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Śūraṅgama Sūtra 首楞嚴義疏注經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五 (之一)長水沙門子 璿 集
[0891a05] 二解結同體疑二。一阿難伸請二。一述已 猶迷。
[0891a07]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 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 人終不能解 前疑因果同異。今疑根塵結
解。故云第二義門。然根起之由前雖廣示。而 不的指何處為結。結解之義尚未辨明。欲期 指陳皎然可識。故引前文佛所舉喻。以況己 迷也。
[0891a14]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 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 名為出家。猶隔日瘧 諸無明者。謂全界無
明也。總攝一切二障見思。故名為諸。始自迷 真。隨逐有情生滅不離。故上文云。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故云俱滅俱生也。初果有學雖未
斷思。已名破煩惱障得人空證。而全未破所 知障。法執猶存。故云猶隔日瘧 二請示結 解。
[0891a23] 唯願大慈。哀慜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 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 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
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無始生死。不能 超越。蓋由結縛。今待解除無礙無繫。不以懇 至莫由開曉。故雨淚求示也 二如來廣演 五。一世尊摩頂。
[0891b01] 爾時世尊。憐慜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 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 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頂是諸根之總。
手為解結之要。摩而警動將有解期。拊而安 慰令知深旨 二諸佛放光。
[0891b06]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 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 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 有
無明住地為六情根。震動不安。因茲解 結。諸佛流光灌一佛頂。以表一多無礙自他 平等。下文諸佛標示。此佛釋成。同說同證更
無異路。問此經從前至此。四度放光。獨有今 文諸佛同放。仍又同說。斯何特異乎。答初為 說教破邪。次為揀妄顯理。次為定見生智。今
為入觀成行。前三依教發解。未能除障。今文 觀成破惑。正動無明入法界理。故諸佛放光。 同示解結體無二源。故知。說教破邪。顯真揀
妄。立信成解。皆為今日成行取證。非聊爾事。 故與前文異耳 三同說結根。
[0891b20]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 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 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
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 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覺明初起 能所妄生。湛性既分六根成異。根塵偶對業
性即生。輪轉無窮。生死長縛。斯六根為生死 結縛之源也。一念無念能所都亡。根塵識心 應時消落。無真可得。無妄可除。覺性圓明法
眼清淨。斯六根為自在解脫安樂妙常之源 也。其猶氷水由氣之動移相雖變異濕性常 一。結解同貫亦復爾也 四阿難再請。
[0891c03]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 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 他物 染淨根本唯此六根。更無別法。於此
起見生死輪迴。於此忘情涅槃常樂。法執未 破。孰能洞明。故再咨詢欲期開示 五佛為 釋通二。一長行二。一雙標。
[0891c09]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 如空華 根境識三無別體性。唯一真覺。故 曰同源。執見不亡。妄生取著。強分染淨橫計
身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故云為縛。了相無 相。分別不生。能所寂然念想虛。盡一法無取。 一真體現。心與虛空等無差別。故名為脫。識
性虛妄猶如空華者。與上根塵綺互相影。上 言根塵。影此識性。今言識性。影前根塵。故三 同源。亦同虛妄。故前文云。見與見緣并所想
相如虛空華。即此識性虛妄也。又云。此見及 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即此根塵同源也 二雙釋二。一總顯無性。
[0891c21]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 蘆 攬塵成根。對根有相。根境立矣。妄識生 焉。妄識能變根境二法。故根境識互相假藉。
一一體空。一一成立。故若交蘆 二別明縛 脫。
[0891c26]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 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由 阿難再問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
六根更非他物。故佛先示根境識三唯一虛 妄同一性源。迷縛解脫誠非異轍。由此別示 結答。令無所疑。因解成觀。妙果可冀。言知
是者。略舉六根之二也。立知者。又略見字。 影在次文。意謂。若於六根三事。不了性無立 為實有起遍計執。惑業由生自取輪迴抂入
諸趣。斯則六根是無明生死結縛之本。苟或 於此體真達妄執取不生。妄知見覺泯然虛 寂。唯一圓成清淨寶覺。斯則六根。是菩提涅
槃元清淨體。更欲何物說為異因。故般若云。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上云。此見及緣元 是菩提妙淨明體。此則正破無明法執。成就 圓通觀門也
二偈頌二。初標舉。
[0892a13]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汎論偈 頌。總有四種。一阿耨窣覩婆頌。不問長行并 偈。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二名伽陀。此
云諷頌。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非頌長行。三 名祇夜。此云應頌。四名蘊陀南。此云集施頌。 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故。為何意故
經多立頌。略有八義。一少字攝多義故。二讚 嘆者多以偈頌故。三為鈍根重說故。四為後 來之徒故。五隨意樂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
前說故。八長行未說故。今此經內。於前四中 二三所攝。八意之內正唯三七。兼二五八。然 又長行偈頌相望有五對之例。謂有無。廣略
離合。先後。隱顯。至文詳而知之。此頌九行。 應頌諷頌。間雜相糅。連環起復。展轉相生。大 意破無明法執。令觀門明淨修行證入一真 法界也
二正頌六。初二頌標宗破執二。一 比量正破。
[0892b01]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 如空華 此文正破無明法執。執為無為有 實體者。皆迷真性。一真法界本非對待。故此
雙破。即是解結之所因也。此中四句。前二句 破有為。後二句破無為。此二不立。方顯法界 一相義耳。言真性有為空者。真性之言正是
標宗揀法。通下第二量轉。謂一真中道第一 義諦也。應立量云。真性有為元空不有。從緣 生故。猶如幻事。真性無為本來不實。無起滅
故。猶如空華。由此二量三支無闕標揀分明 無諸過非。掌珍論中取為善立。第二量中。先 因後宗。譯人語便。亦無所失。此義所顯。一真
平等無諸對待。真妄染淨生死涅槃凡夫諸 佛。皆如空華亂起亂滅。故下文云。一切世界 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故
中論云。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 待。亦無所成法。斯顯第一義中離一切相言 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明法執於斯盡矣 二 顯過況破。
[0892b20]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 見所見 初二句重顯前過。有為無為是對 待故。亦是破執真性是有還同虛妄。惑者議
云。真性之中雖亡有為無為。而此真性應有 所得。是佛所證離諸偽妄。故名曰真。是諸法 性畢竟應有。故此破云。若言離妄所顯有真
性者。還同妄法俱為妄也。以是遍計所緣境 故。離妄之真還因妄顯。如前文云。菩提心生 生滅心滅。此亦生滅。起信亦云。言真如者亦
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 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 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
故名真如。應知若有真性為所得者皆為妄 矣。故云妄真同二妄也。猶非下二句況破執 妄。初句躡前所非。尚無真與不真。不真即妄
也。次句正況。云何更存能見所見。根之與識 俱名為見。所見即境也。斯則總破真妄二心。 諸對待法皆無所有。方名顯淨法界一真平
等。此上二頌。正是頌前根塵同源也。本源自 性尚非真妄。豈得存乎根境識耶。故根境識 同此一源 二兩頌結解同體。
[0892c12]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頌前根塵相發 相見無性猶如交蘆。
[0892c14]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頌前縛脫無二 也。六道凡夫。業惑所繫不得自在。故名為縛。 三乘賢聖。斷惑證理不隨業繫。故名為解。此
則皆由六根迷悟所致。更非別岐。故無二路。
[0892c18]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交中無性。將何 遣有而更存無。一性之中無對待故。肇公云。 有既不有則無無矣。此則正顯根塵中道。亦
是上根塵同源之義。
[0892c22]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頌前知見立知 等文也。迷根執境。不了性空妄取為有。即無 明矣。了性無性真妄一如。根境識三不能為
縛。故名解脫。斯則涅槃無漏真淨 三一頌 生起下文。
[0892c27]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生起六解一亡 疑也。因次第者。下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
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一亦亡者。下文 云。今日如來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 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0893a04]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生起下文圓通 修證也。即取觀音從耳根門入三摩地。文殊 所選。堪與阿難及此界人入流正覺 四一 頌無明習氣。
[0893a08]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 阿陀那云執持。 即第八識。能執持種子起現行故。第八多名。 此名最通。三位之中相續執持位也。無明熏
習種子不斷。如暴流水流注不息。微細境界 唯佛能知。故起信云。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 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
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 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
[0893a16]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謂此識體。單真 不立。獨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為。起信云。 謂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
耶識。若說即真。妄習如何得盡。凡夫外道起 於常見執為真我。若說為妄。恐撥為斷滅。以 真相不滅故。是故於小乘藏及大乘權教不
說第八。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 子成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 我。意顯前文根境識三六種結縛皆是此識
熏習變生。執真執妄見有見空唯此識影。乃 至十地菩薩所見佛身業識上見。若佛如來。 已離業識。無自他相見。如起信說。此則正顯 已離俱生無明耳
五一頌一句遣幻非幻。
[0893a29]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一切諸法唯識 所變。故皆自心。前六不了。見從外來。取而分 別。故起信云。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即無
六塵境界。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 切分別即分別自心。故云自心取自心也。若 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故云非幻。而由見妄忽生覺明相現。四大分 湛。根塵宛成。故云成幻法。而言幻者。以一一 法皆無性故。
[0893b09] 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分 別不生前後際斷。真尚不辨。妄何所立。是 故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斯則一相平等。迷悟都亡。生死涅槃猶如昨 夢。故肇公云。夫不存無以觀法者。可謂見法 實相矣 六一頌三句讚法令忻。
[0893b15] 是名妙蓮華 此平等性觀。能破無明開佛 知見。此知見性。處妄常真在染不污。今得顯 發如開敷出水。故以為喻。
[0893b18] 金剛王寶覺 無明堅牢最為難壞。一念能 破。金剛定力。此定尊上更無能過。於法自在。 是可寶重。如摩尼珠隨意生育。無上覺果。名
王寶覺。
[0893b22] 如幻三摩提 此觀現前。了一切法皆如幻 化。猶如明鏡現諸色像。一一色像體不可得。 同一鏡明不即不離。三摩提云正受。不受諸 受也。
[0893b26] 彈指超無學 此顯速疾能至大覺。故一念 不生即名為佛。超過地位劫數之說。如前文 云歇即菩提。圓覺亦云。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皆斯義也。然至覺時。亦無自果可為所得。故 云超無學耳。亦是約遲速校量。故說為超。非 是都越地位直至無上覺耳。
[0893c03] 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阿 毘達磨云無比法。即指此三昧也。亦云對 法。即以大乘平等大慧。對向一真法界。體用
顯現。理智一如。故名對法。薄伽梵具足六義。 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十方諸 佛取證菩提涅槃妙果。唯此一路。能通至彼。
故名為門。由前請云要因門入。故此開示金 剛三昧。為能入門也 三六解一亡疑二。一 伸疑請決二。一敘慶所聞。
[0893c12]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 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 曾有 能詮之文。諷應交間辭句妙淨。所詮
之理。清明洞徹皎然可見。故使心開如目之 鑒 二正陳疑意。
[0893c17]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 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 倫次。唯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
音。洗滌洗垢 由前偈云解結因次第六解 一亦亡。阿難疑意。前文既云。根塵同源。縛脫 無二。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斯則結無前
後。解亦不倫。六根若亡一覺應顯。云何復云 解結因次六解一亡。故云心猶未明唯垂洗 滌等 二舉事廣明三。一且明結之因起二。
一舉事二。一問答結名二。一綰巾問結二。一 結巾初問。
[0893c28]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 七寶几。引手於几。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 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
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 涅槃僧僧裏衣 也。僧伽梨大衣也。劫波云時分。巾是彼天所 奉獻故。未詳緣起 二再結再問。
[0894a05] 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 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 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
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 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如文 二 約體問名。
[0894a11]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 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 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
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 名百結。何況此巾秖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 停五。云何如來秖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 結
巾喻真性。結喻六根。逐綰而問。相由妄 別。令知根本是一妄結生六。無同異中熾然 成異。故一一綰皆名為結 二徵釋同異二。 一問答。
[0894a21] 佛告阿難。此寶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 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 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
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 我歷生盡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體
雖元一。妄結成六。既已成根。六種名相隨心 計執不可移易。故云不可亂名 二印成。
[0894a29]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 其雜亂終不得成 如文 二合顯。
[0894b02]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迷心執境。無異成異。故下文云。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即斯義也 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