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Piluzhena Jing Gongyang Cidi Fa Shu 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卷上零妙寺僧釋不可思議撰
稽首毘盧遮那佛 實相法智緣起法
聖者妙音阿闍梨 垂恩令證法性海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供養次第法真 言行學處品第一
[0790a11] 釋此經法四門分別 (初述大意 次說來由 三釋題目 四隨文解釋) 。
[0790a12] 初述大意者。夫真性至理離言絕像。應機示 現無相非顯。所謂阿字等門妙明其理。今此 經者理蘊於詞意絕文外。是故以如來加持
神力對以祕印導以真言。所以若不從師受 學。禁入其門。非其人者制妄授傳。未經灌頂 禁其輒聞。若得見聞頂禮者滅除恒沙之罪。 如說奉行者德海集於其身也。
[0790a18] 次說來由者。 昔在中天竺國王有四子者。其王臨命終之 時。王后請問大王。若崩以後何子當為嗣位。
王即答曰。小子可能繼位也。於是父王崩後。 大臣百寮皆悉來集請問遺制。王后即答如 王終言。是時王后及諸兄并大臣等奉請小子
將繼王位。小子答曰。我有誓願。出家學道望 濟群品。不堪繼位也。母后等再三重請如父 王遺言。小子亦如前辭謝。母后等再三請已
後強令繼位。小子不敢違逆。遂即王位之後 更亦思惟。我住此國不得出家。我之阿姨隣 國為后。宜以投託必能出家。方便逃出奔赴
其國。到彼國境即有鎮將問曰。汝何人也。小 子即答曰。我是中天竺國之王也。鎮將曰。若 是國主何以獨來也。答曰。我本冀望出家學
道。若久住本國必不得出家。深冀出家學道 禮拜。遣使聞奏。王后聞之使人來迎。小子見 王后 [跍*月] 跪說志願。王后聞說悲泣流淚哀愍
傷心。良久曰。汝姓是剎帝利。淨飯王子孫釋 迦如來遠從姪也。我聞釋迦捨太子位。出城 入道乃成正覺。天下難捨唯弃寶位。汝同釋
迦捨國王位發大誓願。必得成佛哉。今日以 後隨百姓門。持鉢乞食麁飯持齋。可以悲傷 矣。雖然大丈夫所冀至心誓願。無可奈何。便
許出家。為請境內高德法師。為作弟子出家 學問。小子稟姓明慧。一聞便領妙宗。二問比 知千百。雖學不多年。所學者盡達。於是其法
師辭曰。我之所解盡矣。更無所以演說。吾聞 其國賢聖太德。宜到彼所而學也。小子奉教 禮謝而退。往至賢師之所。修學如前。乃至經
歷五十餘國。乃至北天竺。乃有一城名乾陀 羅。其國之王仰憑和上受法念誦。其經文廣 義深。不能尋遂供養次第。求請和尚供養方
法。和上受請。於金粟王所造塔邊求聖加被。 此供養法忽現空中。金字炳然。和上一遍略 讀分明記著。仰空云。誰所造也。云我所造也。
云誰我也。云我是文殊師利也。即喚書人遂 便寫取。即與其王一本。自寫一本隨行將行 流通四方也。所謂小子者。厥號善無畏三藏
和上。即是小僧不可思議多幸。面諮和上所 聞法要隨分抄記。
[0790b29] 三釋題目者。大毘盧遮那 成佛神變加持經供養次第法真言行學處品 第一者。大者即是無邊義也。毘盧遮那者是
日。所謂即慧日也。成佛者證正覺正智義也。 神變加持者神力所持也。經者貫穿縫綴能 詮在此矣。供養者理事供養。理者會理入證。
是云理供養也。事者盡心竭力營辦香花供 養佛海。是言事供養也。次第者作禮及發遣 之前後次第也。法者軌則之義也。真言者簡
虛妄也。行學者行學真言也。處者此四種。一 如法界自性。二教本也。三傳教師也。四妙山 輔峯等也。品者品類也。第一者此法有五品。
此品最初故言第一也。是以言大毘盧遮那 成佛神變加持經供養次第法真言行學處品 第一。
[0790c14] 四隨文解釋者。此中有三分。謂序正流 通。第一品是序。次三品是正說。末後一品是 流通。就序分中初有二頌。歸敬勸信序。然初
以下精勤修行序。初中有四門。初中二句者 敬主歎德門。次二句者依經所現門。次二句 者成法得益門。次二句者契本結說門。毘盧
遮那此云日也。開敷淨眼者開悟妙理也。我 者文殊也。供養者理事供養也。所資者諸本 尊也。眾儀軌者諸印真言等也。為成次第者
禮拜發遣也。如彼者指慧日尊也。令本心者 令悟本不生理之心也。我今一句者結上已 來之意。精懃修行序中分為六門。初一偈之
全成就信解門。二一偈之半勸信三寶門。三 有情信解以下廿五偈勸行制戒門。四依此 正住一偈依正戒重禁門。五妙真言門一偈
覺心得益門。六欲於已下十偈一生成佛門。 就初段中。然初自他利成就者舉所成果。無 上智願之方便者明能成智。成彼者指所證
果。發起等者舉果顯因。約第二段中。於滿悉 地諸勝願等二句總表佛僧二寶。彼等等一 偈別釋也。真言形者即是真言字所莊嚴身。
所住種種印威儀者明印及右脇而臥也。所 行道者即是如法界自性。方廣乘者即是大 日經也。以上明諦信三寶了也。問此中歸敬
三寶與初分歸敬佛寶其義云何。答初分者 顯文殊自敬。此中明後代修行者法則。問文 殊歸敬三寶不耶。答歸敬。所謂我依大日經
者即是敬法。不輕自身即是敬僧也。同體三 寶可知。約第三段中。有情信解上中下者即 是六趣眾生也。若於最勝等者指前大日經。
調伏行者不犯三昧耶也。別律儀者謂大日 經也。具緣眾支分者是修造道場支分也。一 心住者一心繫師所。三昧耶者明平等本誓
等也。道場者妙圓壇也。教本者是毘盧遮那 經。親於尊所者為灌頂之師也。獲勝三昧耶 及護者受傳法灌頂之人所得也。攝正真言
平等行者。於本不生理中安心不動也。入此 真言最上乘者入者解也。最上乘者即是毘 盧遮那所證理自體。密行者行真言行者。軌
範者即阿闍梨等也。廣大諸功德者。軌範者 即是功德大海。功德大海住在其身也。何以 故。經云。若欲見佛禮拜。若欲供養佛禮拜供
養。此人與佛無異也。何以無異者。以五種真 言心及印等莊嚴其身故。契經者指毘盧遮 那經。莫過瞋者如華嚴經廣說也。淨菩提心
者即是真言也。常懷忍辱不觀過者。於世間 法忍中難忍。唯有背恩德者故勸勵忍也。俟 者待也。所謂俟時者。正欲修真言者三昧
之時也。忽有檀越請講說者。即語噵我修三 昧。以後為汝講說。當時不可也。清白醇淨法 者。於體理中恒有得恒沙性無漏功德及布
施等諸度門也。由諸酒者。此酒放逸之本。若 飲者亂三昧也。增我慢者。增妄執。妄執深則 習定更遠。今已等者嘆略言義深。令廣知解
生決定者讚多聞之益也。從上以來戒理定 慧略說已了。第四段中依此正住平等戒。正 住平等戒者。住戒性心不起持戒心也。前以
明德此禁犯因。第五段中妙真言門覺心者 等相應者有二。先觀本尊。觀本尊熟自身作 本尊。此心不散亂言相應也。智者悟本不生
理。第六段中明法者真言也。智者蒙師等二 句結前起後也。妙山輔峯以下三偈半表行 者所依處。此中有四處各有表制。一妙山者
高妙名山也。輔峯者大山懷裏之峯可居安 隱也。半巖間者石壁之中有穴可居也。龕者 有三種。一室龕。二土龕。三石龕。謂似窟而安
尊像處名為龕也。窟者石室也。兩山中者泉 石清潔修行安穩處河等處。芰者菱角也。荷 蓮葉也。涇川者常流水不絕也。洲者水中可
居所也。岸者側傍也。謂河之崖側清潔之處 可居修道。次一句現離可不宜處也。憒心亂 也不靜也。謂人物所煩亂閙也。三明草木林
樹處。扶疏者樹木敷茂貌也。林藪寂寥可住 修行處也。乳木者桑穀也。祥草者此土黃茅 也。次二句明其可不也。四明寺塔處。練若者
三。一達摩。二檀陀伽。三摩登伽。達摩者是菩 提場也。檀陀伽者是無穢草也。摩登伽者無 諠動處也。此中所說者約摩登伽也。次一句
明簡可不也務事也。五欲者色聲香味觸。諸 蓋纏者五蓋。慳貪瞋昏沈睡眠掉舉散亂疑 蓋。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云淨命者小欲
知足之行。胡語頭陀之具有十六。經論隱顯 故說十二。十六衣四食六處六。衣四。著糞掃 衣。著毳衣。著納衣。畜三衣。糞掃衣者。火燒
牛嚼鼠嚙死人衣等。外國之人如此等衣棄 於巷野。事同糞掃名糞掃。行者取浣染縫治 用供身。問何唯受此衣。三品。下治生活販
種種邪命得衣服。中遠離前過受僧衣且越 施衣。上不受僧且越受糞。何不受僧受此衣。 僧法須同斷理僧事。處分作使斷事賓人亂心
廢道。何不受且越。若受且越。為衣追求多墮 邪命。又則生親著難得出離。又得處偏親不 得處便疎。妨等化。又數得生慢不得怨言。彼
無知不識福田應施不施。或自鄙恥生憂悔。 又數往廢道不去致恨。又憎嫉好人讒謗良 善。不欲便往見。是多過。是故不受且越施
衣。何唯受糞。少事增道離過無罪。故唯受 之。言毳衣者。濕洗鳥狩細毳。行者無糞可 取得此為衣。言納衣者。朽故破弊縫納供身
不著好衣。何者。若求好衣生惱致罪費功廢 道。又好衣未得道人生貪著處。又在曠野多 致賊難或至奪命。言三衣者。五條七條大衣。
上行之流唯受此三不畜餘衣。何者。白衣求 樂畜種種衣。外道苦行裸形無恥。佛住中道 捨離二邊。故畜三衣。又求多衣費功廢道。少
不濟事畜三衣。然三衣供身事足。若營作務 大小行來著五條。為善事著七條。化攝俗人 令至敬信須著大衣。又在屏處著五條。入眾
時著七條。若入王宮聚落之所須著大衣。又 調和溫暖之時著五條。寒冷之時加七條。寒 苦嚴切加以大衣。故往一時正冬以夜天寒
裂。如來於彼初夜分時著五條。夜久轉寒加 七條。於夜後分天寒轉盛加大衣。佛便作念。 未來世中不忍寒苦諸善男子以此三衣足得
充身。以此多義故畜三衣。食中六者。一乞食。 二次第乞食。三不作餘食法食。四一坐食。五 一揣食。亦名節量。六不中後飲水。乞食者。
人中有三。下中上。下品之流雖恣出家邪命 自活。耕田種植活生。方博作諸工巧種種邪 命自在活。中品捨離前過受僧食且越請。上
行之人不受僧食且越請食。唯行乞食。何不 受僧且越請。過同前。何義故專行乞食。所謂 有二。一自為省事修道。二為他福利世人。
次第乞食者。通亦乞食收。彰乞食時離於偏 過。別論凡愚貪味棄貧從富。小行悲狹捨富 從貧。上行之流離貪去狹等慈眾生。不簡貧
富次第乞等。言不作餘食法者。律中說。有 人雖復次第乞食。於求處數得正食餘食法 數數食。行者作念。此餘食法世尊雖開聽病
者。我今無病不應受。是故不作餘食法。通而 攝一坐食收。故經論中多不別說。律中別者。 彼一坐食不於中前食餘小食。此約遠離數
數正食有此不同。見故別說。一坐食者。有 人雖不數數生食。而於中前數食其餘餅菓 粥等。行者作念。愚夫養身為增煩惱受數
數。我今為道不為養身。為破煩惱。不為增結。 故受一食。又思為求一食已妨道。況求多食。 故唯一食。又觀。飯食多若中生。若受多食惱
亂彌多。故受一食。又觀。飯食信心所施。一食 叵消。何況多食。故受一食。一揣食者。經中亦 名節量食。一受便止名一揣食。節儉少食名
節量食。何況爽。有人雖受一食法。於一食 中恣意飽噉。腹滿氣脹睡眠消息。半日不滅 妨修道法。故須節量。又多食增長煩惱難可
折伏。故須節量。又多食增長睡眠。難消如病 令身不安。故須節量。又行者為求法身漸捨 食身。故宜節量。節量至幾許。隨己所堪三分
留一施諸鳥獸。餘便自食。能少益善。所言不 中後飲漿者。有人雖節量飲食而猶貪味。於 中後飲種種漿菓漿蜜漿石蜜漿等。為求是
漿多致邪命費功廢道。是故不飲。又觀。此心 難放縱。如馬無勒左右噉草不能疾疾隨。御 者意加以轡勒。方能速進隨人意去。故裁斷。
處中六。一在阿蘭若處。二在塚間。三在樹下。 四在露地。五常坐。六隨坐。阿蘭若者此翻名 為空閑處。如雜心說者。一弓有四肘。去村五
百弓名一俱盧舍。半名阿蘭若處。計有三里 許。頭陀行者極近在此。能遠益善。何在此。行 者作念。我本在家父母親屬共相纏縛。為是
捨之今出家已。若還師徒同學知識共相結 著。與俗無異。是故須捨在蘭若。又聚落男女 參雜多增俗染。不宜住中。又近聚落音聲憒
閙妨修定意。言塚間者。塚間多有尸屍。爛壞 膖脹臭穢。覩臭穢易入不淨觀門。又塚間死 尸破壞。由食火燒分離散滅。覩之易入無常
觀門。又塚間駭骨分散。見之易入空無我觀。 故在塚間。言樹下者。前在塚間觀察死尸得 道事辦。故捨塚間來至樹下。又前塚間取死
尸相。然彼多有哭泣等聲妨修止觀。故來樹 下繫念思察。又樹蔭覆事同半舍。安身修道。 故在樹下。有佛賢聖得道證果多皆依樹。故
在樹下。露地坐者。樹下蔭濕久居致患。故至 露地。又樹上多有鳥雀音聲。閙亂妨修定意。 故在露地。又行者久在樹下著樹心生。或復
分別此好彼惡。為除是患故須捨樹來至露 地。明了顯現所謂無礙。故在露地。又露地月 光明照心想明淨易入定。故在露地。常坐
者。四威儀中行立太苦。臥則太樂。坐離二邊 堪能長久。故須常坐。又行立心即掉動難可 攝持。臥則昏沈入睡眠中。坐離沈掉故須常
坐。又求道者大事未辦。諸煩惱賊常伺人便。 不宜安臥故須常坐。又中多有成辦食易消 化。氣息調和故須恒坐。言隨坐者。隨有草地
得處便坐。故曰隨坐。隨別細分有此十六。經 論就此隱顯合宣說十二。依四分律。衣中立 二。食中立四。處中立六。合為十二。衣中二
者。一著納衣。二著三衣。餘皆不論。食中四 者。一乞食。二不作餘食法食。三一坐食。四 一揣食。次第乞者乞食中收。所言中後不飲
漿者。一坐中攝故不別論。處六同上。依十二 經衣中立三。食中立三。處中立六。合為十二。 衣中三者。一著糞掃衣。二著毳衣。三畜三衣。
餘皆不論。食中三者。所謂乞食一坐一揣。餘 皆不說。次第乞食中收。不作餘食法食及中 後不飲漿一坐中攝。處六如上。大智度論十
二與前復異。衣二著納衣著三衣。與四分律 同。食五。一乞食。二次第乞食。三一坐食。四 節量食。五中後不飲漿。不作餘食法攝入一
坐更不別立。處中說五除隨坐。餘如上。若 依如上所說修行者名為淨命人也。若雖如 是依如上說。求名利者亦名不淨行人也。亦
噵邪命人也。亦噵佛法中大賊。是故經云。諸 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