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Meaning of the Bodhisattva Precepts 菩薩戒義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薩戒義疏卷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563a08] 菩薩戒者。運善之初章却惡之前陣。直道而 歸生源可盡。聲聞小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 兼懷寧不精持戒品。內外二途咸皆敬奉。王
家庶眾委質虔恭。斯乃趣極果之勝因。結道 場之妙業。然經論所載戒相有於多種。記傳 所辨受法不無同異。良以機悟偏圓宜聞詳
略。辭無雙舉事不並行。今謹按什師所述法 相。出自梵網經律藏品。什師秦弘始三年來 達漢境。光顯大乘匡維聖教。傳譯經論三百
餘卷。梵網一本最後誦出誓願弘宣。是故殷 勤一言三復。特為文義幽隱旨趣深玄。所以 指堂曉示。令後生取悟為易。經稱梵網者。欲
明諸佛教法不同。猶如梵王網目。品言心地 者。菩薩律儀遍防三業。心意識體一異名。三 業之中意業為主身口居次。據勝為論故言 心地也。釋此戒經三重玄義。
[0563a24] 第一釋名。第二出體。第三料簡。就釋名中。初 明人名。次辨法號。後明階位。天竺梵音摩訶 菩提質帝薩埵。今言菩薩略其餘字。譯云。大
道心成眾生。亦云。開士亦大勇心。復云善 美。隨行為名。以其運心廣普因斯立號。大品 經明。此人有大道心。不可沮壞猶如金剛。從
初發心終至等覺。皆名菩薩也。又稱佛子。以 紹繼為義。三乘皆從佛生。解盡是子義。法華 云。若如我子。大士紹續為勝。稱為真子。又三
乘同皆修道。盡有此義。二乘自通至小果狹 而且短。大士廣長自通通他。故受斯稱。大經 發心云。初已為天人師。勝出聲聞及緣覺。
故言大心。次辨法號即是戒義。梵音尸羅。 大論云。秦言性善。亦云清涼。以其能止破戒 熱惱。從能得名。亦云波羅提木叉。譯言保解
脫。又名淨命。亦言成就威儀無所受畜。未來 生處離三惡道淨土受形。能止邪命防非止 惡。亦言戒。是約義訓義。復言勒義禁義。並是
隨義立名。大經云。如佛禁無常汝猶說者。即 破佛禁舌則墮落。又云。是人所有禁戒皆不 具足。尚不能得二乘菩提。況無上道。今言戒
者。有律儀戒定共戒道共戒。此名原出三藏。 律是遮止儀是形儀。能止形上諸惡。故稱為 戒。亦曰威儀。威是清嚴可畏。儀是軌範。行人
肅然可畏。亦曰調御。使心行調善也。定是靜 攝。入定之時自然調善防止諸惡也。道是能 通。發真已後自無毀犯。初果耕地蟲離四寸。
道共力也。此二戒法既是心上勝用力。能發 戒道定與律儀並起。故稱為共。薩婆多說。律 儀戒禪戒無漏戒。此名雖出三藏。今菩薩戒
善亦有此三。若要誓所得名曰律儀。若菩薩 定共道共。皆止三業通稱戒也。若攝律儀。攝 善法。攝眾生。此三聚戒名。出方等地持不
道三藏。大士律儀通止三業。今從身口相顯 皆名律儀也。攝善者。於律儀上起大菩提心。 能止一切不修善事勤修諸善。滿菩提願也。
攝生者。菩薩利益眾生有十一事。皆是益物 廣利眾生也。戒品廣列菩薩一切戒竟。總結 九種戒皆為三戒所攝。律儀皆令心住。攝善
自成佛法。攝生成就眾生。此三攝大士諸戒 盡也。瓔珞經云。律儀戒謂十波羅夷。攝善謂 八萬四千法門。攝生謂慈悲喜捨。化及眾生
令得安樂也。大論戒品列十種戒。一不缺。二 不破。三不穿。四不雜。五隨道。六無著。七智 所讚。八自在。九隨定。十具足。義推此十。不
缺者。持於性戒性重清淨。如護明珠。若毀犯 者如器已缺。佛法邊人也。不破者。持於十三 無有破損也。不穿者。波夜提等。若有所犯如
器穿漏。不堪受道也。不雜者。持定共戒。雖持 律儀念破戒事。名之為雜。定共持心欲念不 起。大經云。言語嘲調。壁外釧聲。男女相追。
皆污淨戒也。隨道者。隨順諦理能破見惑也。 無著者。見真成聖。於思惟惑無所染著。此兩 約真諦持戒也。智所讚戒。自在戒。約菩薩化
他為佛所讚。於世間中而得自在。此約俗諦 論持戒也。隨定具足兩戒。即是隨首楞嚴不 起滅定現諸威儀。示十法界像導利眾生。雖
威儀起動任運常淨。故名隨定戒。前來諸戒。 律儀防止名不具足。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故 名具足。用中道慧遍入諸法。故名具足。此是
持中道第一義諦戒也。次明階位。釋尊一化 所說教門。準義推尋具明四教。謂藏通別圓。 如大論引迦旃延明六度齊限。尸毘代鴿是
檀滿。須摩提王不妄語是尸滿。忍辱仙人歌 利王割其心不動是忍滿。大施杼海是進滿。 尚闍梨鳥巢是禪滿。劬嬪大臣分地息諍是
等智滿。偏菩薩也。大品明。有菩薩發心與 薩婆若相應。通菩薩也。有菩薩。發心遊戲神 通淨佛國土。淨名中。不思議解脫變身登
座。而復受屈被呵者。別菩薩也。發心即坐道 場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圓菩薩也。四菩薩 中。行位深淺今當說。最初三藏正為小乘。聲
聞有七賢聖。外凡有三。一五停。二別相念 處。三總相念處。次入內凡有四善根。第四暖 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過此入聖
位。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得。五 身證。六時解脫。七不時解脫。聲聞如此。菩 薩不論階位不斷煩惱唯修六度。若論次位
秖可準望小乘作深淺耳。從初發心起慈悲 誓願觀察四諦。以道諦為初門專修六度。檀 破餓鬼尸救地獄。忍濟畜生。進拔修羅。禪靜
人中。慧照天眾。從釋迦至罽那尸棄名初僧 祇。得五種功德。一不生三惡道。二不生邊地。 三諸根完具。四不受女身。五常識宿命。而
自不知作佛不作佛。準望位在五停別總念 處也。從尸棄至然燈名二僧祇。爾時雖自知 作佛而口不說。準望位在暖法性地。既有證
法之信。必知作佛修六度行。心未分明口不 向他說也。從然燈至毘婆尸三僧祇滿。是時 內心了了自知作佛口自發言。準望在頂法
位中。修行六度四諦解明。如登山頂了見四 方。故口向他說。若過三僧祇種三十二相業。 準望此是下忍之位。若坐道場位在上忍。後
一剎那入真。三十四心斷結得三菩提。則為 佛也。通教菩薩即三乘共十地。一乾慧地者。 事相名同三藏。觀行心別。體陰界入如幻如
化。總破見愛八倒名身念處。心受法亦如是。 住是觀中。修止勤如意根力覺道。雖未得暖 法相似理水。總相智慧深利故。稱乾慧地。
二性地者。得過乾慧地。得暖法已。能增進初 中後心入頂法乃至世第一法。皆名性地。得 無漏性水故言性地也。三八人地。三乘信行
法行。體見假發真斷惑。在無間三昧中八忍 具足。智少一分名八人地也。四見地者。三乘 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諦之理。同斷見惑八十
八使盡。五薄地。體愛假發真。斷欲界思證 第六解脫。煩惱薄也。六離欲地者。三乘體愛 假即真。斷欲界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貪瞋。
故言離欲地也。七已辦地者。三乘之人。體色 無色愛即真發無漏。斷五上分結掉慢疑色 染無色染。七十二盡三界事惑究竟。故言已
辦地也。八辟支佛地。緣覺發真無漏。功德 力大能除習氣也。九菩薩地者。從空入假道 觀雙流。深觀二諦進斷習氣。色心無知得法。
眼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學 佛十力四無畏。斷習氣將盡也。十佛地者。大 功德力以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究竟。
習亦無餘。如劫火燒木無復灰炭。香象渡河 到於邊底。雖佛菩薩名異二乘。通觀無生體 法。同是無學共歸灰斷。證果處一稱為通也。
別教階位五十二地。一外凡十信。一信。二念。 三進。四慧。五定。六不退。七迴向。八護法。九 界。十願。第二內凡習種性十住。一發心。二
持地。三修行。四生貴。五方便具足。六正心。 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頂。盡三十心 皆名解行位。悉是內凡盡名性地。第三性種
性十行。一歡喜。二饒益。三無恚恨。四無 盡。五離癡亂。六善現。七無著。八尊重。九善 法。十真實。第四道種性十迴向。一救護一切
眾生離眾生相。二不壞。三等一切諸佛。四遍 至一切處。五無盡功德藏。六隨順一切堅固 平等善根。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八真如相。
九無縛無著解脫。十法界無量。第五聖種性 十地。一歡喜。二離垢。三明。四焰。五難勝。六 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雲。第六
等覺地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隣真極 聖眾學之頂也。第七妙覺地。即見性究竟佛 菩提果。了了見性稱妙覺也。性習二性。若據
位分。習種在前性種在後。若據行論。性習同 時故前後不定。依體起用。先明性種後明習 種。尋用取體。先習後性。與教證二道相似。就
位以論。教道在前證道在後。據行論之。證教 同時前後不定。依體起用先證後教。尋用取 體先教後證也。就解行中復有四種。一名解
行。二名發心。三名迴向。四名道種。於出世 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於大菩提起意趣求。 故名發心。用己善法趣向菩提。故名迴向。當
分之中如觀道立。故名為道。望後佛果能生 曰種也。習種性能生報佛。性種性能生法佛。 舊云。法才王子六心中退。即云十住第六心。
難云。十住云性地。性以不改為義。云何退作 二乘其猶一。答性是不作一闡提。不妨退大 向小。終是難通。止觀師說。是十法信中六心
退耳。比釋論師。及金剛般若論師。皆作此解。 是信習十心中六心耳。七心已上永離二乘。 爾時設為利弘經不無輕漏。而度物心不失
恒有菩薩之名也。圓教明位。別教五十二位 次第修行。圓教圓修一心具萬行。異於次第 行也。外凡五品位一切隨喜心。若人宿植深
厚。或值善知識。或從經卷圓聞妙理。一法一 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起 圓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塵有大
千經卷。欲開此心而修圓行。圓行者。一行一 切行。略言為十。謂識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 議。傷己惛沈慈及一切。又知此心常寂常照。
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識一 心諸心若通若塞。能於此心具足道品向菩 提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識己心及凡聖
心。又安心不動不墮不退不散。雖識一心無 量功德。不生染著。十心成就。其心念念。悉與 諸波羅蜜相應也。二讀誦者。圓信始生善須
將養。涉事紛動令道牙破。唯得內修理觀外 則讀誦大乘。聞有助觀之力。內外相藉圓信 轉明。十心堅固。如日光照見種種色也。三說
法者。內觀轉強外資又著。圓解在懷弘誓熏 動。更加說法如實衍布。但以大乘法答。設 以方便終令悟大。隨說法淨則智慧淨。說法
開導。是前人得道全因緣。化功歸己。十心三 倍轉明也。四兼行六度。上來前熟觀心未遑 涉事。今正觀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與
虛空等。使一切法趣檀。檀為法界。事相雖少 運懷甚大。理觀為正事行為傍。故言兼行。事 福資理十心彌盛也。五正行六度。圓觀稍熟
事理欲融。事不妨理理不隔事。具行六度。權 實二智究了通達。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 違背。具足解釋佛之知見。而於正觀如火益
薪。力用光猛也。第一內凡十信。圓聞圓信修 於圓行。善巧增益五倍深明。因此圓行得入 圓位。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善修慈愍即
入念心。善修寂照即入進心。善修破法即入 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善修道品即入不 退心。善修正助即入迴向心。善修凡聖即入
護心。善修不動即入戒心。善修無著即入願 心。是名圓教鐵輪十信位。圓教似解六根清 淨也。第二聖位。前明十住真中智也。初發心
住發時。三種心發。一緣因善心發。二了因慧 心發。三正因理心發。即是境智行妙三種開 發。緣因心發。即是住不可思議解脫首楞嚴
定。了因心發。即摩訶般若畢竟空也。正因發 心。即是住實相法身中道第一義諦也。華 嚴云。初住所有功德。三世諸佛歎不能盡。初
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 聞法不由他悟。淨名云。知一切法是坐道場。 亦是入不二法門。大品從初發心即坐道場。
轉法輪度眾生。謂如佛。阿字門一切法初不 生也。第三明十行者。即是十住後實相真明 不可思議。更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一行一
切行念念進趣。流入平等法界海。諸波羅蜜 任運生長。自行化他與虛空等也。第四十迴 向者。十行之後無功用道不可思議。真明念
念開發。一切法界願行事理。自然和融迴入 平等法界海。更證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故 名迴向也。第五十地者。即是無漏真明入無
功用道。猶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負法界 眾生普入三世佛地。又證十番智斷破十品 無明也。第六等覺地者。觀達無始無明源底。
邊際智滿畢竟清淨。斷最後窮源微細無明。 登中道山頂與無明父母別。是名有所斷者 名有上士也。第七妙覺地者。究竟解脫無上
佛智。故言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此即三德不 縱不橫不並不別。究竟後心大涅槃也。一切 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智斷。大遍知。大道。
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即是十觀成 乘圓極竟在於佛。過茶無字可說。盧舍那名 淨滿。一切皆滿也。南嶽師云。四十二字門是
佛密語。何必不表四十二位。諸學人執釋論 無此解。多疑不用。但論本文千卷。什師九倍 略之。何必無此解。深應冥會。何者經云。初阿
後茶。中間四十二字門。具諸字功德。華嚴 云。從初一地具足諸地功德。此義即同。阿字 門諸法初不生故。此豈非圓教初住初得無
生忍。過茶無字可說。豈非妙覺無上無過。廣 乘品明一切法皆是摩訶演竟即說四十二 字門。豈非圓菩薩從初發心得諸法實相具
一切法至妙覺地窮一切法底。此義與圓位 甚自分明。次發趣品明別教十地。後明三乘 共十地。三教階位其文現也。第二出體者。初
明無作。次明止行二善。初戒體者。不起而已 起即性無作假色。經論互說諍論有無。一云。 都無無作。色心假合共成眾生。善惡本由心
起。不應別有頑善頑惡。皆是指心。誓不為惡 即名受戒。瓔珞經云。一切聖凡戒盡以心為 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或言教為戒體。或云
真諦為戒體。或言願為戒體。無別無作。大 經聖行觀析無常。阿闍世王觀析境界。但明 色心不道無作。五陰名教通大小乘。唯有一
色四心。小乘引接小根恐其輕慢因果。權言 重惡口能別生一法無作牽報。善法須行惡 法須止。行一則有兩力。豈可不慎。方便假說
適會一時。直如論主一生成四果法勝別有 凡夫法。豈可依此便是實耶。若因中別有頑 善共為佛因。佛地亦別有此善共為佛果。當
知。心為因果更無別法。二云。大小乘經論盡 有無作。皆是實法。何者心力巨大。能生種種 諸法能牽果報。小乘明。此別有一善能制定
佛法。憑師受發極至盡形。或依定依道品別 生。皆以心力勝用有此感發。成論有無作 品云。是非色非心聚。律師用義亦依此說。若
毘曇義。戒是色聚。無作是假色。亦言無教 非對眼色。大乘所明戒是色法。大論云。多 少思是心數云何言多少耶。觀論意。以戒是
色即問此是數義。大乘云何而用數義。解云。 若用非色非心復同成實。還是小乘。今言數 自家是數色。大乘色何關數家。中論云。語
言雖同其心則異。今大乘明戒是色聚也。大 乘情期極果。憑師一受遠至菩提。隨定隨道。 誓修諸善誓度含識。亦以此心力大別發戒
善。為行者所緣止息諸惡。優婆塞戒經云。譬 如有面有鏡則有像現。如是因作便有無作。 大論解戒度云。罪不罪不可得具足尸羅。此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