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Śūraṅgama Sūtra 首楞嚴義疏注經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九 (之一)長水沙門子 璿 集
[0942b05] 二色界者。以此界中依正二報色法殊勝。 從勝為名也。通名梵世者。梵是淨義。離欲染 故。禪所生故。異散動故。此界總有一十八
天。若俱舍云。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即 除無想也。依大眾部。與今經同。即加無想 文三。一總指。
[0942b11]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 慧 此總明修心之人須假禪定然後發慧。 定慧均平方稱靜慮。若不爾者。不得名禪。意
顯此四位中皆因禪慧。然於其中所伏惑習 差降有異。故分諸天。下自辨釋。或可此文 約世間人不修無漏禪定不發無漏正慧。遂感
四禪果報不能出離。凡夫雖曰修禪。但是有 漏六行事觀不離虛妄不名禪那。如下文云。 此三勝流雖非正修真三摩地。又云。但能執
身不行婬欲等。又下結云。此皆不了妙覺明 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等 二列釋四。一初 禪二。一釋三。一梵眾天。
[0942b23]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 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 一類名梵眾天 專意在此。故云但能執身
等。想念俱無者。由行六行厭下欲界是苦麁 障忻上色界是淨妙離。故得欲界惑伏。名愛 染不生。由是命終即生色界。故云無留欲界。
此即麁苦不起淨相現前。即是淨定。味此而 生。名為梵眾。即凡夫所修六行伏惑之所感 也 二梵輔天。
[0942c03]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 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已 伏欲惑。故云欲習既除。得上初禪定心顯現。
故云離欲心現。此結上也。於諸下正明此天。 於定共戒愛樂隨順梵行成就防非不失。此 則兼護律儀淨戒成德匡弼梵主。故名梵輔 三大梵天。
[0942c10] 身心妙圓。威儀不鈌。清淨禁戒。加以明悟。 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 大梵天 禪觀轉勝。受生細妙。故云身心妙
圓。復具戒德。故云威儀不缺。此結前也。清淨 下正明此天。於定戒中發慧明悟。斯則慧解 過人。能為梵主統攝梵眾。准俱舍說。威德光
明獨一而住。無尋准伺定力所感。下二天具 有尋伺。又劫末後去劫成先來。外道不測。便 執為常。又因起念見有天生。便執能生世間 為一因主 二結。
[0942c20]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 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已離欲界八苦。故云所不能逼。但是六行
伏惑。故云非真三昧。凡真修禪者。不於三 界現身意。縱得勝妙定相現前。了了自知而 無取著。今此雖得清淨似三摩地。以不了故
味著受生。然能離欲散心麁動。故云諸漏不 動。是故結云。此三勝流總名初禪。俱舍云。離 生喜樂地離欲界雜惡生得輕安樂。然此初
禪所得功德有五支林。一覺。二觀。三喜。四 樂。五一心支。行相如天台法界次第中 二 二禪二。一釋三。一少光天。
[0943a03]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 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王為梵 主。故云統攝。戒定慧具。故云圓滿梵行。此結
前也。澄心下正明此天定心轉勝。故云澄心 不動。定光明發。故云寂湛生光。二禪已上。離 覺觀故。無有語言。但以定心發光。以光勝劣
分其位次。此天喜相初生。慧光尚劣。名少光 天 二無量光天。
[0943a11]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 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從前少光。更發多光。 光相轉增名光光相然。光相圓明映十方界。
境隨光淨遍成琉璃。由定漸增。定光發照必 無涯際。名無量光 三光音天。
[0943a16]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 是一類名光音天 吸取任持無量淨光。以 表言詮。名為教體。此光表詮離諸麁重。故云
發化清淨。隨機開示無不明了。故云應用無 盡。以二禪界地無前五識。但用光明以為表 詮。以光為音。名光音天 二結。
[0943a22]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愁所不能逼。雖非 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麁漏已伏。名為二 禪 二禪三天又勝下位。故名勝流。以得極
喜。故云一切憂愁所不能逼。初禪雖得喜 支。極喜未生。在身麁故。但得離苦。猶有憂喜 相對。今此二禪。定水潤心慧光明泰。喜支調
適憂愁不生。名為定生喜樂地也。麁漏已伏 者。忻上厭下但名為伏。以不斷故不名無漏。 然此一地具四支林。一內淨。二喜。三樂。四一 心。行相如常
三三禪二。一釋三。一少淨天。
[0943b03]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 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初二句 躡上。披音下正明此天。謂披能詮之教體現
所詮之妙理。成所行之妙行。由是三慧既發 妙樂攸通。定慧過前支林轉勝也。言寂滅樂 者。滅前喜相而生淨樂。以喜相麁動此異熟
樂恬怕寂靜。故名寂滅。定相猶劣。故名為通。 始得此樂未廣周遍。名為少淨。淨亦靜也。有 處亦名少靜天故 二無量淨天。
[0943b12]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 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即靜樂也。定心 轉勝。引發此樂令其無涯。樂既無涯。方是成
就淨樂之義。此則名為徹意地樂。遍身輕安 名無量淨 三遍淨天。
[0943b17]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 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前雖徹意地 樂。止在身心未名為遍。今則遍於依正。樂淨
圓融。世界身心無處不遍。殊勝妙樂以成淨 德。言勝託者即此淨樂。是彼行者所依勝處。 證此樂故名之為歸 二結。
[0943b23]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 樂。雖非正修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 具。名為三禪 具大隨順者。一是隨順勝定
二是離於憂喜。憂喜望樂俱為所厭。但是違 境。故非隨順。今此妙樂世間第一。更無過者。 方是隨順具足之義。安隱心中歡喜畢具者。
意地異熟隨順自在。樂極於此。純一無雜。名 為畢具。以此三禪名離喜妙樂地故。此地禪 支具有五種。一捨。二念。三慧。四樂。五一心 支
四四禪者。然此一地總報業但有三品。 感下三天。其無想天但是廣果天中別報。凡 夫境界上極於此。五不還者。自是聖人雜修
靜慮。資廣果天故業令五品殊勝。只於廣果 總報之身生彼五天。與凡夫不同。由是向下 別為一段 文二。一四根本二。一釋四。初福 生天。
[0943c10]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 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麁重相滅。 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初五句結
前生後。俱舍論說。第四禪離八災患。謂尋伺 苦樂憂喜及出入息。又不為三災所動。名不 動地。今云不逼。即離下位苦也。苦因下釋不
逼所以。尋伺憂喜等是苦之因。今既離之。故 無逼迫。樂非常住者。別明樂支以對前苦。三 禪雖得徹意地樂。然不常住。必須有壞。壞即
成苦。此名壞苦。苦樂下正明此天。今第四禪 苦樂俱捨。以一一地皆厭下苦麁障忻上淨 妙離。棄下苦樂名麁重相滅。得上地定名淨
福性生。以此禪定唯一捨受是福之體。既離 下染。故名淨福 二福愛天。
[0943c24]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 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唯一捨受與 定心圓融。捨諸一切苦樂等法。於捨心中仍
生勝解。於此決定忍可印持。不為異緣之所 引轉。故名勝解清淨。由勝解力。於此圓融勝 定之中愛樂隨順。令此勝定得無留礙。住心
自在。受用無窮。故云得妙隨順窮未來際等。 問此有漏禪壽命有限。何得窮未來際耶。答 此約得定報壽長遠動經劫數。云窮未來。非
約報後所論也。又此善定雖是有漏。而能隨 順妙修行者。依第四禪引發此定。熏無漏禪。 修願智無諍邊際定也。下五那含亦依此定。
起有漏無漏雜修靜慮。若凡夫得更不進修。 即許壽命有限。若聖人修。即得盡未來際。通 此兩向。凡聖同修也 三廣果天。
[0944a10]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 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於福愛中。分二所向。一直往道。即至廣果。
二迂僻道。即至無想。此標也。若於下釋。若從 發心已來不帶異計。直修根本四禪四無量 善。熏禪福德。離下地染。備歷四位。至此福愛
更增勝定。廣福所感。得生勝處。名廣果天 四無想天。
[0944a18]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 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 此 正明也。若帶異計。六行伏惑。漸厭漸捨。至福
愛天得捨圓融。捨心相續。遍窮捨道。捨心亦 亡不計身心。故名俱滅。此計無想為涅槃也。 以此捨心為方便入無想定也。初捨麁心入
於微心復捨微心入微微心。從微微心常修 不息。便入無想。此皆修因也。心慮下即無想 報。命終果報生無想天。壽命五百大劫。想心 不行。故名灰凝。
[0944a28]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 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此 判成虛妄也。不了妄想體空。乃執生滅勞累。
厭此生滅求不生滅。故云以生滅為因。捨生 趣不生。未是真不生。見第六識暫爾不行如 氷夾魚。不知微細生滅。妄謂涅槃。非真涅槃
也。故云不能發明無生滅性。初半劫下却釋 彼報行相。准俱舍引婆沙釋彼生死位。多時 有想。初生此天。經於半劫。始入無想異熟。名
初半劫滅。欲無常時。從異熟出。經半劫有心。 後始方死。名後半劫生。生滅中間一向無想。 名無想天 二結。
[0944b11]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 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 名為四禪 此第四禪離八災患勝下地故。
名不動地。然有劫數。壽盡須捨。故云非真不 動。俱舍云。然彼器非常。情俱生滅故。凡夫修 定味著受生。名有所得。定慧均平能捨苦樂。 勝下諸天。名功用純熟
二五不還天三。初 標示。
[0944b19]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 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 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九品習氣者。即欲界
初禪二禪三禪各九品也。種現俱無。名為滅 盡。此是聖人斷。故名滅。非同凡夫暫伏名滅。 習氣既無。苦樂雙泯。離下界繫。故無卜居。然
未進斷第四禪惑。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別立 居處。以修禪時漏無漏雜。故此別居。俱舍論 說。雜修靜慮五品不同。生五淨居。五品別者。
謂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行相如別 二釋相五。初無煩天。
[0944c01] 阿難。苦樂兩滅。鬪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 天 苦樂心滅。敵對則亡。形待既無。故云不 交。不交則無煩也。初滅苦樂二形待心。雜修
初品。稍離定障。名為無煩。煩即障也。然下天 亦離苦樂不名無煩者。以凡夫人忻厭暫伏 非是永斷。今約畢竟不生。故得此名也 二 無熱天。
[0944c08]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機弩牙也。括筈也。箭受弦處也。皆喻唯一捨 心。縱任自在遊諸等至。故云獨行。不與違順
二境相應。故云研交無地。此天以中品雜修 靜慮。慧用清虛。皆離定障。漸得清涼。名為無 熱也 二善見天。
[0944c14]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像一切沈垢。如 是一類名善見天 十方世界唯一捨心。照 了微妙。圓遍澄寂。故云妙見圓澄。塵像慧
障也。沈垢定障也。雜修上品。無漏功著。定慧 障亡。故能妙見。圓澄十方世界。名善見也 四善現天。
[0944c20]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陶鑄鎔鍊也。範土曰陶。鎔金曰鑄。圓澄之見 既彰。定慧之功更著。故能鎔鍊自在顯現無
盡。故云善現 五色究竟天。
[0944c24]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 色究竟天 究竟鞠窮也。群幾者群有之幾 微也。即去無入有。有理未形之謂也。今此一
天。窮到色理未形之際。故云究竟群幾。窮色 性性者。性體也。推至色性之元體也。二句 意。前多此例。或前句窮緣色等識。後句窮所
依大種。劑此一天即入空處。故云入無邊際。 以空又是大種之所依。故名色究竟。如馬勝 問佛。四大性當於何位滅盡無餘。佛云空處 近分。正在此天也 三結勝。
[0945a05]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 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 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麁人所不能見
梵云阿那含。此云不還。此天是彼聖所居故。 亦名淨居。非同凡夫有漏住故。以定力殊勝 依報亦勝。同在世間境界各別。舉例可知 三總結。
[0945a12]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 還名為色界 純是禪定善想所感。無有情 欲所對。故云獨行無交。尚有色礙。故云未 盡形累
三無色界。此四無色無業果色。定 多慧少。厭下色礙。想無邊空。次厭空處。乃 至厭無所有。以非想非非想為究竟涅槃。有
此四種分其位次。雖無業果色。然有定果色 為識所依。此大乘說實有處所。若俱舍說。無 色界無處。由生有四種。依同分及命。令心等
相續。餘經說。有無色有情佛邊聽法淚下如 雨者。此約大乘有定果說。前文亦說無色界 天發願護呪也 文二。初列釋二。一正明感 報二。初指迴心不入。
[0945a25]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 種岐路 此標也。有即是色。頂即究竟。色於 此住名色邊際。二岐路者。一出三界路。即迴
心人所覆二入無色路。即定性人所履。若凡 夫外道既不入此五天。即從廣果無想二天 而入。不在此二所履之限。如下自知。
[0945b02]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 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 羅漢 此正明迴心也。若於有頂禪中。故云
捨心。發無漏智。頓斷上界四地三十六品俱 生煩惱。便證無學。仍又迴心向大乘道。更不 入於空識等處。以無上地惑故。然迴心入大。
有深有淺。但隨破惑有深淺耳。此類仍是樂 慧那含。故得慧光圓通便出塵界 二辨入 者類殊二。一別明四天四。初空處。
[0945b11]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 是一類名為空處 初二句躡前也。捨心有 二。一有頂。二無想。若於有頂。用無漏道斷有
頂惑。銷礙入空。此是樂定那含。即定性聲聞 也。若於廣果無想。用有漏道伏惑入空。亦名 捨心。即凡夫外道也。以此二天俱在捨心共
一地故。覺身下正明此天。銷礙之言亦通前 二。然行人厭患色法。如牢獄。心欲出離。即修 觀智。破於色法。過於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
念種種相。入無邊空處。心與虛空相應。名為 空處定 二識處。
[0945b22]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 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初 句結前空處。次句破空入識。銷礙之無亦亡。
故云無礙無滅。此即唯觀於識。以破於空也。 其中下正釋。唯留賴耶全末那者。此七八二 識更互相依。定性愚法全不知有。冥然自
留也。半分微細者即第六識。今留一半緣識 之分。不留緣色空分。故云半分。以此第六 色心俱緣。故留半也。行人入此定時。厭患虛
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虛空。轉心 緣識。心與識法相應。故名識處定 三無所 有處。
[0945c05]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逈無攸往。如 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空處無色而存空。識 處亡空而存識。皆名所有。今此空識俱亡。故
云空色既亡識心都滅。此二句先破三法也。 十方下。正明行相。十方者諸法也。所緣色空 識心等法一無所存。故云寂然。所緣既寂能
緣不行。故云逈無攸往。以行人厭患於識三 世之識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故捨緣識。 轉心依無所有法。心與無所有法相應。名無
所有處定。然今修大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