨性相所應而行用之。若
真言名義與所用。或不相應。則當依法增加語句。如真言中。法界法性大空不思議界種種差別名言。與如來自證真體相應者。當知
是佛部真言。設令是餘部者。亦可作佛部用。若有大悲普眼無染著等相應名義。當知是蓮花部用。若有金剛不壞無戲論等相應名
義。當知是金剛部用。如是等義無量無邊。瑜伽者當以意推之。不可詳載也。復次經中。自說名行相應之用。謂若諸真言中。有此oṃ(唵)hūṃ(
𤙖)pha(發)ṅka(磔迦)hri(頡唎)bhi(嫓)等字者。當知是佛頂名號也。若有gṛ
hṇa(揭㗚佷拏也)(是執取義)khadaya(佉陀耶)(是食義)bhaja(畔闍)(是破壞義)
hada(訶娜)(是打義)maraya(摩羅也)(是殺義)phaṭaya(鉢吒也)(是撲義)
如是等字義類。當知是忿怒等諸奉教者真言。可作降伏攝召用。如說噉食義者。噉食謂令諸忿怒等。吞滅一切毘那也迦之類。果如所言。諸佛則有
殺眾生罪。今此宗明義。所謂毘那也迦。即是一切能為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若能噉食如是重障。使心目開明。當知是名真忿怒
者。以此佉字門。噉食一切眾生障。則是如來所使。行如來事。餘以類推之可解也。復次若真言中。有namaḥ(納麼)(是歸命義)svā
hā(莎縛訶)(是攝取義)等字。當知是修三摩地。寂靜相應真言也。或有ṣata(扇多)(是寂義)viśuddhā
(微成陀)(是清淨義)等字。當知是成滿一切諸願真言。又此扇多亦是息災義。佛部相應。餘如蘇悉地等詳說也。如上所
說。皆是諸佛菩薩真言相。次云。若聲聞所說。一一句安布者。以聲聞因他得解入法性未深。不能於一言中具含眾德。如說諸行無常
一四句偈。要令次第安布文義無缺。乃成真言。不得以字門明義及增加名句。辟支佛雖無言說。亦能以神通力現出真言。諸有受持
之者皆獲義利。是中少有差別者。謂辟支佛與聲聞。漏盡則同而三昧有淺深之異。能以神通利物。令其所願皆得成就。除四大弟子
之外。餘聲聞力所不能。又其真言唯說十二因緣寂滅之理。故云。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也。經中次說真言如實相。故云。復次祕密
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
諸真言。真言法爾故者。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此真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
法。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名為真實語耶。是故佛不自作。不令他作。設令有能作之人。亦不隨喜。是故此真
言相。若佛出興於世。若不出世。若已說若未說若現說。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眾聖道同。即此大悲漫荼羅一切真言。一
一真言之相。皆法爾如是。故重言之也。若如是者。則是諸真言相。畢竟寂滅不授與人。何故有時出興有時隱沒。故經復釋所由云。
祕密主成正等覺。一切智者一切見者。出興于世。而自以此法。說種種道隨種種樂欲。乃至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說真言道。此
意言。如來自證法體。非佛自作非餘天人所作。法爾常住。而以加持神力。出興于世利益眾生。今此真言門祕密身口意。即是法佛平
等身口意。然亦以加持力故。出現于世利益眾生也。如來無礙知見。在一切眾生相續中。法爾成就無有缺減。以於此真言體相不如
實覺故。名為生死中人。若能自知自見時。即名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是故如是知見。非佛自所造作。亦非他所傳授也。佛坐道場證如
是法已。了知一切世界。從本以來常是法界。即時生大悲心。云何眾生。去佛道甚近不能自覺。故以此因緣。如來出興于世。還用如是
不思議法界。分作種種道開示種種乘。隨種種樂欲心機。以種種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說真言道。雖從機感因緣生。而不動實際。雖善
巧方便無所不為。然非佛所作。雖普門異說。而但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若行者於此真言十喻中。妄見有為生滅更增心垢。則非
如來之本意也。復次世尊。以未來世眾生鈍根故。迷於二諦不知即俗而真。是故慇懃指事。言祕密主。云何如來真言道。謂加持此書
寫文字。以世間文字語言實義。是故如來即以真言實義而加持之。若出法性外。別有世間文字者。即是妄心謬見。都無實體可求。而
佛以神力加持之。是則隨於顛倒。非真言也。已知所加持處。如來以何法加持耶。故佛次言祕密主。如來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
集修行真實諦語。四聖諦四念處。四神足十如來力。六波羅蜜七菩提寶。四梵住十八佛不共法。祕密主以要言之。諸如來一切智智。
一切如來自福智力。自願智力。一切法界加持力。隨順眾生。如其種類開示真言教法者。謂以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功德。而作遍
一切處普門加持。是故隨一一言名成立中。皆如因陀羅宗。一切義利無不成就。又此一一功德。即同真言之相。法性自爾非造作所
成。今且約阿字一言以辨其義。如行者自證心時。了知世出世間因果本不生故。無苦集滅道而有一實諦。見此一實諦已。必定師子
吼。廣為眾生說之。是名積集修行真實諦語。又知八倒本不生故。成如來念處。知四如意足本不生故。成法性神通。知是處非處智等
本不生故。成佛自然智力。知六蔽本不生故。到於六度彼岸。知七菩提分本不生故。成七種無師覺寶。知四梵住本不生故。成無緣
慈悲喜捨。知十八種法本不生故。是故出過心量不與一切眾生共。乃至種種法門。當自在說之。復次如此經初品中義。若了知唯蘊
無我。乃至證寂然界時。當約我人眾生壽者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以五喻觀察性空時。當約諸蘊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觀察蘊阿
賴耶。乃至覺心前後際不可得時。當約心之影像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極無自性心生時。當約淨菩提心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乃
至如來地。當約大悲胎藏漫荼羅究竟不生義明種種法門。如阿字不生門者。迦字無作門等皆應廣說。如一一字者。乃至一一名一
一成立皆應廣說。復次世尊於法自在。或以一字攝菩提心等種種一法門。或以二字攝止觀等種種二法門。或以三字攝三空等種
種三法門也。或以四字攝念處等種種四法門。或以五字攝根力等種種五法門。或以六字攝六度等種種六法門。或以七字攝七菩
提寶等種種七法門。或以八字攝八直道等種種八法門。或以九字攝九定等種種九法門。或以十字攝十力等種種十法門。乃至以
無量字攝無量法門。諸名句等亦復如是。若就真言通。相如行者持一阿字門時。隨彼性欲機緣。或悟四念處或悟四神通等。各各不
同。然隨解了一法門時。即具諸餘法門。種種法寶不求自至。若就別相。如以四字攝四念處門。若如法修行時。雖自昔未曾正觀身受
心法。自然悟念處門。而入法界諸法門。常途名義如智度等廣說也。復次如來以種種法門。不可遍舉故。復舉要言之。初云一切智智
者。即是總舉十方三世如來一切金剛智印。以此同共加持。則無所不周。又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所集無邊福聚。發生無盡大願。
至薩婆若中究竟圓滿。是故皆得智名。言以如是福願智力。及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隨順世間。如其種類而作加持。是故於一切眾
生種種身語意。皆可開示真言教法。
[0651b26]經云。祕密主云何真言法教者。即謂阿字門等。是真言教相。雖相不異體體不異相。相非造作修成不可示人。而能不離解脫現作聲字。一一
聲字即是入法界門故。得名為真言法教也。至論真言法教。應遍一切隨方諸趣名言。但以如來出世之迹始于天竺。傳法者且約梵文。作一途明義耳。
[0651c04]經云。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者。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
說。故為眾聲之母。凡三界語言皆依於名。而名依於字。故悉曇阿字。亦為眾字之母。當知阿字門真實義。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