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1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七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祕密八印品第十四
[0750b09]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觀察大眾會。告金剛手言。彼祕密主。有祕密八印甚極祕密者。如來前品中。說入住祕密漫荼羅法竟。時諸大會
復作此念。如是祕密甚為難解之法。更有何方便具足之相。速令真言行者得成就耶。時彼如來知眾所念。此祕密中為更有甚密耶。
為劑此耶。以不能測故。無能發問者。故佛不待彼問。但無問而自說也。所謂有神驗者。若行者或內或外。敷列彼本尊等漫荼羅座位
之時。以此八印及真言本尊之所加持故。彼諸尊等自然降赴道場。滿彼正行之願事也。復於本尊位中。安置有神驗同。同謂等同本
尊威神也。竟乃去也。此是不思議感應之性。猶如水火鏡中日月應之。尚不可思議。而況如來不思議法界之感應也。此是阿闍梨所
行之印。不得輒爾而習。假令已入漫荼羅者。亦不得於前輒爾而作。況餘人作耶。非直以本真言趣為摽幟。趣謂如六趣等。此是真言
趣。兼漫荼羅如本尊相應者。如本尊有如是法。我亦有之故為具也(此如是一事以上同彼尊也謂形色坐立喜亦爾)自身住本尊形當如是知。知見如本尊位而得
悉地也。若行者依此八印真言及漫荼羅。相應而配住位。若能知此將近悉地。不久而得。如本尊住者。前雖配祕密漫荼羅。若請本尊。
謂須作此法方乃可得也。若不作此則未圓也。此經皆前後相成。共為一事綺互其文。行者甚須相照覽乃可知也。若行者持誦之
時。亦須作此法。謂請本尊及所欲願等。則得速自建立也。其第一印者。作三補吒虛心合掌。其二風地指直而開張。餘如舊即是也。此
是毘盧遮那如來大威德生印。從此中如來大威德生。此是一切智智之明也。其漫荼羅作三角形。於其四邊又有四三角圍遶之。故曰周也
。其中當觀毘盧遮那世尊而在
其中也。其三角漫荼羅。當觀八葉華。華臺上作三角漫荼羅也。即是前瑜伽座。作此三角其尖向下。其色赤也。前云三角尖向上。
今向下者義用殊也。想佛在此中而作威光印也。其真言曰。
[0750c18]raṃ(藍)raḥ([口*落])
[0750c18]第二如前作印。而雙屈二風指。以指二空指頭。合皆如va嚩字之形。此是金剛不壞印。金剛者是
如來智。非從緣生不可破壞。故名金剛不壞也。其漫荼羅形圓如va嚩字(是波字第五聲)以金剛圍之(當是金剛有炎光也)
。問其金剛。亦在漫荼羅四邊。如上也。所謂嚩字者此漫荼羅正圓而白耳。亦在花臺之上。其中有大日如來。以下皆效此也。
然此八印。持誦者隨取其一。隨事用之也。其真言。
[0750c27]vaṃ(鑁)vaḥ(縛)
[0750c27]第三印如前作。即三補吒合掌。其二水火指開張。其地風指先以開張。作初割花形。此如來藏印。亦名蓮花藏
印也。漫荼羅如前作圓月輪。但以四蓮圍之為異耳。中亦觀大日如來。其真言。
[0751a02]saṃ(三)saḥ(索)
[0751a03]第四印如前第三印。其二地指相並雙屈入掌。此是佛音莊嚴印。亦是萬德莊嚴印也。亦云內外莊嚴也。如世間人有種種室宅衣
服事所等。眾寶之具無所不有。以莊嚴之則名萬德皆具。今此若內若外。如來眾德莊嚴皆具也。漫荼羅半月形。而側以點圍之。餘如前思之也。真言。
[0751a09]haṃ(憾)haḥ(郝)
[0751a09]第五如前三補吒合掌。而稍開曲。其二空指開張(稍向裏曲)開掌心如掬水像也。名從佛支分生印。謂從
如來一切支分而生也。其漫荼羅如瓶形者意取瓶腹即是形圓也以四金剛圍之餘如前。其真言。
[0751a14]aṃ(暗)aḥ(惡)
[0751a14]第六印如前。二火指稍圓屈。俱屈入掌。鉤曲背相合也。柱此中指也。餘依舊。謂如第五印即是也。此是法住
印也。其漫荼羅如虹形。有諸色間錯。猶如虹之暈色也。其形如覆虹。其下平上有金剛之幡也。從上來諸漫荼羅。有蓮有金剛有點等。
今此漫荼羅。一一皆取以莊嚴圍之相間錯也(更問)。其真言曰。此初字為種子。謂嚩字。即無縛也。勃馱陀羅尼。佛總持。薩沒哩(三合)底
(念也)末囉馱那迦哩。字引聲。迦梨。作益也。謂益念力。馱囉馱囉耶。上謂自持持我也。次謂持他持一切也(此一切屬上句也)
薩畔薄迦嚩低。世尊也。呼本尊也。嘆法。阿迦囉嚩低。謂具形相者。三麼曳(釋如上也)莎訶。此恐未審更勘梵本。第七印如
前三補吒。以二手地空。各相捻在掌內而開火指其水風指。頭相合也。二地上火也。漫荼羅虛空形(方形作之)雜色間雜。此是虛空色也。如
空中含一切色像。如來大空智含一切法也。其兩邊各一點俠之。真言曰。
[0751b03]ā
[0751b03]此是種子也。此一字行。阿吠馱(一)謂具一切智也。謂己證之智也。費提(二)即以此所具之慧。持惠他人也。
莎訶。第八印合掌(掌心相到)已。先左轉(轉時右手覆而左仰相合如舊也)次右轉(轉時左覆右仰仍合不散)即是也。此是如來迅疾
持印。謂如來祕密神通之力。力持迅疾之義也。漫荼羅同前虛空。但改作青色。以眾多白點圍遶之。真言曰。此khi字也。加三昧是種子
也。瑜伽大瑜伽謂諸佛瑜伽也。摩訶瑜祇(上)儞(二)。此真言主住大瑜伽也。未得瑜伽令得之。謂能授與修行者願。於瑜伽而得自在也。
瑜藝詵伐哩(三)欠(平)。空也。闍哩。生也。謂空生也。迦是作也。作此生等於空也。鷄(四)莎訶。
[0751b16]復次第一東方寶幢佛 第二南方開敷花王佛第三西方阿彌陀佛 第四北方鼓音佛第五東南普賢菩薩 第六西南文殊師利菩薩
第七西北彌勒菩薩 第八東北觀自在菩薩 當知此八印。皆毘盧遮那印也。如東方印則寶幢佛印。亦是大日如來印。他效此也(次依已四印也)
經中次誡阿闍梨應授法。若未灌頂。一切不得示也。次若調柔人(謂柔和善順而不卒暴等)次勤精進能有堅固勝願者。謂能發勤精進。自
能發無量大願弘誓者。次恭敬師長(謂阿闍梨)謂如法華身為床座等。又念恩德者(念報佛恩)清淨者(內外俱淨也)自身捨者
(若求法不惜身命如雪山大士等)雖是入漫荼羅。要有如是德乃可為說。不得輒爾示人也。所以者何。此是如來祕藏之要。在所遊方不得
妄宣傳也。此亦佛教阿闍梨耳。若弟子之位未得許可等。固不在言限。何可妄說。令他輕謗。自招無間大獄之罪耶。六月者舉數也。初
六月不成。更六月作。展轉乃至得成乃止。如說三月亦例可解也。先持誦經六月。若無相更經六月。若有相已方作成就也。若祕釋者。
六月謂淨六根故也。云三月者為淨身口意也。
次持明禁戒品第十五
[0751c10]時金剛手。為彼修真言行諸菩薩等。當有持明禁戒之法。猶未說是因緣。是以次復以偈問佛。故言諷誦也。然戒。西方音有二。一
者此是修行戒也。謂淨身故須行之。尸羅。二者沒栗多。尸羅。戒有二。謂本性戒及制戒也。性戒。謂淨諸根今沒栗多須成就。故制之也。
別後服風等也。如律因事制也。今課中戒是禁戒。或云制戒。皆是沒栗多也。是長時所持之戒。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謂行者持誦時。
或心一月乃至年歲等。此事了時此禁亦罷。故無大名也。今此問中具問二義也。先問云何明制戒。即上二種。云何發起。次問云何修
行。謂知是已。修所隨所在方。云何修行得無著也。住處而修行之也。問中意者。諸法寂滅無相無有能修所修之相。若有所持即是有
著。今云何於修行之中。而即無著得成大果故也。次問修行有時節不。如世間戒等則有時限。乃至聲聞受具則劑一形。今此明有限
劑不也。然問意者。此戒既是從緣而得。即有始終。然寂滅法無有始終之別。云何相應。設令有智以何為限量也。復次云何持戒者增
長威德。謂今依止何處云何修行。以何法而令此威德增長。同於如來一切威德成就也。又問持此戒時方也。問何時得離此等也。云
何時方作業法非法等。當於何時而得離也。然佛戒者。即如來自然之慧。非時非方。離法及諸作業。今問何時。而得離此諸事入於一
相也。時謂一月一年一日一時等限。方謂所住之處。何處可修宜在何處也。云何速得成(謂如上事)願佛說其量。謂速疾事量也。既問終始。
次問其量。問此離相之戒其量幾何而可得也。金剛手言。我已於過去先佛所。已了知此法。今為修真言行者。令彼未來世中。速得成
就如來戒故。而發此問。非為有所他求及名利等。今我誠言此心。為人證知耶。唯以如來為證。而我深心唯佛自了知也。既已兩足尊
為證。固請人中尊為我說也。此為未來眾生故。證者仁中尊。此即指佛也。如法相而證。故云如所證也。已上凡有五頌。是問也。時大日
如來聞彼發問諸佛持明戒。故嘆言善哉善哉大勇猛。今佛以彼為一切眾生故問。是以還為一切眾生故而歎之。勇者謂能除自他
一切障故。又勤精進自心無有休息。處生死中而無厭倦。能除一切無明之怨。以此眾多義故名大勇猛也。猶行大願求大法。起大行
成大事。所謂普令一切眾生入佛知見。故名大士也。此有情者。梵正音索哆。是著義。猶世間人。深著身心不能暫離也。今菩提索哆亦
爾。著此大菩提行。乃至無有一念休息放捨之心。故索哆也。又名薩埵是有情義。以於有情之中能修無上道。能荷負一切諸餘眾生。
即是眾生中之無上故。名大有情也。眾生隨所執著義。今能自出復令他出。故名大有情也。以能持如來祕密故。名金剛手。又名大福
德者。是佛歎金剛手之功德其異名也。歎其有福德者。即是積集如來功德也。今從此以下佛亦以偈答耳。所制戒殊勝先佛宣說者。
佛又引佛為證。此戒過去佛所說。我今亦如是說也。究竟之法古佛道同。故引此證明無二道也。明制戒發智。制戒正覺住者。由持此
戒故。發起真言之行而得悉地也。即以住此持明戒故。即同正覺。正覺是佛之別名。以行如來所行道故。即同於佛也。以此修行故。今
世人而得悉地之果。此答云何住戒也。佛意言。如佛所住之戒。行人亦當如是而住。即是三平等故。福智增長故。悉地得成也。自真言
等起無疑慮者。當修禁戒若得等引者。自真實謂自持真言手印想於本尊。以專念故能見本尊。本尊者即是真實之理也。非但見本
尊而已。又如實觀我之身即同本尊。故名真實也。此有三平等之方便。身即印也。語即真言也。心即本尊也。此三事觀其真實究竟皆
等我。此三平等與一切如來三平等無異。是故真實也。行者修行時。佛海大會決定信得入。若有疑慮。則真言之行終不能成故重加
誡勸令不生疑也。以無疑故而得等引。等引者。梵云三摩呬多。即以三平等法。引攝一切功德攝在自身。故言等引也。舉此三平等。即
是普攝一切功德。照此三事究竟皆等攝入自身。名為等引。又定慧等合為一。名為等引。能住如此真實乃至等引。即是住佛戒也。菩提
心法修學業果。若一相和合作業離戒。佛所得智不異。戒一切法得自在者。菩提心即是如來正因(謂心王)法謂心法。即是一切地波羅
蜜自在力等。以要言之。一切功德之法皆是也。此法皆是佛之眷屬。亦是菩提心之眷。屬。如花臺之有葉蘂也。此之妙果即同於佛。所
謂業者。一向是善業。私謂即如來妙業也。以此修行等同於佛。從初發心乃至戒及業等。皆等同於佛。佛離一切相而住淨戒。所謂離
諸相一切一味。若能如是離一切相而住於戒。此戒即是佛戒也。其所作業即佛業也。其所得之果即佛果也。以其一相無相離作業故。
若行者分別此是戒此是持者此是所持法。以此不真實故。有所得故。即非持佛戒也。又此戒者。即是如來無師之慧也。由住如來智故。
即於一切諸法而得自在。以於法自在故。照了一切眾生真實之性。亦能如實而利益之。令一切皆等於我也。由住此戒。攝一切法名
自在。自在者即是攝取之義。謂自得法又能利他也。故次經云。有性義中通達是也。義者謂善利也。即所謂義利也。常無所著修行。
則等瓦礫諸寶者。謂自得一切法自在亦利眾生。離於是法非法等種種差別之見。心無所住也。由無住故。等於麁惡及珍妙之寶。心
無增減也。爾時行者觀五逆闡提。與如來功德等無有異。不生增減。何況餘耶。若至觀於一切煩惱惡業與如來功德。不生取捨。況瓦
礫之與金寶耶。次答持戒量。既有始者可時當終。故佛答言。乃至落叉見誦真言數。常應時月禁而竟者。如淺略有持真言戒。劑爾所
持戒劑爾所持數。謂一遍十遍乃至落叉等。或一夜一月乃至年歲。故今此中佛。言當至落叉乃終竟也。落叉者。若淺略說是十萬遍。
今此不爾。落叉是見也。若見實之時。此真言行即得終竟。不然無有中息之義。非如世持誦者劑爾所。爾所即求其淺末之効也。然此
中持誦。應如上先作三等之方便。謂真言身印及觀本尊。見本尊時。其心相應而住。無有能動亂之者。又觀所持真言。從本尊心中流
注而入其口。猶如花鬘無有間絕。即以如是佛之功德自滿其身。亦不從身更流出也。然將成滿時漸有相現。或如本部中說成就之
相。或自身有種種疾苦而得瘳愈。或有諸小虫之類不止其身。悅白清淨無諸垢穢。或先鈍根劣慧。而今逮得不忘總持。隨於一字能演
多義。乃至合偈諷誦心無所礙。此是前相也。故佛言若見時乃竟。落叉是見義。亦是成就義也。行者心住三昧得見本尊。寂止正定。假
使妙高山王崩壞震動。尚不能間動其心。或種種異相。如菩提場中可畏魔事。亦能安心不怖。乃至魔宮美妙婇女。亦不能傾動於其
志令生雜念。何以故。以住真實戒之所持故。當知爾時去見道不遠也。或時一切所食之味乃至苦澁皆如甘露。以此緣故其身適悅。
麁弊五欲之味不能移之。是貪息相也。其瞋息相者。行人六根漸淨故。猶如行大曠野盛熱之時。日光沙礫欝蒸之中。忽遇清泉而自
灌洗。爾時諸忿害等所不能嬈也。復次等金石者。即是三平等也。月時數者。皆是持誦之限也。又落叉是垛義。如射中齊也。如首楞嚴
文殊經習射義。若住諦理任運相應。是落叉義也。復次如上所云。一味一味真實之見難信難解。如來復以異方便世間持誦之法。而
助真實見。故次說六月持誦法。然皆是祕密究竟。與前不異也。其第一月當觀金剛。是方漫荼羅黃色也。觀其自身而坐此中。即以自身而作阿字。其a
字正方黃色。當令內身充滿無缺。舉體皆是此字也。當結五股金剛印。不須持數珠。其印作虛心合掌。雙屈二水。以右加左相句掌中。二空雙並出。二風句屈向
中指背。即是金剛手印也。當於一月中。但服乳不食餘物。但觀所持真言從臍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