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yi Mian Shen Zhou Xinjing Yi Shu 十一面神呪心經義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一面神呪心經義疏[1004b12] 夫至理幽寂言形之表。而靈智妙應玄感之 機。炎嚮情風忽動慈極之妙觀。電影身雲流 光悲重之珠王。感起東剎應從西興。每感必
應如谷神響。酬而現形如鏡明像。度十二因 緣舉十二觀面。救八難極苦開八種神呪。然 則入道雖多不出人法。所言人者十一面是。
所言法者神呪心是。非人無以持呪。非法無 以成人。法人雖殊不思議一也。十一面者。神 徹三有無非現化。形入六趣無非感應。功齊
已成之尊。迹同未極之流。體法性而永寂拯 溺衰而興悲。智窮太靈身遍法界。靈達無方 能照三業。信敬德力難思善救五趣苦難。十
一面者。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而生慈心大 慈與樂。左三面瞋面見惡眾生。而生悲心大 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面見淨業者。發希
有讚勸進佛道。最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 雜穢眾生。而生怪咲改惡向道。頂上佛面或 對習行大乘機者。而說諸法究竟佛道故現
佛面。各爾三方三面為化三有故現三面若 合本面應十二面。而十一面是方便面。本體 常面是真實面。面離於身而智面主面表
內懷以顯權實。故常面上現十一面。故曰十 一面也。神呪心者。人既叵思大士所說神呪 法亦難測也。神者難測也。呪者勅責也。心者
慮智也。經者彼云修多羅。亦云經也常也。漢 地風俗聖人所說皆名為經也。今大聖所說 故目之為經。前賢今聖雖歷永劫所說經常 故也。
[1004c10] 今釋此經前有六義。第一明大意。第二 明經宗。第三明功能。第四明階位。第五明感 應。第六明釋文義。第一明大意。凡是大士化
世之大意者。欲令一切入於佛道。故上求佛 道下化有情。具三阿僧祇行望得三菩提果。 皆為有情令入佛道。然諸有情從本以來
無明所藏纏縛生死。故菩薩垂大慈悲。以種 種方便種種教化。大悲拔苦大慈與樂。故此 觀世音菩薩現種種身說種種教。化諸有情
方便之事於諸經中而廣說也。故華嚴經曰。 觀世音菩薩經大悲法門度脫一切也。法華 經曰。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故三十
三身現化眾生也。不空羂索經曰。是觀自在 菩薩乃現八手而被鹿皮。又曰。千手千眼大 自在王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此菩薩或現大自
在天身故現此身也。亦此菩薩有無量身無 量面。故觀世音經偈曰。具足神通力。廣修智 方便。十方國土中無剎不現身也。問有何因
緣故是觀自在菩薩乃有如是方便而度娑婆 耶。答天地本起經曰。劫初時天下無光。爾時 西方阿彌陀佛念。當彼往化。能仁是同學。應
彼作佛即擊犍槌。一切皆集欝提講堂。佛告 眾言。過此八十恒河沙土有忍土。眾生失於 光明為大困苦。誰建立功德。於是應聲菩薩
白佛。世尊十方佛皆建立。便天人不絕。即與 吉祥菩薩二人共議。為世作眼目而造日月 也。應聲菩薩作日。吉祥菩薩即作月也。應聲
菩薩即觀世音菩薩也。吉祥菩薩即大勢菩 薩也。是二菩薩神德無量。名稱若干早陰。此 方與物緣重也。問此菩薩為幾劫化耶。答此
菩薩願重。故若眾生不盡者是菩薩之化而 不絕也。故經曰。昔有轉輪王名曰遍淨。有太 子亦有大臣名寶慧也。大臣發大誓願欲度
娑婆世界。時是太子隨臣發願共化此土。故 爾時轉輪王者西方阿彌陀佛也。太子者是 觀世音菩薩也。大臣者是釋迦文佛也。故觀
世音經偈曰。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 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也。第二明經宗。問此 經以何為宗耶。答正說所說意略有三義。一
者以觀世音菩薩行法為經宗也。問於觀世 音三昧經已明行法。何故更說觀音行法耶。 答行有二種。一者寂靜行。二者動轉行也。彼
經依定力而徵瑞。此經依作法而顯益。故異 也。三昧經所說行法若不得定難可易得。不 當末代機也。若此經如行法而作法而終無
不得益耳。二者說觀世音菩薩神呪為宗。此 有二事。一顯現事。二隱密。是經所說神呪 祕密之事如法行者是菩薩大士無形能不應
有情之感。故以神呪為經宗也。三者為一切 有情欲示所歸依處。故以菩薩德力為經宗 也。故一切行者必依行法及菩薩神力而得
成道之終以無上道果為經宗。故下經曰。百 千俱胝那由他佛名稱菩薩稱名二功德平等 平等也。問此經行法於三乘行中為何行耶。
答三乘雖殊其理一致。但心自有大中小。故 三行差別也。故此經正明菩薩大行為宗也。 問此經所說神呪心者為是菩提心耶。為是正
神呪心耶。為是行者之心耶。答今言神呪心 者非是有情之心也。是神呪祕密變異之義 似有心神隨人所念得成就。故曰神呪心也。
問若是神呪有心者為是生滅心耶。為是無 生滅心耶。答是神呪者與理相應故非色非 心。而能色能心者皆觀自在菩薩神呪似有 心而非是有情心也。十一面者實是十二面
也。上佛面是果。下菩薩面是因也。謂是因果 一雙也。亦上十一面是方便面。下一面是真 實面也。謂是真實方便一雙也。是十一面中
前三面慈相左三面瞋相。慈是文瞋是武。謂 是文武一雙也。右三面白牙自在菩薩變現 十一面。或現佛面或現慈面或現瞋面或現
白牙上出或現暴大咲面。雖現十一本體不 二故。舉變現面故曰十一面也。問是菩薩有 慈面相不可怖。而何故是菩薩有瞋面耶。亦
有牙出咲面相示三相耶。答夫聖絕淨污之 氣。豈有瞋咲相耶。然隨世間者依違境而發 瞋也。依順心而發咲也。現牙出相而讚淨也。
白牙上出相者方廣經曰。身口意淨故二牙 白相也。故知讚淨三業有情。故有白牙上出 相面也。暴大咲相者化善惡雜穢有情。故
現暴大咲相也。何知然者。夫咲之者見善 而心喜故咲也。見惡而嗤謗故咲。而今曰 暴大咲相者。必當嗤謗彼惡罪故有暴之言 故。嗤彼善惡雜穢有情故有咲面也。謂世
間人面表於心。心出於面。見善色喜。見惡色 惡。隨心善惡面色美醜。故隨世間故聖現此 面相也。問若化善眾生但以慈面。化惡眾生
但以瞋面。而化善惡雜穢有情但以暴咲面。 化淨業有情但以白牙上出面者。是化娑婆 有情。善者甚少惡者甚多。故以瞋面而化度
耶。不以餘面化耶。答先以瞋面而化有情 惡。後若調其心而成善心者。乃以慈面而化 度也。亦以瞋面能除怨敵也。故下云。取慈
支一顆誦一百八遍。粧點此像左邊瞋面。面 向怨敵怨敵不進也。問若爾各各一一而現 化耶。亦得具現十一面耶。答方便化物不可
定相。或具現或不具。今依具現之。但若有 惡緣怨害行者。至誠發願欲離此怨者。是觀 世音乃現瞋面而降伏之。若有眾生欲求佛
道。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之。若有眾生欲度 眾生懃修淨業而淨。現白牙上出面乃讚勸 進也。若有眾生欲見觀音現後化度。即現 慈相而說法也。若有眾生或善或惡或行不
行心行不定欲見觀音化度。即現暴咲面而 為說法也。今更釋十一面以五義而釋。一 聖有二化方便。一聖默然密化。如維摩詰默
然。即是本面也。二聖說法。謂種種方便種 種說法也。即是十一面相也。二聖有二化。一 說實慧而化有情。所現之身亦真實體。即是
前三慈面也。二說權方便慧而化有情。所現 之身亦方便身。如瞋面咲面牙出面也。三聖 有二化。一者一往化。如咲面嗤惡業也。二
遂化。如瞋面呵惡也。牙出面讚淨業也。四 聖有二化。一相順化。如華嚴經田獵魚捕共 助而化也。即如暴咲面化也。二相奪化。如持
論逼迫化。即瞋面呵惡也。五聖有二化。一 慰喻化。如維摩慰喻章。即此慈面嘆善也。二 調伏化。如維摩調伏章。即如瞋面呵惡也。雖
不對生菩薩。而作十一面像如法修行者願 令得也。問何故佛面是一。慈面瞋面牙出面 各有三面。亦咲面是一耶。答果道無二故佛
面無二也。慈面三者慈不出三故三面也。一 慈有苦無樂有情而令離苦得樂也。二慈有 福無慧有情而令具福慧也。三慈有慧無通
有情而令備神通智慧。故慈面三也。瞋怒面 三者。一怒欲離苦報重迷苦業也。二怒欲求 樂果不知樂因也。三怒觀寂靜理還著散亂
境。故瞋面三也。白牙上出面三相者為讚三 業淨故有三面也。亦為化三有故有三三九 面也。暴大咲一面總嗤善惡雜穢有情故有
一面也。問至人無相。相隨緣現。故不見世間 人面十一身一者。何故違世而現身耶。答每 面應有而以彼人。故淺識之者見彼瞋面人
但知瞋人不知觀音方便。故今為淺者令知 觀音一身變現十一面之身。故現十一面身 也。第三明功能。是觀自在菩薩神呪功能非
是一類。處處不同。隨彼所說而不等也。是功 能雖多略有三種。一請觀世音經說四種神 呪。正現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是大利益。二不空羂索經說大神呪得二十 八功德。三此十一面經明八種神呪。明十四 種利益也。如此功能雖多不出得離也。離有
三種。一者能滅八難。二者能拔三道苦。三 者能滅四重五逆也。三道八難是苦果。四重 五逆是苦因也。故觀世音經偈曰。地獄鬼畜
生能滅諸有苦。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也。 若滅四重五逆者餘罪可易滅。若皆滅罪者 苦報易脫也。問何故不說滅是誹謗大乘罪
耶。答大品經曰。若誹謗大乘人墮大阿鼻地 獄。若劫盡時更移他方地獄。逕無數劫不說 出時也。得有三種。一見諸佛攝受。二現世
豐安即現報也。三生安養國也。雖有十四種 功德及一切善報不出得離。合六種功德也。 亦不出世出世二種果報也。世間報即是人
天豐樂報也。出世間報即生淨土不退菩提 果也。問若至心行者得免三界三苦耶。答一 切苦無非解脫。故觀音偈曰。生老病死苦以
漸悉令滅也。第四明階位。凡菩薩階位不出 二種。一者已成佛菩薩是法身大士也。二者 未成佛菩薩是直往菩薩也。已成佛菩薩者。
如妙德菩薩等是已成佛也。未成佛菩薩者。 從初發心至于十地未滿行業故未成佛菩薩 也。今大乘有二義。一平道門二漸捨門也。平
道門者。一切大有情從本以來與佛常一。但 以眾生起二見故有二相。故經曰。不知自身 有如來。流轉生死無出時也。亦淨度三昧
經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也。漸捨門 者。不無已成未成之義也。故從初發心而 於五十二位中。每位乃有入分住分勝進分。
故滿行斷惑方得成佛也。是觀世音菩薩乃 有二義。一云。已成佛菩薩也。故觀音三昧 經曰。是觀世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
吾為弟子也。二云。未成佛菩薩也。故觀音 授記經曰。是觀世音菩薩昔於金剛師子遊 戲佛所初發菩提心。彼時國王名曰威德王。
於其國觀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華從 地涌出。雜色莊嚴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 童子化生其中結跏趺坐。一名寶意二名寶
上也。時威德王從定而起。見二童子坐蓮華 藏。以偈問曰。汝為天龍王夜叉鳩槃荼。為人 為非人。願說其名字。時左面童子以偈答曰。
一切諸法空。云何名字。過去已滅。當來法 未生。現在法不住。仁者問誰名。空法亦非 人龍非羅剎。人與非人等一切不可得。左
面童子而說偈言。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 一切法無名。而欲問名字。我名為寶意。彼名 為寶上也。是阿彌陀佛滅度後世界法音不
斷。彼佛於中夜入滅度。是觀世音補佛之處。 世界轉名眾寶普集莊嚴世界。佛名普光功德 山王佛也。次大勢至補觀世音處。佛名善住
功德寶王佛。是金剛師子遊戲佛與阿彌陀 佛皆有乘。後二佛唯菩薩乘。聞此三佛名者 得轉女身超四十億劫生死之罪也。弘猛海慧
經曰。昔此閻浮提有王名曰善首。有五百王 子。第一太子名善光。值空王觀世音佛乃發 十願。一大悲觀世音願知一切法。二大悲觀
世音願乘波若船。三大悲觀世音願得智慧 風。四大悲觀世音願得善方便。五大悲觀世 音願度一切人。六大悲觀世音願超生死海。
七大悲觀世音願得戒定道。八大悲觀世音 願登涅槃山。九大悲觀世音願會無為舍。十 大悲觀世音願同法性身。是觀世音發願。願
我未來作佛。字觀世音三昧。稱我名不往來 度者不取妙色身。若行此願清淨莊嚴一室。 以於此土行菩薩道。故知未成佛菩薩也。若
從多者為已成佛。亦為化有情故更示成佛 耳。故法華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 而為說法也。第五明感應。問是觀世音菩薩
何處故有情感即觀音應耶。答是觀世音菩 薩既為法身大士無所不遍。故經曰。十方剎 土中無剎不現身也。若依華嚴經曰。南方有
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薩名曰觀世音。汝詣彼 問。善財童子登彼山頂。推求見觀世音菩薩 住仙西阿。處處皆有流泉浴池。林木欝茂
池草柔燸。結跏趺坐金剛寶坐。無量菩薩恭 敬圍繞。師為為說法大慈悲經也。復次不 空羂索經曰。佛在補多羅山頂。觀世音菩薩
宮殿所住之處。復次大無量壽經曰。正在西 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補處菩薩也。問彼菩 薩身量為幾許耶。答是菩薩身量亦是處處
不同說也。故無量壽經曰。阿彌陀佛身高六 十二恒河沙由旬。觀世音菩薩身量長八十 萬億那由他由旬也。又三昧經曰。身長一丈。
項背曰光也。故准彼而造像者不可堪管也。 故隨根機而造少形。故不空羂索經曰七尺。 此經云一搩手半也。夫聖人現身長短不定。
故就一釋迦身量不定也。若現遍滿法界之 身時為名盧舍那也。若現王宮時或名釋迦。 身長一丈六尺。若俱尺羅長者以尺量。佛
足自跟至膝不知。故知機緣不定。故身不定 也。夫感應義常云。以三世善而感佛故應也。 又以惡感佛之時。捊應感惡。生善時佛應
也。若無惡者何應而化物耶。感者召義應 者應現義也。應有二相。一直以佛菩薩應現。 如請觀世音經明阿彌陀及菩薩現於王舍城
也。二密以方便身而應現。是事甚多載於記 傳也。問何相感故乃應現生佛菩薩。何相感 故應現方便耶。答略有三雙六隻。一眾生有
二種。一深種善根者感故應現生佛菩薩身 也。二福薄眾生感故應現方便身也。深種善 根者多佛值多供養佛多聞法發菩提心也。
薄福眾生者目而不見。雖聞不勤。勤而不久。 故數退為福薄也。二者有二眾生。一能觀實 相。二不能觀現世。夫如實覺觀故名成佛也。
所言實相者。一切諸法本來寂靜。無所去來 亦無生滅。能如是觀。菩薩即應。故華嚴經 曰。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