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Tiantai Bodhisattva Precepts 天台菩薩戒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天台菩薩戒疏中天台沙門明曠刪補
[0590a26] 次明四十八輕。簡異十重故得輕名。非無過 累故名為垢。於中為三。初結前生後。次別釋。 三總結。初如文。次釋為五。初三十為三。次二
九為二。初十又二。初釋。次結勸指廣。初釋為 十。
[0590b01] 初不敬師長戒。菩薩理應謙卑敬養一切 有情。況於師長輕慢違行之甚。故制居首。別 具四緣。一是師長。二知是。三故起輕慢。四身
心不敬便犯。就文為三。初標名勸受。次既得。 下示行令持。三而菩薩下止作結犯。初文國 王即人中粟散王也。轉輪即鐵銅等聖王也。
鐵輪王一天下。銅輪王二天下。銀輪王三天 下。金輪王四天下。文武百官此等貴位若不 受戒鬼神不護。何以統御蒼生。故勸應先受
等。言諸佛歡喜者順諸佛律儀義當咸歡喜。 次文言上座等者。僧中上首善御大眾亦當師 義。和上阿闍梨略如前釋。同學上座名大同
學。同一正見名為同見。同一行者當名為同 行。而菩薩下止作結犯。言憍心等者自高為 憍輕他曰慢。二名癡由止孝順故憍慢也。以
自等者舉重況輕。應賣身以酬近成之澤。況 生輕慢。故結犯也。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瑠璃 四頗梨五赤珠六車 璩 七瑪碯。百物者通舉
所有也。若不爾者若不孝順恭敬供養等耳。
[0590b20] 第二不飲酒戒。酒是惛狂之藥。重過由此 而生故制罪也。別具四緣。一是真酒。二真 酒想。三無重病緣。四入口便犯。律中不通
誤飲。此文乃制故。就文為又二。初標名舉過 制令止惡。次若故下遺制結犯。初言酒器者 盛酒空器也。空器尚犯況勸酒耶。獄出報生
雜類乃至蛐蟮。故云無手。教人等令飲尚乃 不應何況自飲。故並結犯。結犯可知。
[0590b28] 第三食肉戒。菩薩理忘身濟物。何容反食眾 生身分故制罪也。別具三緣。一是有情之肉。 二起肉想。三入口便犯。就文為二。初標名彰
過制令止惡。次若故食下遣制結犯。
[0590c03] 第四食五辛戒。菩薩所居身口香潔。反食薰 穢賢聖遠之。是故制犯。別具四緣。一是五辛。 二五辛想。三無重病緣。四食便犯。就文為二。
初標人列名制令止惡。次若故下違制結犯。 初文一大 [卄/秝] (俗云葫是) 。二革葱 (即韮薤等) 。三薤 (只是葱等) 。四蘭葱 (
[卄/秝] 野 [卄/秝] 等) 。五興渠 (荖蒠 [卄/孝] 蒺) 。次結犯如文。
[0590c09] 第五不教懺悔戒。菩薩愍物應舉過示人令 其改往務存清潔用先正道。下救黎元上維 聖法以報佛恩為益甚。故制令慎。別具五緣。
一是犯戒之境。二知彼所犯。三無別違緣 (謂惡律多 等) 。四作覆藏心。五共同法事便犯。就文為二。 初標名列事制作。次而菩薩下止作結犯。五
戒者一不殺二不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 飲酒。食肉終身制五名為五戒。八戒者一不 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五同上六不坐臥高廣大
床七不著花香瓔珞及油塗身八不自作樂及 故往觀聽 (過中食為本也) 。此八戒隨受長短。若全若 分並皆得也。加捉錢寶及過中食即十戒也。
毀禁者犯二百五十等。七逆如下釋。八難者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州五長壽天六世 智辨聰七諸根不具八佛前佛後。此八是果。
果由因剋見所犯因可令懺悔。其因者何。謂 毀戒墮獄因。慳貪餓鬼因。無慚畜生因。為求 人間長壽持三歸五戒即北州因。為求天樂
持八戒等即長壽天因。不為解脫集學世俗 防護三業即世智辨聰因。折損有情身分毀 謗正法諸根不具因。不思惟修習大小觀法
生佛前佛後因。應學佛慈悲示令改往。萬行 宗趣三德為依。若自若他標心五悔。懺悔居 其首舉一攝諸故云應教懺悔。次文同住者
同處也。貪利等同名同僧利養。布薩者此云 淨住。餘文可見。
[0591a06]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諸佛所師所謂法。尊人 重法進道卑心。而反踞傲輕慢人法。失道之 本莫不因茲。故制犯也。別具四緣。一見大乘
解行之人。二知是。三故起慢心。四不供養請 法便犯。就文為二。初標名敘事勸作。次止作 結犯。初文邑者村也。故管仲相齊三十家為
一邑。三時者小食中食及非時漿等。日食三 兩金等者舉重呪輕。末代知法替補佛處。波 崙啟髓於無竭。善財忘疲於法界。況捨金等
意令重法情深舉為況耳。三時者一日之中 分初中後。若不下止作結犯如文。
[0591a17] 第七懈怠不肯聽法戒。初心菩薩觸事面牆。 理須四方尋師學道。而反住處有講不聰。日 夜抱迷身心越逸空納信施。當報非他故制
犯也。別具四緣。一自不解法。二有講大乘處。 三自知有。四故不聽受便犯。就文為二。初標 人法列處而勸聽受。即制作成持。次若不下
止作結犯。前後例知。初文云有講法者通標 戒定慧法。毘尼下別列。毘尼即律。多詮戒學。 經詮定慧即大三學。次文可知。
[0591a26] 第八背正向邪戒。菩薩大士佛性為心。背大 乘習學邪小罪逾七逆。外道為儔故制犯也。 別具四緣。一是大乘戒定慧法。二作彼想。三
言乖心背。四捨圓學偏便犯。就文為二。初標 心口背正。次而受持下舉過結犯。初文言常 住經律等者俱是大乘。詮實相理名常住也。
文言惡見者二乘空邊之惡。外道有邊之惡。 並名為惡。故涅槃經迦葉自敘。未聞圓常四 德之前名邪見人。邪豈非惡。而受持三字冠
下諸句。受持一切禁戒者非正律儀。鷄狗等 戒不為解脫並名邪見。邪見多含故云一切 等。
[0591b09] 第九不瞻病苦戒。菩薩之人大悲為體。見病 不救彼此傷慈。退失菩提。良由於此。別具四 緣。一是病苦。二病苦想。三自無病等之緣。四
嫌心捨去便犯。就文為二。初標名敘事制作。 次而菩薩下止作結犯。初言八福田者。三 寶為三父母為五六病人七曠路穿井八津濟
造橋。聖人四果及和上等並僧寶攝。故大乘 經中菩薩二乘並名僧也。此從所濟尤要不 從福田濃淡。亦如法華。罵佛罪輕毀人罪重。
有待之身對讚毀緣心易轉故。次文可見。
[0591b19] 第十畜諸殺具戒。害生之器名為殺具。藏舉 收攝故名為畜。菩薩常應捨諸所有。反畜殺 具擬損眾生。日夜增罪名惡無作。是故制也。
別具四緣。一是殺具。二知是。三無開緣 (律中開畜。 為誑賊故) 。四故畜經日便犯。就文為三。初標名列事 制止。次舉重況輕。三違制結犯。初言刀杖等
者本為害生作者是也。但是殺器皆不得畜 故云一切。次而菩薩下舉重況輕。律云以怨 除怨怨終不除。唯有解怨怨乃息耳。怨若未
害誠心敬養。若已被害自達宿緣。怨怨相報 酬之反。故殺父母制不加報。若故下違制結 犯。
[0591c02] 如是下結勸。指廣言六品者。梵網大本有六 六品恐是品名。以彼品中明六根等六六法 故名六六品。彼猶廣釋是故指之。第二二十
為二。初釋次結勸指廣初文自十。初通國使 命戒。第十一傳信往還名通國使命。命即使 也。 [衛-韋+含] 上人之命故名為使。菩薩理應靜緣進
業善和諍訟慈救為懷。今乃通致四方使命交 戰。既成邪命殊乖道儀是故制也。別具四緣。 一二國二軍。二為利養等。三傳言彼此。四二
國交戰便犯。就文為二。初標人列過。興師者 (所類反) 。謂將師也。次而菩薩下舉況結犯。言國賊 者合會相殺。義之如賊。
[0591c14] 第十二傷慈販賣戒。菩薩資身理須如法不 違慈救。今販賣人畜市易棺材招世譏嫌。深 乖道望故制犯也。別具四緣。一是非法之物。
二知是。三興易。四事成便犯。就文為二。初標 名顯過。次舉過結犯。初言良人奴婢者二類 不同。他人劫來傳傳興販。若劫者盜戒所收。
六畜者牛馬猪羊鷄犬。且據家養者為言。次 若故下結犯如文。
[0591c22] 第十三無根重罪謗他戒。闕見聞疑名為無 根。重罪加誣稱之為謗。菩薩運懷互相讚美。 使法門光顯勝德外彰。今反加誣塵黷賢善
外招譏醜。惱境非輕故制犯也。別具八緣。一 前人無所犯事。二知無犯。三無見聞疑。四知 無見聞疑。五起惡心。六心加誣重罪。七有所
對境。八言章了了便犯。就文為三。初標名顯 過。次教起對治三舉過結犯。初言惡心者妬 賢嫉能非為利益並名為惡。良人等者外相
無惡曰良。內心調柔為善。大乘戒定智慧之 法自軌軌他。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並名法師。 曾蒙訓誨。三尊七證依止上經。並師僧攝。末
代佛法付囑國王大臣官長貴勢之人。外護 之恩常須頂荷。願行相資及晷無忘寧容謗 說。次於父母下教起對治。孝順於尊慈悲於
下。既稟佛戒於師僧等。類若六親故云父母 等。謂和上同父母闍梨如伯叔兄弟等。三而 反下舉過結犯。墮不如意處者地獄別名也。
說謗於他令意減損名不如意。此即因也。當 報三途自意不如即是果也。
[0592a13] 第十四放火燒戒。火性焚蕩損物非輕也。既 已非時寧容故放。所以制犯。別具五緣。一是 山林。二知是。三起惡心罪。四非開時。五故放
便犯。就文為三。初標名列過。次不得下正制 止惡。三若故燒下違制結犯。初又二。初列無 主物。初言惡心者報酬嫉財畋獵等也。為護
生命。有情無情此時興盛故制時也。次若 燒下列有主物。約損財邊不論時節。二三如 文。
[0592a22] 第十五化法違宗戒。授人軌範名為化法。乖 本所學故曰違宗。大士弘願須授大乘使群 生反源。三寶無贊今反教邪小。陷溺前人情
過不輕是故聖制。故淨名云。以大悲心讚于 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別具四 緣。一對前緣。二起惡心。三教邪小法。四前人
領受便犯。就文為二。初標名敘事制教大乘。 次而菩薩下舉過結犯。初言自者從也。始從 佛弟子終至一切也。使發菩提心者通初心
也。次列三位略十地等。並應令知故云一一 等。次文可見。
[0592b04] 第十六規利倒說戒。因法求財名為規利。前 後不次名為倒說。虛己濟物菩薩本懷。順教 宣愓無違聖旨。今乃反規財利倒說真乘。出
自胸矜妄稱佛教。既招罪釁自陷陷他故制 犯也。別具四緣。一有求法之人。二自解大法。 三為利養。四倒正法便犯。就文為三。初標名
制學。次見後下教用化方。三而菩薩下舉過 結犯。初言好心者緣理發心自他兼濟名為 好心。先制集學菩薩律儀故云大乘等。次令
敷演訓物故云廣開解義味。所詮之旨為義 義理適神名味。次教用化法中。先令為說苦 行意在使其重法輕生。非謂即捨身命燒身
臂指。若即捨身法為誰說。次然後下教令為 其說法儀式。言次第者圓乘階位行解宛然。 不同暗者言無修證。既迷真俗三學失儀。犯
說非犯非犯說犯。以空為有現有言空。順物 乖聖意在苟求即非次第。非次名倒故結犯 也。言謗三寶者說三寶空背鱠經屏皆因於 此。謗豈過之。
[0592b23] 第十七恃勢求財戒。託附官威名為恃勢。乞 索取物名曰求財。菩薩理應給濟群有不惜 身命無悋纖毫。今反依附勝人強乞財物。逼
惱前境不顧所宜。是故聖制。別具六緣。一自 為名利。二親近王等。三恃勢。四逼惱求財。五 前人強與。六領受便犯。就文為二。初標名列
過。次都無下舉過結犯。初言自為等者求名 利擁己也。惡求者邪命自活並名為惡求。無 厭足故曰多求。次文言無慈心者於境生惱
名無慈心。不從佛教少欲知足名無孝順。
[0592c04] 第十八無知為師戒。索非所解名曰無知。妄 稱物軌故云師也。菩薩理應藏名隱德庶事 推仁。今反不學無知。詐為師範自累累人故
聖制也。別具四緣。一性非暗鈍。二故不習學。 三隱愚詐智。四自為他師便犯。就文為三。初 標名制學。次而菩薩下示其過非。三一一下
舉過結犯。初文通制三學故云十二部經。次 日夜下別制誦戒。十二部經者新名十二分 教。謂大小教各有其分開權顯實無非一圓
十二分也。一修多羅。此云法本。即長行直說 也。二伽陀。此云不重頌。即孤起偈。如深達罪 福相等是也。三本事。梵云伊帝目多伽。即說
他因緣事也。四本生者。梵云闍陀伽。即佛自 說因時生事。五未曾有者梵云阿浮陀達磨。 即佛現神變眾生驚駭而得此名。六因緣者
梵云尼陀那。因事制戒因問而為說也。七譬 喻者梵云阿波陀那。八祇夜此云重頌。頌長 行也。九優婆提舍。此云論議。問答往復也。十 方廣者梵云毘佛略
(來夜反) 。即廣平之理也。十 一無問自說。梵云優陀那。十二授記梵云和 伽羅那。故知此戒結華嚴經通具十二。思之
可知。佛性之性者。解理即佛性。佛性即我性 故云也。戒之本源故偏舉耳。次文言偈者如 前略釋。因緣者如十重等各有因緣。三舉過 結犯如文。
[0592c29] 離間賢善戒。第十九。稟性柔和名為賢善。乖 隔彼此故云間。善和諍說訟菩薩所宜。今反 離間欺謗妨癈正修故聖制也。別具四緣。一
是賢善。二起兩舌離間之心。三傳言往來。四 前人領解便犯。言比丘者乞士破煩惱怖魔 始終名比丘也。
[0593a06] 第二十不行救生戒。別具四緣。一見殺生。二 無慈心。三有死亡衰厄。四有如法法師不請 講解便犯。就文為二。初標名敘事。次若不下
止作結犯。初又二。初明非親慈救。次若父母 下明慈濟六親。初言一切地水等者。謂眾生 身皆稟四大。過現雖殊所稟無別。故殺彼今
之四大即是殺我過去之故身也。餘二如文。 次如是下結勸指廣如文。第三三十為二。初 別釋。次結勸指廣。初文自十。
[0593a15] 第二十一無慈報酬戒。行乖與樂名曰無慈。 故心復怨名稱報酬也。菩薩理應怨親平等 常懷忍辱無捨慈悲。今乃復酬以暢嗔恚。沈
淪苦海累劫怨酬何名出家入道之士故聖制 也。別具四緣。一是怨境。二起嗔心。三興方 便。四酬竟便便犯。就文為三。初標名舉過
制止。次尚不下舉輕況重。三而出家下舉過 結犯。初言殺生報生者殺命長生永乖乖佛 教旨。怨息無由故云不順孝道。次文言尚不
等者出家制不得畜。在家開畜。不得非理打 罵