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Śūraṅgama Sūtra 首楞嚴義疏注經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四 (之一)長水沙門子 璿 集
[0873b05] 二破滿慈執相難性顯如來藏四。一致請三。 一總述未了三。一展敬伸歎。
[0873b07]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 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 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 諦
如來說法。大眾咸坐。欲有所問先起展 敬。展敬之儀不離三業。胡跪合掌身也。恭 敬意也。白言下口也。如來藏心不空不有即
性即相。名第一義。是佛所證決定無妄審實 名諦 二引喻述迷。
[0873b15]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 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 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
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滿慈子善說法要。 眾推無上。今聞佛說。未盡領解。猶壞耳者對 微細聲遠逾百步。詎能明辯。第一義諦微妙
寂滅。微細聲也。聞而不解與不聞等。猶聾人 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逾百步也。說斯等法 令我除惑。猶拘疑網未盡悔結。故引比也 二比論得失。
[0873b25]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 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 尚紆疑悔 開悟者。如前獲妙本心常住不
滅也。小乘有學方斷分別俱生全在。名習漏 未除。滿慈無學斷盡俱生。此約小乘煩惱障 說。問何故無學尚紆疑悔。初果之輩解悟不
疑耶。答煩惱所知二障差別。人執法執輕重 不同。故正理論云。或有於境智不及愚。所 謂凡夫善通三藏。羅漢不識赤鹽。以所知障
障法界理。羅漢雖得無漏煩惱輕故。尚紆疑 悔所知重故。阿難雖得開悟所知輕也。習漏 未除煩惱重也 二別敘所疑二。一藏性生 相疑。
[0873c09]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 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前五句引所聞。即同
圓覺剛藏云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也。云何下 五句敘疑難。即同彼云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彼反難云。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
來復說本來成佛。今經無此難者。意已含故。 復有牒而縱之責無窮過。即同下文別答違 妨也。然剛藏所問。反覆成難。文聚一處。鉤鎖
相連。如來答釋亦總示云。世界始終念念相 續一切對待。皆由分別生死垢心輪迴妄見。 未離妄見而辨覺性。遂令覺性成諸輪轉。乃
至結云。如是分別非為正問。今經問既前後。 答亦隨問。二經答意。廣略雖別大旨攸同。如 彼經云。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
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 處等。此即責剛藏。不了圓覺自性絕諸對待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遂引無明生死有為。反
復成疑。以難眾生本來成佛。故佛斥。此正 是生死垢心分別妄見。遂令圓覺成輪轉也。 由是舉喻。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等。今經即以
常說本性覺體妙明明妙。反而責之。以辨滿 慈解惑之心。解則已知覺體本妙無明本空 山河大地如空華相。夫何致疑。惑則能所妄
分強覺俄起。三細為本四輪成界。遂有世界 眾生業果相續。斯皆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 圓覺性即同流轉。故二經之意。問答竝同也。
然此是法空門下疑難大節。最障修證。滿慈 迹雖小聖。今經圓通述悟無非大途。故所陳 難剛藏無異。學者至此請細觀之 二大性 俱遍疑。
[0874a11]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 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 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
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 遍法界 此約世諦水火性異。難第一義性 相俱融。下文答云。觀相元妄。無可指陳。觀性
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 問相陵滅義 三雙結求誨。
[0874a19]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 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 如來無上慈誨 攸所也。據說則本然清淨
互遍互融。據今則宛爾山河。碩乖水火。莫知 所往。孰是孰非。願垂慈誨。冀無所惑 二許 宣三。一敘詮。
[0874a25]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 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 義性 如來常依二諦說法。謂世俗諦勝義
諦。今所說者異乎常說。謂勝義勝義諦也。一 真法界中道實相。無法不收。無法不遍。上聖 下凡情與非情皆成佛道。斯為極唱最後垂 範也 二顯益。
[0874b03]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 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 若正修行處 方便教說。定性二乘無性闡
提不得成佛如焦芽敗種等。今此會通。咸歸 一乘究竟涅槃。涅槃經云。我於餘經說有聲 聞不得作佛。非於此經作如是說。涅槃佛性
即如來藏。亦名一乘。亦名首楞嚴。二經同味 不亦宜乎。斯則會五性融三乘。了義極談莫 斯為最。阿練若云無諠雜。首楞嚴王即諸佛
之大寂定。名真無喧雜正修行處也 三勅 聽。
[0874b14]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三佇聞。
[0874b15] 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四答釋二。 一答藏性生相疑二。一正答所疑三。一牒疑。
[0874b17]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 山河大地 二正答二。一唯一真心。
[0874b19]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 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一 真如心。是佛常說。或名法界。或名實相。或如
來藏性。或妙淨明心。一經之內尚有多名。況 諸經耶。名雖有異一體無別。皆顯法界一相 本來平等。三科七大。虛妄有生。虛妄名滅。生
滅去來本如來藏。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 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若了斯 旨。何山河之忽起有為之遷流耶。何致問於
如來耶。故茲責問。已釋疑盡。此就真如門約 體絕相以答也。性覺本覺指體也。妙明明妙 顯用也。顯不由他故云性覺。性自覺故。性自
明故。豈由於他。顯非有始故名本覺。本來覺 故。本來明故。豈因始有。又體無改易故名性 覺。相非生起故名本覺。體相寂滅心言不能
及。故稱妙。靈鑒不昧昏惑不能暗。故名明。妙 明明妙左右言耳。或可寂而常照故稱妙明。 照而常寂故曰明妙。此顯法界一相真覺無
二。圓覺亦云。一切覺故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古人所解各隨其意。云云在彼。不能具敘 二起諸妄法。即約生滅門隨緣成事以釋。文 三。一總問覺明。
[0874c12]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 明稱為明覺 此之一問定其解惑也 解則 不合致疑。惑則此非正問。問意云。汝聞我
說性覺妙明。為作何解。為此覺體本性自明 名為覺明。為復覺自不明由覺他明明與覺 異名為明覺。覺明之號由誰而立。故云汝稱
等。此之二意。一正一邪。定滿慈答為得何意。 得此則無疑。認邪則生妄。故此一問定其解 惑也 二答由所覺。
[0874c21]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據斯答意。覺體自不能明。必須別假他明為 其所覺。若無所覺之明。但可獨名為覺。不
得兼稱覺明。若欲兼稱覺明。必有明為所覺。 斯則但認於邪。以為妄法生起之本。佛之本 意。覺性元明。必不因他而稱明覺。覺妙明妙
覺圓明圓。明覺一相無二無別。此唯真覺更 無別法。除一寶相餘皆魔事。滿慈起教。示 自不知。妄認所明。遂成迷倒 三約計敘妄
二。初且破滿慈能所執見三。一破真覺墮能 所。
[0875a03]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 初二 句總牒所計。若汝執言。必有所明方稱明覺。 若無所明無明覺者。佛即破云。有所非覺也。
意云若有能所焉稱真覺。夫真覺者離能所 相。見道偈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 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經云。不了心及緣。
則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上文 云。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故知有所非真覺也 二破妙性非湛明。
[0875a12] 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初一句別 牒所明。若如汝言。必有所明方稱覺明。若無 所明但可名覺者。次二句破云。如來常說覺
湛明性。豈得無明。若實無明。不合名為覺湛 明性 三結示真妄二覺。
[0875a17]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上句結真。下句結妄。 性覺必有真明。故云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妄 謂明異於覺。是故汝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
以有所明方稱覺明。故解惑之見於焉可辨 二正顯迷真起妄之由二。一通明妄覺托 真之相。
[0875a23]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真覺之體。本有妙明。 不逐緣生。非由境起。本來寂照法界一相。故 云覺非所明。因此真明。無明不了妄執為所。
由是一念纔起四惑俱生。本識初相莫不是 此。起信云。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 起而有於念。又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是此真明為執所 認而立所明也。此即真如不守自性。為妄所 見便為所相。如前燈光為眚所見便為圓影。
此名無始住地無明。纓絡經云。四住地前使 無法起。故寂極微細。即此所相也 二廣 辨三相展轉生由二。一立因相二。一別示三 相三。一異相。
[0875b07]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起信名為業相。故論云。以依不覺故心動說 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即有苦。果不雜因故。
此經名為異相者。異有二義。一相望論異。謂 不覺則動。覺則不動。動異不動故。二當體論 異。謂此業相具能所故。有生滅故。今此文云。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即當體論異也。真覺 妙明本非能所相。無明不覺妄認為所。妄所 成故妄能隨生。能所二心不相離也。無同異
中熾然成異者。即相望論異也。一真之體。離 言說相。離心緣相。故無同異。能所妄分。二相 俄起。顯然成立相異無相也。亦名動相。異靜 心故 二同相。
[0875b20]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起信名為轉相。故論 云。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轉者起也。轉 前動心起成能見故。今言異彼所異者。能異
即同相。所異即異相。欲異異相須立同名。前 異於真。今異於異。待異立同。又麁顯故。亦名 靜相。靜異動故。此靜待動。非絕待靜。故云因 異立同 三無同異相。
[0875b27]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起信名為 現相。故論云。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 無境界。此則梨耶三境現也。今云同異發明
者。由前同異二相相形顯發故。遂令心相轉 麁能成外境。形對前二而立此名。非前靜相 故名無同。非前動相名為無異。此則待同異
之無同異。非絕待之無同異也。故云同異發 明也。此之三相本識分齊。流注生滅念念不 息。非凡夫二乘之所能覺。由彼一念無明所
起。起信名為不相應染。唯佛究盡。故文云。依 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 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
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 知。唯佛窮了 二總指釋成。
[0875c12]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如是三相。互相擾惱。互相雜亂。形待不息遂 成勞倦。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三相虛妄染污
真性。故名為塵。 汩 清淨體令失明潔。故名為 濁。濁之麁細名相五重。如下廣辨。皆由此 三而為根本也 二辨果相二。一由因引果 二。一由細引麁。
[0875c19]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由前三細。引起四麁。 謂智相相續執取計名也。此四正是二障之 體。以妄想內熏境界外熏。因緣具足。由是
方生。故云引起。染污勞累造業受報。輪轉無 窮皆由於此。即煩惱道也。下業果眾生即後 二麁。起信云。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此 即六麁也 二由內感外。
[0875c26]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 無同異真有為法 起即是動。動即異相。異 名差別為世界體。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前後
改轉隔別不同。故名世界。皆由內有異相為 本。故云起為世界。靜即同相同名不異。形前 差別動亂。故名為靜即虛空之體也。虛空無
差別動轉。由內有同相。對動之靜為此因故。 故云靜成虛空。虛空下二句結由二相也。彼 無下指現相。亦名現識。此就梨耶三相具足
成就位。說名真有為法。以能成就八識六塵 及根身種子等。前之二相雖亦有為。三相未 具。能事未辦。故成就位方說有為。又此一相
名無同異。濫前所說真如覺體亦無同異。故 此特指是有為法。即知非是真無同異。無同 異言真妄俱有。由此揀故無相濫失。然此三
相。說雖次第起即同時。所感外器虛空及有 情根。一念頓現。亦非前後。不可以說之次第 而責現之後先耳 二正明果相三。一世界相
續二。一辨其相二。一明四輪所起四。一風輪。
[0876a16]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由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影明。能即妄 覺。此之覺明全是無明。無明昏鈍遍述法界。
即成空昧。故下文云。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 見不分等。見即妄覺也。一明一昧。一動一靜。 剎那生滅相待不息。於內生滅即名為搖。於
外即成風輪初起。是故世界之初風輪為始。 虛空即為世界所依。故下文云。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也 二金輪。
[0876a25]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 有金輪保持國土 無明生滅形待不息。故 云因空生搖。執認所明堅持不捨。故云堅明
立礙。於內即是覺明堅執。於外即成金輪次 起。故云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知寶性因覺 明有。是故眾寶皆體堅而用明也 三火輪。
[0876b02]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 變化性 前二句指前二性。為生火之由。於 內則生滅不停。堅執不捨。於外則動搖不息。
堅剛難壞。互相摩觸而有火生。如取火法鑽 燧與木一堅一動。火能鎔散成熟萬物。故云 為變化性 四水輪。
[0876b08]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於內則愛明堅執燥心熾盛。於外則寶潤火 蒸遂成流水也。如世蒸物必有污流。故一切
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